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者聚焦 | 杨仁敬: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新模式

 置身于宁静 2023-06-05 发布于浙江

ISBN:978-7-5446-6562-9

出版时间:2021年4月

作者 :杨仁敬 著

定价:130.00元(优惠价:104.00元)

丛书: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

作者简介

图片

杨仁敬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厦门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英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会长、名誉会长,福建省翻译协会副会长等。曾被聘为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客座教授,《外国文学研究》《译林》《外国语文》《外国文艺》编委。主要论著有《海明威在中国》《海明威:美国文学批评八十年》《海明威学术史研究》《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20世纪美国文学史》等。译作有《杜宾的生活》《紫色》《比利·巴思格特》《孤心小姐》等,撰写论文240多篇。曾三次获国家社科基金入项,两次获重点项目分课题,一次获教育部课题,并荣获校、市和省部级多项奖项。因在美国文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获美国海明威研究奖和美国传记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


图片

丛书已出版(按姓氏拼音排列):

戴炜栋学术研究文集

桂诗春学术研究文集

何自然学术研究文集

胡文仲学术研究文集

黄源深学术研究文集

刘英凯学术研究文集

潘文国学术研究文集

汪榕培学术研究文集

文秋芳学术研究文集

杨仁敬学术研究文集

(点击上方书名进入详情页)


图片

后        记

文/杨仁敬

论文贵在创新。从选题到立意,从结构到论述,从材料到语言要写出自己的特色,揭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新意。


图片

在外教社的催促和帮助下,自选论文集终于完稿了。首先,我要感谢庄智象教授、孙静主任、梁晓莉和苗杨编辑的热情支持。

写论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1961年我的第一篇论文 《〈鲁滨孙漂流记〉的艺术特色》在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发表至今,将近60年了。我总感到还在探索怎样写好论文。虽然到现在为止,我已发表了240多篇论文,还不能说完全把握了写好论文的要领。但经验教训倒是不少。这本自选论文集就是从已发表的论文中挑选出来的(还有几篇未发表的),想与专家们和读者们交流,一方面征询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能给青年读者们一点有益的启迪。

这本论文集包括四个部分和附录。第一部分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专论;第二部分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简论;第三部分美国其他作家泛论;第四部分英国作家散论。附录主要是有关海明威的报道、座谈和访谈录以及对美国一些著名学者、教授和作家的访问记。总之,这个集子主要收集了英美文学方面的评论,特别是研究海明威其人其作、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的心得体会。至于翻译学和英语教学法方面的论文,暂不收入。这样的选择也许更能突出重点,彰显论文集的特色,对青年学生和研究生们有所裨益。

在论文集里,海明威评论占据的比例最大。作者从海明威1941年春天偕第三任夫人玛莎·盖尔虹来华访问入手,系统而深入地评述海明威在巴黎的崛起,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转向,小说中的硬汉形象和冰山原则,海明威与现代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原始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海明威的女性意识,他的小说悲剧等等,以及海明威在美国文学批评语境中的地位及其在中美文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深入浅出的解读有助于帮助读者们正确地了解海明威其人其作。

在论文集里占据第二位的是有关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简论。20世纪60年代,多事之秋的美国曾出现文学危机。1961年海勒的 《第二十二条军规》使美国文学走进了后现代派文学的新阶段。从那时以来涌现了许多名作家和好作品,小说创作尤为突出。80年代“x一代作家群”的崛起给它增添了新活力。论文集既探讨了美国后现代派小说主题思想的嬗变和艺术风格的特色,尤其它与现实主义小说和现代主义作品的区别,又具体剖析了 E. L. 多克托罗、德里罗和伏尔曼等人作品的特点,给人留下比较深刻而具体的印象。

在评论美国其他作家时,论文集注重的是美国少数族裔小说家,如华裔作家水仙花,黑人作家莫里森、沃克和狄基,犹太作家马拉默德和欧芝克以及韦斯特、李昌理和女作家贝蒂和约翰斯等。特别评介了黑人作家新秀艾立克·狄基和他的言情小说。这位新秀可能我国读者还不太熟悉,但他在美国是家喻户晓的。此外,还有几篇关于揭丑派文学、自传文学、中美文化交融的模式和我国美国文学研究的深化和创新的评论和综述,大体反映了我对美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一些想法。

