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的渊源和流派(下)

 暮秋晚雨 2023-06-05 发布于江苏

导语:冠居“群经之首”的《周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哲学专著。在一重重奇幻外衣之下,《周易》通过四象变动、八卦配合,构建出了奇幻的象征世界,焕发出朴素辩证唯物的思想光华。

站在今天的时代,我们有必要辨析旧说,科学地发掘《周易》的价值。在此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要溯源而上,厘清历史上《周易》的渊源和诸多研究流派,以此划定研究范围,确立其在中国和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

上篇回顾:易经的渊源和流派(上)

往期文章:《周易》的命名之义

褪去神秘主义——《易经》预测学的现实逻辑


三-历史上《周易》的研究流派:两派六宗与百花齐放

因为《周易》记述了一套朴素唯物的辩证世界观,所以《周易》的内容直接对应世界运行的客观规律和底层逻辑。这就导致《周易》可以和自然、社会中几乎所有的事物牵涉联系。而且《周易》构建的象征体系庞大繁杂,汉语又含混多义,更让《周易》体现出包容性。一如马克思主义可以与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结合,开放包容的体系和指导实践的科学性是哲学的一大特征,更是哲学思想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方式。

正因如此,历史上众多流派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周易》进行解析,并以之指导实践。清代编修《四库全书》时,主编们将易学的研究流派大致划分成了“两派六宗”,在“两派六宗”之外,还有众多其他的研究分支。《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原文如下:

“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

两派便是以研究卦象、爻象为主的“象数派”和研究经文、传文为主的“义理派”。象数派又有“太卜遗法”的“占卜宗”,京房、焦延寿的“禨祥宗”,陈抟、邵雍的“造化宗”;义理派则有王弼代表的“老庄宗”,程颐、朱熹代表的“儒理宗”和李光、杨万里等人的“史事宗”。

简单说,占卜宗就是最原始的利用龟甲、蓍草进行卜筮活动的流派。而禨祥宗则是在依靠“纳甲”将八卦和阴阳五行、甲子历法都建立起联系,用来进行预测活动。京房等禨祥宗易学家,同时也代表了西汉易学,他们明显受董仲舒“天人合一”说的影响,不但创造了一种“神人以合”的卜筮方式,而且致力于通过对祥瑞、灾变的预测分析来佐证汉王朝一统天下的历史必然,为汉朝的统治提供政权合法性。

汉代易学迷蒙玄幻,又和政治紧密挂钩,最终导致了其发展的停滞。在此背景下,王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另辟蹊径,放弃了疑神疑鬼的“谶讳”,而是从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入手,阐发自己对“周易”的理解,开创了“老庄宗”。这一派又经过了魏晋文人的发展,隋唐时期仍经久不衰。

而儒理宗颇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味道。如果向上追溯,《周易》“十翼”的作者就深受儒家影响。而汉武帝时期《周易》被列入“五经”,使得《周易》传习不可避免打着儒学的烙印。而宋代的程颐、程颢兄弟则从理学的角度对《周易》进行解读,后来的宋明理学也沿着这条路线继续解读《周易》,儒理宗就此成型。

宋代易学大为繁荣,沉寂数百年的象数派也在这一时期推陈出新。道士陈抟(音团),历经多年考证,复原了传说中的《河图》和《洛书》,运用“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逻辑,从天地万物的起源和演化入手,重塑了《周易》的象征体系及其宏大的世界观。开创了象数派造化宗。陈抟历经唐末、五代、北宋初年三朝,受过唐僖宗、后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等皇帝的召见和敕封,享年一百一十八岁,被道教尊奉为“陈抟老祖”。

陈抟本人排斥卦辞、爻辞和“十翼”,只看重卦象和爻象,甚至提出:“于羲皇之心地驰骋,而不于周孔足迹下盘桓。”近乎全盘否定了义理派。其后学种放、邵雍等人则不再像陈抟那样激进了,尤其是邵雍,不但完全继承了陈抟的成果,自创《梅花易数》为代表的“心易”预测法,更兼通义理派。值得一提的是,邵雍本人也是理学的鼻祖,其著作丰富而庞杂,后世的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都对邵雍有很高的评价。

陈抟和邵雍等人运用易理和易数,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故称为“造化宗”,又因为他们研究《河图》《洛书》,所以也被称为“图书宗”。

南宋时期,李光、杨万里等人选择“以史证易”,他们研究易学,除了自己的研究热忱,还有作为“文士”,要融入理学阵营的考量。史事宗选取历史事实,用来佐证《周易》中的变化规律,更以此佐证其中的儒家思想。史事宗的阐释以理学为核心,以历史为材料,以《周易》为载体。是义理派和易学研究的重要组成。

当然,两派六宗只是周易流派的简单概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亦有言:

“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周易》本身就包罗万象。唯物辩证的哲学属性又使其能够指导、解释从自然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历来的学者频繁用《周易》佐证自己的学说,又把自己的学说或者新的研究内容带入《周易》,漫长历史里无数学者一次次的“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把《周易》“喂”成了一个“巨无霸”,让我们由衷慨叹思想的奥秘和人文的华光。

小结:对历史上周易研究流派的继承和发展

历史上诸多《周易》研究流派,主体仍然是“两派六宗”,基本上是沿着“象数”和“义理”两条线索演进。两派虽然内容各异,但内核都是一个形而上的“易道”。象数派希望通过对卦象爻象或者《河图》《洛书》这些象征符号把握《周易》的逻辑体系,本质上也是为了阐发宇宙自然和人伦社会的道理。义理派重视对卦辞爻辞和十翼传文的研究,但这些文字资料也是以卦象爻象的象征符号为基础的。两派只不过是研究的角度和材料不同,本质上都是为了追寻《易经》蕴含的天人之理,进而指导实践。

历史上,两派六宗之间曾经多次攻讦,现在看来,多是派系之间的门户之见所致。在历史上,许多学者研究周易,会带着极强的政治考量,比如汉代易学很多学者,其实是为了汉王朝的政权合法性牵强附会,更有甚者,东汉一些“谶讳”之士更是打着《周易》的幌子,妄言“天命变化”,蛊惑人心,扰乱社会秩序。而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伦常,在易学上过分拔高儒理宗,尤其是宋明理学被官方改造并确定为科举考试的应制标准之后,对《周易》的解读过度偏重于阐释封建伦常,而轻视了其本质的唯物辩证认识。

因此,我们当代人读《周易》,还是要以象数、义理两方面为基础,两只脚一起走路,两派的优秀成果都有必要继承和发扬。但是我们完全没必要延续历史上两派六宗的门户之见,不应该和当年的某些学者一样,党同伐异、大肆攻讦。更不应该过分介入政治因素,阻碍易学作为学术的正常发展。

最后,《易经》作为唯物辩证的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当代众多学者从自然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新的角度解释《周易》,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外国汉学界也对《周易》进行了众多研究。这些新的成果,我们应该本着开放的态度予以扬弃,对尚不成熟的、不甚准确的暂不采纳,对客观中肯的新成果则应该积极包容。相信在当代中国欣欣向荣的文化建设之下,《周易》定将绽放更美丽的光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