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智猛作品:太武山情思

 翁墨宸文学馆 2023-06-05 发布于福建


昔日漳州人远涉南洋经商从自海上乘船返乡探亲的时候,翘首以待从海平线上浮现出来的一座巍峨耸立、险俊雄奇的“唐山”,就知道将进入母亲河九龙江,回归日思夜盼的家乡故土;每当告别闽南故土的游子,漂洋过海、乘船远航而去的时候,依依不舍地回头遥望故乡,最后从视线中消失的还是那座“唐山”。这座“唐山”矗立在九龙江出海口东南海岸,像一座航标,它指引着游子远航不迷路,牵引着游子早日回到温暖的故乡。而这座“唐山”就是“闽山第一峰”的南太武山。在漳籍海外侨胞的心目中,南太武山是故土“唐山”的象征,祖国的代名词,是海内外游子寄托家园感和归属感的“圣地”。


南太武山地处距离龙海东南二十多余公里,海拔560米,巍然雄踞在烟波浩淼的东南海疆,东北濒临大海,与厦门、金门鼎立相望。它与金门的北太武山隔海相望、遥遥相对,并称“姐妹山”。屹立太武山巅,登高俯瞰,万顷碧波,百舸争流,浯屿、青屿、大担二十一个岛屿,围绕在南太武山四周,尽收眼底;回眸九龙江平原,一水清流,列山竞秀,原野平坦,山脉、河流、田园、村舍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明卢若腾在《重建太武寺碑记》中说“海上各岛,浯洲最著,诸岛名山,太武最著。”置身太武山,云霭山岚、日浴山巅、芳草飞扬,正是“红尘相隔三百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在远古时代,南太武山是福建人类的早期发祥地。据《厦门志》记载:“太武山,一名太姥山,图经上太武夫人坛前记谓:闽中未有生人时,夫人拓土以居,因以名”。“母系社会”时期的“太武夫人”在此地“拓土而居”,由此可见是福建有史以来最早的人类始祖母。南太武山还曾是古代军事要地,据《海澄县志》载:“巅有石城,称建德城。”汉元鼎五年(公无前112年),南越王赵建德反叛了西汉朝廷,汉武帝闻讯大怒,立刻派数万兵马,分水陆两路攻陷南越都城番禺(今广州市)。南越王赵建德兵败而逃,经过闽南海面时,见太武山地势险峻,便弃船登陆,在山顶筑起越王城,屯兵备战,长期扼守,等待东山再起。


古老而神秘的南太武山山脉一边蜿蜒向大海、一边匍匐向大地,聆听着陆地与海洋千万年间缠绵悱恻的心声。层层叠叠的悬崖峭壁,气势非凡,无声地诉说着昨天今天与明天的历史故事与神奇传说。南太武山原有延寿塔、栖山楼、安乐窝、锦亭峰、石钟楼、澜谷桥、浴仙盆、云根洞、九霄岩、石眼泉、烟霞石、弥陀石、香炉石、涅盘石、马蹄石、百丈泉、狮子迹、仙人迹、棋盘石、仙灶、石门、石屏、龙潭、象径等24景,可谓景色幽雅、古迹荟萃。山中的“福兴寺”原有先后两进,供奉三宝佛。福兴寺虽不大,却有一段历史故事。据说和南宋朝小朝廷宋氏皇族有关,祥兴二年,涯山一战,南宋覆灭,而宋王室有一支“行宫”逃难至此。而“福兴寺”的“福兴”乃“复兴”之意,宋王室遗老遗少害怕暴露身份,才以“福兴”的同音代“复兴”,心存复兴宋室之志。而太武山上的许多摩崖石刻,比如“修身为本”、“安乐窝”等都没有题名落款,其中隐含此意此境。据重修该寺院碑文记载,福兴寺始建于唐代年间,南宋朝重修。寺前有一石臼,刻着“景定癸亥吴十四娘舍垂”。据查“景定癸亥”(1263年)正是南宋小朝廷苟延残喘之时,皇室逃难暂住此寺庙也是一个历史左证。据乾隆刻本《海澄县》卷十记载“宋少帝南奔驻跸于此”。南宋小王朝郡王赵若和与旧臣黄材曾驻跸于南太武上的延寿塔,可以从中找到蛛丝马迹,一段因缘流传许久,宋汉江山让人慨叹。清代福建南路参政施德政《太武山》诗一首云:“蹑登喜寻仙子迹,登台羞问宋王踪。”
  