论文集最后一部分是英国文学散论,文章仅有7篇,不如前面几部分多。从南京大学到厦门大学,我教过8年英文专业本科三年级的《英国文学作品选读》,对英国文学从古至今比较熟悉,对莎士比亚、笛福、斯威夫特、菲尔丁、狄更斯和萨克雷等作家很感兴趣。但我指导硕士生,特别是博士生则主要在美国文学方面,尤其是给博士生开的四门课,除《文学名著翻译》外,其他三门都是美国文学。至于我指导博士学位论文,则全属美国小说家评论,其中90%以上是评论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的。我的科研成果主要也在美国文学方面。

附录收集了12篇文章,主要是通过一些报道、座谈和访谈录给读者们增加丰富的感性知识,以帮助理解前面的海明威评论。同时论文集还收了对我的哈佛大学导师丹尼尔·艾伦、著名文论家弗列德里克·詹姆逊、作家马拉默德和新批评派的主将、耶鲁大学的克林思·布鲁克斯教授的访谈录。这些宝贵资料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侧面了解美国文学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的走向。

诗人陆游说,“文章最忌百家衣。”论文贵在创新。从选题到立意,从结构到论述,从材料到语言要写出自己的特色,揭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新意。模仿是没有前途的。要虚心学习别人写好论文的经验,不断总结经验,大胆地反复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写出自己的个性来。诚然,发表一两篇论文并不难,难的是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学者。祝愿大家开拓创新,持续发挥正能量,为培育新人,推动英美文学研究贡献更多的光与热!

我愿以此与青年读者们共勉。再一次感谢外教社各位的热情支持。

于厦门西村书屋

2017年4月18日

2020年6月2日补记

图片

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新模式

文/杨仁敬

美国小说走进后现代,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文学艺术的边界模糊了。后现代派小说超越了艺术与现实的界限,超越了文学体裁之间的传统界限,也超越了各类艺术的传统界限。因此,在后现代主义氛围下,美国小说出现了新的创作模式,与传统的美国小说有很大的差异。这些新模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

事实与虚构的结合

美国后现代派小说不再是作家个人想象和虚构的产物,而是事实与虚构的巧妙结合。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重新走进后现代派小说,成了它的一大特色。在他们看来,文学是主观的,作家按照自己的想法,虚构一个想象的现实世界,而历史和新闻是客观的,历史事件是真实的记录。因此,他们一方面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提出质疑,另一方面又将历史和新闻一起融入他们的小说。“重访历史”成了他们的时尚(杨仁敬 2001a:6)。如E. L. 多克托罗的《拉格泰姆时代》(1975)虚构了3个不同家庭人物的故事,又借用20世纪初期汽车大王福特、大财阀摩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魔术大师胡迪尼和奥国太子费迪南德等真人真事,让作者虚构的犹太移民、黑人和中产阶级白人与这些真实的名人“同台演出”,展现第一次大战前美国社会的大变迁。

图片
图片

这种事实与虚构在小说里交相映辉的手法揭示了作者对现实和政治的关注。如罗伯特·库弗的《公众的怒火》(1977)将前总统尼克松作为小说的主要叙述者,在虚构的情节中插进尼克松从青少年时代到入主白宫的真实经历,隐晦地批判和嘲笑了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对科学家卢森堡夫妇的迫害。唐·德里罗的《天秤星座》(1988)将肯尼迪被刺事件与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工的策划联系起来。刺客奥斯瓦尔德曾是作者中学的同学。小说的虚构里包含了这段真实的素材,令人感到亲切可信。难怪它让前正副总统里根和布什读了以后暴跳如雷,责骂德里罗是 “民族的败类”!这激起了一场政要与作家的论争。后来,里根和布什保持沉默才平息了这场争论。

2

科幻与虚构的结合

随着电视和网络的大发展,各种文学体裁焕发了青春,过去不受现代派欢迎的科幻小说又重振雄风,占领了图书市场的一角。人与机器、人与动物、人与混血儿之间关系的描述再度引起后现代派作家的重视。科幻成分进入后现代派小说,与史实、传记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成了后现代派小说的另一种新模式。

