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没有负面评价的九大完人,能从他们身上找出“黑点”算你牛!

 衆妙之門 2023-06-06 发布于陕西

九、周公旦

周公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之弟,鲁国始祖。因为最初封地在周,所以世人称他为周公。

周公一生历文王、武王、成王三代,在武王灭商建周过程中,立下了不朽功勋。武王去世后,因成王年幼,周公没有到鲁国就封,而是留在镐京代替成王执政,成了周王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

文章图片1

周公执政,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还引发了监视纣王之子武庚的管叔、蔡权、霍叔与武庚联合发动的“三监之乱”,周公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

值得庆幸的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对周王朝的忠诚感动了成王及大臣们,得到支持的周公旦开始着手平定叛乱。他先是收买了一些殷商的旧贵族,分化了反叛势力。然后,又亲自东征,经过三年苦战,终于平定了“三监之乱”,还一举消灭了17个东方小国。

文章图片2

此外,周公完善分封制,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建立礼乐制度,以德治国,将洛邑“经营”为东都,为周王朝八百年江山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更令人钦佩的是,当成王成年之后,周公旦毫无恋战之心,归政于成王,自己退居辅臣地位。这一份忠心,试问历史上有哪位权臣可比?

文章图片3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 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死后,成王以最隆重的天子之礼将他安葬,还特许鲁国用祭祀天子的礼乐来祭祀周公。

据载,孔子也崇拜周公。孔子经常“神交”梦会周公,与其讨论治国之道。《论语》有载,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所以,唐朝之前,周公旦一直被儒家子弟尊奉为儒家“元圣”,与孔子同为儒学之宗,直到玄宗时才下令取消周公的供奉,而改以孔子为主。

八、徐达

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洪武朝极少数能够善终的武将。

徐达是与朱元璋小时候一起放牛打工的穷哥们,后来朱元璋自立门户,向郭子兴索要的二十四名心腹,第一人就是徐达。

文章图片4

后来,徐达追随朱元璋一路征战,渡长江、克采石、取太平,皆与常遇春为先锋,率先克敌,后来又灭张士诚,败陈友谅,成为统军元帅。洪武元年,徐达与常遇春挥师北伐,攻入大都,灭亡元朝,被朱元璋比作汉之韩信。

徐达不但作战勇猛,身先士卒,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而且为人低调,他出征归来,从不声张,总是独乘一车,悄悄回到家中。多年来,他每年春季出征,冬末召回,已形成常规,他一回到京城,就把将印上交,在家中休假,与人饮酒闲谈,既不提战功,也不论朝政。

在朱元璋面前,他更是一直把自己当做一名普通的臣僚,事事谨慎。朱元璋设宴与他欢饮,几杯酒下肚,放下皇帝架子,称他为布衣兄弟,而他则对老朱更加恭敬,说话格外小心。

文章图片5

后来,徐达成了皇亲国戚,但他还是没有半点骄奢之心,史称他“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

七、刘秀

“位面之子”,史上最完美帝王。

刚开始起兵时,刘秀一贫如洗,经常有一些军官为争夺战马而吵得面红耳赤,他主动让出自己的坐骑,将一头黄牛牵来上阵杀敌,他骑着黄牛安然恬静的样子,让很多军官和士兵看了都羞愧不已。

文章图片6

刘秀是史上最有个人魅力的帝王。当年云台二十八将中的耿纯第一次见到刘秀,就认定他是一生可以追随的明主,不但献上自己全部的资财,后来还担心有族人投奔王郎,专门回乡烧掉了所有族屋,然后举族逃奔刘秀。

再如,割据陇右的隗嚣,归顺刘秀时,派出心腹马援前往打探虚实。没想到刘秀不但亲自出迎,还没带一个卫兵,经过一番交谈,马援彻底被刘秀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回来后甚至让隗嚣产生了这是谁说客的感慨。

文章图片7

刘秀也是史上善待功臣的代表,比如他与朱鲔之间的恩怨。朱鲔是杀害刘演的主谋。他投降后,刘秀不仅免他一死,还保留其爵位,后来也没有秋后算账。

天下一统后,出于集权的需要,刘秀虽然不得不以高爵厚禄来解除了一些开国功臣的实权,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这些功臣。有一次,刘秀与大臣饮宴,席间他问:“诸位如果不是跟我一起打天下,你们估计能得到哪种爵禄?”邓禹答道:“我可以做个郡文学博士。”马武又说:“我可以做个缉拿盗贼的。”刘秀挖苦道:“捉拿盗贼?你只要不做盗贼被捉住,就很不错了。”刘秀一句话,引来满座哄笑。他通过这种开玩笑的方式,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对功臣们的感念和关怀。

