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梧闽札记:南蛮与北番 漳州人

 翁墨宸文学馆 2023-06-03 发布于福建


中华民族现在有56个民族,而我考究了闽南人,包括大多数从闽南'过台湾'的人。其祖先血统来自于北方的鲜卑与南方的畲族两脉。用闽南的俗話說'龟不要笑鳖尾短',爱以大汉族主义来嘲諷少数民族。这也是一种数典忘祖的行为,嘿嘿!


朱文公在1190年任漳州知州事之前朝北宋。漳州这地方仍然是极其偏僻落后的所在,甚至瘴氣蛇蝎很多…说白一点,不是人住的地方!北宋王安石因为父亲的至交李宣叔,死在这儿,就写了一首悼诗记念。那时,漳州是如此不堪呀!

清朝乾隆版《龙溪县志》卷廿二.艺文卷,留着许多历史名人诗文,包括陈元光、王安石、苏轼、蔡襄等名仕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的《送李宣叔卒漳州》,犹为显目,其文如下:

闽山到漳穷也,与南粤错,山川鬱雾气瘴,疬春冬作荒,茅篁竹间蔽,虧有城廓,居人特鲜少。市井宜萧索,野花开无时。蠻酒持可酌,穷年不用客。谁与分杯杓,朝廷尚贤后,磊砀充台阁。君能喜节行,文艺又皆博。超然万里去,识者为不乐。予闻君子居,自可救民瘼,苟能御外物。得地无美恶,似闻最南方。北客今勿藥,珍足海物味。甚厚不为薄,章举马甲柱。固已轻羊酪,蕉黄荔子丹。又胜祖梨酢,缝衣此多士。往往在丘壑,从容与笑语。岂不慰寂寞,太守好觞咏,嘉宝应在膜。想即有新诗,流传至京络。


王安石有个李宣叔叔,想必是他父亲的至交,在漳州当太守,死在漳州……为此,王安石特别写了这篇悼念文章,同时对北宋年间,漳州这个地方作了描述,对漳州这块闽山的穷地(偏僻地),并没有很看好,风土上'鬱务气瘴疬',人丁上'居人特鲜少,市井宜萧索。'落后偏僻不感兴趣。他不说漳州'四季如春',而说'野花开无时',对于人世的际遇,倍感寂寞,因为在漳州这个'穷乡僻壤',找个知已喝杯热酒,说说'掏心窝的话'也是一种困难,毕竟'蠻酒持可酌',可是'穷年不用客'也……这些衬托描述,主要在籍慰自己,同时表达对'李宣叔'来漳州当太守,又客死在漳州的一种惋惜怀念!


有一个感覺,北宋的时代,漳州地区人烟非常稀少。唐朝开漳圣王陈元光武则天敕令设置漳州府时,入籍的户口仅5346户,漳州人只有17940人,嘿嘿。这包括平乱的府兵二批3600人和3000人左右,扣除战死将士,原來的嘹獠土著畲族大约也是1~2万人,因為平乱战死或外循,安定下来的本地畲族加府兵鲜卑,才有这个人口数。从某些意义上而言,公元686年漳州建府那一刻,这个地域内(除梁大同六年建县的龙溪)没有一位正宗的汉族人。


公元1190年朱熹蒞政漳州后,发现了漳州人经济文化都相当落后,野蛮无礼…不懂规矩,典籍文字上叫'俗未知礼'一一所以,他的主政任务便有了方向,殚精竭力专注于'力倡儒学,移风易俗'的施政,除上白云岩建紫阳书院,还禁止摩尼教(邪教淫乱)、革除塔口庵淫乱等,本来畲族女从母系氏族原始社会过来,晚上跟谁PK自己说了算;而作为游牧民族后代的北府兵,作A也是非常随性,欢喜就好的野战,便是他們的传统。两个不讲儒家礼义的'南蛮''北番',在性生活方面的随便随意,让圣贤朱文公感到熟可忍,而'俗不可忍'呀!


有一天,我向'反劫持英雄'蓝丁寿将军,汇报我的民俗研究成果,意思说现在的漳州汉族人口,有相当一部分人有畲族血统。而现在的漳州畲族是明朝从江西迁徒而来定居的,与唐朝平乱的北府兵'汉族'一点瓜蒂都没有,更没有汉畲的冤仇可讲。

太武山原来的名叫太姥山,闽东宁德有,闽南更早点。据《漳州府志》记载"太武山,其上有太武夫人坛,前记谓闽中未有生人时,夫人拓土而居,因以名山。武一作姥,其说荒远。但列仙传称:皇太姥,闽人婺女之精,而闽越负海名山多名太姥者。"

古代太武山麓,居住的先民被后来汉人,称为''山哈''或''山客'',一直到了宋代,才出现畲族的名称。''畲''字本义是指采用落后的刀耕火种田地,在播种之前烧去草木,以灰为肥,这类田俗称畲田。

