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7)》学习笔记六十三

 幽默的数据线 2023-06-04 发布于甘肃

图片

     认识世界,从认识自身开始。
      呵护家人,从呵护与调理自己开始。
     热爱生命,从了解生命的运行规律开始。
      热爱生活,从懂得与体悟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开始。
      自修医经,不一定成为医家,只为明了世间之大道,顺便学着认识自己,修正与调理自己。
      学习医经,不一定能治病救人,只求把握大道与真理的粗略,在人生与自我保健时不至于迷失大方向。如此,呵护自己与家人,也不至于南辕北辙。
     下面蓝色字体的部分,即为“笔记内容”。

图片

      今日学习“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7)”【原文】: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则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汗,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注①:黄帝说:说得好。所有的疾病都是由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气化和变化引起的。医经上说,治疗实证用泻法,治疗虚证用补法。我把这些治疗原则传教给医生们,可他们在实际运用中并不能收到十全的疗效。我想让这些重要的理论广泛流行,其治疗效果准确而明显,好像用槌击打鼓,用手拔刺,用水洗涤污渍一样有把握,使他们都成为医术高超的医生。您能讲给我听一听吗?

      岐伯说:要仔细而谨慎地辨析病机,准确无误地诊断,就一定要掌握六气的变化规律,不能对六气变化的认识有丝毫偏差。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愤(月旁)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暓瘈,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属于热;

     诸燥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注②:黄帝问:我想听您讲述一下病机,它的内容有哪些?

      岐伯答:凡是风病有头摇、肢体震颤、头晕目眩等病症的,病邪在;凡是寒病有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等病症的,病邪在;凡是气病有呼吸气促、胸闷痞满等病症的,病邪在;凡是湿病有浮肿胀满病症的,病邪在;凡是热病有昏闷抽搐等病症的,病因都属于;凡是有疼痛瘙痒疮疡等病症的,病邪在;各种气逆兼见二便不通或泄泻的病症,病在下焦;凡是有痿病、喘促、呕吐等病症的,病在上部;各种口噤不开、寒战口齿叩击、神志不安等病症,病因都属于;各种拘急挛缩,颈部强直的病症,病因都属于湿;各种气逆上冲的病症,病因都属于各种胀满腹大的病症,病因都属于;各种狂躁不安、举止失常的病症,病因都属于各种突发的肢体僵直的病症,病因都属于;各种肠鸣腹胀,有如敲鼓一样的声响的病症,病因都属于;各种局部红肿疼痛、惊恐不安的病症,病因都属于;各种肢体扭曲、筋脉拘挛、尿黄混浊的病症,病因都属于;各种有水液排出或渗出,且排出或渗出的水液稀薄清冷的病症,病因都属于各种呕吐酸水,以及突然剧烈泄泻和里急后重的病症,病因都属于

      因此《大要》说:谨慎认真地遵守病机理论,根据疾病属性,对已出现的症状,要探求出现这种症状的原因;对未出现的症状,要探求未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对属实的疾病,要寻求发生实证的原因;对属虚的疾病,要寻求发生虚证的原因。在辦析病机时,首先要明了五运之气中哪一气偏胜、五脏中哪一胜偏盛,然后再疏通人体气血,使气血调和通畅,趋于正常,就是这个意思。)


      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

      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酸苦涌泄为,咸味涌泄为淡味渗泄为。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

      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

      (注③:黄帝说:说得好。药物的五味阴阳属性以及作用是怎样的?

      歧伯说:辛味、甘味的药物和具有发散作用的药物属阳。酸味、苦味的药物和具有催吐导泻作用的药物属阴,咸味药物和具有催吐导泻作用的药物属阴,淡咪药物和具有渗利作用的药物属阳。辛、甘、酸、苦、咸、淡,这六种性味的药物,其作用有的是收敛,有的是发散,有的是缓和,有的是迅急,有的是燥湿,有的是润泽,有的是软坚,有的是坚阴,使用时要根据其各自的功能进行选择,以调理气机,平复偏胜之气给人体造成的损伤。

      黄帝说:有的疾病不是因六气的胜复变化而发生的,对于这类疾病应该怎么治疗?有毒药物和无毒药物,先用哪种,后用哪种?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有毒药物和无毒药物的运用,必须视疾病的具体情况而定,以病情的轻重和所制订方剂的大小为根据。)


       帝曰:请言其制?

      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徐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注④:黄帝问:您能否讲讲制方的原则是怎样的?

       岐伯答:君药一味,臣药两味,是小方的组成原则;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五味,是中等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九味,是大方的组成原则。

      寒证用热药治疗,热证用寒药治疗,病情轻的用逆其病气性质的药物治疗,病情严重的用顺从其病气性质的药物治疗,坚硬有形的病症用消减法治疗,有邪气客犯的病症用驱除法治疗,虚劳的病症用温养法治疗,郁结不畅的病症用消散法治疗,邪气滞留的病症用攻伐法治疗,干燥的病症用滋润法治疗,拘急类的疾病用舒缓法治疗,耗散一类的疾病用收敛法治疗,亏损虚弱的疾病用温补法治疗,留止淤积的疾病用行滞疏通法治疗,惊悸不安的病症用镇惊安神法治疗,气上逆的病症用散越法治疗,病位在下的用下泻法治疗,或用按摩法,或用洗浴法,或用敷贴药物法,或用截断制止法,或用宣通开泄法,或用发散法,实际运用时要适可而止,依据病情来酌定。)

      帝曰:何谓逆从?

