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圣医学躬行集•不降之病•游某饭后打嗝案

 四圣医苑 2023-06-05 发布于广东

游某,男,38岁。2021年10月15日称,二日来,三餐后均打嗝,需一个多小时方可平息。余无异常。是日前后均雨水较多,并稍有降温。辨为寒湿中阻、寒气敛束致胃气不降之证。药用:

藿香正气水(1支)

陈夏六君子丸(倍用说明书量)

日3次,2日。

次日晚(16日)称,服药二次,愈。

一般来讲,能化不能食,病在胃;能食不能化,病在脾。就餐正常,而餐后打嗝,按理说是脾脏运化功能失常的问题。也就是说,与通常一样的饭量、食材等,之前没有打嗝,可见脾脏及时运化出去了,就象快递公司的仓库,进来的件,有足够的人手发出去了一样;因为没办法及时发出去,所以,继续收进来的件,只能堆到大门口来了。打嗝类似后者。

但是,在这种脾、胃尚未发现何者存在明显病变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宜从时令用药。一方面是考虑五运六气。是时乃辛丑年五气,主客气均为阳明燥金,在泉之气是太阳寒水,三者的特点是寒气敛束太过,即天地所见的降温气候。是年大运为水不足。水不足则火土俱旺。其时所见,乃土旺之湿盛,表现为雨水多。因此,开表气、去湿气宜着重考虑。而这两者恰恰是藿香正气水的主要功用(正气水还有一个重要功用是“降逆气”)。

另一方面,此证发于下半年,乃阳气收藏的季节,宜助阳敛藏。《素问·四气调神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唐代王冰称,“春夏养阳”乃“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本草纲目》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乃“春食凉,夏食寒,以养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阴。”这些说法是不对的。

所谓“养”,简言之,即“助”。

《四圣心源·劳伤解·阳虚》章载天魂汤,药用桂枝、附子、茯苓、干姜、人参、甘草,辛之温之,以其助阳也。而需要“施肥、浇水”之证,黄元御先生示,“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原。”《四圣心源·劳伤解·阴虚》章载地魄汤,药用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炙半夏、甘草,酸之凉之,以其助阴也。而需要“培之、补之”之证,先生示,“若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以培阴精之原。此补阴之法也。”

春夏用辛温,秋冬用酸凉。大法如此。

综上考虑,药用藿香正气水去湿、开表,疏通表气,并用陈夏六君子丸降敛右路。陈夏六君子丸,说明书注明的功能是“补脾健胃,理气化痰。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不化,腹胀胸闷,气虚痰多。”这个药的确有健运脾阳之功,但更重要的是降敛右路阳气。这是因为半夏的重要作用。

顺便说说,此证之治,如果症状或气候稍见燥象,则宜加生脉饮(麦冬、五味子、党参);如果此证发于上半年,则宜用藿香正气水+桂附理中丸(或桂枝茯苓胶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