分享

我爱我书屋

 zhb学习阅览室 2023-06-03 发布于上海

作者:王永红

我喜欢看书,喜欢买书,喜欢收藏书。

我现在有各类图书两万多册。我家自建楼房,二楼四间房全是书,有三十多个书柜,全装得满满的。我家没什么值钱的物品,就是书比较多。

我上学后就喜欢读课外书籍,读小学时,自己买不起书,就借学校图书室的书看,小学时期,主要是借书看,我个人没有一本书。

1956年开始,到“文革”前,是我买书、读书、收藏书的第一个时期。大约收藏了两三百本,主要是长篇小说。那时团中央推荐了一批优秀图书,比如《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创业史》等数十种,我几乎都有。这些书是我的一位同乡、同屋的鲜于文新给买的。当时他在吉林省四平市当军官,知道我喜欢书,就给我买了寄回来,他上十年里给我买了两百多本书。那个时候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只知有故事,有人物,好看。我一个星期天,一个夜晚可以读完一部长篇小说。收到《青春之歌》时,正值寒假在家,我点着煤油灯,硬是一通夜,把它读完了。这个时期有了自己的书,很是志得意满的。哪晓得好景不长,1966年,文化艺术都是封资修,长篇小说都成了大毒草,谁也不敢把封资修、大毒草放在家里,我的两三百本书,全都火葬了。鲜于文新给我买的书,只保留住了一本《新知识词典》,精装本,足足有两寸厚。鲜于文新已去世多年,但这本《新知识词典》还保留着,我会留作永久的纪念!

“文革”后期,我又开始买书了,买了《金光大道》《红楼梦》《水浒传》等上百种。我1971年11月被招进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工作,1972年2月被安排到我的家乡所在地民生大队办群众文化点,上面要求农村办图书室。我就在我家所在地率先办起了图书室,发动群众捐书,自己带头把家中近300本书捐给了图书室。其中有一套50多本的连环画册《三国演义》,假若保留到现在,那可是珍品和宝贝了!

1973年2月,我被调回文化馆。过了两年,我回家问老婆生产队的图书室怎么样了,她说早就关门大吉了。我又问那些图书呢?她说全都当作废品卖了!我听后心里隐隐作痛!

改革开放以后,图书出版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这成了我买书的黄金时代。我不抽烟,极少喝酒,也不打牌,生活极简,可以多投资买书了。记得一次在宜昌地区群众艺术馆开会,全国几个大出版社在地区博物馆办图书展销,我一下买了500多元的书,有《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捆绑打包有几十斤重。

我的亲戚朋友知道我喜欢书,给我送的礼物也多是书。2009年,我小弟弟和朋友郭少华出差去石家庄,大弟弟就请他们给我带回一木箱(一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作协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32部。书箱四五十斤重,他们扛着上飞机、乘汽车,两个人把肩膀都磨伤了!

亲朋好友赠书,我自己也不停地买书,到2000年,我已有藏书3000多册了。我请木匠做了两个大书柜,把那些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柜里,日日夜夜散发出书的馨香。

2003年,县委书记邹正金多次亲临我家,组织、指导办文化科技中心户,要求办好农家书屋,他发动有关部门和单位给我捐赠各类图书一千多册。我腾出了一间16平方米的房间作为图书专用房屋。镇直、县直有关单位和三峡大学捐献了六个书柜。有了书屋,有了书柜,我就更多地买书了。

农家书屋办起来了,对群众开展借阅活动,借阅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中小学生来借阅的多了,图书需求数量多了。我除了自己尽力去买,还找有关部门,请求支持、援助,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一下子给我送来了一千多册少儿图书。我每年还订阅十多种杂志,供人们借阅。上十年来,对外借阅达一万多人次。

我现在还是喜欢买书,近几年来,买了《鲁迅大全集》一套33册和其他中国名著、世界名著。县新华书店给我送了一套24史(63册)。我的书屋还设置了“五峰图书”专柜,搜集、收藏了300多本五峰本土图书,有很多珍贵史料,方便人们查阅。还有一个“作家签名赠书”专柜,也有大几百册。

通过办书屋,我也多读了许多书,受到了熏陶,也学到了一些写作知识和技巧,自己也慢慢搞点写作了。到目前,我已编辑、写作、发表、出版了16本书,逾300万字了。

这一辈子我是离不开书了。

我会永远爱书、读书,办好我的小书屋,与书伴终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