文章图片8

历史上论开国君主与功臣之间的关系融洽,刘秀如果称第二,无能敢称第一。

另外,刘秀还是史上皇帝晚婚记录地保持者,并且用情专一。他一生总共只有过三个女人,而且只对阴丽华这位结发妻子情有独钟。对于废后郭圣通他也尽力补偿,不但封了郭圣通的儿子刘辅为中山王,封她为中山王太后,还将常山郡划给中山国,以二郡奉养郭氏。

文章图片9

六、秦琼

论在民间的声望、百姓喜闻乐见程度,秦琼是隋唐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在《隋唐演义》中,秦琼是神拳太保、兵马大元帅,“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威震山东半边天”的隋唐第十六好汉,与单雄信的忠义无双,“两肋插刀”更是让其有了“小孟尝”之名。

论功,美良川之战中秦琼擒尉迟恭,奠定了灭刘武周之战的胜局,被李渊称作“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

文章图片10

论武勇,史书称:李世民每战,遇敌将“震耀出入以夸众者,辄命叔宝往取之”,秦琼便“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无一失手。

论品行,秦叔宝品格高洁,为人忠厚,从不刻意展露自己的能力,也从不夸赞自己的功劳,最后落了个满身伤病,壮年而卒。

文章图片11

五、王守仁

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三个人,也是梁启超口中的两个半圣人,其中的两个圣人就是孔子和王阳明,另外半个是曾国藩。

《明史》对王守仁的评价是:“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他一生平定宁王之乱、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以文官获武功,历史少有。

文章图片12

当然,王守仁能够称圣,并不在于他的武功,而是他的“阳明学说”。

王守仁是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与陆九渊统称的陆王心学,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

按理说,对孔孟一脉非常不感冒的现代人应该对唯心主义的王阳明非常反感才对,但恰恰相反,因为王阳明为主的心学比较实在,承认人性有善亦有恶,而且倡导“知行合一”、“知行并进”,与中庸的孔孟之道,朱熹的虚伪学说,有很大的区别,阳明学说还是受到了无数现代人的追捧。现在每年都有一些日本学者前来阳明洞朝圣参拜,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还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文章图片13

自古文武双全的人难得,而文可做圣贤,武可为将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此杰出的人物,也难怪有人称王阳明为明清第一牛人了。

四、马秀英

即朱元璋的结发妻子,孝慈高皇后马氏。

马秀英幼年丧母,父亲因杀人避仇,将她托付给生死之交郭子兴,史载,马秀英天性聪慧,能诗会画,尤善史书,而且识大体,处乱不惊,因而颇受郭子兴夫妇的喜爱。

嫁给朱元璋以后,多次帮助朱元璋脱险。最严重的一次,马秀英为了给朱元璋送饭,把一块滚烫的饼揣在怀里,差点烫成了“不育”,最终还是在胸前留下了一块巴掌大的伤疤,这伤疤也成了朱马二人患难与共的“见证”。

可以说,没有马秀英在郭子兴夫妇面前为朱元璋说好话,朱元璋绝对撑不到自立门户的那一天。

文章图片14

朱元璋称帝以后,脾气变得越来越大,动不动就要杀人。马皇后经常劝说朱元璋遇事要冷静,不要轻易处罚部下。

宋濂是当时的大儒,还做过太子朱标的老师,后来由于牵连到胡惟庸案中,要被朱元璋处死。朱标求情,老朱脸色一沉:“等你做了皇帝再说吧!”朱标觉得愧对老师,竟去投水自杀。幸亏发现及时,才保住了性命。

文章图片15

最后还是马皇后出面,朱元璋才赦免了宋濂的死罪。除了宋濂,朱文正、刘伯温等好多功臣都曾因马皇后的一句话而活命。

另外,马秀英虽然贵为皇后,不仅每天亲自操办朱元璋的饮食,连皇子皇孙的饭食穿戴,也亲自过问,宫人嫔妃偶有忤逆上意,马皇后也设法从中调停。

节俭就更不用说了,她自己的衣服,不仅洗了又洗,还将旧裳裁成小衣,赐给年幼的皇子公主,并教育他们一针一线来之不易。同时,她还在宫中架起布机,亲自织些衣料、缎面,或自己穿,或赐给孤寡老人。

文章图片16

这样一位处事低调、时刻清醒自律又仁厚的国母,有什么可黑的呢?如果非要吹毛求疵一番,也许就剩下她那双大脚了吧?