      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谓?

      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注⑤:黄帝:什么是逆治和从治?

       岐伯答:逆治就是正治,从治就是反治。顺从病症的药物用多用少,要根据实际病情来确定。

      黄帝问:什么是反治

      岐伯答:有假热的病症用热性药物治疗,有假寒的病症用寒性药物治疗,胀满痞塞的病症用补养药物治疗,泄利漏下的病症用通利泻下法治疗治疗疾病,必须押伏疾病所属,先探求发病的原因。反治之法,从用药上来说,与病情的某些性质相同,但从终极的本质上看是不同的。这样治疗,才能消除积聚,发散坚结,调理气机,使病痊愈。)


      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

      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而后治其外;从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注⑥:黄帝说:说得好。对于应和六气的变化而发生的疾病,应该怎么治疗?

      岐伯答:有逆治法,有从治法,有先用逆治法后用从治法的,有先用从治法后用逆治法的。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疏通气血,乃气机通达,这是治病的关键

      黄帝说:说得好。如何治疗体内病症和体表病症呢?

      岐伯答:体内病症传变为体表病症时,体内的病症是原发病,为本,因此要先治疗体内病症;体表病症传变为体内病症的,体表病症是原发病,为本,因此要先治疗体表病症;假如体内病症传变为体表病症,并且体表病症偏盛而有余,治疗时就应该先治疗体内病症,再治疗体表病症;假如体表病症传变为体内病症,并且体内病症偏盛而有余,治疗时就要先治疗体表病症,再治疗体内病症;假如体表病症和体内病症不相干,就治疗主要病症。)

      帝曰:善。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

      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注⑦:黄帝说:说得好。火热之气来复,使人恶寒而发热,症状好像疟疾,有的可能一天发作一次,有的可能隔几天发作一次,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答:这是胜气、复气相逢时,阴气、阳气的多少不同而造成的。假如疾病由阴气多、阳气少所致,其发作间隔的时间就较长;假如疾病由阳气多、阴气少所致,其发作间隔的时间就短。这是因为胜气、复气相互搏击,阴气、阳气互有盛衰。疟疾病的发作规律也是这个道理。)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

      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

       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注⑧:黄帝说:医论说,治疗寒性病症用热性药,治疗热性病症用寒性药,医生们不能抛弃这些治疗原则,更改这些规律。可是在临床上总有这种情况,病人得的是热证,可是用寒药治疗时反而发热;病人得的是寒证,可用热药治疗时反而出现寒象。这样治疗下来,不但寒证、热证仍然存在,还增加了新病,应当怎么办呢?

      岐伯答:如果热性病症用寒药治疗时反而发热,就应该用养阴的方法治疗;如果寒性病症用热性药物治疗时更见寒象,就应该用补阳的方法治疗。这就是求其属类的治疗方法。

      黄帝说:说得好。服用寒药反而发热,服用热药反而有寒象,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道:这是因为只治疗了疾病的当旺之气,而没有兼顾脏腑本气,所以会出现相反的效果。)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

      岐伯曰:主病之谓,佐君之谓,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注⑨:黄帝问:治求其属,而不是只治旺盛之气,可是还会出现这种相反的结果,为什么?

      岐伯答:您问得真详细啊!这是因为对药物的五味运用不得当。五味进入肠胃后,各有其主要发挥作用的部位,酸味药物先作用于肝,苦味药物先作用于心,甘味药物先作用于脾,辛味药物先作用于肺,咸味药物先作用于肾。长期服用,能增强脏腑之气,这是物质生化的基本规律。但长期增补脏气,会使脏气长期处于偏盛状态,就会引发疾病

      黄帝说:说得好。方剂组成中的君和臣是什么意思?

      岐伯答:治病的主要药物是君药,辅佐君药的药物是臣药,辅助臣药的药物是使药,它们并不是指药物的上、中、下三品?)

      帝曰:三品何谓?

      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者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注⑩:黄帝问:药物的上、中、下三品是指什么?

      岐伯答:药物的上、中、下三品是用来区分药物有无毒性和毒性大小的

      黄帝说:说得好。疾病的内外以及治疗原则是怎样的呢?

      岐伯答:依据六气的变化规律而进行治疗时,必须辨识疾病的阴阳属性,确定病位在内在外,根据其病因和病位情况,内病从内治,外病从外治疗,病势轻浅的用调和法治疗,病势严重的用较重的药物平定治疗,急重的疾病应使邪气快速排出体外,病在体表的用发汗法治疗,病在体内的用攻下法治疗。选用寒热温凉不同性质的药物,要根据相应疾病的性质和部位,随其所宜来用药,以退病邪。审慎认真地遵守这些治疗原则,就能取得全效,使气血畅达,使人健康长寿。

      黄帝说:说得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