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康宫

 金山家园 2023-06-06 发布于江苏

                       建康宫

         东晋至南朝皇宫与台省

         建康宫是东晋至南朝京师建康(南京)的皇宫,六朝时期中国的国家政治中心所在,又称台城。建康宫原为东吴苑城故址,始建于东吴黄龙元年(229年),东晋咸和五年(330年)改扩建,定名建康宫,后历经南朝宋、齐、梁、陈增缮,发展为当时中国最壮丽的宫殿,存世三百六十年[17]。

建康宫的设计营造,依照天象与周礼,由多重城垣构成,中轴对称布局,宫殿壮丽巍峨,殿阁崇伟,宫室绮丽,正殿太极殿面阔十三间,规模极大,史书记载“穷极壮丽,冠绝古今”,整个宫室包括百官议政的尚书朝堂区、皇帝朝宴的太极殿区以及后宫内殿区、宫后园囿区等,另有三十多处皇家花园和离宫别馆散布在建康城中[1]。

建康宫位于建康城中轴线北端,政府衙署分列于宫城之南的中轴线两侧,宫城之北设有广阔的苑囿,宫城及政府衙署所在地的东、南、西三面规划整齐划一的里坊[2],建康宫的这种建城模式,不仅直接影响北朝和隋唐的都城,还进而影响到日本的京都、奈良以及朝鲜半岛的百济等都城,并深远影响了后世宫室建设的形制[3]。

建康宫遗址被直接叠压在今南京市核心区域,为现代建筑所覆盖,考古发掘工作面临诸多困难,暂未进行全方位的考古发掘,但在城市更新建造过程中,发现了众多遗址,如今南京图书馆保护着建康宫中轴线截砖路和拐角砖包城墙,六朝博物馆内保护着建康宫原址夯土城墙、包砖墙,护城壕等遗址等[3]。

历史沿革

        东吴黄龙元年(229年),六朝都城始建,孙权所筑,都城周长二十里一十九步,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皆以此为都城。都城设竹篱,开六门,正南门时称白门。建康宫原址是三国时东吴都城建业城内的苑城。司马睿南建康(即建业),建立东晋。

东晋咸和四年(329年),原建康宫城毁于苏峻之乱。

东晋咸和五年(330年)九月,战乱平息之后,晋成帝命令尚书右仆射王彬在苑城旧址上营建新的宫城。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十一月新宫建成,命名为建康宫、又名显阳宫,改白门为宣阳门。因是台省(即中央政府,时称朝廷禁省为台,故称台省)和宫城所在地,因而专名台城。

东晋太元三年(378年),谢安主持将建康宫彻底改建,此后两百余年直到陈朝灭亡,除了后宫园囿内的建设,建康宫的规制大致保持不变。晋成帝时,建康宫在苏峻之乱中被毁[18]。

南朝宋元嘉年间,增至十二门。

萧齐建元元年(479年),开始砖砌都墙。

南梁天监十年(511年),增建第三重墙。

南梁大同十二年(546年)侯景之乱,梁武帝饿死建康宫[4]。

南陈祯明三年(589年)元月,隋军攻入建康宫灭亡陈朝,将建康的宫苑荡平为耕地。原来绮丽宫室都化为废墟。此后多有文人以台城(建康宫)与南朝的兴废为题怀古咏史。

唐朝之后的杨吴在建康故址上兴建金陵城,建康宫遗迹就此彻底湮没地下。建康宫湮没之后,宫城的具体范围一直不明。明清史料记载“珍珠河正在(建康宫)宫内”、在“玄津桥大街以北”。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朱偰先生出版的《金陵古迹图考》中提出建康宫的四界分别是:南至干河沿、北至鸡鸣寺前、西至中山路西、东近成贤街,这种说法的影响相当大,但经过后世的历次考古发现并非如此[2]。