冯尼古特的长篇小说《五号屠场》是个典型的例子。小说主人公毕利1967年被飞碟绑架到541号大众星上,放在动物园里展览,但他并不绝望。他发现那里的人很善良,便向他们学习了许多知识,比如时间的概念。他从幻觉的意识流中摆脱时是个老鳏夫,醒来时成了婚礼上的新郎,可是一小时后新娘死了。他从1955年的门进去,从另一个门 1941年出来,再从这个门进去,发现自己到了1963年。他说他多次见过生与死,可随心所欲地回到他有关生死之间的一切事件中去。最后,他患了时间痉挛症,无法控制下一站往哪里去。

图片
图片

在美国后工业化时代,科幻小说与后现代派小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科幻小说走向后现代主义化,而一些后现代派小说则 “科幻小说化”。在不同的后现代派小说中,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其发展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如德里罗的《拉特纳之星》、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和巴勒斯的《新星快车》等,这说明科幻与虚构的结合成了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另一大特色。

3

小说与非小说的结合

美国后现代派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它已经成为一种跨体裁的艺术创作。如 《公众的怒火》中插进了50多首诗。以前的小说偶尔插入几首诗也是常有的事,但像这样跨体裁的形式则不多见。后现代派小说的文本复杂多变。纳博科夫的 《微暗的火》通过希德的诗和金保特的注释,演释故事中的故事,展示纳博科夫的超验现实。

美国后现代派小说不仅消解了小说与诗歌和戏剧的界限,而且大大地超越了小说与非小说的传统标界。上面提到的《公众的怒火》还包含了新闻广告、时事剪报和歌曲《星条旗永不落》等等。这种超越在中短篇小说里也越来越多。在德里罗的长篇小说《白色噪音》里,超级市场的广告、电视广告、旅游广告、药品广告到处泛滥,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主人公杰克教授经常发现女儿斯特菲在梦中重复电视里广告的声音。作者描写杰克一家如何在超市和电视广告的干扰中打发日子,揭示消费文化主义给人们带来精神创伤的恶果。

图片
图片

诺曼·梅勒的长篇小说《刽子手之歌》(1979)收集犯人吉尔摩与他人来往的信件、法庭的证据、证人的陈述和作者采访有关人员100多次的笔录。他这些 “新闻报道”使虚构更接近生活。作者根据真人真事这些非虚构材料,深入挖掘罪犯吉尔摩内心的潜意识和社会环境对他的腐蚀。这使作品成了一部关于刽子手加里·吉尔摩一生的 “生活实录”的长篇小说。

4

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结合

与现代派作家追求高雅的艺术不同,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一直致力于吸取通俗文学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严肃的社会主题。现在是信息时代,电脑和电视的普及使大众文化热经久不衰。诚如詹姆逊所说的:“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詹姆逊 1997:162)。采用通俗小说的技巧能使严肃小说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进一步适应大众的需要,不断丰富和更新。通俗小说包括哥特小说、侦探小说、冒险小说、浪漫小说、言情小说等等,体裁繁多,历史悠久,大众喜闻乐见。其中既有精品,也有劣作。后现代派作家选取其好的艺术技巧,加以融化创新,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图片
图片

托妮·莫里森在《宠儿》里运用哥特式小说的技巧来营造神秘气氛,十分成功。小说描写美国南方重建时期女奴赛丝杀害自己的女孩的故事。后来,赛丝在女儿丹芙的帮助下直面生活,宠儿终于神秘地消失了。在《比利·巴思格特》里,多克托罗将通俗小说的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小说开头采用电影蒙太奇的倒叙手法,描写纽约黑帮老大苏尔兹为了霸占下属的妻子,命令打手将那个下属扔进大海。小说情节紧张,多次出现惊险场面,时而灯红酒绿,时而鲜血淋漓,令人惊心动魄。作者巧妙地通过小主人公比利·巴思格特出生入死的经历写出了20世纪30年代纽约黑社会的内幕,充满了尖刻的讥讽和迷人的魅力。小说改编成电影后,由大明星霍夫曼主演,深受观众好评。多克托罗已发表8部长篇小说,其中5部已改编成电影,其他3部正在洽谈中。他成了一位最引人注目的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黑人作家伊斯米尔·里德在长篇小说《芒博琼博》里则采用侦探小说的模式来嘲讽侦探小说。小说围绕着叶斯·格卢运动神圣的古埃及文本,在15岁的黑人少年拉巴斯私人调查员和骑士圣殿军的亨克之间展开了侦查与反侦查的斗争。后来,胡杜文本被黑人穆斯林阿布达尔烧掉了。拉巴斯并不灰心,他相信美国将重建它自己的文本。经过50年的休眠状态,胡杜文本又显露复活的征兆。

