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国与夏朝:小议夏文化的音律特征

 抱雪斋读易笔记 2023-06-04 发布于上海

刘国,与传说中的夏朝有着无比密切的关系。

传说中,刘国的始祖刘累是尧帝陶唐氏后裔,曾经为夏后氏孔甲养龙。

刘氏出自祁姓。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能扰龙,事夏 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称唐杜氏。至宣王,灭其国。—《新唐书》

刘累原本养龙的地方是在哪里呢?《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

“刘累故城在洛州缑氏县南五十五里,乃刘累之故地也。”

古缑氏县今属河南洛阳偃师县,辖境西南有地名刘聚,相传是他养龙时所居处。

周宣王时,刘累之国被灭,后来一直到了公元前599年,才有姬姓在刘累故地上建立了刘国。

刘国故城位于河南偃师市缑氏镇西南,刘国的开国君主刘康公,是周顷王的小儿子,他的封地为“刘”,正说明此地就是夏朝时刘累所居之处。

到周景王时(公元前544--520年),刘国的刘献公、刘夏、刘难、刘州鸠、刘毅、刘佗等人都成为周景王身边的重要大臣。

其中,刘州鸠应该是因为精通音律,所以成为周景王身边的乐官,就是在《国语》中那位周景王问律的伶州鸠。

因为刘州鸠所说的这一段关于律的话涉及到夏文化的核心文化,所以我们不妨全文摘录如下:

王将铸无射,问律于伶州鸠。对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钟,百官轨仪,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夫六,中之色也,故名之曰黄钟,所以宣养六气、九德也。由是第之:二曰太蔟,所以金奏赞阳出滞也;三曰姑洗,所以修洁百物,考神纳宾也;四曰蕤宾,所以安靖神人,献酬交酢也;五曰夷则,所以咏歌九则,平民无贰也;六曰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为之六间,以扬沉伏而黜散越也。元间大吕,助宣物也;二间夹钟,出四隙之细也;三间仲吕,宣中气也;四间林钟,和展百事,俾莫不任肃纯恪也;五间南吕,赞阳秀也;六间应钟,均利器用,俾应复也。
“律吕不易,无奸物也。细钧有钟无镈,昭其大也。大钧有镈无钟,甚大无镈,鸣其细也。大昭小鸣,和之道也。和平则久,久固则纯,纯明则终,终复则乐,所以成政也,故先王贵之。”
王曰:“七律者何?”对曰:“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量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凭神也。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马农祥也,我太祖后稷之所经纬也。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自鹑及驷七列也,南北之揆七同也。凡人神以数合之,以声昭之,数合声和,然后可同也。放以七同其数而以律和其声,于是乎有七律。
“王以二月癸亥夜陈,未毕而雨。以夷则之上宫毕,当辰。辰在戌上,故长夷则之上宫,名之曰羽,所以藩屏民则也。王以黄钟之下宫,布戎于牧之野,故谓之厉,所以厉六师也。以太蔟之下宫,布令于商,昭显文德,底纣之多罪,故谓之宣,所以宣三王之德也。反及嬴内,以无射之上宫,布宪施舍于百姓,故谓之嬴乱,所以优柔容民也。”

担任伶这个乐官的刘州鸠,必然是精通音律的,因为“伶”在传说中就是黄帝时代掌管音律的乐官。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

“昔黄帝令伶伦作五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合五音,以施谟诏。”

“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均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含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黄帝又令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

由此可见,刘州鸠与伶伦所主管的音律之术是一脉相承,从黄帝时代就已经开始产生了。

那么,这个黄帝和伶伦所在的时代是什么时代?

答案是:最晚九千年前。

没错,最晚在九千年前的贾湖遗址中,已经出现了伶伦发明的律管,而且这绝对还不是最早的!

研究表明,贾湖律管堪称黑科技,体现出的是远超人们想象的音律水平!

同样,贾湖遗址出土的文字,同样也是远超一般人想象的成熟文字!

在这些文字和律管出现之前,必然已经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时间必然远在万年以上!

那是任何主流学界的屎学家们都不愿意相信或者不敢面对的现实:

万年以前的人类文明已经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字和天文音律之术!

这些万年以上的文字和音律之术,并没有从贾湖之后就销声匿迹,而是演化成了华夏文明最有特色的礼乐文化。

夏文明,就是完整地继承了这个传统的文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