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字要“痴狂”,创作要“大胆”!

 天地一沙鸥zbyr 2023-06-06 发布于山东
内容图片

国展评委张旭光老师这样讲:《兰亭奖》众多高手都是痴迷的书法高手,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坐冷板凳“拼杀”出来的。

陈忠康教授说:“学书法练书法,如果每天不练6至8个小时,很多技巧难以达到肌肉记忆的”。

网间传闻,田英章老师青年时期长时间磨墨,把砚台都磨穿了,那时练字,一练就是一天,如果不痴迷也不可能这样下功夫!

内容图片

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确实有其独特的魅力。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休闲,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以至于把一个清澈碧绿的水池染成了黑色,于是有了“墨池”这一段佳话。

正因为王羲之对书法的这种“痴迷”,这种执著,数十年如一日地勤学苦练,才使其书艺出神入化,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峰,成为一代书圣。王羲之有一个老七,这个七儿子就是王献之,王献之继承了王羲之的衣钵,书论记载练书所用的墨水有十个水缸那么多,虽然没有描述水缸容量,但足够证明王献之练书达到了痴狂的地步。

内容图片

清扬州“八怪”郑板桥从小酷爱书法,某夏日晚间,郑板桥同妻子坐在院子里乘凉,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了自己妻子身上。这时,妻子生气地打了一下郑板桥的手说:“你有你的体(指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呢?”郑板桥从妻子的话中得到启发,萌生了创新的念头(也有书友读到这里,说郑板桥还是一个咸猪手,情感精力很旺盛)。

内容图片

郑板桥因此他兼收并蓄,取各家之长,加以融会贯通,将隶书与篆、行、楷、草相交融,自创一体,形成了雅俗共赏、令人喜爱的“六分半书”。

如果郑板桥不是对书法痴迷得深,反复揣摩书法,充其量也是一个字写得好的书家,难成大家,更不要说自成一体,流传至今,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了。

内容图片

一代伟人毛主席对书法也是情有独钟,从战争年代到解放后的和平时期,无论战争形势多么严峻,政务多么繁忙,都不忘钻研书法。在延安时,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日理万机,仍时常披阅法帖,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身边。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对“二王”帖、孙过庭的《书谱》、怀素的草书帖时常披阅,置诸榻前,爱不释手。毛主席逝世后,据统计,他的书房中所存的拓本及影印本的碑帖约有600多种,经他看过的即达400多种。书法的功底是需要经年累月锻造的。

内容图片

当前我国书坛总体来说是可喜的,新人辈出,从事书法的人不断增多,一派繁荣景象。但认真分析,隐忧也不少,就是真正把书法当作事业来对待的人不多,更不要说自觉担当起弘扬书法艺术的历史重任。

当今书坛,想入展的人太多了,为了加入中书协而去刻苦训练,全国各地五花八门书法国展班,网络省展培训班,多是功利之心,没有练出来的想练出来,练出来的想挣点银两养家糊口。名利心、功利心占绝大部分。

内容图片

心理学家统计,百分之99的人都好财和好色,那1%太难了,虽然四海易术写这篇短文,也是那百分之99的人群中之一。既好财也好色,有一点小偷像笑强盗的意思。

但还是希望有一些真正的书法传承者,不要太功利,不要把书法当作自己获取名利的跳板,有的人在成名之前确实对书法下过功夫,并且对书法是真热爱的,一旦取得一定成绩,在书坛有一定地位、有一定影响后,便忙于应酬,忙于公关,忙于抬高自己的身价,于是再难得静下心来琢磨书法之事了,如果真的琢磨书法,那便是如何将书法变观,把白纸黑字换银子使。

内容图片
内容图片

艺必痴,技必良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书法不断发扬光大,就必须有一大批“痴迷”书法者,不染铜臭,不为浮云遮眼,不被名利所累,潜心书艺,只有这样才有传承,才有真传者。

内容图片

想想自己,四海易术充其量只能算上一个段子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