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下)》学习笔记一O八

 幽默的数据线 2023-06-04 发布于甘肃
图片

前言

      了解自己的身体及其运行法则,不是医生的工作,而应是每个人生活的必备常识。学习并了解医学经典,正是增长这种常识,以做到心中有数。当然,其优异者与心有余力者,则可以恩及他人而成为医者。

本篇内容要点:

       1、频频叹气,乃忧思过度,以致气道受阻不顺,惟有深且长的呼吸,才能舒缓气机。这样平衡之呼吸,就是叹气。

       2、流涎,乃胃内热,导致胃气运行变缓,而打开了舌下的廉泉穴。肾经在廉泉聚结,故出现肾水。

       3、耳鸣,乃耳部气血不足、虚弱所致。用补法调理胆经和肺经。

       4、咬自己的舌头,乃厥气上逆所致。咬舌乃少阴经气上逆,咬颊乃少阳经气上逆,咬唇乃阳明经气上逆。

       5、“邪之所在,皆为不足”。即,邪气可以进入,皆因正气不足所致。

      上焦气不足引起的疾病,便会导致脑髓不满,感到空虚,耳内鸣响,头部无力支撑故而低垂,目眩;

     中焦气不足,表现为大小便不协调,肠内鸣响;

      下焦气不足,表现为双足虚弱乏力且发凉,心内窒息烦闷。

       6、治疗,参看原文注⑥。

图片

         下面,随附《口问(下)》之相关【原文】与译文:

      黄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注①:黄帝问:人有时候频频叹气,是何故?

      岐伯答:忧思过度便会引发心系拘急,心系拘急便会束缚住气道,气道受到管束便会导致气行不畅,所以深而长的呼吸才可以舒缓气机。医治时应对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施以补法并留针。)

      黄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

      (注②:黄帝问:人流涎是何种原因所致?

      岐伯答:水谷饮食进到胃里,胃里出现热象,胃里的寄生虫由于受热而开始蠕动,这便会导致胃气运行速度变缓,胃与口相通,胃气放缓则使舌下的廉泉穴打开,口张则涎流出而不能止。因足少阴肾经在廉泉聚结,所以医治时应对足少阴肾经进行针刺以补充肾水。)

       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

      (注③:黄帝问:是什么原因引起耳鸣的呢?

      岐伯答:耳朵为人体宗脉汇聚之处,如果胃内空虚,水谷精微供给不充足,宗脉则无以所养,脉内也会空虚,宗脉发虚阳气便升不上去,精微便无法向上输送,入耳的经脉气血由于得不到充分的滋养而耗伤,从而导致耳鸣。因此应对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和处在手大指爪甲角的手太阴肺经的少商穴处,施以补法进行针刺。

      黄帝曰: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视主病者,则补之。

      (注④:黄帝问:人有时候咬自己的舌头,这是何缘故?

      岐伯答:此类疾病是由于厥气向上逆行,对各个经脉的脉气产生影响,进而分别向上逆行所造成的。如向上逆行的是少阴脉气,由于少阴经通至舌根处,因此便会咬自己的舌头;如向上逆行的是少阳经脉气,由于少阳经脉在两颊处运行,便会咬自己的两颊;如向上逆行的是阳明经脉气,由于阳明经于口唇处环绕,因此便会咬唇。医治时应以发病部位为依据,确定得病经脉,通过扶正祛邪之法进行针刺治疗。)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补足外踝下留之。,

      (注⑤:总之,上面所说的十二类病邪,均为邪气进入孔窍引发的疾病。邪气可以进入这些部位,皆因正气不足所致。凡为上焦气不足引起的疾病,便会导致脑髓不满,感到空虚,耳内鸣响,头部无力支撑故而低垂,目眩;中焦气不足,表现为大小便不协调,肠内鸣响;下焦气不足,表现为双足虚弱乏力且发凉,心内窒息烦闷,医治时应对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足外踝后部的昆仑穴施以补法进行针刺并留针。)

       黄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肾主为,取足少阴。肺主为,取手太阴、足少阴。唏者,阴与阳绝,故补足太阳,泻足少阴。振寒者,补诸阳。噫者,补足太阴、阳明。嚏者,补足太阳、眉本。(duǒ,下垂。),因其所在,补分肉间。泣出,补天柱经侠颈,侠颈者,头中分也。太息,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涎下,补足少阴。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自啮舌,视主病者则补之。目眩头倾,补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悗,刺足大指间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注⑥:黄帝问:对以上诸病该怎样治疗呢?

      岐伯答:对于上述各病,肾气所主的呵欠症,应对足少阴经的穴位施以补法;肺气所主的呃逆症,应对手太阴、足少阴经施以补法;唏嘘是阴盛阳衰引起的疾病,应对足太阳经施以补法,对足少阴经施以泻法;身体有寒象的振寒症,应对各条阳经上的穴位施以补法;嗳气症,应对足太阴、足阳明经的穴位施从补法;时而打喷嚏的,应对足太阳经的攒竹穴施以补法;,由于它所处的经脉存在差异而分别选取其经的分肉之间施以补法;哭泣且涕泪俱下的,应对位于颈项后中行两侧的足太阳经的天柱穴施以补法;时常叹气的,应对手少阴经、手厥阴经和足少阳经施以补法,针刺时要留针;口角流涎的,应对足少阴经施以补法;耳鸣的,应对足少阳经的客主人穴,及位于手大指瓜甲角处的手太阴经的少商穴施以补法;咬自己舌头的,应以患病部位所属的经脉为依据来分别进行补充;双眼昏眩,头垂乏力的,对足大趾本节后二寸处施以补法,针刺时要留针,也可针刺足外踝后的昆仑穴并留针医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