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证问诊理要•外感问诊“四要”•口

 四圣医苑 2023-06-05 发布于广东

临证问诊理要

二、外感问诊“四要”

(三)口。一般问“是否口苦?其他异常?

“口”的问题,从六经来讲,主要是了解“足少阳胆经是否相火上炎?”以及其他脏腑的问题。

1.口苦。火曰炎上,炎上作苦。”口苦,是足少阳胆经相火上炎的缘故。《伤寒论》小柴胡汤用黄芩清相火,“口苦”是其适用证;无“口苦”,去黄芩。但黄芩苦寒,“甚能寒中”(《长沙药解·黄芩》),一般用金银花、夏枯草或白芍代之。清泻上焦相火,中成药常用夏桑菊颗粒;严重的用小柴胡颗粒;更严重,如并见胃热的用三黄片,并见心火的用双黄连口服液。清泻上焦,必定、必定要同时顾及中焦,或温中(如加理中丸),或去湿(如用茯苓薏苡浓缩液或藿香正气液)。

2.其他异常。“口”的其他异常,第一是感觉到“酸”,或“辛”“淡(甘)”“咸”的味道。“酸”属肝、“辛”属肺、“淡(甘)”属脾、“咸”属肾。“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四圣心源·六气解·六气偏见》)“六气”如此,“五味”亦如此。从该气味对应的五脏找病因就是了。第二,因为问的是“口”的“异常”,患者可能会说“涎多”。“涎者,脾之液也。”(《素灵微蕴·问法解》),脾湿过旺是肯定的。但是,“脾之液”之所以从上焦而出,笔者认为,跟风木鼓荡不无关系。尤其是“涎”与“沫”并见的症状,如“吐涎沫”(《金匮要略》之“呕吐”“痰饮”“肺痿”等章节),必然是乙木郁陷,化风鼓荡的缘故。

“口”的问题,杂病也有。患者一般会作为主诉。

顺便说说,临证见到的“胸胁痞闷”的症状,病因也在足少阳胆经。只是,“口苦”是胆经的化气(相火);“痞闷”是胆经的本气(木气)。二者并见,则化气和本气并见。治以清相火(白芍或黄芩等)、敛木气(白芍或牡蛎等)之法。《伤寒论》一般用半夏降胃气,因为“阳明行气于三阳”,阳明胃气下降,胆气通常是随着一起降的。特殊情形加白芍、牡蛎敛之。这在四逆散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中可见端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