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母亲(袁志诚)

 古蔺同乡会 2023-06-06 发布于四川

/ 怀念母亲 /

    袁志诚


01

如果母亲还在世,现正刚好一百岁整寿。母亲去世已有十八个年头。十多年来,她的音容笑貌不时在我脑海中浮现,尤其是她良好的品格以及对我的谆谆教诲,深深地扎根在我的脑海里,并且一直影响着我和我的子女们。

回忆母亲的一生,她历经了无数的坎坷和磨难。但她是一位勤劳、坚强、善良、智慧、知书达礼、为人乐善好施、孝顺长辈的中国传统女性。她凭借着坚毅的性格,越过了生活中一道又一道的坎。
母亲出生于民国时期的一个富农之家,小时候因为旧社会恶习强制女生“缠小脚”吃了不少苦头,她的双脚脚趾一个靠一个的全部变形,幸亏在她的奋力抗争下最终还是有幸长成了一双大脚板。可见母亲年幼时就有一种敢于与命运抗争、绝不屈服的倔强性格。母亲的少年时代,家境富有,生活过得还算惬意。可她不爱闺中女红的活计,却喜欢跟着大人上山干农活,因此锻炼了强健的身体。
我家祖上也是富农。田产颇多,但家中的生活十分节省,为的是节省下来再能买入更多的田地。祖父想着这样一来不仅生活小康有保障,还能给子孙后辈多造福。在母亲婚后的那些年,祖父为家里大量购买置办田地。那时家里不算水田、光是山地每年都要播种几斗的种子,还养了五头大水牛。

02

母亲是个勤劳的人。
祖母是小脚,几乎干不了什么农活。祖父和父亲都是教书先生,也干不了家里的农活。母亲不是坐享清福的“少奶奶”。自从拥有一双“大脚板”的母亲来到这个家庭,家中便辞退了长工。从此母亲便成了“家里的长工”,田头山上的耕作、家中的大小家务都由她一人领着从早到晚的劳作和操持,十分的辛苦。
我小时候常听母亲讲,春耕时节她凌晨一大早就得割草喂牛,吃过早饭后又立即开启了一天上山干活,晚上还得引水灌溉水田,连睡眠都是应付式的在引水途中席地小憩。母亲勤劳、吃苦的性格,练就了她成为麻利的劳动好手,一般的男劳力都比不上她。

03

母亲是个坚强的人。
祖父致力置办田地发家致富的思路,最终促成我们家得了个“富农”身份。在那个“地富反坏右”全都是“坏人”的年代,祖父顺理成章成了“坏人”,经常要接受批斗和改造,因此我家走过了一段十分艰难困苦的岁月。先是家里土地被全部充公,紧接着房子被没收
自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六年的八年间,我们家还前后被迫搬了七次家,我的幼年时代几乎全在搬家中度过。有一次因为意外失火,全部家当几乎被烧个精光。由于失火时我在睡觉没穿衣裤,我的衣裤也被烧为灰烬,简直到了家贫如水洗的地步。祖父和父亲就是在渡荒年代、我们家庭最落魄的时候同一天过世的,紧接着去世的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那时大哥九岁、我才三岁,母亲承受了“居无定所”和“丧夫又丧子死老人”的沉重打击,是她人生中最大的苦难。她靠着勤劳的双手,以惊人的毅力和乐观的心态,带着我们走过了那段艰难的路。
曾有人劝母亲改嫁,一直秉承“嫁夫随夫、从一而终”的理念,她更怕改嫁后她的孩子受苦心理自卑抬不起头。不管有多苦多累,她始终坚持独自抚养长大了她的两个孩子——我和大哥。“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句话在母亲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那样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下,母亲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屈?遭了多少罪?做过多少事?数也数不清,那可是一般人无法支撑起来的。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如果不是她幼年时的倔强抗争,一个“小脚女人”如何能担得起来孤儿寡母的生活啊!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从母亲的身上,我学会了坚强、忍辱,吃苦和勤劳的品质。