从福兴寺经“烟霞石”,便到山巅,这里云雾缭绕,空气清新,“太武名山”四个大字,隐现于云雾之中。顶峰曾建有一座七层的石塔,名叫“延寿塔”。塔内可坐十数人,海中归舶,望以为标。因年久失修,现尚存南宋绍定壬辰年(1232年)刻的“普明延寿之塔”石匾和塔基遗址,周围石刻则比比皆是。据说普明延寿塔不仅在九龙江中下游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可望见,甚至远在漳州城区,登楼向南一望,亦可看见宝塔犹如一支竖直朝天的笔尖,在云雾中忽隐忽现。《海澄县志》载:“陟其巅,近则睹一邑之风景,远则瞻漳、泉之巨嶂,斯闽南之大观也。相传宋少帝昺南奔驻跸于此。”所以,“南太武山的延寿塔”在闽南一带又称漳州地理上的一支“文笔”。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相传朱文公(朱熹)任福建漳州府正堂,他见所管辖的漳州府境内,读书人极少,绝大多数都是文盲,目不识丁。朱子心想,要使境内的人知书识礼,通情达理,只有开堂讲学,传授《四书》、《五经》,才能扭转民风。其中某日,有一云游先生求见。来者六十开外,神情飘逸,目光锐利,精神矍铄。朱文公深知来者不凡,不由得躬身下问:“先生素昧平生,此时光临敝府,不知有何见教?”只听来人答道:“山人乃云游四海闲人,距此百里之遥,有一太武山,乃藏龙卧虎之地,灵气隐隐透出。现只要在此山顶建一座七层石塔,号曰:'文笔,塔顶置一宝葫芦,塔影所照之处,文人辈出矣。”朱文公听了,十分高兴。立即派员来到港尾勘察,果见海边一山拔地而起,雄伟又秀气。文公当即拨下银两,发动民夫,在太武山顶破土开工,建起一座七层石塔,这塔像一支竖立的笔尖,直刺云天。建成之后,果然漳州府全境都可以遥遥相望。从此文风大振,漳州府果然一连出了几名状元、榜眼、探花,可说人才大出啦,还听说,塔顶放置的宝葫芦常出现奇烟异雾,石塔周围祥云飘绕,能报知阴雨天气,凶吉之兆。在大海中行船的人如果遇到台风,有葬身鱼腹的危险时,只要对准太武山上的宝塔,就会驶回港内,转危为安。一些航行海外的离乡游子,只要远远看到太武山上的宝塔,就知道即将回到家乡,产生一股亲切之感,所以,人们称此为“延寿塔”。


距延寿塔之北有一礁石。表面层叠着海蛎贝壳,称“飞来石”,上刻“眼底东京”四个字。据传说,在飞来石上朝东远眺,东京风光,尽收眼底。诗云:“此石不知从何来,雄奇突兀自成材,亭亭玉立云霞外,疑是严陵一钓台。”山巅之北是“百丈泉”,一块巨石从山巅直插海底,石上镌有“万丈丹梯”四个大字。有诗云,“闻说丹梯有万寻,幽崖迢遍旦出阴,谁能从此凌云上,直入蟾宫抱月吟。”从山巅向西北下行,便到叠岩深处的“安乐窝”,这里怪石盘松,别具幽静深沉的风韵。“洞深一丈余,广五丈余,高近一丈”,一块约50平方米的巨石板,覆盖洞顶。相传历代战乱,村民至此避乱,皆获安全,洞口镌有“天然安乐窝”五个大字,洞中空气清幽,洞外翠竹苍郁,置身其中,如历仙境。


