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7年邓公逝世,大他五岁的继母得知消息后,喃喃自语说了句话

 大地592 2023-06-04 发布于安徽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送心]

1997年2月19日,北京的一处四合院中,檐口的冰凌还未完全融化,地上尚有点点的积雪。

一位年近百岁的老太太怔怔在坐在摇椅上,看出进进出出地人们,突然喃喃自语了一句:“希贤走了,走了。”

接着又目光呆滞地望向门外的天空,再也一言不发。

而这处院落正是小平同志在北京的住所。

这位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的老太太,就是小平同志的继母,夏伯根。

夏伯根

就在这天,小平同志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3岁。

跟随他生活大半生的继母夏伯根,比他只大五岁,这一年98岁。

离家31年后见到继母

1950年,小平同志被委以西南军区政委的重任。

此时的西南区域,政府的组建工作还没有正式完成,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军队的事务之外,小平同志同时还兼负起了本属于政府的责任。

所涉及的工作板块,几乎覆盖了所有的政治、经济与军事领域。

包括农村土地改革、城市经济建设、剿匪、政府组建、人民生产与生活的全面恢复等。

繁重的工作,压得小平同志透不过气来。

就在这个时候,一天,小平同志正准备组织召开一场重要会议,却突然接到工作人员的汇报,说他的母亲与舅舅过来找他。

对于舅舅淡以兴,他的记忆是深刻的。

在辈份上,两个虽然是亲舅甥关系,但淡以兴只比小平同志年长2岁。

所以,自幼二人便是很好的玩伴,再加上母亲经常带着他在娘家长住,与淡以兴相处的时间贯穿了他整个童年及青少年时期。

二人不仅自小一起长大,还一起在私塾同窗多年。

当小平同志在父亲的安排下,1919年准备去法国留学的时候,因为邓家凑不出费用,只能依靠淡家帮助。

在这个时候,也是淡以兴站了出来,力主淡家筹措资金支持这个外甥。

为此,淡家在拿出了全面的现金之处,还变卖了一部分的田产,才备足了小平同志留学所需的300块大洋。

所以,对于这个舅舅,小平同志不仅有着浓厚的亲情,也有着深深的感激。

而同舅舅淡以兴一起过来的母亲,却并非他的生母。

小平同志的生母淡氏,本就身体多病,在他前往法国留学之后,因为对儿子的担心与挂念,身体状况便越来越差,最终,带着对儿子的思念,于1926年便撒手人寰。

此时的小平同志已经出国留学近7年之久,而且在母亲去世之际,他已经离开法国,进入了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遥远的距离,隔断了信息,以至于母子俩未能得见最后一面。

这件事,成了小平同志终身难以抚平的伤痛。

而眼前的这位母亲,则是在淡氏去世后,父亲邓绍昌再婚续弦的妻子,是邓小平的继母,叫夏伯根。

对于这位继母,小平同志并未见过。

此时,距离小平同志离家已过31年,这31年中,他一次都未曾回过家乡。

很多人对小平同志这么久不返乡、不看望自己的亲人,非常不理解。

这并非他无情,也不是不思念家乡与亲人,而是有着当时历史环境下不得已的原因。

小平同志直到1927年,才回到国内,在长达8年的出国留学时间里,他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回国。

等到他回国之后,也曾想过回家看看,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彻底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及家人展开了大肆的抓捕与杀害。

此时,小平同志只能断了回家的念头,因为他不想给自己的亲人与家乡带来危险,他越是割裂与家乡家人的关系,越是能够保障他们的安全。

1936年,以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发动的“西安事件”为契机,国共展开了第二次合作,以实现联合抗战,此时邓小平有了安全回乡的可能,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父亲当年也已经去世。

小平同志父亲邓绍昌

小平同志考虑再三,一方面父母均已不在人世,另一方面,他对国共合作的未来预期并不好,短暂的安全却埋设着未来的巨大隐患,他还是不能回去。

因为家里还有弟弟妹妹,还有舅舅淡以兴这样的亲戚,还有与邓家有着密切关联的乡里乡亲,为了他们的平安,他只能把思亲念乡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甚至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亲人,小平同志甚至为此更改了名字,将希贤改成了小平。

虽然小平同志一直没有返乡,但他一直利用各种渠道了解家乡与亲人的情况,并采用安全的形式与亲人保持着联系。

所以,虽然他从没见过继母夏伯根,对她的情况却十分了解。

他知道夏伯根对自己的父亲、对邓家的付出,在他的内心,早已承认夏伯根母亲的身份。

“夏妈妈,您辛苦了。”