04

母亲是个正直的人。
在我年幼的时候,经历了全村吃大食堂过集体生活的年代。母亲要走三四里路才能分来一家子的伙食,在那个饥荒年代,分来的口粮少之又少,大人们总是将自己的口粮挪些给小孩吃。
祖父和父亲去世后,只能分到三份口粮,我和大哥没有了祖父和父亲口中不吃肚中挪节省下来的口粮,常常处于饥饿状态。有一回我实在忍受不住饥饿,偷偷去掰生产队的玉米,结果发现后被人用长长的竹枝狠狠地抽打。母亲知道后一边流泪一边又狠狠地责备我,告诫我偷盗是不光彩的事情,让我记住了“饿死不为盗”这句话。那个饥荒年代大路边、坡坎上,常有饿死的皮包骨的人。我虽年幼但深知母亲教育这句话的分量和坚定信念。从此我将这句话记在心间奉为人生的第一信条。
母亲为了不让我们饿肚子,常常弄些野菜想方设法做成不太那么苦涩的饼饼给我们充饥。好在我和大哥命大,一天天艰难的长大起来。

05

母亲是个懂理的人。
母亲虽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但在那个年代盛行男尊女卑,她不曾读过一丁点儿书,不认识一个字,但她还是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竟能背诵《三字经》《增广贤文》里面大段大的内容。在我小时候,母亲常常给我讲 “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后来也常常讲给我的孩子们讲。

06

母亲是个珍视书籍重视知识的人。
母亲一生坚信知识的重要性,一直非常珍视书籍。早年多次搬家丢失了很多东西(包括她出嫁时的金银首饰),但唯有一箱书籍被母亲藏在地下保存,没有被火烧掉,后来历经文革洗礼也保存了下来。这在那个年代可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直到现在这箱书还被我收藏着,其中有一部分是《四书》,有一部分是医药书籍。在我青年学医的时候还曾经用这些医药书上的方子治好了几个病人。
母亲甚至对写有文字的纸张都是高度崇敬的。母常说“惜衣有衣穿,惜饭有饭吃,以此类推……所以有文字的纸张也要好好爱惜”。尽管家庭很困难,母亲还是省吃俭用送我上学,直到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庭成分问题才没能继续读书。母亲曾经发现孩子们用写过作业的纸张当手纸就严厉地训了一顿,说有字的纸张不能这样糟蹋。

07

母亲是个非常节俭的人。
对粮食尤其珍视,她从不允许我们吃过的碗里面剩一粒米饭。我知道母亲对于我们“不浪费粮食”的教导已经深深的刻进了我们的骨子里了,我的子女终将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08

母亲是个乐善好施与人为善的人。
就算自己生活都很艰难,也会对有困难的人伸出援手,为上门乞讨的人准备饭食、送粮食、甚至留宿。
母亲常常主动去调解邻里间的纠纷,用她的智慧帮助有婆媳矛盾的家庭和解等。她常常告诉我,要与人为善,要多帮助别人,在别人为难之际一定要伸出援手,要我谨记“予人方便,自己方便”之类话语。除了教我助人为乐之外,母亲说得最多的就是做人要勤劳。

09

母亲是个爱干净爱整洁的人。
家里一年四季,居室及房前屋后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院坝里没有一根杂草。
因为母亲爱整洁、又会办招待、会为人处事,乡上下乡公干的工作员总会选择在我家解决饭食问题,母亲的好名声也早就传遍了乡里乡间。

