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著名作家

 优雅a 2010-01-17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著名小说家、诗人。生于都柏林市的一个公务员家庭。在天主教耶酥会办的学校和都柏林大学受过教育。1904年定居巴黎,从事创作活动。乔伊斯是现代派小说的先驱。他在思想上受近代各种思潮的影响,在创作方法上则经常采用“意识流”和像征手法,因而有些作品不免晦涩难懂。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为芬尼根守灵》,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已成为现代经典作品。《都柏林人》是乔伊斯早期的作品,也是作家唯一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小说通过都柏林中下层市民的日常琐事表现了社会环境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和痛苦。

   

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著名女作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1904年其父去世后迁居布卢姆斯伯里,并成为“布卢姆斯伯里派”的重要人物。1917年与丈夫共同创办了霍加斯出版社。弗吉尼亚擅长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小说创作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具有浓郁的诗歌情调。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黛烙维夫人》、《到灯塔去》、《海浪》,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或星期二》、《闹鬼大案房间及其他故事》,随笔集《普通读者》等。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最早使用“意识流”技巧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小说。

DH.劳伦斯(英国)

DH.劳伦斯(1885~1930),英国著名作家。出身于诺丁汉郡一个矿工的家庭。母亲是小学教师,因厌恶酒鬼丈夫没有教养而对儿子产生一种特殊感情,这就成为作家后来无法和女人保持密切关系以及他所塑造的人物在性欲上备受折磨的主要原因。劳伦斯当过职员和小学教师。曾经在意大利、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等国漂泊了十多年,最后病死在法国。劳伦斯是位多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虹》、《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短篇小说集《英格兰,我的英格兰》,《短篇小说全集》,游记《意大利的暮色》、《墨西哥的早晨》等。劳伦斯是小说大多以性为题材,并在创作中运用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劳伦斯的长篇小说包罗万象、气势磅礴,但有反复议论、结构混乱的缺点。比起他的长篇小说,他的短篇佳作由于主题单一,更见明快。

阿尔丰斯·都德(法国)

阿尔丰斯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出身于尼姆城一破落商人家庭。生活贫困。17岁时带着诗作到巴黎,厕身文学界。1866年以发表散文和故事成名。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投笔从戎。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都德是为多产的作家,除著有大量小说外,还写有两部回忆录和一个剧本。有法国的狄更斯之誉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磨坊书简》、《月曜日故事集》、《故事选》、《冬天的故事》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都德的短篇小说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特色。

莫泊桑(法国)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小说家。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当过小职员,普法战争期间还应征入伍,这些生活经历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在10年短短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一生》、《俊友》等6部长篇,以及三百多个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博得了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遗产》、《米龙老爹》、《菲菲小姐》、《月色》等。莫泊桑擅长从平凡琐碎的事物中截取最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侧重描写人情世态。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故事结尾耐人寻味。

让——保儿·萨特(法国)

让——保儿·萨特(1905~1980),法国著名哲学家、作家。生于巴黎。1924年入法国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毕业后先后在郎城、巴黎等地中学任教。1933年去柏林进修哲学,受胡塞尔、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影响。一年后回国,撰写哲学论著,形成存在主义体系,同时开始文学创作,用文艺形式表达哲学思想。萨特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他人就是地狱”等观念在二次大战后的西方世界风行一时,影响极大。重要作品有哲学著作《想象》、《存在与虚无》,长篇小说《恶心》,短篇小说集《墙》,剧本《苍蝇》、《密室》、《死无葬生之地》、《肮脏的手》等。

阿尔贝·加缪(法国)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存在主义代表作家之一。生于阿尔及利亚。童年和青年是时代都在阿尔及利亚度过,生活清贫,这段生活对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有影响。加缪在大学期间攻读哲学。1983年起当记者。19441946年间任《战斗报》主编。1957年因其作品阐明了当代人的意识问题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正与反》、《婚礼集》等。他的小说充满了惶恐不安和自感有罪的情绪,以及酷热的窒息和弃世绝尘的愿望。小说的语言明朗、纯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赫尔曼·黑塞(德国)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著名作家。父亲是传教士,童年时代受到严格的宗教教义教育。15岁时因无法忍受神学院的压抑而出走。先后做过钟表匠、书店学徒、书商。1940年开始获诺贝尔文学奖。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德》、《荒原狼》、《在轮下》、《玻璃球游戏》,短篇小说集《小世界》、《今生今世》等。

亨利希·伯尔(德国)