建筑形制

建康宫城的平面布局比其他宫城更整齐,宫墙有内外三重。外重宫墙之内布置宫中一般机构和驻军。此时,把中央机构的宿舍也建在这里,则是东晋与南朝所特有的。第二重宫墙内布置中央官署[19]。朝堂和尚书省仍在东侧,向南有门通出宫外。在西侧有中书省、门下省、秘阁(皇家图书馆)和皇子所住的永福省等。第三重墙内才是真正的宫内,前为朝区,建主殿太极殿和与它并列的东堂、西堂;后为寝区,前为帝寝式乾殿,又称中斋,后为后寝显阳殿,各为一组宫院,二组前后相重,都在两侧建翼殿,形成和太极殿相似的三殿并列布局。太极、式乾、显阳三殿和太极殿南的殿门,宫正门共同形成全宫的中轴线。寝区之北是内苑华林园[17]。

图1建康宫城平面示意图

进入南朝后,经济发展,宫室渐趋豪华,到梁代中期,随着国势进入极盛期,宫室也建得空前壮丽,当时北方的北魏建都洛阳参考魏晋洛阳宫及南朝建康宫而建新宫。梁为超越北魏宫殿,遂把宫城诸门楼普遍由二层增为三层,把主殿太极殿由面阔十二间改为十三间,太庙等建筑也加高了台基。到了南朝后期的陈代,宫室更加向绮丽方向发展,陈后主在宫中新建了临春、结绮、望仙三座阁,使用香味木材,以金玉珠翠为饰,是南北朝时著名的豪华建筑[17]。

图1为建康宫城平面示意图:1.东止车门 2.西止车门 3.端门(晋)、太阳门(梁)、南中华门(宋) 4.云龙门(晋、齐)、东中华门(宋)、万春门(梁) 5.神龙门(晋、齐)、西中华门(宋)、千秋门(梁) 6.太极殿 7.太极西堂 8.太极东堂 9.式乾殿(中斋) 10.西斋 11.东斋 12.显阳殿 13.徽音殿 14.含章殿[17]

主要建筑

综述

建康宫大致为长方形,其纵轴方向为北偏东25度,是一座中轴对称的皇城,与南京地区自然条件有关,也反映南京以及中国古代诸多都城城市“天人合一、随顺自然”的特点”,这种建造城墙的理念一直延续到了明南京城的营造[17]。

城阙

东晋时,建康宫共开五门,南面为大司马门和南掖门(后曾改名为阊阖门、端门、天门),东、西、北面各有一座掖门。南朝宋时在南面两侧各开一门,即东掖门和西掖门,并将东晋时的原东掖门改名万春门(南朝梁时改名东华门)、原西掖门改名千秋门(梁时改名西华门)、原北掖门改名承明门(南朝齐时复名北掖门,又名平昌门)。梁时在建康宫北面西侧新开大通门。至此建康宫共设八门[19]。

阊阖门复原示意图

端门是建康宫的正南门,位于皇帝进出的大司马门东边,是专供外国使节出入的大门。《建康记》中记载,六朝宫门正南叫端门,外国使节访问都从端门进。原来端门是用来迎接外国使节而开设的大门。而据唐代段成式写的《酉阳杂俎》中介绍,外国使节来朝拜南朝帝王,先乘坐牛车到石阙下。进端门,而后到应门,再到太阳门。各种手续齐全后,外国使节们才能见到至高无上的皇帝。当时,外国使节们站的位置都有规定,比如:“高句丽、百济客在南边。”

当时的建康城,由于政治经济都很强大,这里到处都能看到外国使节。在晋穆帝时,兴宁元年闰月,蒲林(也就拂菻,罗马帝国)王国已经来到东晋的都城建康。公元5世纪时,日本大和国的五代国王赞、珍、济、兴、武都曾遣使来宋的都城建康。梁天监初年,中天竺国(今印度)国王遣使来建康,并进贡琉璃壶、古贝等物。

梁武帝时期,端门之下,还曾发生过一则异国使臣哭阙的故事。太清三年(549年)十二月,侯景之乱时的建康城满目疮痍,不堪目睹。百济国王(朝鲜)不知建康城有变,仍派使臣来入贡。百济国使节看到建康城池荒废,在端门外石阙之下痛哭流涕,当时的过路人看到没有一个不跟着流泪的。侯景知道后,生气异常,把百济国使抓了起来,关在小庄严寺,禁止他出入。一直到侯景之乱平定了以后,这位国使才被释放回国[16]。