10

母亲是个热情好客、精明能干的人。
她能将一个鸡蛋做成两个菜,一半打散调匀做成西红柿蛋花汤,另一份加水加入面粉葱花调匀烙成饼。只要来了客人,就算家中无一丁点肉的情况下,母亲也能端上一两个浑菜,配成六盘八碟招待客人。她的方案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秘密向邻居家借个“刀头”先把客人招待,以后有肉时再还上。母亲总是告诉我说“当家要细,待客要肥”,“在家不会迎宾客,外出方知少主人。”
说起来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也与母亲的热情好客有关。初中毕业后我回乡务农两年,那时正是毛主席号召全国上下大兴水利大修水库的时代,我自然也是参与其中。这其间,我学过木匠、石匠、泥水匠,可是这些总都是我不擅长的。比如学石匠期间,我的手一直处于受伤状态,经常轮起锤头总是砸在手上。
我立志一定要发奋努力,摆脱贫困,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一九七七年的一天,机会真的降临到了我身上。当时乡供销社招聘职员,因母亲的好名声,在供销社宋仕英女士的介绍下,我进入了供销社当“双代员”。

11

母亲是个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的人。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对相关政策和供销业务知道甚少,工作做得力不从心,甚至有过想放弃的念头。母亲告诫我“要珍惜每一个工作岗位,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并且要干就要干好。” 在母亲的鼓励和帮衬下,我自学相关政策、商品销售知识和农产品收购方面的知识。
根据龙山区供销社的安排和群众的需求,背着背篼,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宣传国家的购销政策,收购群众销售的农产品,向群众送上国家当时按照计划供应的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做到吃苦耐劳,百问不烦,百拿不厌,诚实守信,服务周到。面对来之不易的工作,我谨记母亲的教诲,在供销社一干就是十年,每年完成的购销任务名列前茅,年年被龙山区供销社评为“先进个人”;1979年被古蔺县供销联社评为“五好代销员”。
后来代销店撤,我在家里开办起了商店,商店的生意很是红火,所售卖的东西从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烟、酒、糖、米、油、盐、酱、醋、茶、肥皂、洗衣粉、草纸等日用品,到锅、碗、瓢、盆等炊具,甚至还卖布皮、中药、西药。
供销社解散后,我到了古蔺丝绸公司工作。妻子是小学教师,因此经营商品的主力干将还是母亲。母亲除了要承担大部分的农活,还要喂牲口,经营商店,一年四季都是处于繁忙状态,但她从来没说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正是在母亲引领下,我不怕苦不怕累,通过勤劳最终摆脱了贫困。一九八一年我家修起了全村第一栋钢混结构的平房。一九八四年我已成了存款“万元户”,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12

是母亲的教诲给予我人生无穷的动力。
我没有辜负母亲的教诲,不管是最初在供销社、还是后来担任桂香村支书,我一直铭记并践行母亲对我的教导。在我的小家摆脱了贫困后,看着贫苦的桂香村村民,我也想让大家一起富起来。
自一九九四年到二零一九年的二十五年间我担任桂香村支书,我将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家乡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我带领村民们修桥、铺路、兴水利、建学校......脱贫致富奔小康。期间曾多次遇到资金短缺的困难,我不惜拿出自己的积蓄公用。面对村中的孤儿,除了尽力为他们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补助外,我也尽自己之力在生活上给予他们的帮助,替他们承担学费,提供住处。
正如母亲常念叨的那样:“人有诚心,神有感应!”二零零零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我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有幸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得到了国务院颁发的奖章。捧着奖章回到家的那一天,我跪在母亲面前,我和母亲相拥而泣都流下了热泪。我知道母亲的泪是高兴的泪、是欣慰的泪,而我的泪是激动的泪,是感恩的泪。感谢母亲养我长大,教我为人。

13

二零零五年腊月二十五日,母亲走完了她的一生,我悲痛万分。我爱母亲,我真希望母亲能长命百岁。可在母亲百岁之年,她已仙逝了十八个年头。我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谁也左右不了,只有带着遗憾无奈接受,愿母亲安息!

母亲虽然走了,可是她一直活在我心中。母亲为人处事的思想和精神也一直在我以及我的孩子们身上体现着。我要将母亲给我的精神财富继续践行下去,为小家、为大家保持勤劳的生活状态——生命不息、勤劳不止。

文|袁志诚
图|网   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