追寻太武古迹,崖刻满山、仙迹连连、灵气隐现,现实与梦幻咫尺交融。此时,沿着古人踏过的足迹,隐约间明代李林正挥毫泼墨所作《咏太武山二十四景》赋的摩崖石刻豁然醒目;而更负厚重感的则是山腰间“云根洞”盘的一组摩崖,此乃明万历壬寅(1602年)仲春,福建南路参将施德政、游击将军陈一斋、驻浯屿水寨的泉州都司佥事沈有容三位负南疆防务重任的将军同游南太武山留下的石刻。“立马闽山第一峰……身凌霄汉星堪摘,界限华夷户可封”“临风清潇共倘佯,东望苍溟思渺茫”、“把剑专从飞将后,壮心直欲扫妖凶”……三位将领当年誓杀倭寇、保疆卫国气壮山河的题刻潇洒飘逸神采飞扬。极目间,英雄气魄弥漫山涧。古人古迹、名人题记随处可见,英雄言志、隐士寄语处处渲染着前者的豪迈后者的奔放,让太武山山神感动,令游历太武山的凡夫俗子激昂。


太武山除了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多处诗名碑文、摩崖山刻外,山民们流传着许多朴实神奇的民间传说,令游人如临仙境,心旷神怡,乐而忘返。明学士朱熙曾咏诗赞曰:“一山高出万山巅,绝顶相传旧有仙;朱草紫芸方外地,碧桃红杏洞中天”。相传当年王母娘娘蟠桃会上大宴众仙,“八仙”大醉而回,经过太武山上空时,朦胧中忽见一片岩石上,嵌着三个大小不同的石盆,最大的直径约两米多,深约五十厘米,直晃眼睛,低头一望,盆中蓄水晶莹剔透。八仙见后大喜,按落云头,降下云端,纷纷跳入盆中,尽情沐浴。无意之中被村民发现,好事者雇了一个打石匠,在石盆背后刻了三个大字“浴仙盆”。


山上最奇特的要数传说中的神仙汉钟离留下一个长约90公分的“仙人迹”,十分逼真,令人惊叹不已。相传,当年八仙云游太武山时,除留下三口大小不一的“浴仙盆”外,还因李铁拐与东海龙王斗法挑土填海时留下了“仙人趾”。无独有偶,在距离南太武8.5海里之遥的金门岛的北太武上,也有个仙人脚印。漳州与金门的南北“太武山”,我都曾登临过,两边的脚印我都拍过照片,回来一比照,一边是左脚,一边是右脚,还真是―对!据说在古代,南太武和北太武原本就是一座山,地壳运动后,出现了台湾海峡,把太武山分成南北两片了。两山分开时,八仙之一的钟汉离一脚踩在龙海,一脚踩在金门,于是留下这对脚丫印。至今闽台人民还流传着这样的一首诗:“仙翁寓足下名山,沐浴烟霞竟自闲。当时乘风骑鹤去,尚留盆迹在人间。”自古以来金门与闽南大地就紧紧相依。南北太武就像“双胞胎”姐妹隔海相望苦苦地长相厮守、又长相思念,东海龙王常兴风作浪百般阻挠“姐妹”团圆;当年,八仙云游至此,东海龙王的所作所为激怒了李铁拐,为惩罚东海龙王,李铁拐誓取大山之土填平东海让东海龙王无藏身之处。怒火中烧的李大仙挑起满满的第一担土左脚踩上南太武右脚跨过北太武,“扑通”山土落海,一担土就是一个小岛。


站在南太武山李铁拐深深的脚印上,“两岸一家亲”更能让你的灵魂得到飞扬与升腾。我们盼望李铁拐李能再次光临太武山挑土填海,再圆姐妹同胞的团圆梦。


南北太武山,隔海相望,文脉相连。我蓦然想起金门县爱心基金会董事长许金龙先生《思亲》照片上题过的一首诗:“浯江溪畔望海天,南北太武脉相连,两门几多相思苦,咫尺天涯盼团圆!”这对孪生姐妹山,度尽劫波姐妹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在历经世事沧桑、书剑情仇之后,一定会携手并肩,手足相连,共架彩虹桥,共画同心圆。 

作者风采

作 者:江智猛,福建省龙海人,研究员、客座教授,书法家、诗联家、民俗专家、海丝专家。先后应邀到厦门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嘉庚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古田干部学院、漳州市委党校、漳州开发区、漳州市委宣传部、万科集团等几十个高校及部门举办海丝文化、闽南文化、民俗文化、闽台文化专题讲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