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彼东阳非此东阳?

 昵称QAb6ICvc 2023-06-05 发布于浙江

“东阳本是佳山水,何况曾经沈隐侯。”东阳人对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两句诗特别有感情、有记忆、有底气。当人们赞美东阳山水时,就会脱口而出、信手拈来刘禹锡的这两句诗。

   最近,我接受了一个为东阳“三乡一城”舞文弄墨,出版成礼品书的任务。市领导要求很高:内容准确、语言活泼、可读性强、亲情味浓,有礼有品。内容准确是基础。在写到东阳山水之美时,我也想来一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东阳本是佳山水,何况曾经沈隐侯。”说明东阳早在唐代,就有大诗人如此赞美东阳了。曾经的东阳,现在是十八少女初长成,城乡风貌日新月异,更靓丽了。看到“曾经”两字,接着来了沈隐侯。

图片

沈约(441—513),字休文,南朝武康县 (今德清县)人。想不到湖州市人民政府官网“著名人物”栏目中就有沈约。介绍沈约“隆昌元年(494),任吏部郎,出为宁朔将军、东阳(今金华)太守。曾登金华婺江北岸的玄畅楼,赋诗8首,时称绝唱,该楼后因此更名八咏楼。”
东阳历史悠久。早在1800多年前,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为东阳建县之始,名吴宁,属会稽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治所在长山县(今金华)。
《方舆胜览,婺州)载:以郡“在金华山之阳,穀水之东,因名东阳”。东阳一名始此,隶扬州。吴宁县遂属东阳郡。两晋不变。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分扬州之会稽、东阳……五郡为东扬州,治所在会稽郡。永光元年(465)复并入扬州(《宋书,州郡志》)。吴宁县在南朝宋、齐朝属东阳郡,隶扬州或东扬州。到南朝梁普通五年(524)还属东扬州。

图片

    由此可以看出沈约是东阳郡太守,而非东阳县太守。那时候东阳县叫吴宁县。刘禹锡诗中所说的是东阳郡,而非吴宁县(今东阳县)。这样,我觉得刘禹锡的诗再用到今天的东阳,已不是牵强附会的事了,而是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了。

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引经据典,今天到我这里,受到了质疑:此东阳非彼东阳?历史上除了刘禹锡的诗,会不会还有其他诗人赞美东阳山水呢?帮我拉直这几个问号的是对东阳历史颇有研究的原东阳市史志办主任严梅兰,她曾担任过东阳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格律诗词也写得好,想必对东阳古诗词也熟悉。
一通电话,意外惊喜。严梅兰说:“刘禹锡的诗,是说东阳的”。她前几天,在公众号《东阳史话》上刚发表了《东溪探源》。让我看看。随后,她又发来短信附上民国志的记载。
对待历史,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人如其姓,这就是严梅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像一个人有荣誉家史的要庆幸要珍重,有污点家庭的不要失落。历史需要不断研究和挖掘,才能发现更多的历史文化价值。

图片

 《东溪探源》成了我的东阳探源。唐垂拱二年(686),东阳郡已改婺州,吴宁县故地置东阳县。唐宝历三年(827),东阳县令于兴宗带领众官吏到县治南五里地的西岘峰游览,在东北麓清溪中发现了一奇特泉石,于是叫人剔出乱石,割开藤萝,除去野草。旧志有记:凿池面瀑布,二大石鱼置池面。鱼之前有石一块,高丈二许,巉岩可观,石之半凹然如掌。于县令引清溪、聚翠岩,在石旁建一亭,并在亭下穿方池,在泉石上刻双鱼,引水贯其中,以为流觞之胜。他亲自题名:寒碧亭。

为了让此胜境闻名于世,于县令又将寒碧亭之美景画成图,送给诗人刘禹锡,请他赋诗。刘禹锡接信后慨然赋七言诗《答东阳于令题寒碧图》以赠:
东阳本是佳山水,
何况曾经沈隐侯。
化得邦人解吟咏,
如今县令亦风流。
新开潭洞疑仙境,
远写丹青到雍州。
落在寻常画师手,
犹能三伏凛生秋。
从此寒碧亭成为当时的名胜。北宋元祐四年(1089),知县宋勋年在涵碧亭旧址建庙堂,称清虚。南宋嘉定丁丑年(1217),知县方猷拓展寺庙,处士杨正固题额双鱼寺
双鱼寺为东阳古代名刹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兵乱,屡毁屡建。明朝时寺院香火仍盛,赵衍有诗赞:“空山古寺一登临,涵碧双鲸此嗣音。坐久不知人世改,一泓秋水足忘心。” 清代楼上层也有竹枝词作描写:“三杯亭下双鱼寺,八面上头五指岩。陡见池塘飞碧雨,藕花香里坐江南。”文化大革命前,“双鱼寺”的石匾额仍灿然可观。

图片

   

往事如烟。当年的涵碧亭,如今连同东阳县令于兴宗的图一起随着东溪的水流向了远方。只有唐代诗人刘禹锡赞美东阳的诗,将不惧风雨、不畏岁月、千秋万代传吟下去:

东阳本是佳山水,

何况曾经沈隐侯。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