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灵枢·经水》学习笔记九十

 幽默的数据线 2023-06-04 发布于甘肃
图片

前言

      了解自己的身体及其运行法则,不是医生的工作,而应是每个人生活的必备常识。学习并了解医学经典,正是增长这种常识,以做到心中有数。当然,其优异者与心有余力者,则可以恩及他人而成为医者。

本章内容要点:

      1、“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这是指,人体内的十二条经脉,在外就像自然中的十二条河流,在内则同五脏六腑分别相连。

      2、“皆有大数”,是指人五脏的坚脆程度,六腑的形状大小,每个脏腑接纳谷气的数量,每一条经脉的长短,血液的清浊情况,每个脏腑所含精气的数量,还有十二条经脉中的某一条是血多气少,还是血少气多,是血气都多,还是血气都少等,均有特定的标准

      3、十二经对应之经水与脏腑为:膀胱应清水,胆应渭水,胃应海水,脾应湖水,肾应汝水,肝应渑水;小肠应淮水,三焦应漯水,大肠应江水,肺应河水,心应济水,心包应漳水。

      4、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阴深二分,留之呼。

            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

          而手之阴阳各经,刺深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灸也亦然

      5、因人制宜,即对于那些身形、体质均同中等水平存在差距的人,例如体形瘦削且肌肉脱陷的人,则不可以用此标准去对他们进行测量,实施针刺。

图片

      下面,随附《经水》之相关【原文】与译文:

      黄帝问于歧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浅深,灸之壮数,可得闻乎?

      (注①:黄帝问岐伯说:人体内的十二条经脉,在外就像自然中的十二条河流,在内则同五脏六腑分别相连。但是,十二条河流分布于各个不同的地方,其面积大小、水的深浅、河床的广狭、河水源头的远近都各有不同;五脏六腑在体内分布,它们位置的高低、形状的大小、容纳食物精微之气的数量也各有不同,那这二者应当有怎样的对应关系呢?另外,江河容纳地面上的水流而通行到各个地方;五脏聚合精神血气魂魄等并将它们深藏;六腑接纳水谷并对它们进行转化,吸纳精微之气并将它们散步到全身;经脉接纳血液并将其周身贯通。假如想要将上面的种种情况相结合,进而用以治疗疾病,又应如何去做呢?还有在诊治的时候,怎样才可以掌握针刺的深浅及施灸的壮数呢?以上这些疑问,你能够详细解释给我听吗?)

      岐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注②:岐伯答:这个问题问得不错啊!天的高度是不可以测量的,地的宽广程度也是无法度量的,这确实是所说的很难回答的问题。而且人生于天地之间,生活于四方上下之中,始终都置身于无法企及的苍天和宽广无际的大地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再想依靠人力去对天的高度、地的广度进行测算,应当说这种可能性是完全不存在的。

      但人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从人本身八尺之高的身体方面来说,皮肉兼备,它的深度与宽度,在人体表面都能够借助特定的尺规进行度量,或者通过手指切按摸索的方法得以了解,人死以后,还能够通过尸体解剖来对其内部脏腑情况进行仔细地察看。从这里我们就能发现,五脏的坚脆程度,六腑的形状大小,每个脏腑接纳谷气的数量,每一条经脉的长短,血液的清浊情况,每个脏腑所含精气的数量,还有十二条经脉中的某一条是血多气少,还是血少气多,是血气都多,还是血气都少等,均有特定的标准。另外,再利用针刺艾灸治疗疾病,对人体经气进行调理时,针刺的深浅,所用手法的轻重,或者艾柱的大小多少等其适宜程度是否有固定的标准?)

      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

      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

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

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

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

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

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

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

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

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

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

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

      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

      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注③:黄帝说:刚刚你说的这些理论,让人听着非常舒服,可是我心里仍然不是很明白,希望你可以说得更为详尽些。

      岐伯说:这是人体同天地万物相对应、同阴阳对应的问题,是必须深入探究的。

1足太阳膀胱经,在外可同清水相应,在内则同膀胱腑相连,是通达周身运送水液的道路。

2足少阳胆经,在外可同源水相应,在内则同胆腑相连。

3足阳明胃经,在外可同海水相应,在内则同胃腑相连。

4足太阴脾经,在外可同湖水相应,在内则同脾脏相连。

5足少阴肾经,在外可同汝水相应,在内则同肾脏相连。

6足厥阴肝经,在外可同渑水相应,在内则同肝脏相连。

7手太阳小肠经,在外可同淮水相应,在内则同小肠腑相连,小肠主分别清浊,能将食物消化出的糟粕中的水液集中到膀胱。

8手少阳三焦经,在外可同漯水相应,在内则同三焦腑相连。

9手阳明大肠经,在外可同江水相应,在内则同大肠腑相连。

10手太阴肺经,在外可同河水相应,在内则同肺脏相连。

11手少阴心经,在外可同济水相应,在内则同心脏相连。

12手厥阴心包经,在外可同漳水相应,在内则同心包络相连。

      上面所说的连通五脏六腑的十二条经脉,它们气血的传递、运行,就好比自然界中十二条河流的流动,不仅有显露在外的源头,还有隐藏于里的归巢,自然界中的河流是内外相互连通如环一般无穷尽的,人体经脉中的气血也是这样,内外相通,一直循环