亨利希·伯尔(1917~1985),德国著名作家。生于科隆一雕刻匠家庭。1937年应征入伍,战争临近结束前被俘1945年被遣送反回国,做过木工和机关职员,同时从事写作。伯尔是战后文学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早期作品几乎全部描写战争和战后生活,是“废墟文学”的代表作。1972年因其在复兴德国文学方面的成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欧美颇负盛名。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莱尼和他们》、《九点半钟的台球》,中篇小说《列车正点到达》、《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短篇小说集《过路人,你到斯巴……》等。伯尔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等创作手法。其短篇小说情节紧凑、集中。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富裕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40年从事编辑和翻译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后移居萨尔茨堡,专事写作。1938年流亡英国,1941年又移居巴西,次年因人道主义理想 破灭而自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中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传记《三大师》、《罗曼·罗兰》等。茨威格的小说长于心理描写,风格细腻,技巧精湛,富有文采。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著名作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人的家庭。1901年至1906年在布拉格大学先学习文学,后因屈服于父亲的压力而转修法学。1908年起在布拉格一家保险公司任职,后因病提前退休。卡夫卡早年对尼采、达尔文等人的著作产生兴趣,大学期间,又接触了存在主义先驱克尔恺郭尔的哲学思想,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短篇小说《变形记》、《乡村婚事》、《判决》、《地洞》等。卡夫卡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小说主要反映了被束缚在异化社会中的个人与四周那看不见摸不到但时时处处都存在的力量所作的毫无希望的斗争,其小说语言简洁、精确,构思奇特。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意大利)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1907~1990),意大利著名作家。出身于罗马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幼酷爱文学。13岁时发表诗集,不久转为写小说。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马女人》、《假面舞会》短篇小说集《罗马故事》、《罗马故事新编》、《瘟疫集》、《天堂》等。早期作品主要描写资产阶级的空虚、堕落的精神状态。从60年代起,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资产阶级的“异化”。 莫拉维亚的短篇小说注重心理分析,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

意大洛·卡尔维诺(意大利)

意大洛·卡尔维诺(1923~1985)意大利著名作家。出生于古巴哈瓦那附近的一个小镇。幼年时随父母迁居意大利。二次大战期间积极投身于反法西斯斗争。1946年发表长篇小说,《蛛巢小径》一举成名。1947年毕业于都灵大学,后在出版社任编辑。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如果一个冬天的夜晚,一个旅行者……》,中篇小说《分成两半的子爵》,短篇小说集《最后飞来的乌鸦》、《宇宙奇趣》等。卡尔维诺交混使用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创作手法,创立了新现实主义的一个流派,其作品在意大利和欧美各国影响很大。

 

 

 

 

 

米兰·昆德拉(捷克)

米兰·昆德拉(1929~ ),捷克著名小说家。出生于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使他从小在音乐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1958年毕业于音乐艺术学院电影系。1975年起流亡法国。昆德拉多次获国际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玩笑》、《为了告别的聚会》、《笑忘录》、《生活在别处》、《不朽》,短篇小说集《可爱的笑》。段篇小说集《可爱的笑》问世后《以其独特的风格引起注意,其第二、第三集先后于1965年以及1968年出版。昆德拉在小说运用了音乐作品结构的技法,因而他的小说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安·巴·契诃夫(俄罗斯)

安·巴·契诃夫(1860~1904),俄罗斯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84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曾在莫斯科附近城镇行医,接触了农民、地主、教员、医生和官吏,,扩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契诃夫的文学生涯开始于80年代。一生写下了大量短篇小说。契诃夫和欧·亨利、莫伯桑被并称为世界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巨匠。重要作品有中篇小说《草原》、《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变色龙》、《胖子和瘦子》、《挂在脖子上的安娜》、《一个官员的死》、《万卡》、《苦恼》、《出诊》、《套中人》,剧本《樱桃园》、《万尼亚的舅舅》等。契诃夫的小说言简意赅、艺术精湛,早期的小说文笔辛辣、幽默,后期则创造了抒情心理短篇小说体裁。

伊·蒲宁(俄罗斯)

伊·蒲宁(1870~1953),俄罗斯经典作家。出身于破落的贵族世家,靠自学成材。1891年开始发表作品。1920年起侨居法国。193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蒲宁的主要成就在小说创作方面。重要作品有中篇小说《苏霍尔多》、《乡村》,短篇小说《从旧金山来的先生》、《米佳的爱情》、《中暑》、《最后的幽会》、《幽暗的小径》、《乌鸦》等。蒲宁是写中短篇小说的名手,他的作品不以情节取胜,注重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和渲染气氛,语言明澈、悦耳。

马克·吐温(美国)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著名小说家。少时家境艰难,12岁便开始独立谋生,当过排字工、领航员、淘金者、记者,还办过报纸。19世纪6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马克·吐温跌宕的生活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重要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王子与贫儿》,短篇小说《百万英镑》、《三万元遗产》、《竞选州长》等。马克·吐温小说中深沉的幽默、辛辣的讽刺、简练生动的民族语言,开创了美国民族文学的新时代,对海明威、塞林格等众多的美国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欧·亨利(美国)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生于北卡罗来纳州一个贫穷的医生家庭。15岁即开始当学徒,先后当过会计员、录事、土地局办事员和银行出纳员。1901年移居纽约,从事写作,直至逝世。欧·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个短篇小说,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作人。代表作有《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黄雀在后》、《供应家具的房间》等。欧·亨利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威廉·福克纳(美国)

