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水画的势与笔墨表现

 夕妙斋 2023-06-04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在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就提到“真山水之岩石,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取其质。”他提出山水创作中“势”与“质”两个核心问题。具体谈来,质是指笔墨皴法表现山石的质感质地,是一种视觉上的入微感受,这种笔墨表现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古人常用不同的点线组织成不同的笔墨因素来表现山石的肌理,同时又体现出书法用笔的质感;势是指整体画面中的一种气势,古人讲究经营位置,需要用心去经营布置画面的势。所以笔墨在表现质的同时,又要解决势,这是对山水画最基本的把握。在“质”与“势”的表现和经营的过程中,因笔墨的点线分布和点线的分割以及笔墨形成的黑白与组织,都形成了对山水画“势”与“质”的影响。

图片

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 轴

一、 笔墨点线与山水画的“势”与“质”
笔墨语言中最为基础的因素是点与线,点与线是山水画表现语境中最小的元素,是以书法用笔写出的点与线,其中,点有大小和形状;线有长短、宽窄、曲直、轻重等。这些不同因素的点与线组成不同的质感,由不同的质感的点线又形成不同的“势”的效果。点线造成对山水画“势”与“质”的影响有点与线分布和分割两种因素。

图片

黄公望 《剩山图卷》 浙江省博物馆


1、 线与点的分布对山水画“势”与“质”的影响
点是构成山水画的最小元素,由于点的连续形成了线,是集点成线的原理。不同的点形成不同性质的线,点与线又形成不同质感的山石结构。在一幅画中点与线往往同时运用,会使画面更加的丰富。总体有几种普遍的规律,一种是用点来表现,如米芾、范宽的风格。一种是用线与线的组合,如黄公望、弘仁的风格。还有点与线同时运用的,如倪瓒、黄宾虹、石涛的风格。由于几种点与线的侧重点不同,对山水画“势”与“质”的风格体现也是不同。比如米芾的点和范宽的点,一个是豆瓣皴、一个是米点皴,一个用笔干、一个用笔湿,一个墨重、一个墨轻,所造成他们的作品在“势”与“质”上截然不同,范宽大量的豆瓣皴塑造出岩石的坚硬纹理,有一种饱满厚重之感,在“质”上就更强调山石的质感和量感,所以他作品的势不在于找出多少变化和多少层次,而是要强调整体饱满雄峻、清晰可见的力量感和重量感。而米芾的笔墨和“势”就与范宽正好相反,他用纯粹的米点皴表现物象的组织,物象中的笔墨与背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虚无缥缈、烟云缭绕的意境。所以他在“势”与“质”上就更要加强这种飘逸朦胧之感。

图片
《西岩松雪图》轴,清,弘仁绘,北京故宫藏

2、 线与点在画面上形成分割对山水画“势”与“质”的影响
线与点的排列形成对空白的分割,这种分割会形成某种实形与某种虚形,无论是实形和虚形,都会对“势”的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最明显的是清代弘仁的画,他的画面点线甚少,丘壑山石也很少用笔墨去皴,几乎就是几条线、几个点来分隔景物,使线里线外组成几块大小不一的空山石,山石下面画有几缕随风飘浮的小树枝,形成了一个空寂、冷凝的画面。从“势”上讲,由于线条的分割,留下更多的空间和空白,突出体现了整体画面的一种萧疏、旷野、沧桑的美感。其“质”的体现主要在线条的书写质量上,而对山石的“质”则弱化了。

陆俨少的作品与弘仁分割方式不同的是,他是用一种粗细变化的波折线的笔墨形式来分割画面的,使分割形成主宾呼应的章法,从较宽的波浪线到细微的波折线,又从宽舒的留白到细窄的留白处,都形成了“势”的一种有力的把握。包括线条的方向、宽窄、长短、上下、左右、侧正等对“势”的风格形成了微妙的变化。如果说线与点的分割,对弘仁的画在“势”上形成了一种静态的美,那么陆俨少的线与点的分割则在“势”上,则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美,这是他们因笔墨的不同,所形成了山水画“势”上风格追求的不同。

图片

黄宾虹 设色夜山坐雨  纸本水墨设色 纵一〇二点四厘米 横四〇点二厘米 年代不详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二、笔墨黑白对山水画“势”与“质”的影响
山水画是用毛笔和水墨来书写胸中丘壑,在用笔、用墨的书写中,笔墨会自然产生不同的形态,不同大小、不同层次、不同虚实的黑白效果。这种笔墨形成的整体黑白效果对“势”产生较大的影响。就龚贤、黄宾虹和李可染为例,他们的表现方法都是比较偏重于积墨,层层积染所产生的黑白效果与“势”的形成,大多是一种整体性的,边沿有明显的起伏变化。从“势”上讲,它的黑与白相互包的很紧,阴阳相生,很有分量感和力量感。一个大的黑形和一个空白形造成开合呼应的关系,整体的黑白是根据画面内容的需要来定。如黄宾虹的山水画作品《夜山》,整体看上去上下一整块黑山,给人产生一种挤压聚合效果以及形式上的张力与凝聚感,他在山体的外形与山川气势结构中,运用了不求多变的方法,不刻意去追求画面的具体丘壑安排与章法的经营,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画面大的黑白整体的气势上,去突出表现那夜山的浑囵。所以山中虽有溪壑纵横、林木聚散、泉流迭荡、道路往来、峰峦掩映,然而这一切都隐伏在了山体的黑色整体之中,这或许是黄宾虹在“势”的笔墨表现上最为精彩绝妙之处。

图片
陆俨少作品 
另一种,是笔墨形成的黑白分布对“势”的影响,黑白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是一种隐隐的不知不觉的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自然掺和,有意的去创造整体的“势”。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陆俨少的作品,他首先是敢于用重墨块,画中以几笔不同形态的黑墨分布画面的不同位置,似乎是一笔写出的,这点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和验证。但有一点,这几笔黑块一旦书写于纸上,就会与白纸产生出直接或间接的黑白关系,也就决定了画面“势”的布置和风格调子。其直接关系是黑与白之间没有任何因素的遮挡,形成直接的对比。间接关系是在黑与白之间有其他因素的分隔,如有线与线组成的因素、有点与点组成的因素、还有点与线组成的因素,这些因素都给画面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元素,也是由黑到白之间过度的协调因素。他的笔墨是以墨点、墨迹、墨块,表现丛树和山石上的苍苔,以留白表现云雾,墨块和留白在他的画中,好似龙蛇起舞、 相互辉映,在物象上没有明显的轮廓界限,只有笔墨形成种种大小不等的空白,时而透入形内,又时而腾于物外,产生或形内或形外、或疏或密、或隐或现的微妙的变化,使黑白穿插有致,突出了“势”的营造。

山水画的“势”与“质”与笔墨表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运用好笔墨的点线和黑白,与“势”与“质”的关系,会更加突出画面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宋)郭思,杨伯编著.《林泉高致》中华书局,2010年9月北京
2.王伯敏著.《黄宾虹画语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1年版
3.陆俨少著.《山水画刍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年12月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