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美文学】纵观英美国文学史:后现代主义

 置身于宁静 2023-06-05 发布于浙江

好久不见。太久没更新了,这一期更新后现代主义,继续学习~

图片

首先来看看后现代主义与相关术语的定义:

图片


图片

和通常意义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后现代主义不是具体的某个作家或批评家的群体,既无纲领性文字宣言又无中心标准,它容纳各种不同的标准,为维护差异性而向同一整体宣战。现在所谈及的后现代主义只是后世公认的大概倾向,撇除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存在的矛盾方面。首先,后现代主义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将其反叛传统推向极端,因为它不仅要反文学的旧传统,还要反现代主义试图建立的新规范;其次,后现代主义的世界是碎片,其作品无终极意义,前后矛盾,充满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流派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文学、新小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因后现代主义流派繁多,主要讲一讲前五个流派。



01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流派。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最先提出“存在主义”,后其学生萨特发展胡塞尔的非理性主义,成为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存在先于本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存在又可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前者是超出意识之外的,超现象的,后者是指人的主观意识。人的存在是具有一纯粹的主观性,人的本质是后来由主观性自行选择和造就。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行动来创造自己。其次,萨特将绝对自由视为存在主义的归宿,认为虚无的意识才是真正而绝对的自由,人的存在依托虚无意识而实现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由是指自己决定自己、自己造就自己,而非上帝,人的一生就是自己选择和创造自己本质的道路。

存在主义文学体裁既有现实也有虚构的神话的,但无论它的题材怎么变化,关注的都是人的生存状态,展现人在荒诞、绝望境遇下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是历史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体现。世界主要的存在主义文学代表者有法国保尔·萨特、阿尔贝·加缪、德·波伏娃、美国索尔·贝娄、英国戈尔丁。


02


荒诞派文学

1953年贝克特《等待戈多》红极一时,这个时候荒诞派并未得名,一直被统称为先锋派戏剧,后1961年英国埃斯林《荒诞派戏剧》出版才获名。

荒诞指的是丧失了目标,被割断了宗教、抽象的和超自然的根基,人垮了,人的所有行为都变得没有意义,毫无用处,不协调。

—— 欧仁·尤内斯库

荒诞派文学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认为在资本主义的紧张社会关系下“自我“与世界敌对,人在冷酷无情的世界中生存,徘徊于对生的痛苦与死的恐惧之中,这种“存在”无规律可循,只是荒诞的存在。荒诞派以荒诞的手法来表现这种荒诞的存在,但荒诞之中也折射部分真实。如美国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独幕剧《海景》中描写一对夫妇海滨度假中偶遇一对人形蜥蜴夫妇,作为人类代表的夫妇向蜥蜴大谈人的聪明巧干、优越独特,后询问蜥蜴夫妇是否愿意移居陆地,成为人类,但没想到蜥蜴夫妇慌不择路,入海遁逃。

荒诞派文学将不合理的制度等社会问题抽象成为人生之苦、生存之痛,既用荒诞反映社会矛盾,又用荒诞逃避矛盾。而在艺术方法上,荒诞派反欧洲传统戏剧模式,强调用离奇、夸张、矛盾、荒诞的手法取得戏剧效果,并打破以文学脚本和对白为基础的传统,依靠演出、舞台、人物形象来传达作品精神。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全剧出场人物只有5个,分别是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还有一个送信的男孩。整个剧以黄昏秃树为背景,两个流浪汉等待一位名为戈多的神秘人物,其间两人无所事事,甚至想“上吊试试”。后一个叫波卓的人抽打着一个奴隶经过。而后一位自称是戈多使者的男孩过来告诉他们戈多明晚来。但即使如此,两人依然没有离去,而是一直等待着不会到来的戈多。戏剧中的戈多到底为何人?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上帝,因为上帝已死所以不会到来。


03


新小说

与荒诞派戏剧关注人的生存不同,新小说彻底地反人本主义、反人道主义。新小说派的首领阿兰·罗伯一葛利叶在《自然·人道主义·悲剧》一文中说:“事物就是事物,人只不过是人。”他的根本宗旨,就是把物与人彻底分开,还客观世界一个“原样”。(周来祥著《荒诞和荒诞的后现代主义》第32页)他在《未来小说的道路》中说:“我们必须制造出一个更实体、更直观的世界,以代替现有的这种充满心理的、社会的和功能意义的世界。让物体和姿态首先以它们的存在去发生作用,让它们的存在驾临于企图把它们归入任何体系的理论阐述之上,不管是感伤的、社会学的、弗洛伊德主义,还是形而上学的体系。”(柳鸣九编《新小说派研究》第36页)

