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感悟《孙子兵法》18——政治至上

 天下任我行之由 2023-06-05 发布于四川

人类到底为什么要进行战争,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才会进行战争或者结束战争?这也许是人们一直关心的一个问题。“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最早由德国的克劳塞维茨在其《战争论》中提出。这一观点第一次将战争研究的视野拓展到政治领域,实现了人们对战争认识的重大突破。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科学阐明了政治与战争的辩证关系。他们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并服从服务于经济,政治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手段是多样的,总括起来就是非战争手段和战争手段。当非战争手段无法满足经济利益诉求时,便开始诉诸战争手段,因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经济利益又是具体的,不同的阶级、民族、国家和利益集团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服务于不同利益的政治,其性质不同,因而所制约的战争性质也是不同的。

德国军事理论家、军事历史学家     克劳塞维茨

早在孙子时代,孙子就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因为战争的巨大开支和破坏力,对经济的损耗可谓十分巨大。因此,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一系列的政治问题。因此,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政治、经济问题。孙子在《作战篇》中谈到:“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意思是说:“用兵打仗,只听说计谋不足但靠神速取胜的,没有听说有计谋却要拖延战争时日的。战争时间长而对国家有利这种事,从来就没有过。因此,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害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

不论什么样的战争,从来没有完胜的一方,战争无论对于哪一方来说都是灾难。战争带来的灾难是无法估量的,战争会消耗大量的资源,造成可怕的环境污染;战争严重威胁战区居民的生命安全甚至人类的生存;战争会造成极大的财产损失,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战争会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造成巨大摧残。

战争开始后,军工业会开足马力,同时消耗大量的内需,物价会上涨,人民的生活会逐步陷入困境。战争对普通老百姓的影响是最大的,对平民的伤害是最大的。从这一点上来看,孙子提到的这段话可谓意义重大!作为军事决策者们一定要慎之又慎。

战争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政治目标决定军事目标,战争只是手段而不是政治目的。1867年普奥战争中普鲁士大军兵临维也纳,在铁血宰相俾斯麦以辞职相威胁的情况下,普鲁士皇帝威廉一世含泪同意了与奥地利皇帝签定和平条约,南德意志四邦脱离奥地利加入普鲁士一方,普军不占领维也纳,奥地利不赔款,这就是一个政治决定军事的典型例子。

铁血宰相俾斯麦

当政治被军事绑架了的时候,就会出现相反的例子。日本在二战前由军部操控了政府,甚至形成五相会议为全国最高议政会议的格局,即军人决定政治。结果,二战中日本政府举国进行战争豪赌,连续挑战中美苏三个大国,结果二战后军国主义势力被灭,至今仍没有获得正常国家身份。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持久战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作为日本一方,肯定希望战争速胜,那样的话,他们会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胜利,取得最大的利益。但是,中国人当时的想法各种各样,这时候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给抗日战争指明了方向!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

毛主席是怎样分析抗战的前途的呢?首先,日本的军事实力很强,强到什么程度呢?《论持久战》中指出:“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

而当时的中国呢?自鸦片战争开始,我们便被西方列强打得节节败退,甚至成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式的国家,不论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大大落后于日本。这样看来,是日本帝国主义占优势。这一点,就是诱发“亡国论”的最大基础。

亡国论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看双方军事实力相差悬殊,就开始自暴自弃。他们把军事力量的强弱这一方面看得过重,而忽视了中日两国其他方面的对比,因此,他们这种片面的、机械的观点必然是不符合客观现实的错误观点。

抗日游击队

其次,虽然当时日本的军事实力强过我们,但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日本正处于垂死挣扎的阶段,而中国却正处于不断进步的历史发展阶段。日本等法西斯国家之所以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崩溃,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日本同其他法西斯国家一样选择了入侵他国,这一点就决定了日本发动战争的野蛮性。   

反观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当时虽不如日本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来看,我们占优势。 

平型关

再次,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日本呢?它属于岛国,人力物力并不充足,他们虽然能在短时期内通过强大的军事实力来威慑我们,但由于战争是在我们这里打响的,由于他们资源的短缺性,所以他们必定打不了持久战,也就是说只要战争持久下去,日本必定先败。从这点上看,我们又占优势。 