宫殿

建康宫正殿的名称自东晋起一直为太极殿,大司马门内的太极殿,是建康宫的正殿,用于举行隆重典礼。太极殿规模宏大,高八丈、长二十七丈、广十丈,初为十二间,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太极殿两翼设太极东堂和太极西堂,各七间,是皇帝日常议政、筵宴、延见、起居的所在。太极殿与附近的中书省、门下省都属于“禁省”范围。梁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大修宫室,将太极殿扩为13间,以契合闰月之数,并在太极殿和东西两堂内铺砌花纹锦石。建康宫原本无阙,天监七年(508年)梁武帝命卫尉卿丘仲孚在大司马门外建石阙一对,命名为“神龙”、“仁虎”。据记载,双阙的趺座高7尺,阙身则高5丈、长3丈6尺、厚7丈5尺,石阙上镌刻珍禽异兽,“穷极壮丽,冠绝古今”[5]。

六朝宫殿一览

朝代

宫阙

殿宇

三国·吴

太初宫

神龙殿(正殿)、临海殿

昭明宫

赤乌殿(正殿)

东晋

建康宫

太极殿(正殿) 、清暑殿、显阳殿、含章殿、徽音殿

另有:洪训宫、崇训宫、崇德宫、崇化宫、弘化宫等诸宫

南朝·宋

建康宫

太极殿(正殿)、西殿(武帝刘裕所居)、紫极殿、显阳殿、徽音殿

嘉禾殿(清暑殿更名) 含章殿、玉烛殿、正兴殿

另有:崇政殿、景福殿、仁寿殿、曜灵殿、宣融便殿、光兴供殿

后妃居所:宣训宫、永禾宫、崇宪宫、永训宫、弘训宫、弘化宫

南朝·齐

建康宫

太极殿、显阳殿、含章殿、临光殿、昭阳殿、乾光殿、延昌殿

寿昌殿、延德殿、崇明殿、正福殿、延明殿、乾和殿、太和殿

武帝萧梁新建:风华殿、寿昌殿、招婉殿等诸殿

东昏侯造:芳乐殿、芳德殿、仙华殿、大兴殿、含德殿、清曜殿、安寿殿等殿

另有:神仙殿、永寿殿、王寿殿

南朝·梁

建康宫

太极殿、无碍殿、琬琰殿、披香殿、光严殿、五明殿、至敬殿

显阳殿、龙光殿、百福殿、文德殿、华光殿、乐寿殿、武德殿

德阳殿、玉衡殿、宴居殿、延务殿、寿安殿、善言殿、昭阳殿

宝云殿、净居殿(梁武帝寝殿)

南朝·陈

建康宫

太极殿(侯景之乱,火焚太极殿,武帝新作) 、璇玑殿、有觉殿

宣福殿、大政殿、紫极殿、承香殿、求贤殿、柏梁殿、光昭殿

嘉德殿、宣明殿、德教殿、天保殿、文德殿、昭德殿、寿安殿、乾明殿

另有:安德宫(都城西南角外)、弘范宫、慈训宫、乐安宫等诸宫

收起

官署

三台五省

三台五省在六朝都城正南宣阳门,至朱雀门御街两侧,大致在今太平路一线。《故事》记:“三台在台城东南一里,五省在三台路北。”《北苑城记》载:“三台五省,悉列种槐木。”[19]

鸿胪、宗正、太仆、太府四寺,太弩、太史二署,卫尉府、脂泽库、右尚方

鸿胪、宗正、太仆、太府四寺,太弩、太史二署,卫尉府、脂泽库、右尚方位于宣阳门内东西。遗址在今淮海路与延龄巷交会处偏南。《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二》载:“在鸿胪寺西南,卫尉府南,宗正寺、太仆寺、太弩署、脂泽库,更南即太史署、太府寺东南角逼路。宣阳门内,过东即客省、右尚方。”

吴扶南署

史载吴扶南署在江宁县北二里,据蒋赞初《南京史话》,在皇宫附近。东吴赤乌七年(244年)设置。时扶南国(今柬埔寨)派使节献乐人,故设扶南署以教乐。

晋太学、国学

晋太学、国学位于今城南门东,内秦淮河南。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元帝司马睿设立。太元十一年(386年),又设置国子学。

