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路篇第十三⑤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虚空济 2023-06-05 发布于山东

  

》三百“诵”,是熟读的意思“诗”,是指的《诗经》,熟读《诗经》三百篇,非常的熟悉,甚至倒背如流。

之以政,但是去为政,治理政事,不通达,处理不明白,不清楚。

使于四方出使四方。

不能专对何为专对呢?独立自主的去处理出使四方的事情,一个人他是有自己独立意识和思维,他是可以自主地去处理一切发生的事情,称之为“专对”。

比如说我们在公司当中,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说一个人交给他一件事情,他可不可以独立完成,他有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和解决的办法。这里说即使熟读《诗经》三百篇,但是政事却不能通达,出使四方却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虽然学习的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我们要思考孔夫子的这句话,读书固然重要,但比读书更重要的是行、是习、是做,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内容变成自己的思维,变成自己的智慧,变成自己的能力,变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否则即使熟读《诗经》三百,也没有什么用处。

延伸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有的人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的知识,但为什么还过不好当下的生活?就是因为所学的东西,并没有变成自己的。所以不达,不能专对。我们说一个人没有独立自主的思维,看事情,看问题是不通达的,就是没有把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

那我们再反过来看这句话,如果读《诗经》三百篇,是可以为政,通达,可以出使四方,独立应对的,那这里孔夫子举了一个反面的例子。如果你只是熟读了《诗经》三百,你也不能专对,不能通达。

但是古人学习读书,都是要读《诗经》的。比如说孔夫子的弟子们熟读《诗》《书》《礼》《乐》,不光要熟读,还要把他变成自己的思维方式。那我们说为何学习《诗经》就可以治理政事,就可以出使四方呢?

《诗经》分为三个部分,《风》《雅》《颂》。《风》是从民间收集的民风,是乐曲,它是可以唱出来的,还有诗词,还有乐曲。那《风》又分为各个地方,各个国家的。有陈国的、卫国的、秦国的、齐国的,每个国家的民风都在其中,那民风反映的是百姓的现状。有讲劳作的,有讲爱情的,有讲思念的。

那从这些在民风当中,是可以看到百姓生活的规律的,可以看到百姓希望得到的东西,可以看到人民生活的现状。那这个为治理政事,就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雅》是正统的,是贵族所用的。比如说我们学习过的《鹿鸣》,它是用来做礼仪的时候招待贵宾所唱的。那这首《鹿鸣》当中,他讲了很多道理,说有贵宾来到我这里,我要用最好的方式去招待他,我可以从对方身上学习好的美德。

《颂》是歌颂祖德的,祖上的德行,还有祭祀所用的,祭祀所用的这里面就蕴含着很多天道,老天教给我们的道理,过去的这些祖上,所做的有德行的事情。

所以我们从《诗经》三百篇当中,可以学习很多的思维方式,可以用来正己,可以用来化人,可以用来明德,可以用来亲民。

比如说我们《诗经》学过的“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它形容了一个场景,形容了一个高大的树木,叫做樛木。形容一种蔓生植物,叫做葛藟。这个高大的樛木是自己不停地向上生长,把自己的那个树枝向下垂,向下延伸,以迎接葛藟。葛藟是一个蔓生植物,它要攀爬到这个高大的樛木之上,这个时候互相缠绕,彼此成长。所以我们从这首《樛木》当中,就可以学习到自我成长和帮助他人的道理。

比如说我们学习过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个是讲女德的,形容自己一个女人,要懂得修自己的德行,当把自己的德行修好之后,有茂盛的果实是可以宜其家人的,是可以帮助一个家庭的,所以这里面蕴含着德行。

比如我们学过“瞻彼淇澳,菉竹漪漪,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告诉我们一个人,要通过自己的修身,可以显出庄严的,茂盛的,他人敬仰的,并且不能忘记我们德行的样子和境界。

所以从《诗经》当中,我们到处我都可以学到明德和亲民的道理。但是最重点的地方,在于我们要懂得修身。《论语》讲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我们学习《诗经》当中的道理,是用来正己的,要把他变成自己的行为准则,要把他变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这个时候可以从政,达到通达;可以出使四方,可以专对。

那不光是从政和出使四方,我们学懂了《诗经》里面修身的道理,我们可以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去做好一件事情,我们可以做好一个生意,我们可以维护好一个家庭,我们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可以教好自己的学生。所以《诗经》当中的道理,是要变成自己的,它才有作用。

那我们再来延伸,那我们不光学习《诗经》是如此,那我们现在来学习《论语》,同样如此。我们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那如何才能治天下呢?如果我们学习《论语》的道理,没有用来修身,并没有把他变成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使把《论语》诵读的倒背如流,依然不可能治理天下。

因为我们的自身都没修好,我们先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如何治理天下呢?先要从正心,修身开始,然后齐家、治国,最后才能平天下。

所以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就有道而正焉。是来正己的,把他变成自己的思维,把他变成自己的行为。如此我们所学的知识,所学的圣贤文化,才会发生作用。

那我们再把《诗经》和《论语》抛掉,破掉这个相。那我们再讲一下我们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事情。

那我们不用《诗经》,不用《论语》可不可以呢?同样是可以的。我们可以通过看我们现在社会当下发生的事情,当下呈现出来的现状,从当中总结规律和道理。发生了一件事情,这是一个现象,那我们通过这个现象,要看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

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有的人事业做的成功,那我们要去总结他为何而成功?他一定有自己的规律和道理。比如说这个人善于交际,比如说他产品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比如说他的营销思维比较好,比如说这个人的德行比较好,这个人的智慧比较好。所以我们从当中看到,总结出来的那个规律和本质,就是我们要该学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去观察,身边有一个优秀的人,这是呈现出来的一个表象,那他为何而优秀呢?我们把优秀的那个规律总结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就是一个通达之人。

何为达呢“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内容,这里重点我们再来讲:察言观色,就是我们刚才总结的规律。我们要懂得通过一件事物的现象去看它的本质,就是察言观色。当我们观察到以后,就可以总结出来道理和规律。总结以后用来正己,用来修身,这个时候我们从任何一件事物当中,都可以学习道理。

我们说学习古之圣贤的文化,可以让我们增长智慧,增长见识。但是我们还要懂得用,我们不光要学古,还要通今,我们学古人的智慧,学古人的道理,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心中有规律,心中有道理,有知识,有文化,有文。

但是这些还是不能用,那我们要把他变成当下的智慧,如何变呢?就是我们学到的这些道理和知识,用来察言观色,观察身边所发生的事情,懂得新的规律和道理,这个时候我们叫活学活用。

所以整个这句话的核心观点就一个:学习不在多,不在熟读。而是我们把多少知识变成自己的,结合我们自己当下的生活,结合我们的工作,结合我们的生意,结合我们的人际关系把它用出来,变成自己独立的思维和自己行为的准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