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在德国打拼的80后北京女孩

 千面凡君 2023-06-04 发布于广东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141位真人故事
我是番茄老师,一个在德国打拼的80后北京女孩。2008年,北京举行奥运会,每个中国人都沉浸在盛世的幸福中,可我选择了离开,来到了德国。
在德国,学了四年的老本行护理专业,可一毕业我就选择了放弃。可谁也没想到,又过了四年,我又回到了护理行业,这一次,我的人生变得有些不一样。
(无论在哪里,都要笑对生活)
01
1985年,我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家庭。童年生活就像很多北京小朋友一样,无忧无虑,没有任何坎坷的事情发生。
从小学到高中,整个学习阶段,我都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个头也一般,性格一般,甚至还有些胆小敏感,身上没有一丝闪光点,就是放在人堆里,根本不会被人在意的那一类人。
都说三岁看老,但是我爸妈却说,看我小时候的表现,怎么也不会想到我后来会去德国,可以一个人在国外打拼,也想不到我会从事护理行业。
高考后,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爸妈突然问我想选择哪个专业?我内心蒙了,从小到大,我都是被安排的那一个,哪有什么想法?
翻着厚厚的一本专业选择的书,我脑袋里千万条线搅成了麻团,最后还是听从了长辈的建议,读护理专业。
(遇到可爱的动物,忍不住拍下来)
那个年代,在老一辈人看来,医学或者教师对于女孩子来说,都是比较好的职业。毕业后,可以找个对口的工作,捧着一个铁饭碗,工作安稳还好找对象。
但是,父母的选择从未考虑过我的感受,适不适合这个行业,喜不喜欢这个职业?其实,身边很多80后都有类似的经历,自己的人生仿佛一直被安排,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突然给予了选择权,反而无所适从。
四年的护理学习枯燥无味,毕业后,我按照既定的路线走进了北京的一家医院,成为一名护士。生活再次滑入按部就班的轨道,每天按时上下班,生活两点一线没有太多的惊喜和改变,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到2008年。
这一年是个特别的年份,北京举行了奥运会,可在这个热闹的时候,我却离开了北京,来到了德国。
(浓厚的圣诞节氛围)
与很多出国的小伙伴不同,我出国完全是一次意外,毫无规划地就来了。
当时,家里一个亲戚正好在德国做生意,聊起我的职业。他认为,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眼界也就被困住了,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圈子里,他建议我趁着年轻,多出去走走,来德国看一看也挺好。
亲戚的话就像一颗石子,投到了我平静的生活中,激起了圈圈水纹波澜。从小到大,我还没有真正地看过世界,趁着年轻出去走走,似乎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于是,我辞掉了工作,坐上飞机就来到了德国。
到了德国,我生活方面是没有任何担忧的,毕竟有亲戚在这里,一切都有照应。来到了异国他乡,首先要学习语言。
也许很多人认为,我在德国,学习德语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其实不然。
(和德国同事在一起)
02
一开始,我在语言班学习,本以为有很多的机会可以说德语,可真正地学起来才发现,我唯一接触德语的地方就是课堂。离开课堂,我又回归到了华人圈,根本没有机会说德语。
还有,德国人的生活很独立,下班或者放学后的时间都属于个人的,人们不会轻易去打扰对方的生活,每个人都有着一定的距离感。除非十万火急的事情,德国人才会联系你,更别说闲聊了。
这样的人际关系中,想要交往一个知心朋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所以,我只能想办法去深入德语的环境中。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误打误撞参加了当地的教会活动,发现这些教会人士都很热情。为了锻炼德语,我没事就去参加他们的活动,大约持续了半年的时间。
(雨后彩虹)
每周六的时候,我们都在教堂集会,大家交流一些个人的事情,每次我都很积极地参与聊天,在锻炼了半年的语言之后,我就离开了这里。
学语言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来德国到底是干什么呢?只学习个语言就完了吗?是不是要找个工作养活自己啊?可自己的护理专业在德国根本不认可,无法从事自己的护士职业。
我想,要不在德国读个专业,然后再找个相关的工作。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千挑万选,最后还是回到了护理专业。
考虑刚到德国,语言还没学明白,若是选择一个新的专业,压力会很大,学习护理专业对我来说,相对比较容易一些。
(平静的河面,彩色的小船)
让我没想到的是,德国的护理和中国的护理完全不一样。我们的护理就是一个大的专业,可德国的护理专业细分领域很多,看得我眼花缭乱,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选择哪个方向。
正当我满面愁容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一个双元制本科教育,属于半工半读类型,四年下来,即获得了本科的学历,每年还能赚到钱。
一看到这个模式,我立马被吸引住了,毕竟二十多岁的人了,可不想着伸手向爸妈要钱了。有了目标,我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双元制的难度比我想象得要大很多,首先对语言要求特别高,这对于我就是一个莫大的挑战。没办法,我只能挑灯夜读,死磕德语。
(简笔画)
03
理论的学习终归还是好攻克的,只要你付出努力,就会见到成效,可实践就不一样了,更多的时候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感。
双元制是三周的理论课,紧接着三周实习,或者在老人院,又或者在医院,还有可能去做一些家庭护理等。
因为自己到德国的时间并不长,语言不通,学业压力大,自己性格本身就有些敏感,导致我整个人非常的自卑。在实习的时候,遇到有人欺负自己的时候,都不知道反抗,总是默默地生闷气。
这完全偏离了我的生活主线,曾经在北,我是受人尊敬的护士,是和谐团队里的一分子,工作有意义有价值,人生有奔头。眼下的生活完全变了,我不再是我,变成了一个渺小的存在。
(kuka机器手)
我对工作失望,对身边的人际关系失望,但是又不敢把这种失望表达出来,我没有胆量去申请换个环境,唯有默默地承受这一切。
在异国他乡,有个雇主接受我,肯让我实习,我以为这是对我最大的恩赐,哪还有理由去挑三拣四呢?