5

童话或神话与虚构的结合

在欧洲文学史上,马洛和哥德曾用德国民间传说“浮士德”,拜伦和布朗宁曾用西班牙的民间故事“唐·璜”写出了不朽的戏剧和诗歌,在各国读者中传为美谈。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则用一些家喻户晓的童话和传说来构建长篇小说,其内容和形式与原先的作品大相径庭。

唐纳德·巴塞尔姆在长篇小说 《白雪公主》(1967)里用松散的拼贴法再现了德国著名作家格林的童话《白雪公主》(1918)。小说保留了童话中白雪公主和七个矮人的基本情节,但人物有点变形,情节古怪。小说中现代的白雪公主年仅22岁,白皮肤黑头发,个子高高的,身上长了美人痣,外貌像童话里的白雪公主一样美。她与七个矮男人生活在一起。这七个人每天到一家中国食品工厂干活,装坛坛罐罐和洗刷地板。头头比尔开始讨厌白雪公主。白雪公主也厌倦了当家庭主妇,盼望有个王子来救她出去。小说中有个女人简嫉妒白雪公主的美丽,编造许多流言诬陷她。简成了巫婆的形象。保罗挖个穴,建立训狗计划,并发明 “远距离早期警报系统”监视白雪公主,以便观察她的行动并最后得到她。他是白雪公主所期待的王子形象。最后,保罗喝了简准备给白雪公主喝的一杯有毒的吉布森酒,猝死了。白雪公主闻讯赶到,在保罗墓前撒了花瓣后升天远去。巴塞尔姆将格林童话与虚构相结合,意在揭露美国当代社会生活的反童话本质。与纯洁的白雪公主的童话相比,作者的周围,到处充斥着精神空虚、单调无聊和失望情绪。

图片
图片

有的作家没有全部借用著名的童话素材来构建文本,有时则采用富有民族色彩的祌话来丰富情节和活跃气氛。如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将中国花木兰的故事美国化,结合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华裔移民的辛酸以及中国旧社会女性的苦难,构成跨文化的独特文本,获得美国读者的认同和接受。

6

小说与绘画、音乐尤其是多媒体的结合

20世纪70—80年代曾是网络大发展的时代,有些多才多艺的作家便把小说与绘画、音乐尤其是最时髦的多媒体结合起来,创作了比后现代派更后现代的小说。最突出的,就是著名女作家劳瑞·安德森。劳瑞·安德森既是小说家,又是演员、画家、摄影师和作曲家。《战争是现代艺术的最高形式》是 《神经圣经》里的名篇之一。它生动而简洁地记录了作者自带电子设备,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到中东各国演出的故事。文字旁边是她自己画的4幅画:一架飞行中的轰炸机、一个战士肩扛火箭枪、炸弹爆炸时产生的烟幕和炸弹在夜间爆炸时的火光。4幅画与文字描述构成了互文性,给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击(甘文平 2002:9)。不仅如此,安德森还把上述短篇搬上舞台。舞台上配有相关的背景画面和不同的背景音乐,她亲自在台上朗诵,并通过声音的高低来营造独特的氛围,调动听众的情绪,让听众的心态随着电子音乐旋律的变化从平静到不平静,再回到平静,从紧张和恐惧到轻松和幽默。她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充分肯定。人们称她是个跨体裁的艺术通才,富有创新精神的后现代派作家。

图片

此外,在冯尼古特的小说《冠军早餐》里,常常可以发现作者自己画的插画,如印字的汗衫、美国国旗、蛋筒冰淇淋、中国的阴阳图、河狸、女人内裤、面具、左轮手枪、注射针管、路标和塑料分子结构图等等,这些插画不同于一般的插图,往往成了小说文本的一部分。冯尼古特喜欢用科幻与虚构相结合的模式来达到讽刺和幽默的效果,这些插画往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节选自《杨仁敬学术研究文集》,第267—271页,原题为“论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新模式和新话语”)