三、郭子仪

平定安史之乱的首功之臣,单骑退回纥,大破吐蕃,功高盖世,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郭子仪曾三掌兵权,在军中威望无人能比,中唐诸将基本都受过他的领导,是名副其实的中唐第一人。肃宗称他:“国家再造,卿力也!”

文章图片17

郭子仪不恋兵权,他一生三起三落,也曾遭到朝廷的猜忌和谗言,但每次被人诬告拥兵自重,他都是立马交割兵权,一人不带的回京复命。有一次甚至自解兵权,要求留在京中任职。多次之后,皇帝也打消了对他的疑虑,让其放手统领军队。

另外,郭子仪谦逊大度,有容人之量,从不仗势压人,而且还经常替别人考虑,广结善缘。史载,郭子仪公每见客,姬侍满前。乃闻卢杞至,悉屏去。”因为卢杞长得丑,怕姬妾们嘲笑他,而屏退姬妾。

因此,郭子仪得到了各色人等的敬重、喜爱,很少有人视他为敌,就连皇帝也不例外。

文章图片18

郭子仪也被世人称为史上最“圆满”之人——“五福老人”,长寿,享85岁高龄;富贵,封王拜相;安乐,四朝元老,享尽荣华;善终,没有兔死狗烹,寿终正寝;子孙多,有八子七女,儿孙满堂。

二、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因为史书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后人为她取名无垢,可见有多完美。史载,她从小爱读书,通礼仪,十三岁嫁与李世民为妻。史书说她:“太宗不是无过,后却乃完人!”

文章图片19

李世民继位后,长孙氏成了皇后,但她一如既往地贤良、恭俭、无私。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恭敬侍奉,像个普通儿媳那样尽着孝道。对妃嫔宫人,她也非常宽容和顺,如果有谁生了病,她会派人送药,并亲自看望,史书称她“下怀其仁”。

李世民对她也十分爱敬,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后虽然很有见地,但她不愿后宫干政,“牝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

李承乾自幼被立为太子,由乳母遂安夫人总管东宫用度。她时常在长孙后面前嘀咕,说东宫器物寒酸,屡次要求増加费用。但长孙后并不因爱子就网开一面,“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惠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不但没有增加,还时常短缺,“以惠宫人”。

对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长孙后也从无一语闻太宗,甚至当李世民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她也奏称:“妾已位极至尊,实在不愿兄再布列朝堂,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最终长孙无忌没能当成宰相。

文章图片20

长乐公主是长孙后的亲女,她出嫁时,所配嫁妆是永嘉公主的一倍,魏证谏道:“此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望陛下不要授人以柄。”永嘉公主是太宗之妹,出嫁时正逢唐初百业待兴,嫁妆自然简朴。而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太宗増添嫁妆并不过分。所以,太宗对魏征之言不以为然。

但回宫后,长孙后却对魏征交口称赞:“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于是,在长孙后的坚持下,长乐公主带着寒酸的嫁妆出嫁了。

文章图片21

贞观十年,长孙后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她又嘱托太宗要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

长孙后去世后,李世民称:“顾内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还说长孙后“每能规谏,补朕之阙”,以后入宫“不复闻善言”。

长孙确实完美,不论是作为皇后还是妻子,李世民就是在长孙去世后变的有点暴躁的。

文章图片22

一、周总理

如果不把总理排在第一位,小编肯定会被国人的唾沫星子淹死!

总理逝世后,国人自发组织“十里长街”相送;联合国以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下半旗致哀;很多留学生都来到灵堂前情难自抑,失声痛哭;一位来自南斯拉夫的老游击队员得知这一消息后,在电话中哭了起来……

文章图片23

总理的人格魅力是超越古今、超越种族、超越国际、超越信仰的!

上述九人,你能找出他们身上的“黑点”吗?也许世间真有完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