小平同志与舅舅、继母等合照

当他见到夏伯根走进来,拉着她的手,并未掩饰自己对这位继母的感激之情。

这次舅舅淡以兴与继母夏伯根一起过来,淡以兴是有些私心的。

一方面看看这位做了“大官”的亲外甥,另一方面也想利用外甥的权力在重庆谋一份差事。

“幺舅,我们这是共产党的队伍,可不兴封建王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套。”

原则性极强的小平同志,听到舅舅淡以兴的要求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而继母夏伯根此行,却没有任何的目的,就是非常单纯地想看看这位被邓绍昌和弟弟妹妹们引以为傲的继子。

小平同志带着夫人卓琳,不仅热情地招待了舅舅淡以兴与继母夏伯根,还陪着二人在重庆逛了几日。

有些失落的淡以兴,看到想利用小平同志的关系在重庆谋职无望,便准备辞别回家。

同行的夏伯根也起身准备一起回去。

但夏伯根却被小平同志拉住了:“夏妈妈,您就不用回去了,弟弟妹妹们也都大了,您一个人在老家生活多有不便,以后就跟着我们一起过吧,我未能赡养亲生母亲,但您也是我的母亲,就让我为您养老送终吧。”

夏伯根、小平同志、卓琳

正欲离去的夏伯根竟一下愣在了当场,她来的时候,根本就没想到,自己只是小平同志的继母,还是从来没见过的继母,在邓绍昌已经不在的情况下,小平同志不仅认了她,还要为她养老送终。

夏伯根顿时流下了眼泪,从内心来讲,她是想留下来的,但她不想给小平同志造成负担,还是百般拒绝。

小平同志与夫人卓琳只能不断劝慰与挽留,最终,夏伯根还是被二人的真情实意所深深打动,便点头应承下来。

自此后,这位仅比小平同志大5岁的继母,便一直与小平同志及夫人卓琳生活在一起。两人更是把夏伯根当成亲生母亲一般,给予尊重,给予照顾。

前半生的坎坷与付出

说起小平同志的继母夏伯根,也是苦出身,前半生的命运更是十分坎坷。

夏伯根的父母是船民身份,一辈子生活在船上,靠水吃饭。

因为家境艰难,十几岁的夏伯根便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许配了人家。

婚后没几年,夏伯根的丈夫便突然离世,抛下孤女寡母相依为命。

失去了丈夫之后,夏伯根与女儿便断了收入来源,很快花完了本就不多的积蓄,母女二人陷入了断炊的困境。

作为以船为生的夏伯根父母,连自己都养不活,不要说再带上女儿与外孙女二人,他们只能到处哀求媒婆,帮女儿找户人家。

唯一的条件,只要对方能养得起母女二人即可。

此时的小平同志的父亲邓绍昌,独自带着几个孩子,一方面又要赚钱养家,一方面又要照顾子女,分身无暇,也一直想给孩子们找个继母,分担一下家庭事务的压力。

经媒人撮合,邓绍昌见夏伯根是一个能吃苦、会持家的女人,便一口答应了下来。

而夏伯根见邓绍昌虽然家境也十分困难,但好在人也勤力,对孩子更是百般的好,觉得这样的男人值得托付终身,便带带着女儿直接进入邓家的门。

此时的邓家,已经远非往日可比。

邓绍昌为了儿子去法国留学,已经掏空了家底,再加上受到地方上原来得罪过的势力的打压与排挤,根本没有赚钱的机会。

而随着夏伯根的嫁入,再加上随后三个孩子的出生,进一步加重了邓绍昌的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邓绍昌想尽办法,竭尽全力地赚取些微薄的收入,邓家仍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好在夏伯根过惯了苦日子,又非常善于持家,宁愿自己饿着,也要让孩子们吃饱,有了这个性格坚强的母亲的庇佑,小平同志的弟弟妹妹们,个个都成长的很好。

但这种虽然艰苦,却阖家齐乐融融的日子,却很快走到了尽头。

过大的压力与焦虑,没日没夜地工作,终于压垮了邓家的顶梁柱邓绍昌。

1936年,邓绍昌一病不起,虽有夏伯根的细心照顾,还是油尽灯枯,看着哭成一团的孩子们,含泪闭上了双眼。

临终前,邓绍昌曾拉着夏伯根的手:“我怕是没多少日子了,孩子们都交给你了,自从你嫁过来,没能让你过上一天好日子,以后我不在的日子,你会过得更苦,我邓绍昌对不住你。”