图片

CONTENTS

目            录

图片

总序

老冉冉修名不立 (代序)

第一部分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专论

论海明威的中国之行

海明威——中美文化交往的热点

海明威评论60年:从冷清到繁荣

美国文学批评语境下的海明威研究

论海明威在巴黎的迅速崛起

论海明威小说中的硬汉形象

论海明威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转向

论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论海明威小说中的现代主义成分

论海明威与象征主义

论海明威的女性意识

作家要敢于超越前人

用“画家的眼睛”观察生活,表现生活

    ——评海明威与欧美画家

论海明威的小说悲剧

作家要勇敢地深入斗争第一线

    ——评海明威《法西斯主义是个骗局》

论海明威与原始主义

论海明威与存在主义

论海明威与后现代主义

论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论海明威新闻作品的特色和意义

哈佛与我的海明威研究

第二部分 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简论

论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嬗变

论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新模式和新话语

略论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艺术的特色

关注历史和政治的美国后现代派作家E. L. 多克托罗

模糊的时空 无言的反讽

    ——评E. L. 多克托罗的《皮男人》和《追求者》

美国历史的文学解读

    ——评 E. L. 多克托罗的长篇小说《进军》

用语言重构作为人类一员的“自我”

    ——评唐·德里罗的短篇小说

论美国文坛新崛起的“X一代”作家群

    ——杨仁敬教授访谈录

伏尔曼和他的小说《欧洲中心》

威廉·伏尔曼: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新 “品钦”

略论《时间》与《达洛威夫人》的互文性

第三部分 美国其他作家泛论

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人的哭与笑

    ——韦斯特《蝗虫日》评析

美国华文文学的先驱者

    ——艾迪丝·伊顿

读者是文本整体的一部分

    ——评《最蓝的眼睛》的结构艺术

美国黑人文学的新突破

    ——评艾丽丝·沃克的《紫色》

美国黑人文学的新秀艾立克·狄基和他的言情小说

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和他的小说

美国社会的扭曲与中年人的困惑

    ——评马拉默德的《杜宾的生活》

辛西娅·欧芝克早期小说的复调特征

    ——以《异教徒拉比》为例

论美国揭丑派文学的社会效应

美国自传文学的再定位与主题回归

美国的图书市场与作家的生存空间

美国文学与美国英语

美国文学与美国文论

美国文学史与中国读者

在感情危机时做出理智的抉择

    ——评安·贝蒂的短篇小说《燃烧的房子》

一部令人触目惊心的纪实小说

    ——评艾菲·约翰斯的《杀手》

慰安妇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评李昌理的《一种姿态生活》

略论中美现代文化交融的三种模式

    ——以赛珍珠、林语堂和汤亭亭为例

论中国美国文学研究的深化和创新

    ——杨仁敬教授访谈录

难忘的记忆 喜人的前景

    ——美国文学在中国60年回顾

第四部分 英国文学散论

走近莎士比亚

略谈鲁滨孙艺术形象的塑造

《鲁滨孙漂流记》的艺术特色

    ——纪念世界文化名人、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笛福诞生300周年

《格列弗游记》的讽刺手法

《英国文学史提纲》给我们的启示

    ——重读范存忠的《英国文学史提纲》

弘扬中华文化 增进对外交流

    ——评范存忠的《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

从《双城记》的细节描写看狄更斯小说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

    ——纪念英国小说家狄更斯诞生200周年

附 录

海明威在广东抗战前线

海明威的中国朋友夏晋熊谈海明威

古巴的海明威

亚得里亚海海滨的海明威盛会

    ——纪念文学大师海明威逝世30周年

文学力量超越国界

    ——记中美作家、学者座谈海明威作品

“海明威”的突然袭击

海明威故乡橡树园印象

    ——纪念海明威逝世50周年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 “海明威热”

 “美国后现代派小说非了解不可”

    ——丹尼尔·艾伦教授访谈录

詹姆逊教授与他的马克思主义情结

好书挚友终不忘

    ——与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的一段书缘

布鲁克斯教授为我答疑

杨仁敬教授学术论著和译作年表

后记

图片

(点击上方小程序,查看详情页)

图片
END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