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 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的问题审视与对策思考

 扬眉剑客 2023-06-05 发布于山东

一、“1+X”证书制度实施对完善教师专业标准提出新要求

“1+X”证书制度作为深刻影响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制度设计,必定会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提出新要求。

第一,掌握引领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行业技能与知识。高职院校以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在“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将培训评价组织纳入育人主体,并承担开展人才质量评价等职责任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会将体现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技术标准融入其中,借以提升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随着不同生产领域与产业的交叉融合,培养一专多能、具备全方位解决工作岗位中出现各种问题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满足未来产业结构升级对于职业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7]。在这一背景下,要求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必须及时掌握行业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有效形成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推动力。从具体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专业技能、专业实践、专业知识等多个方面。

第二,拥有独立从事专业课程开发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在各产业领域的深入发展,行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周期被大大压缩,依据行业发展趋势与技能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及时修订与完善,是保障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将培训评价组织纳入实践育人的各个环节,这是该项制度设计的重要创新与改革探索。在推进这一制度过程中,高职院校需参照行业技能标准及现实岗位需要,将体现行业发展趋势的技能标准融入育人实践。而课程则是育人的关键载体。“1+X”证书制度的实施,要求教师根据已有的专业标准并结合实践育人需要,开发适应这一制度设计的课程内容,将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知识点及技能要素“拆分”并“溶解”到实践教学,以此契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现实要求,以有效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职业人才。

第三,具备良好的跨界协作能力。“1+X”证书制度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身份,将企业工作场作为学习场,强化同伴交流,实现“学生教学生”的联通学习,教师在实现这一互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选择、考核、颁发过程中,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跨界协作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内”与“对外”两个方面。在高职院校内部,教师要依据学生个体素质、个人能动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差异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与此同时,众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广泛地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又具有“对内”的跨专业性。此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由培训评价组织负责开发,高职院校教师需要与其联系对接,自主决定并审慎选择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等级证书。这一过程中,证书甄选、考场建设、组织考试等环节需要专业教师与相应的培训评价组织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我们开展的调研发现,不少省份鼓励考取同一技能等级证书的院校教师进行跨校协作,具备较高水平的跨界协作能力成为“1+X”证书制度背景下教师专业标准的新内容。

二、教师专业标准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保障“1+X”证书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配套措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仍不完善,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结合调研问卷的统计分析以及专家访谈,发现上述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滞后改革实践需要

“职教20条”将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推动“1+X”证书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配套措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项制度改革的实施成效。调查结果显示,在多达五百多位的被调查教师中,明确表示“已经制定”教师专业标准的占比仅为39.9%,这与国家宏观政策聚焦“1+X”证书制度实施的职教环境不相匹配。从动态视角来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还相去甚远,只有处于动态运转的教师专业标准才能发挥既定效用。在“1+X”证书制度得到普遍关注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对教师专业标准的重视程度则相对不足。从对教师专业标准的了解情况来看,71.5%的被调研教师表示对教师专业标准还“不太了解”(含“不了解”)。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是教师专业标准的直接承载者。从本质上来看,高职院校专业标准的实施成效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执行与落实。正如前文所述,“1+X”证书制度被诸多学者视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举措,被赋予的时代使命无需赘言,作为支撑该项制度实施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对教师专业标准的了解现状令人堪忧。不具备相应专业标准的教师队伍,就无法有效满足“1+X”证书制度改革实施的现实需要。

(二)教师专业标准的专项政策尚未制定出台

近年来,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文本,均强调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但“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师标准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对高等职业教育制定相应的规范与标准。职业教育教师标准建设的法律法规依据仍不健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1+X”制度实施以来,相关政策文本陆续出台,极大地推动了该项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对国家和相关部委已经出台的近40个相关政策文本内容分析发现,尚未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建设作为支撑“1+X”证书制度有效实施的政策内容,也未见有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主题的专项政策文本出台。此外,还有学者着眼全国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标准进行了大范围的梳理与总结,发现:“我国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并未对'双师型’教师专业方面的内容加以明确,使教师标准的制定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没有出台专项政策文本指导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研制工作,造成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建设缺乏科学依据与政策基础,对于推进“1+X”证书制度的实施缺乏主体资源保障。