丈夫离世,夏伯根却没有时间悲痛,她必须坚强起来,打起精神。

目前的邓家,她是孩子们唯一的依靠。

此时的夏伯根,把母性的刚毅与伟大发扬到了极致。

她没日没夜地操劳,只为让孩子们能有饭吃、有衣穿。

她用一人之力,来维持一大家子的生计。

她拼命地节检,从不在自己身上多花一文钱,却把邓家的孩子一个个抚养长大。

她自己大字不识一个,却想尽办法,把孩子都送进了学堂读书。

小平同志,虽然一直没有见过这位继母,夏伯根却带给他深深的感动。

因为投身革命事业,他未能在父母跟前尽孝,没能为邓家出力,没能照顾弟弟妹妹。

但夏伯根却做了许多他想做而未能做的事情,她照顾了父亲邓绍昌,并给他送终;她以自己瘦弱的身躯支撑起来整个家庭;她把邓家的子女,一个个辛苦抚养成人。

在邓绍昌去世之后,她完全可以选择再嫁,放弃这种责任与压力。

但她没有,她选择了留在邓家,也选择了最难走、最辛苦的一条路。

夏伯根,在小平同志眼里,她是一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在二人尚未相见的时候,小平同志就对她充满着感恩与尊敬,也打定了要把她当成亲生母亲一般对待与赡养。

后半生的不离不弃

对于小平同志与夫人卓琳的挽留,开始的时候,夏伯根虽然应承了下来,但心中还是有诸多的顾虑与压力。

因为她非常清楚,自己并非小平同志的亲生母亲,她对小平同志也没有任何的付出,甚至在此之前,两人连面都未曾见过。

夏伯根、卓琳

在这种情况下,小平同志提出将以一个儿子的身份,为她养老送终,在感动之余,她真心觉得自己不值得小平同志这么做。

而敏感的小平同志,自然了解她的心思,为了让她放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在这儿一起生活,曾发布肺腹地说道:“夏妈妈,您就好好跟我们一起生活,您就是我和弟弟妹妹们共同的母亲,按照我们这儿的习俗,我是老大,有赡养您的义务,否则,别人会说我不孝。”

小平同志没有说太多感激她为邓家付出的话,他用了夏伯根最能理解的语语与逻辑,让她安下心来。

这一招也确实起到了作用。

夏伯根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对于中国传统的人情世故还了然于心的。

她知道,如果不跟小平同志一起生活,作为邓家老大的小平同志,肯定会被别人非议,即便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小平同志的名声考虑。

而小平同志,恰恰利用夏伯根总是为别人着想的心态,把她留在了自己的身边,让她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与夫人的共同照顾。

而闲不下来的夏伯根,把以往辛劳持家的作风又充分发挥了出来。

小平同志全家合照

因为小平同志与夫人卓琳的工作繁忙,每日早出晚归,还经常因为工作外出无法顾及家庭,这时候,夏伯根就成了家里的总管事,她总是把家里的事处理得稳稳妥妥,特别是在小平同志的孩子们眼中,夏伯根奶奶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核心与依靠。

“夏妈妈,本来应该是我们照顾您的,现在反倒成了您在照顾我们。”

小平同志看到忙碌着料理邓家事务的夏伯根,既感动,又惭愧。

“都是一家人,说什么见外的话,我这身子骨还硬朗,还没有到闲下来的时候,跟以前相比,这点活算个什么。”

无论小平同志如何劝阻,坚强乐观的夏伯根,并不会停下来,能为家里多分担些事,能照顾孙子辈的生活,让她觉得很幸福。

人们都知道,小平同志曾三起三落。

不管他去到哪儿,有两个人一直都不离不弃地陪在他身边,一个是夫人卓琳,一个便是只大他5岁的继母夏伯根。

到夏伯根晚年的时候,她患上了严重的老年痴呆,但她却依旧认得小平同志与夫人卓琳两人,因为他们不离不弃、相依为命地与她共同生活了大半生。

在小平同志去世的那天,夏伯根似乎本能地感应到了什么,她整整一天都拒绝吃任何东西,从她的眼中,能看出言语无法表达的悲痛。

结语

在小平同志去世没几年,夏伯根老人也走了,她活了101岁。

从不平同志与继弱夏伯根老人的故事,我们看到作为一代伟人,他的责任与担当,他对中国传统孝道的继承与发扬。

我们也看到了夏伯根老人,她是中国千千万万母亲的代表,她的辛勤与付出,她的善良与坚强,以及她所展现出来的母性的平凡与伟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