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睢又闻读书声

 马尔的视觉 2023-06-05 发布于安徽

古睢书院入门两侧,一边教室在读《论语》,斜对面的另一侧教室在研读《学记》。时而有领读或齐诵的声音传出,在天井里对撞、散开。

正厅中央,画家刘永强创作的《夫子讲学图》,忽而就有了构图的预见性。

能在复建后的古睢书院里再次见到看书读书的课堂,听到琅琅读书声,感觉奇妙而亲切。

教书四十余年,读书声耳鬓厮磨,于我并无新奇。但这里的书声又有不同,没有先生的目光逼视,老老少少的混搭,声音也不似那么齐整。

读书会的场景很动人。

读者真挚、恳切,身心完全沉浸于其中。读出经典的那一刻,与古代大师的探寻与思考并轨同频。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因为我们相信生命是有意义的,伟大先哲的思考文字,能够给予我们启迪。

书院里读书、分享,是与同道携手并行,相互温暖、启发。

古睢书院的教室设计,好像专为读书营造环境。一面敞开,四壁书画,雕梁画栋。

听母子共读如闻和弦。

读书会上家长和孩娃共同体验经典语录,看似两个声部,而在爱的交融中归于和谐。

古代经典凝聚了中国文字声韵与意义的精髓,可咏可诵;它在心里留下的刻痕,如篆隶魏碑楷书。

我是由王群卫老师邀请过来,观摩他在古睢书院举办的读书会。

群卫老师钢琴专业出身,人精瘦而干练,目光如炬,言语诙谐。此类研读中国古代经典的读书会,他和同伴已经举办了二三百期。

起初大约只是想家长和学生能够对钢琴学习形成统一的认知,强化音乐培训的凝聚力。渐渐便发散开,在经典的研读中,感悟音乐学习、家庭教育和各自要面对的人生命题。

每次读书会都准备得很精心。

研读的段落,有名家阐释,也有王老师编制的讲义。把话题展开,由古而今,立足当下。

孩子和家长的研读与分享,是读书会重点部分。看家长和孩子皆能侃侃而谈,便知读书会有精心雕琢部分。

王老师的读书会令人印象深刻。有些学生完成了钢琴的素质教育,却仍和家长一起来参加读书会。读书会竟有高三的学生与家长,马上就要高考了,却不愿意错过读书会。

它能给你充电、打气、鼓劲,心里也更亮堂

孩子们很好奇,现代学校教育设施很充分,图书馆、博物馆等大众文化体系也很完备;实体书店百花齐放,很多却难以逃脱倒闭厄运,为何满头银丝的沈院长要逆势而上,弄这样一座书院出来?

一问叩及老沈的心扉。

他从小时想读书却无书可读,到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却眼见日渐式微,简述了从东篱书院到古睢书院十余年文化追寻苦旅。

和古睢书院创立者有着共同心愿,想通过传统文化启蒙,塑造出更多人不同的人生路向。

书院的创立与复建者,都在将自己变成一盏灯烛,照亮自己,也给他人照路。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仁善的本质与动机之一。

沈院长说得很动情,我和其他旁听者也涌出一阵感动。

作为“沈粉”,与堂主老沈深交的五六年,知他心思,熟他喜怒哀乐。建一座书院,重温琴棋书画诗酒茶的传统生活样式,在世间隔出一处心灵的栖息地,便是他的人生理想,人生乐趣。

他就像一束光。不管多么微弱,都要努力放大光亮。

落成古睢书院,终于心愿得偿。眼前的书声琅琅,余音绕梁,便是他想要的书院的样子。

(部分照片由摄影师杜鹏、李彪拍摄)         

作者相关文章

五月,古睢夏夜的烂漫

古睢书院的读书会

古睢书院的又一场文化盛事         
         
关注马尔的视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