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非直线。穴位,非死点。 我们先从“脉”字体来分析。 脉繁体字 肉+ 那么肉就是现代所说的肌肉。 《黄帝内经》把肥胖分成三类,肉人 脂人 膏人。 肉人可以理解为肌肉男。 說文—水之衺流別也。从反永。 【周禮·天官·瘍醫】以鹹養脈。【註】鹹,水味。水之流行地中,似脈。 甲骨文
《灵枢.癫狂病篇》 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 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 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 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 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 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 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 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 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 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 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十二经水,古时中国版图上的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等十二条河流。用以比喻人体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犹水之在地。《灵枢·经水》:“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 十二经水清渭海, 湖汝渑淮漯江河。 再加济水与漳水, 人体经脉与之合。 综合分析笔者认为经脉主要是运行气血的通道,脉可以理解为土里流动的河流水,反之则可以理解经脉为肌肉与肌肉中间运行的营养物质管道,那么这个营养物质就是气血。气血是啥玩意?血就是血液了,但是经脉非血管,经脉里面包含了血管·神经·皮·肉·筋·骨,.....人体有血的营养供给,才富有生命力、活力。气就像风一样看见,摸不着,血液能够在脉管中流动运行依赖于气的动力,没有气,血液就是一潭死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常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门轴才不遭虫蛀。所以如果死人没有气了,血液也就不能流动了,过不了一些日子肉体就会腐烂。生活在农村的人就见过,牛脚走过的脚印,如果下雨脚印积水,日子久了,水里面就会滋生小小的虫子,这里的水不能参于大自然中的水流循环,就是死水,如果在身体上有这样一滩死水,不能参与经脉循环,笔者称这死水为“远经之血”。“远离经脉之瘀血”祸害身体,若想袪之必取锋针。《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意思是心是血脉的源头。这个源头就产生气,有气,血才有动力,所以古人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意思是经脉主要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可谓是身体交通枢纽。出现交通事故,道路不通,车辆拥堵,开车大神心情很郁闷;经脉不通,气血不流,所以身体当然郁闷,理所当然就会感觉不适。 《灵枢.经脉第十》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脉为营,肉为墙”:如果者句话理解不了,想想河流,河流中的水就是营,堤坝土就是肉,为什么这样说?《灵枢经脉第十》:经脉十二者,伏行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这里的分肉指的是皮肤和肉之间,肌肉与肌肉之间,肌肉与肌腱链接处,肌腱与骨骼之间,那么经脉就在存在于此处。“深而不见”比如混浊的河流中你看不到河床底部;经脉也是不可见底滴。 为啥把经脉比如河流?《灵枢.经水第十二》: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 古人把十二经脉比如古代十二条河流“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经脉就如河流系统,你说他能是直线吗?十二条河流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河流的水有缓有急,河流的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清有浊......那么十二经脉也应该一样,里面所运行的气血多少也会不一样。 “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黄帝曰: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众。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象,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这句话岐伯就清楚的讲解了每个人十二经脉各不同,就是同一个人身上的十二经脉也不同,怎能——“其合为一耳”。 《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那么多气的经脉相对来可以多扎几针,多血的经脉相对可以多放瘀洛,反之少气的少扎针,少血的少放血。“故曰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所以我们不要误解了古人的意思,我们要把经脉想象成河流,把经脉理解为四维立体,你才知道这一针的份量,扎这一针有何目的。 “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擦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已经很详细的介绍了其十二经脉的针刺深浅和留针的时间。 为何众多针灸医师都是以留针28分钟为其金标准?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河流不能不通,堵塞了就不通,不通就会出现河水倒灌,就会发生洪涝灾害,那么经脉也不可不通,经脉堵塞了,也会出现洪涝灾害,不通人体就会出现身体相关的经脉所过之地出现病痛,才有“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不知何人从何时起,把经脉画成赤裸裸的一条条线路。导致后来医者比比皆以此为准则,不敢越过雷区,生搬硬套的去模仿。所以临床治病疗效也就只能时效时不效了。针灸界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此说源于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卷二》,在注解《标幽赋》中“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条文中曰:“言能识本经之病,又要认交经正经之理,则针之功必速矣。”故曰:“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宁失其时,勿失其气。”其意是说既要能辨识本经经脉的病变,又要认清交经、正经方面的理论才能收到迅速的疗效。如果对经脉的理解是一条条赤裸裸的直线,你能一定针刺到本经经脉吗?能够打通经脉里面主要瘀堵的地方吗? 经脉是无形滴,但确实成在于肉体中,肉眼的确找不到;正因为此反中医人士揪住了中医小辫子,大肆宣传中医是伪科学,因为他抓住了你说不清道不明的证据,至于是何人起把经脉连成线条让我们肉眼能够在模型上看到,笔者认为连线的前辈绝非是这样的理解经脉的,也非其本意,只不过是为了把无形的东西想办法变成有形罢了,只是后人缪解其意,我们可以看看地图,地图上的山脉,河流,城市,冰川,森林.......都是用的各种点,线,圈等等来标记的,但是实际的河流,城市,不可能是一个点或者是一条线。台湾岛不可能只有一个鞋垫大,南海诸岛也不可能如黄豆,米粒大小。 穴位更不可能是一个死点,几寸几分来精准的去衡量,“黄帝曰:夫经脉之大小,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腘之大小,可为量度乎?岐伯答曰: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夫度之人,消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人有高矮胖瘦,就是同身寸也不能去量测精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形象地表达了关于变的思想,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他把存在的东西比作一条河,声称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当人第二次进入这条河时,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流淌。赫拉克利特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他关于运动变化的思想:“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在他看来。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的和不变化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因为河水在流,河水受大自然的影响,时刻都在发生变化,所以穴位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穴位是身体与自然外界沟通的通道,这个通道只要是活人,那么就不是固定不变的死点。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他曾经当过“宫廷顾问”。有一次,皇帝让他解释一下哲学问题,莱布尼茨对皇帝说,任何事物都有共性。皇帝不信,叫宫女们去御花园找来一堆树叶,莱布尼茨果然从这些树叶里面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皇帝很佩服。莱布尼茨又说:“凡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宫女们听了这番话后,再次纷纷走入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大失所望,因为粗粗看来,树上的叶子好像都一样,但仔细一比较,却是形态各异,都有其特殊性。 我们再来看器官移植术首先要配型,配型成功后再移植,就算配型比例高度吻合,排斥反应还是器官移植患者需要终生面对的问题。临床上常规应用免疫抑制药物进行预防。由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物,器官移植受者容易罹患移植术后新发肿瘤、移植术后新发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所以任何物质都有其共性和不同之处,穴位岂能用几寸几分来度量?就算同卵双胞胎他们同一个穴名也不可能在同一个点上。 所以针灸治疗必须去“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曉陽●微信2850285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