在这样的环境下,熬了四年,我时常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罪,为什么要把自己折磨成这个样子?”所以一毕业,我就没有从事这个行业,不想再继续受折磨,至少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和学员在一起合影)
毕业后,我紧接着完成了人生的一件大事,结婚了,又有了自己的孩子。等孩子慢慢长大,我开始找工作。在德国多年,我的德语已经说得很溜了,也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但是找工作,我依然选择在中国人的圈子里找。
大约有四年的时间,我在贸易行业做总经理助理、总裁助理等职位,生活比较平顺。直到疫情爆发,我所在的公司倒闭,我也丢了工作。
也许时间磨平了当时的伤口,也许是四年多的工作,让我自己有了说不的权利,我想着要不用自己的专业来试试看。
我开始关注网上关于护理专业招聘的信息,一开始也是毫无信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个培训机构招收教学助理。
教学助理,我寻思不过是干些打印试卷、整理材料的杂活,这个工作还不错,就跑去尝试一下。
(做的布娃娃)
04
当和对方聊了一通之后,我才发现对方想要的是代课老师,只是职位名称叫助理罢了。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这工作我能干得了吗?
幸运的是,对方很友好,面对我的犹豫,她建议我来试听一下,感受一下那里的工作氛围,再作决定。
也是通过这次试听,我回到了护理行业。
我的工作主要涉及光环护理和治疗护理,光环护理就是针对一些孤寡老人,去上门做一些护理工作,比如说给老人讲故事,做一些小游戏,以及一些基本的医疗检查等。
而治疗护理主要是集中在家庭护理上面,也是上门去治疗,比如测血糖、血压,打胰岛素,伤口护理等等。
我需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们这些必备的知识,记得第一次上课,我还是很紧张的,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越讲越顺畅,越讲越流利,最初的紧张感荡然无存。
(参观科技馆留影)
站在学生面前,我突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也找回了自身的价值,我喜欢这份工作。虽然这是个培训机构,但是同事之间的氛围特别温馨,学员的素质也比较高,相处起来都很融洽。
重新回到护理行业,我内心逐渐丰盈,也试着去想是不是有更好的出路。经过一通打听,想要进学校当护理老师,一般需要学历的,或者本科或者硕士学历。
后来,我就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一有时间就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招聘信息,也投了几个简历。先后面试了三个学校后,最终被录取。
在德国,护理学校分为两种,一种中专护理,学制三年,一种是高级护理学校,就像我之前就读的双元制学校一样,而我就在中专护理学校当老师。
(度假时拍摄的风景照)
学生在三年的时间里,要学习护理知识,还要考取国家护士证,毕业之后才能上岗工作。在这个学校,我不仅仅是任课老师,还做了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因为表现优秀,我还参与到了护理证的考试。
除了带学生之外,老师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定期要对学生护理的对象进行回访,正是这样的机会,让我有机会见到了德国各种各样的护理机构。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家老人院,这家老人院很国际化。比如说,有一层可能全部都是波兰老人,或者是俄罗斯老人,又或者是土耳其老人,但是唯独没有中国老人的一席位置。
这个现象深深地刺激到了我,虽说中国人在德国的比例并不是很高,但是人数应该是越来越多的,可这里却没有我们养老的地方。
(德国的电影宣传)
05
作为80后,独生子女的一代人,定居在了德国,几十年以后,孩子长大了,那时候老人已经不在了,我们去哪里养老?答案只能是在德国。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把问题抛向了自媒体,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共频的人。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一篇笔记在自媒体上引发的共鸣如此之大,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很多小伙伴会私信我,和我聊相关的话题,让我感觉到很温暖。
我们也会聊起养老的问题,如今的养老模式一直在变化,社区养老成了主流。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下,会出现一个中国养老社区,人们生活在这个社区里,一日三餐吃的中国饭菜,聊的是故乡的事情,那将是超级幸福的一件事情。
(实操假人)
除了遇到一些在德国的中国人,还有一些国内的小伙伴会向我咨询护理专业的一些问题,只要是我能提供帮助的,我都会尽力而为,但是出国的相关手续,学历的获取还是要靠自己。
人生就是如此,很多难题,都是需要自己去克服,去解决。唯有经得一番寒彻骨,才能迎来扑鼻香的梅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