(三)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结构不尽科学合理

学者相关研究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内容划分为“三维度说”“四维度说”和“八维度说”。从不同学说的具体内容来看,教师专业标准的主要内容十分丰富,都是由不同的“领域”逐步细化到具体标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实践等内容是其交叉重叠的共性“领域”。在“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职业教育育人重心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转向培养具备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更加聚焦人才对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课堂组织形态将从理论传授逐步转向任务化、情景化,注重实践技能的掌握与培养。“在现有教师标准中,我国更侧重于对教师品德、职业技能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考核,在教师准入标准上还不够规范与细化。”高职院校依据行业技能标准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安排,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从这一层面来看,部分教师尚不具备相应的课程开发能力,也没有很好地将反映行业发展趋势的技术标准转化为具体的技能要点,融入育人实践,不能实现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根本目标。此外,教师专业标准的激励作用有限。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不少被访教师表示,现有的教师专业标准缺乏应有的激励性,难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育人积极性,引发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专业标准内容结构不尽合理。

三、推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建立运行的对策思考

从政策环境、重视程度等方面来看,以教师专业标准建设为核心,将成为推动“1+X”证书制度有效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一背景下,要注重专业标准的修订完善、明确专业标准的关键内容、建立专业标准运行的保障机制,构建出与“1+X”证书制度设计相适应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体系。

(一)体现时代和教育环境变化要求,实现教师专业标准科学制定

教育环境与时代背景的变化要求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进行动态调整。“1+X”证书制度的实施,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的修订完善提出了新要求。专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专业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遵循激励导向、分层分类、可衡量的基本原则,合理区别不同类型的教师群体,借助教师专业标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满足差异化的专业发展诉求,并实现教师专业标准的可测量、可评价。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三对关系。第一,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关系: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服务教师终身职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长久坚持。同时兼顾不同阶段教师的现实需要,依据教育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第二,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核心内容,根据“1+X”证书制度的实际推进情况,及时将反映行业发展需要的技能标准融入其中,实现即时更新。第三,普适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出台针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基本教师专业标准。同时也要根据不同教师类型,制定和完善差异化且兼具针对性的教师专业标准。以此,逐步构建涵盖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更好地把握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重点方向及核心内容。一些国家高度关注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方面的“关键技能”,并且据此推论“关键技能”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途径,反映出相关国家立足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需要,并将其视为教师专业标准实施的逻辑起点,这为“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的实施与完善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根据行业企业未来发展趋势,明确教师专业标准的关键内容

“1+X”证书制度不仅仅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更是对职业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完善。为有效保障“1+X”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要将行业技能与知识、课程开发、跨界协作作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的重要维度内容。首先,拥有行业的先进技能与前沿知识。“1+X”证书制度的实施突出了“校”“企”两个育人主体,更加强调企业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评判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并对人才培养质量直接负责。此外,培训评价组织的直接参与将促进反映行业发展需要的技能标准与行业知识融入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教师要通过重构自我技能与知识结构,快速具备虚拟信息技术操作与运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与鉴定等各类行业技能与知识,满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其次,具有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能力。“1+X”证书制度的实施突破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历证书与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标准改革与建构,以全新的组合式职业标准引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等系列人才培养过程标准的变革,”更加鲜明地强调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实践性。高职院校教师除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要能够具备良好的专业洞察力,更新专业知识,调整并开发新课程,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和实施。”最后,享有跨界协作、互利共赢的观念意识。“1+X”证书制度将企业、院校等不同主体纳入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构建了多元参与、相互协作的育人格局。鼓励专业教师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选定、考核、证书颁发一系列过程中积极与学生、培训评价组织、考核人员、不同院校的专业教师进行横向对接、沟通与协作,确保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综合运用政策和制度“组合拳”,建立专业标准运行的保障机制

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是一项复杂程度较高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相应的长效机制予以保障,真正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运行落到实处。首先,出台针对高职教师专业标准的政策文本。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教师〔2013〕12号),这是我国出台涉及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最近的一个文件,初步明确了中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标准的具体内容。应组织专家学者加快研制适用高职需要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标准》,并以专项政策文本的形式对外公布,为高职院校实施教师专业标准提供重要的政策框架、法理基础和制度依据。其次,建立专业标准适时更新的调整机制。适用性是决定教师专业标准生命力的重要基础。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变革,“1+X”证书制度的实施将改变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基本构成,以技能等级证书鉴定、课程开发能力为核心的专业技能开始广泛渗透到实践教学过程。因此要在秉持激励导向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教育环境和要求,适时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进行调整,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最后,落实教师专业标准实施的反馈评价。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推进实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的根本目的。要结合“1+X”证书制度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评价要点,将相应的技能标准融入教师专业标准,构建分层分类、可量化可衡量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并将教师专业标准的实施运行情况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根据教师专业标准实施的反馈评价,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内容进行动态调整,保障教师专业标准的适用性与科学性。

来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转自卓越职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