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忠嗣9岁丧父,李隆基说:这是大唐霍去病的遗孤,我收他为义子

 醉风文史 2023-06-05 发布于河南
大唐天宝六年(747年),李隆基收到一封密报,说他的义子要拥立太子李亨做皇帝,看到这一消息,李隆基惊出一身冷汗。


李隆基深知,他这位义子身为四镇节度使,手握二十万精锐边军,如果他想造反,长安根本抵挡不住,他能否继续坐在皇位上还真说不一定,虽他对这个养子有几分信任,但事关皇权,李隆基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于是李隆基火速下旨将养子召回长安,将其打入大牢严加审问。在牢中,这位盛唐名将遭受折磨,喊冤不止,但李隆基对此不为所动,多亏他提拔的部下哥舒翰冒死求情,李隆基才松口放了他。


两年后,这位为大唐立下赫赫战的名将暴毙。有人说,他若不死,大唐不会发生“安史之乱”,他便是盛唐一代名将王忠嗣。

01

吐蕃入侵,李隆基急眼了


大唐开元二年(714年),李隆基接到边关急报,吐蕃兴兵数十万进犯陇右,面对吐蕃的挑衅,李隆基怒不可遏,他李三郎才刚刚登基两年,皇位还没坐热乎,吐蕃就来搞事,这明摆着是看不起他。

当初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当上皇帝后,突厥来打秋风,“渭水之盟”成为李世民一生之耻,如今李隆基刚铲除姑姑太平公主的势力,吐蕃就来搞事,是在嘲讽他皇位得来不正吗?


愤怒的李隆基想要御驾亲征,亲手教训吐蕃,让他们感受一下来自大唐的“友好”问候。

李隆基热血上头不要紧,他底下那帮臣子可就慌了,如今大唐才刚刚结束混乱走上正轨,老大你别想不开,万一你离开长安之后,长安再上演一出“玄武门之变”或者“女主昌”的戏码,那大唐可就全完了。

没办法,这都是李隆基的亲奶奶武则天给孙子留下的“遗泽”,她虽然喜提女皇称号,过了一把皇帝的瘾,但在她执政期间,大唐却屡遭契丹、突厥的侵扰。


现在李三郎上位了,尔等撮尔小国还敢来犯,这让立志成为千古贤君的李隆基如何能忍?不过,李隆基终究还是没有丧失理智,他打消了御驾亲征的打算,下诏以左羽林将军薛讷为帅,右骁卫将军郭知运、右威卫将军杜宾客等率兵前往抵御。

薛讷是名将薛讷之子,兵法谋略自然不俗,在到达甘肃之后,薛讷命常年驻扎在甘肃地区的将领王海宾统帅敢死队,充当诱饵,其他将领则适时出击,给吐蕃致命一击。

然而再完美的战术战略也抵不过人心的阴暗,王海宾率领的敢死队打得吐蕃措手不及,一场场胜利代表着滔天富贵,其他将领眼红加嫉妒,竟然在王海宾被吐蕃军围困之际坐视不管。

02

少年丧父,李隆基收为养子


王海宾力战而亡,其余将领此时才领兵而至,对吐蕃发起猛烈进攻,结果唐军大胜,斩首万余,缴获牛羊不计其数,李隆基收到战报后大为兴奋,召集群臣大摆庆功宴。


对于上位者来说,结果是胜利即可,至于局部牺牲,那不很正常吗?王海宾既然战死,厚赏不就得了,个中细节就不用深究了,真相暴露出来对大家都没好处,所以朝廷的庆功宴喧嚣热闹,而王海宾的家人只能默默舔舐伤口。

不过,王海宾毕竟是功臣,李隆基不赏也说不过去,不然以后谁还会真心为他效力,于是李隆基不仅加封王海宾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还将时年九岁的王训(王海宾之子)召进宫中施以恩赏。

王训见到李隆基后伏地大哭,哭得满朝文武都双眼发红,李隆基见到此情此景也是颇有感触,当初自己母亲被奶奶不分缘由处死时,自己何尝不是如此悲伤呢。


李隆基上前抱起王训,动情地说道:“这是我大唐霍去病的遗孤,等他长大后就拜为将军。”然后,李隆基将王训收为义子,并改名为“忠嗣”,和皇子们一般养在宫中。

王忠嗣虽然失去了父亲,却也因此得到一个机缘,成为皇帝义子注定他将来的成就不可限量,他在宫中长大,不仅接受了大唐最顶尖的教育,也习得了行军打仗的本领。

他要成为像父亲王海宾一样的猛将,守护大唐一方安宁!

王忠嗣成年后总是请缨前往边塞,在李隆基安排下,王忠嗣担任代州别驾,在任期间,当地豪强不敢犯法,使得治安瞬间上升几个台阶,但有一点令李隆基很无奈,王忠嗣经常带着小队骑兵,去边境杀敌。


李隆基担心王忠嗣年轻气盛,会折损自己,于是强行将他召回长安。谁知王忠嗣回到长安之后不是发呆就是哭,整日唉声叹气说不能对阵吐蕃以报父仇。

03

战功显赫,含冤遭贬


李隆基没办法,只能让王忠嗣去河西前线,并且还再三叮嘱河西节度使萧嵩看着点他这个义子,不要让他为将单独领兵出战。得,来个镀金的,那只能供奉起来了,萧嵩表示很无奈。

王忠嗣来到河西之后,天天请缨出战,萧嵩哪里敢放人,硬生生压制他三年,直到吐蕃赞普在边境练兵时,王忠嗣率领麾下数百精骑突袭吐蕃大军并斩杀数千吐蕃精锐。


李隆基听闻义子的战功后喜不自胜,汉武帝为大汉培养出一个霍去病,如今他李隆基为大唐培养出来的将军也不弱于霍去病。

于是王忠嗣成为李隆基手中最锋利的尖刀,先是将吐蕃打得屡屡败退,然后又打败契丹,攻破突厥……王忠嗣南征北战,为大唐一扫武则天时期的颓势,重树大唐威风。

王忠嗣也因功成为河西等地四镇节度使,成为大唐权势最为显赫的将军,要知道后来安禄山谋反时也只是三镇节度使,可见此时王忠嗣有多么牛掰。

可此时,大唐内部却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导致王忠嗣的身份变得特殊起来。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构陷太子李瑛等三位皇子谋反,李隆基一怒之下在一日内连杀三子,次年,皇子李亨成为太子。


王忠嗣自幼和李亨一起长大,是李亨的铁杆支持者,而这也让王忠嗣成为奸臣们重点诬陷的对象,一句“欲尊奉太子”成功挑起李隆基的猜忌之心,将王忠嗣打入大牢。

后来王忠嗣虽然被释放出来,但李隆基也不会再让其执掌兵权,所以王忠嗣先是被贬为汉阳太守,后又转任汉东郡太守,在汉东郡任上不到一年,王忠嗣离奇暴毙。

04

结语


王忠嗣身为武将又正值壮年,身体素质方面应该没问题,之所以暴毙很可能就是因为曾在牢中遭受非人折磨,从而落下病根,或者,王忠嗣之死根本就是李隆基命人下的手。

王忠嗣当自己是唐玄宗的儿子,但皇家无情,李隆基能一日杀三子,还会在乎一个区区义子吗?成为李隆基的义子,对于王忠嗣来说,还真说不清是福还是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