最后一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日本等法西斯国家无端发动战争,就是说他们的做法是在践踏国际规则,伤害人类之间的感情,所以他们的做法一定会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反对,这是他们的落后性与野蛮性,而我们反抗侵略的斗争则是符合道义的,所以在国际援助上我们一定会胜过日本,更何况当时的苏联一直在强力支持我们,这一点来看,我们占优势。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给我们以国际道义上的援助。综上,四个方面我们有三个方面占优势,“亡国论”之说当休也。 

曾经浸染了血与火的古城台儿庄

《论持久战》中最经典,同时也是最能体现毛主席战略思维的部分莫过于他对抗日过程的阶段划分了。毛主席高瞻远瞩地指出:“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之所以经典,在于毛主席所言,皆被后来的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第一阶段,由于日本有备而来且实力强大,所以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陷入暂时的被动地位,这一阶段的作战方针必须以高速的运动战为主,并辅之以游击战,而绝对不能跟他们打阵地战,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消耗日本的有限的战争资源,如果在这个阶段跟日本打决一死战的阵地战,那么日本军事实力强这一优势将会被无限放大,“亡国论”就会应验了。 

击毙阿部规秀

第二个阶段,是整个战争全局中最重要的阶段。中国将在相持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毛主席指出:“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一一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进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而这个必然趋势不依靠耍嘴皮子,而依靠战略相持阶段中的全民族的齐心协力,既然日本地小人少,所以我们只要能够在第二阶段的持久战中拖住日本,那么不仅国际上的援助会渐渐到来,我们也能赢得反败为胜的时机。

针对第二阶段的特殊情况,毛主席提出了“兵民乃胜利之本”的原则,指出“只要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前提。”果不其然,日本的有限的兵力人力逐渐丧失优势,而我们却可以依靠人民战争的优势对其轮番轰炸,这个时候的阵地战已经开始提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了。 

日本投降

等到了第三个阶段的战略反攻阶段,已经深陷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的日本已经回天乏术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投降。

毛主席充分把政治因素引进到了抗日战争的分析之中,尽管战争对中国的损害也很大,但是相比较而言,长期战争一定会更加拖垮日军。

抗美援朝时期,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被解职一事也充分说明当时的杜鲁门政府对于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理解。麦克阿瑟作为一代名将,在抗美援朝战争打的火热的时候突然被解职,这是为什么呢?   

麦克阿瑟是美国著名的五星上将,二战时功勋卓越,后来又代表盟军改造了日本,在美国军界威望极高,这使原本固执的他更加傲慢。后来,他被任命为联合国军总司令,负责朝鲜战场。因主张全面扩大战争的意见与总统杜鲁门严重冲突而被解职。

曾经炮火纷飞的鸭绿江

朝鲜战争开始后,这时的新中国已经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因此,杜鲁门并不想与中国发生战争,但是,麦克阿瑟错误地保证中国不会出兵,结果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入朝,连连打败美军。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麦克阿瑟开始极力鼓动与中国全面开战,并用原子弹轰炸中国。杜鲁门深知,苏联就是要让中国去与美国拼耗实力,自己好从中渔翁得利,争取到在欧洲的最大利益,而欧洲才是美国人更加关注的地方。与中国全面战争,正好中了苏联的圈套。

因此,杜鲁门力主有限战争,把战争的范围控制在朝鲜半岛,这是最大的政治问题。为此与麦克阿瑟发生了尖锐矛盾,由于麦克阿瑟坚持己见难以节制,杜鲁门为了确保美国的最高战略利益,果断将麦克阿瑟撤职。之后,美国扭转了战场形势,没有乘胜进攻,而是主动和谈,就是为了摆脱不利的战略局面,保证最大的政治利益。

三八线

麦克阿瑟被撤职的主要原因是想将朝鲜战争扩大化,入侵中国与苏联决战。这种观点与巴顿将军在二战结束时的观点如出一辙,巴顿力主进攻苏联,消灭布尔什维克政权,被艾森豪威尔撤职;麦克阿瑟力主入侵中国,不惜与苏联开战,被杜鲁门解职。从这里可以看出,政治决定着战争的进程。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只有政治的正确指导,才能保证通过战争获得的利益之最大化,战争不是赌博,而是智者的作为,这就是政治至上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