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著名小说家。生于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加拿大空军服役。大学毕业后做过职员,后来一度侨居巴黎。1925年回国做职业作家。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福克纳以写南方小说闻名遐迩,是“南方文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喧嚣与骚动》、《我的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中篇小说《熊》,短篇小说《骑士的行动》、《这十三篇》等。福克纳是西方最有影响力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他在作品中成功地运用了意识流和多层次、多角度的叙事方法。《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是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名篇,作品充满了荒诞怪异的气氛,是一篇具有美国南方风格和气息的小说。

伯纳德·马拉默德(美国)

伯纳德·马拉默德(1914~     ),美国著名犹太作家。生于纽约州。父母系俄国移民。毕业于纽约市立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起在大学执教。50年代初期开始写作。马拉默德跻身于主要的美国犹太作家行列,几乎于索尔·贝娄齐名。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店员》,短篇小说《模特儿》,短篇小说集《魔桶》、《头等白痴》等。马拉默德的小说题材大多取自犹太人的生活情景,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辅以喜剧和寓言的形式,作品风格幽默,故事富有戏剧性,凝聚力强。

索尔·贝娄(美国)

索尔·贝娄(1915~    ),美国著名犹太作家。生于加拿大,父母系俄国犹太人。曾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当过编辑和记者。现任大学教授。索尔·贝娄是美国当代最有声望的犹太作家。197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挂起来的人》、《奥吉·马奇历险记》、《雨王汉德桑》、《赫索格》、《洪堡的礼物》,短篇小说集《莫斯比回忆录》、《失言者等。贝娄的小说在欧美各国影响很大。小说大都叙述知识分子被工业化大都市摧毁后的哀怨,其突出的主题是人怎样在动荡的世界里找到生存的立足点,从异化走向协调。贝娄能熟练地运用意识流、时空交错等现代派文学手法。他的早期作品还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

J·D·塞林格(美国)

J·D·塞林格(1919~   ),美国著名小说家。生于纽约市。曾在军事学院学习,后在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就读。1940年开始创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驻欧洲的美国陆军服役。他对生活的看法身受战争的影响,战后写的许多短篇小说大多表现了人的精神危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短篇小说集《九故事》等。《九故事》中各篇的形式都很完美,内容紧凑,富于诗情画意,对话生动传神。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生于哥伦比亚北部一个贫困落后的小镇。童年的生活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马尔克斯自幼酷爱文学,早先受本国先锋派诗人的影响,后来又接受了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伍尔芙等外国现代派作家的影响,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马尔克斯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通过夸张的手法审视人生和世界。1976年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问世,被评论家称之为“文学上的一场地震”,轰动了西方文坛。1982年马尔克斯因此书而获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的其他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篇小说《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短篇小说集《格兰大妈的葬礼》、《蓝宝石般的眼睛》等。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情节和人物离奇、怪诞,充满神话色彩和象征意味。

豪·路·博尔赫斯(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著名诗人、小说家。在日内瓦念完中学,后入剑桥大学学习。1921年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在公共图书馆任职,同时进行文学创作。10年代主要写诗,30年代转向短篇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臭名远扬的通史》、《交叉小径的花园》、《阿莱夫》、《死亡和罗盘》等。博尔赫斯是西班牙语世界无可争议的短篇小说大师,博尔赫斯早年受尼采、叔本华等人的不可知论和宿命论的影响,因此孤独、彷徨成为其作品的主要基调。他的创作手法受西班牙极端主义流派和卡夫卡等人的影响。成为超现实主义在拉丁美洲的另一种模式。他的短篇小说文本纯净,构思新颖奇特,结构巧妙,情节荒诞离奇,并常在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读来回味无穷。

川端康成(日本)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生于大阪市一个医生家庭。父母早亡,童年时代饱尝的悲哀而后孤独给日后的文学创作以极大的影响。曾与横光利一等人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1929年参加新兴艺术派,以后倾向于新心理主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雪国》、《千只鹤》、《睡美人》、《古都》,短篇小说《伊豆的歌女》等。川端康成小说的主题基本是有关爱与死的。他将西方文学的创作手法融汇到日本古典文学的传统之中,作品情调缠绵悱恻,富有韵味,在艺术上具有唯美主义的倾向。

三岛由纪夫(日本)

三岛由纪夫(1925~1970),日本著名作家。生于东京官僚世家。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在贵族学校就读,接受严格的贵族教育。13岁时发表短篇小说习作《酸模》1944年考取东京大学。1947年大学毕业。1948年成为专业作家。1970年,煽动军队组织武装政变失败,剖腹自杀。三岛由纪夫早期作品唯美主义色彩较浓。由于三岛由纪夫是战后成长的作家,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时代、生活的不安和性的苦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假面的告白》、《禁色》、《金阁寺》、《潮骚》,短篇小说,《雨中喷泉》、《走尽的桥》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