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禹锡与白居易相逢,宴会上诞生一首千古名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毛主席曾多次点评

 qiangk4kzk8us4 2023-09-14

毛主席一生雅好诗书,特别喜爱唐代“三李”的诗词杰作。除了“三李”之外,毛主席也很欣赏唐代“诗豪”刘禹锡的诗歌与散文,他曾引用刘禹锡诗篇16首,每一首给他的印象都很深刻。

《秋词二首·其一》里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二句,直接对毛主席名作《采桑子·重阳》的创作思路产生了影响。而《西塞山怀古》,毛主席直到82岁高龄仍能倒背如流。

不过提到毛主席一生引用次数最多的刘禹锡的诗篇,还是要数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而且毛主席还多次点评这首诗。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是刘禹锡的代表作,现在早已经被纳入我们的基础教育课本。颈联的“沉舟”二句,在国人当中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同时,颈联也是毛主席引用频率比较高的一联名句。不过当代人时常为这一联诗的解读,产生了不少的争论。

过往我们时常听一些专家的发言,来判断刘禹锡在创作这一联诗时的本意。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毛主席是怎么解读这一联诗句的。

在毛主席的藏书当中,有一本《唐诗别裁集》,作者沈德潜在书中曾经对刘禹锡的名词加过一段注释:“'沉舟’二语,见人事不齐,造化亦无如之何!悟得此旨,终身无不平之心矣。”

沈德潜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刘禹锡写下这两句诗,是在为自己的衰老与困顿感到无奈。与此同时,他已经认识到,人世间的事物变化不定,大自然就是这样,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他的内心就得到了平静。

可是毛主席完全不同意沈德潜的这个看法,他在沈德潜的评语下面用红笔生重更重地做了标记,批注到:“此种解释是错误的。”

刘禹锡诚然把自己比作了“沉舟”、“病树”,但是他创作的初衷并不是,或者说不仅仅只是在为了自己二十三年的放逐生涯进行哀悼。

因为刘禹锡更多的,是看到枯木逢春后的欣欣向荣。一代人因衰老而沉沦,但是新一代的人又继承他们的志向,重新崛起了。

毛主席曾经在一九五八年、一九五九年,两次于公开场合引用“沉舟”二句,表达过相同或者相似的观点。同时他认为,革命人应该要有再接再厉,视死如归的气概。

在病中与护士长吴旭君提及对生死的看法时,毛主席说:“如果不死人,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就是自然规律。”

那么,刘禹锡的诗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呢?要论起诗,还是得先说其人。“诗豪”刘禹锡究竟是一个什么人,我们从他的外号就看得出几分端倪。

二、从刘禹锡生平性格寻找答案

刘禹锡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籍贯是在河南洛阳。刘禹锡少年时代就好读诗书,作为诗人成名较早。

公元793年,刘禹锡在二十一岁时,就和柳宗元同科考中了进士。随后他通过了吏部的选官考试,进宫当了个太子校书。

这个官职只是“从九品”,干的工作主要是给太子府官署管理典籍,但是不管怎么样,也算唐王朝的权力中枢比较接近了。

刘禹锡是一个典型的儒家文人,时常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在京里做了官,就想要在政治上有些建树。

于是在永贞九年,大概在自己33岁时,刘禹锡参加了一场旨在“清君侧”的“革新”,结果事败被贬到荒蛮之地。

十年之后,刘禹锡本来得到了一个机会回京。不料到他刚一回京城,就向自己看不惯的政敌发动了“攻击”。因为写了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得罪了人,第二年又被贬。

直到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才被皇帝再次召回了洛阳。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三年,这个时候,一个人一生中的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流失掉了。

事隔两年之后,刘禹锡又回到当年“看花”地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继续嘲讽当年的政敌们,看起来他完全没有吸取当时因为“嘴欠”惹下祸端,白白被多流放了十年的教训。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创作的诗,比《再游玄都观》还早两年。

在这首诗写下的两年后,56岁的刘禹锡依然是一个倔老头,所以他怎么可能在见到白居易时性情大变,在诗中顾影自怜呢?

何况直接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整体叙事上来看,刘禹锡要表达的意思,也不可能是沈德潜所说的“见人事无齐,造化也无如之何”。

刘禹锡的第一、二句诗,在交代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之后,接下来第三句马上就引用了西晋向秀《思旧赋》的典故。

这个典故大意是说,西晋时嵇康、吕安等人因不满司马氏的黑暗统治而被残酷地杀害,向秀作为他们的朋友,在经过二人的故居时听到邻人吹奏笛子,又开始怀念他们。

这件事说明向秀还没有忘记这二位故友从前的风骨,他心里的志向并没有发生改变。刘禹锡回京途中重游旧地,自然会想到当年“永贞革新”的“战友”们,他怎么可能忘记自己的初衷呢?

作为过来人,刘氏认为自己这一代人的“革新”虽然失败了,但是自然会有后来者,继承圣人的遗愿,为天下苍生的福祉去努力。

至于个人的荣辱,根本就不重要。最后,他表示自己今天还能够听到白居易的一声赞美,已经很知足了。

“诗豪”刘禹锡年近花甲时脾气依然耿直,他有一篇小品文《陋室铭》,大家也都读过。从这篇散文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意志坚定、顽强乐观的人。

明明住在偏僻的陋室,根本没有朋友与他往来,台阶因为没有人走过,都长满了青苔,野草都生到房间里面去了,他也要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没有客人到访时,他反而高兴“没有丝竹之声乱耳”。另外,“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更完全就是他一个人在那儿的空想。

刘禹锡天生“反骨”,根本就不爱伤春悲秋所以他在《秋词二词其一》里面写:“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假如对刘禹锡的这些秉性没有足够了解,就不会正确理解他“沉舟”二句的意思。毛主席熟读刘禹锡的诗歌与散文,所以他敢于在前人的诗评下写批语,告诉世人什么才是正确的解读。

结语

刘禹锡是一个诗文俱佳的人,毛主席除了喜欢他的诗歌以外,同时也非常欣赏他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

一九五九年,《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评论柳宗元的《天对》时,毛主席就公开表示,刘禹锡发展了柳宗元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批评文章没有提到刘禹锡,是忽略了他的贡献。

另外,毛主席在《采桑子·重阳》中反其道而行之,借重阳节遍地黄花的景象赞美秋天,显然也曾经受到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中“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影响。

(附:

秋词二首·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