远古时代,中国南方各少数民族统称南蛮或蛮夷。《中国民族史》考证,当今的畲族与苗族、瑶族、黎族,同属南蛮族一支,他们有共同特征,一是共同敬奉高辛帝的附马"槃瓠"为始祖。二是族人以篮、雷、盘、钟为姓。三是妇女的发式、服饰,和口头流传民族史诗等民俗文化基本相同。目前全国的畲族人口约70万,近60%在福建。

远古的太武山土著居民"蛮獠''后代,可能去了台湾、吕宋或南洋呱唧呱唧岛国啥洲定居了。《中国通史》等史书记载"畲民椎髻跣足,随山散处,刀耕火种,采实猎毛,食尽一山则他徒'',如此游耕半猎不断迁徒,不用几百年,不走海路走陆路,早已到了广东广西、甚至越南云南、老挝缅甸等.那儿居民的前身可能才是太武山的先民。那么,现在隆教乡的畲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据畲族中人口最多的蓝氏《玉种谱》记录,明确记录入漳一世祖蓝琛及其长子蓝元晦,系于元末明初''从江西迁居漳州府漳浦县辖镇海蓝教社''(今龙海市隆教乡),而后其子孙才逐步分居赤岭、湖西及华安县的官畲等地。可以非常明确肯定三点,现在的畲族不是唐朝开漳圣王陈元光平定的"啸乱蛮獠"后裔,也不是砍杀陈元光复仇的蓝奉高后人,那些原来蛮獠大部男的往广东以西逃亡,女的则多被男征官兵纳入洞房合婚,汉畲民族变做内亲外戚了,这便是事实。所以,现在的畲族是后来融入汉人征服开化后的闽南,与汉人陈元光带来的五十八姓无历史冤仇瓜噶的。隆教乡的古代正名''蓝教社"才是正确的,以讹传讹弄久变真的似乎!

所以,闽南汉族,一半血统是畲族,最古老的生生不息"玄牝之门''就在太姥娘娘身上,崇拜吧!

以后去隆教畲族乡旅游,应该带有对姥姥舅舅的亲缘情,去吧!



漳州已故大儒黄超云先生著有《陈元光族姓新考》一文,有如此释疑:'陈元光父亲陈政入漳绥靖'蛮獠之乱'。官衔为卫翊府中郎将、归德将军,中郎将从四品,归德将军从三品。'归德'首出汉《天马歌》:'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史上的归德将军为归降番将,唐称番有二义,一指西番藏人;二指四夷,含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而归德将将则属北番归降首领,有史可稽。'


唐朝的北番又有藏人与鲜卑二个分支。《宋会要辑稿》载龙溪威惠祠,有元光母吐蛮氏,吐蛮氏是鲜卑族的一支。秦汉时,鲜卑族游牧于今洮河与西拉木伦河之间,附于北匈奴,迨汉武帝逐匈奴,匈奴人西迁鲜卑人返回匈奴故地。唐朝的政策是以番制番(以夷制夷),因慑于五胡乱华之覆辙。


根据民国清华四大才子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载:'府兵制前期为鲜卑单兵制,为大体兵农分离制。'归德将军陈政率领的3600员府兵,竟然有58姓汉蕃杂姓兵,相当于地方部队,战斗力不强,所以入漳平乱初期,加上水土不合地形不熟屡战屡败而退守华安九龙山待援…


且北人利于车骑,南人利于舟辑。鲜卑族虽工步射,而一到漳州丘陵林莽之区,峒穴苇荻之域,无疑戛然而止。况'蛮獠'善于伏匿,习于瘴疠,以从容逸豫之势,以待千里跋涉、疲病交瘁之敌,又具毒箭及形势之便,对付战具未备,粮草短缺的远袭之师,在在都操胜利左卷。据1992年印刷的《云霄威惠庙》一书公绍:'陈元光父子戌守闽粤府兵共3600人,继随魏妈入闽援军58姓逾3000名,合计7600人,不包括随军家眷人员。'如果不实行屯田制度,则军粮难于自给保障。现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前朝曹魏孝文帝,就禁止鲜卑人穿胡服,在朝讲鲜卑话,提倡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鼓励鲜卑和汉人通婚。所以来漳平乱的北府兵,虽然有58姓,应該是以鲜卑为主多民族混杂而成,现在说来,周文王周武王也是杂出于戍狄之间,事经千年繁衍生息,谁又能断其为纯粹的华夏血统或汉人正宗;所以认为李世民、陈元光皆出于鲜肉(鲜卑母亲),只就其实而论之,不存在歧视偏见之含义也!欢迎商榷。

闽风采



郑亚水,笔名梧闽,出生于漳州东郊梧桥村,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奖“二等奖”;《禅意 太武凡木》荣获全国第八届新年新作征文“一等奖”;《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