      上面的天,属于阳;下面的地,属于阴。与此相对,人体腰部以上的部位,就与天对应属于阳,腰部以下的部位,就与地对应属于阴。因此,位于海水之北的名为阴,位于湖水之北的则被叫做阴中之阴,位于漳水之南的名为阳,位于河水以北至漳水所处之地的被叫做阳中之阴,位于从漯水之南直到江水所处之地的被叫做阳中的太阳。而人体内十二条经脉的分布运行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同它们相应合。上面所讲,仅仅说明自然界中部分河流的流动分布跟人体内部分经脉运行分布的阴阳形成了对应的关系,但是它却充分证明了人体同自然是彼此应合的。)

      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

      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泻也

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阴深二分,留之呼。

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注④:黄帝说:我已经知道了自然界中的十二条河流同人体十二条经脉间的对应关系,可是,每条河流的远近浅深及水量的多少都不一样,而同它相对的经脉也在远近浅深和血气多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如何才可以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并使它们在针刺治疗上得到应用呢?

      岐伯答:足阳明胃经,是五脏六腑中的海,是十二条经脉中最大的,它也容纳了最多的营血,假如由于它经气旺盛而引发疾病,那么其热势也肯定会达到旺盛状态,因此,在运用针刺法对足阳明胃经的实症进行治疗时,不深刺就无法将邪气发散开,不留针则无法将病邪泻尽。通常来说,在对足阳明胃经进行针刺时,应当针刺六分深,留针时间应达到十呼;

在对足太阳膀胱经进行针刺时,应当针刺五分深,留针时间应达到七呼;

在对足少阳胆经进行针刺时,应当针刺四分深,留针时间应达到五呼;

在对足太阴脾经进行针刺时,应当针刺三分深,留针时间应达到四呼;

在对足少阴肾经进行针刺时,应当针刺二分深,留针时间应达到三呼;

在对足厥阴肝经进行针刺时,应当针刺一分深,留针时间应达到两呼。 

      说到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由于它们均在人的上半身循环运行,较为接近传输血气的心肺两脏,而且运行所过的部位皮肉很薄,且穴位较浅,另外脉气运行还较快,因此在针刺这两条经脉的时候,针刺到达的深度通常都不会大于二分,留针时间通常也不会多过一呼。

      但是,人在年龄、身高、体形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其体质也会有一些分别,对这些情况,医生都必须了如指掌,以针对形形色色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能从病人的体质差异出发对治疗方法进行灵活选择,那便可以称为顺应了自然规律。运用灸法时也是同样的道理――施灸壮数的多少和艾柱的大小都需要因人而定,变通运用。假如不管病人的实际情况而盲目进行针灸,一旦针灸的壮数超出某种限度,就会导致病人身受带有毒害作用的“恶火”的侵害,从而引起骨节干枯,血脉不畅等症状;当针刺深度和留针时间超出某种限度时,就会伤害元气。)

     黄帝曰: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腘之大小,可为度量乎?

      岐伯答曰: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夫度之人,痟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注⑤:黄帝问:对于人体经脉的大小,营血的多少,皮肤的厚薄,肌肉的坚脆,以及腘窝部的大小等,都能定出一个统一的度量标准吗?

      岐伯答:针对这些情况,都能够定出一个统一的度量标准,可是它们均以那些体形适中并且肌肉不是过分消瘦,血气也没有衰弱的健康者为基准而度量所得。因此,对于那些身形、体质同中等水平存在差距的人,例如体形瘦削且肌肉脱陷的人,则不可以用此标准去对他们进行测量,实施针刺。所以,医生在诊治时,均应首先认真细致地切察脉象,循按病人肌肉,触摸其皮肤,压按其筋骨,以此来分辨病人的体质类型,之后再对其疾病的温凉和血气的盛衰进行诊察,然后才有进行适当调治的可能。唯有做到这一条,才能被称做是因人制宜,也才可以说治病的秘诀已经被这个医生真正掌握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