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胥浦[满江红]

 绿杨野老 2023-06-04 发布于江苏

扬子江头,斜阳敛、落霞晚雾。望两岸、横波阔水,苇航难渡。伍子当年从此过,村姑渔父传千古。问胥涛、纵抉目悬门,哀吴楚。
争蜗角,丧沃土。蝼蚁困,黎民苦。数春秋五霸,谁为常主?世事漫随流水去,天涯自有留人处。待夜深、皓月照铜山,连江浦。

注:
(1)胥浦,地名,属今江苏仪征市境内,为仪征最古老地名。据《嘉庆续修扬州府志》:“胥浦在县西十里,源自铜山以西,下出于江,旧有伍子胥庙,浦因以名。相传子胥解剑渡江处。”
(2)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一作芸),字子胥,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夫差继位后,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夫差为伯嚭所谗,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赐死伍子胥,赠剑令他自尽。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所灭。
(3)村姑渔父:传说伍子胥从楚国逃到江边,向一浣纱女问路,又遇一好心老渔翁相渡过江,为感谢渔翁救命之恩,他解下随身佩剑相赠,但被谢绝。渔夫渡伍子胥过江后,为示自己绝不告密而沉船自溺于江心。后人为纪念两人,在江边为他们建祠立祀。
(4)胥涛,传说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所杀,尸投浙江,成为涛神。 后人因称浙江潮为“胥涛”,亦称“伍胥涛”、“伍胥潮”。 亦泛指汹涌的波涛。 
(4)抉目吴门,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 字子胥 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赐子胥剑,令自尽。子胥临死时说: “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见《国语‧吴语》、《史记‧吴太伯世家》。 后用为忠臣被谗殉身的典故。
(5)春秋五霸:有几种说法:孔子删定的《春秋》和《孟子》指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王;《墨子》和《荀子》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也称五伯。
(6)常主:指固定的主人、君主、主管者;正常的心志;平庸的君主。
(7)铜山,位于仪征境内,海拔149.5米,是苏中地区海拔最高的山。据说吴王刘濞曾在此铸钱,故而得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