与具有开头、高潮、结局的传统小说不同,新小说没头没脑,时间混乱无序。在新小说派看来,这些混乱堆积并无必然规律和因果联系,只不过是纯粹的现象。


04


“垮掉的一代”

在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的思想统治下,人民民主权利遭到严重的威胁,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受到迫害。正常的思想交流、严肃地探讨社会问题成了人们相互监视、告密的对象。于是,许多青年便摆脱了崇高信仰,失去了生活目标,“只想勉勉强强混日子,追求麻醉、安慰和娱乐”—“吃饭、喝酒、聊天、跳舞、打架、恋爱、睡觉”,沉浸在“垮掉的一代”所津津乐道的生活方式中。

——张欲晓《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

谈及“垮掉的一代”,最先解释的必定是“垮掉”一词。在《垮掉的一代的来源》一文中凯鲁亚克解释这一词“最初的意思是贫困、潦倒、一无所有、垮掉、流浪、在地铁睡觉”,而后发展成为一种革命口号和标签。这一群蔑视权威、离经叛道的年轻人在政治上嘲笑当权者,在生活上纵欲无度,吸毒酗酒、性解放、同性恋是他们追求肉身自由的魔鬼,尼采哲学、中国禅宗、环保主义、民权民主是他们追求精神自由的武器。

宣告垮掉派时代来临的作品是金斯伯格在1955年发表的《嚎叫》,以首行“我看见我这一代的精英被疯狂毁灭昭告世人他们站在新批评诗歌对立面,布莱克和惠特曼诗歌一道,其中凯鲁亚克受到叶芝催眠状态写诗的启发,在毒品的麻痹参禅的忘我中寻求绝对自由的写作境界,并提出“自发性写作”(spontaneous writing)。此外,他们还确立了写作目的,“表达自我、批判现实、影响读者、改革社会”(肖明翰《垮掉的一代的反叛与探索》第29页

除了金斯伯格之外,“垮掉的一代”中还有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J. D. 塞林格和凯鲁亚克。提及塞林格的名字可能中国的读者很多都不认识,但是说到他的著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读者们估计会齐呼,原来是他!《麦田里的守望者》刻画了美国早期的一位反英雄形象,中学生霍尔顿。霍尔顿浑浑噩噩过着生活但却想当麦田里的守望者,他自己向悬崖走去却想拯救其他走向悬崖的人,这一个形象展现了学校和社会的窒息环境,他一方面痛恨美国教育下的腐朽败坏和假模假式,一方面又无力反抗,听之任之,等待自己走向毁灭。杰克·凯鲁亚克是另外一位重要的小说家,被称为美国“垮掉的一代之王“,他初期的作品基本奠定了这个文学流派的基本格调,代表作为《在路上》。这本小说同样塑造了一位反英雄人物,狄恩,他放浪形骸又忧郁敏感,游走于城市大街小巷,男欢女爱,追求肉体欢愉,俨然一副后世嬉皮士的流浪形象。


05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一词最初由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布勒东创造于20世纪20年,后自1965年弗里德门编辑的《黑色幽默》出版之后成为普遍关注的文学现象。对于黑色幽默的定义并不明确:温斯顿(MathewWinston)认为黑色幽默是蕴含在戏剧和小说中的一种色调,这种调子既可怕又可笑,既险恶又滑稽;奥尔德曼认为黑色幽默是一种“把痛苦与欢乐、异想天开的事实与平静得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

在游南醇《黑色幽默特点探析》中,学者认为黑色幽默的两大要素是恐惧和幽默,它引人欢笑,又给人哀怨恐惧。在经典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后称《军规》)第一场审讯中,克莱文杰因受少尉嫉恨而被推上审判台,沙伊科普夫中尉既充当他的辩护人又是起诉人。作者海勒以戏虐的口吻来描写审问,而滑稽之下是无辜者沦为随意摆弄的牺牲品的悲剧,让读者快乐中毛骨悚然。另外,黑色幽默小说情节结构混乱无序,比如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冯尼格的《猫的摇篮》,情节迂回曲折,试图通过混乱的情节来揭示世界存在的无序性和荒诞性。

黑色幽默除了与荒诞派戏剧共有荒诞的特点之外,更重视语言的修辞手法,大玩文字游戏,常常有一种奇异和新鲜的滋味。如《五号屠场》中冯尼格特喜反复重复,使用“就这么回事“一句口头禅近百次,与严肃悲哀的场面形成对比,再比如说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以梦魇写梦魇般现实来进行隐喻,所用词汇晦涩冗长。此外还有逻辑游戏,如《军规》中相互排斥的命题囚禁了受害者:

… …奥尔是疯了,可以获准停止飞行。他必须做的事,就是提出要求,然而,一旦他提出要求,他便不再是疯子,必须继续执行飞行任务… …  

图片

- 待续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