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行伴宁学传统】中国书法演变史,你知道几个? 和另外 14 个页面 - 用户配置 1

 虚园文馆 2023-06-04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心正能教笔不欹,古来书法独公知。

                —《送张端明赴召》

图片

中国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名家辈出。是无数书法艺术家创作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让我们顺着时间长河认识一下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吧。

先秦 

甲骨文  石鼓文  金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一为甲骨文,图二为石鼓文,图三为金文。

(1)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2)石鼓文,即刻有籀文的鼓形石,石鼓文为四言诗,为我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因记述秦皇游猎之事,也称“猎碣”。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石鼓文的价值可与甲骨文相媲美,出土后受到历代书法家的重视和喜爱。

(3)金文是指刻在或铸在钟鼎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器上的铭文,因此也叫铭文或钟鼎文。

图片

小篆  隶书

图片
图片

图一为小篆,图二为隶书

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2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从秦朝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因为其字体优美,颇有古风古韵,所以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隶书,汉字的一种字体,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秦隶的推广和使用,为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以后的汉隶、楷书、行书、草书都是以秦隶发展变革而形成的。

图片

两汉

汉隶,孕育楷行草书

图片
图片

图一为《居延汉简》,图二为《急就章》。

汉朝书法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起初,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草书(章草)在汉代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石刻和简帛为汉代书法的主要载体。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文字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两汉时期的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种有利的因素,对文字本身的美和书写中可能获得的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书法艺术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形势,创造了大批经典作品;同时,汉末时期理论家们的思考,也成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书论著作,在书论史上影响深远。

图片

魏晋南北朝

行书发红发紫

图片
图片

图一为《兰亭序》,图二为《龙门十二品》。

魏晋是汉字书体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篆、隶书体渐被淘汰,楷、行、草等书体一齐风靡书坛,而尤以行书发展最为突出。

钟繇和王羲之便是这一时期的两位书坛巨星,他们博采众长,继承前辈真草行书的用笔,独辟蹊径,于笔墨之外追求韵度;其行草如行云流水,遒美劲健,婀娜多姿,达到“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摄众法,备成一家”的高度。

王羲之被后世尊为“书圣”,其行书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魏碑风格继承隶书笔意,结体谨严,笔势厚重,稳健大方,雄强挺拔。由于魏碑书法别具一格,后人也称“魏碑”为一种书体,流传于世,可见魏碑影响之深远。

图片

隋唐

楷书盛世

图片
图片

图一为《祭侄文稿》,图二为《九成宫醴泉铭》。

唐代书法是一种书法形式。这一时代新风格的形式,在初唐时尚处于渐变中,至盛、中唐之际,单是从草书领域中出现了新风,随后真诸体亦别开生面,取得的发展。晚唐书法较少发展。

唐代书法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

唐代楷书,不仅在书体的发展上呈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极为成熟,严密精工,而且把书法艺术审美也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境界,留下的许多墨迹,至今仍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唐楷亦被尊为“翰墨之冠”。

唐代行书也值得一提。初唐李邕,善以行楷入碑版,取法“二王”又有六朝法度,自成二家面目。中唐颜真卿,不仅是楷书大家,其行书《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图片

帖学盛行

图片

图为《淳化阁帖》

宋代书法,承唐继晋,上技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宋太宗时留意书法翰墨,购摹古先帝王名贤墨迹,命王著刻工为十卷,以枣木镂刻之,是为《淳化秘阁法帖》。有了帖,便打破了现书必真迹的限制,同时打破了前人法度,专门注重意趣,强调主观表现,从而开辟了新的道路。

综观宋代书法,尚意之风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宋书不是简单否定唐人,也不是简单回归晋人,禅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的思想,影响了宋人的书法观念,而诗人、词人的加入,又给书法注入了抒情意味。在强调意趣的前提下,宋代书法家重视自身的修养,胸次高,读书多,见识广,诗词、音乐方面的功力也为前人所不及

在仁宗庆历之后,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四大书法家,提出了由唐溯晋,摒除帖学的主张,使宋之书坛为之一振。他们将诗的理趣和画的意境融会于书法之中,落笔如云,动笔如飞,以流动的点线抒发自己的灵性和情感,开拓了意法同篇的新天地,使书法艺术进入了意法交融的新境界。

图片

元明

宗唐承宋

图为《春日》

元初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文宗天历初建奎章阁,专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阁欣赏法书名画,书法一度出现兴盛局面。但元代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有自己风格,稍后于赵孟頫的康里巎巎还有些变化,奇崛独出于元代书坛。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

明代近三百年间,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但纵观整朝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所以,近代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总结说:“有明一代,操觚谈艺者,率皆剽窃摹拟,无何创制。”

图片

篆隶复兴

图片

图为《临米芾蜀素帖》

中国书法发展到晚唐渐趋颓势,到清代才开始有了转机,因而清代可说是书法中兴的一代。

清代书法可分为两期:帖学期和碑学期。

帖学期,清初沿明,帖学盛行,康熙帝酷爱董其昌书法,而董于明末即誉满江南,加之康熙帝睿赏,声价益重。

碑学期,乾隆时,由于承平日久,书风转趋丰圆,于是“香光告退,子昂代起”,董书之纤弱,渐渐不为所重。自嘉庆、道光之后,帖学趋衰,碑学日盛。清代书法,由帖学到碑学的转变,不像元代学唐学晋那样呆滞,而是有积极促进作用,从此影响到一代书风。

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另外,清代继汉之后几成绝响的篆刻亦盛极一时。

图片
图片

本期的中国传统书法学习就到这里啦,期待与大家下期再见。

| 图文:知行工作室 杜奕锋 网络

| 排版:知行工作室 杜奕锋

| 编辑:夏晓晨 梁蓝兮

| 终审:夏晓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