宋儒、玄、文、史四学馆

宋儒、玄、文、史四学馆位于今北极阁南。南朝宋元嘉十五年(438年),设立儒学馆,翌年又设立玄学、史学、文学三馆[14]。

社坛

南郊坛

南郊坛位于城南郊。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筑,南朝宋时迁于牛首山西。梁武帝时,间岁祭祀南、北郊。梁南郊坛为圆坛,高二丈七尺,上径十一丈,下径十八丈。

北郊坛

北郊坛在今小九华山南。东晋咸康八年(342年)建,制度与南郊坛相同。南朝宋大明三年(459年),移至钟山北原。梁武帝时改建为方坛,上方十丈,下方十二丈,高一丈。陈时北郊坛高一丈五尺。

明堂

史载明堂位于城东南七里。南朝宋大明五年(461年)五月建,建筑样式仿太庙,十二间,较古制为简。梁时曾拆南朝宋太极殿,以其材修建明堂,陈亡,焚毁。

雩坛

雩坛东晋时位于城南郊,求雨祭祀之所。东晋永和年间始建。南朝梁天监九年(510年),因事移于东郊,在籍田坛区域内。

籍田坛

史载籍田坛在城东郊十五里,祭祀农神祈求丰收之所。南朝梁普通二年(521年)移建于此。又据蔡旦宗《金陵赋》注:“梁籍田坛在城东二十里,正青龙山前。”

钟山坛

钟山坛位于钟山南岩。淝水之战时,苻坚大军至寿春,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在钟山坛祈祷。据《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一》载:“今蒋山有坛基在讲经台下,俗传为李王拜郊所。疑即此坛也。”

方盟坛

方盟坛在城南娄湖侧,今中华门附近。南朝陈太建十年(578年)建,陈宣帝陈顼曾于此坛盟誓,颁布四方,以防备北周侵袭[14]。

祀庙

吴大帝庙

吴大帝庙位于城外清凉寺西,即今清凉山西。唐大中初年,邑人周知业以家资重修。南宋建炎年间,毁于战火。

晋太庙

晋太庙位于今中华门内,东邻内秦淮河。东晋太元十六年(391年)改建,东西四十丈,南北九十丈,南朝宋以后沿袭,至陈废。

文孝庙

文孝庙位于今城西南新桥以西,内秦淮河畔,祭祀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之所。南宋建炎年间焚毁,绍兴五年(1135年)重建。

楚平王庙

楚平王庙在溧水南,祭祀春秋时期楚平王之所。楚平王曾于固城建都,因听信佞臣之言,杀伍子胥父兄。子胥逃至吴国,受重用,攻破固城,焚毁楚宫。唐广明元年(880年)重修[14]。

台阁

越台

史载越台在越城内,位于今中华门外长干桥西南。春秋时越国在长干里筑越城,此即越城内所筑台也。南朝齐崔慧景侵犯建业,萧懿率军援救,进驻越城,曾在越台举火,击鼓呐喊以庆贺。

凤凰台

凤凰台位于今城西南花露岗。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建。时秣陵王顗顗见三只异鸟数次在山上栖息,状如孔雀,五彩羽毛,鸣声婉转,群鸟均集于周围,时人称异鸟为凤,在此山筑台,故名之。李白作有凤凰台诗流传[13]。

受禅台

受禅台位于今石头城遗址高地处。为南朝宋高祖刘裕接受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之地。

九日台

九日台位于孙陵岗,即今梅花山。南朝齐永明五年(487年)建商飙馆,于九月初九日在此台宴请群臣讲武习射,故称之九日台。

昭明书台

昭明书台位于今明孝陵东定林寺遗址后山北高峰上。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之所。

日观台

日观台位于建康宫内,南朝宋称为司天台。

烽火台

烽火台在今石头城遗址最高处。东吴时举烽火于此。从建康到西陵,五千七百里,遇紧急军情,烽火半天就可传达。

通天台

史载通天台有二,一座在钟山上,另一座在建康宫内。

瓦官阁

瓦官阁位于瓦官寺中,南朝梁所建。传说阁曾向西南倾斜,唐开元九年(721年)因风复正。南唐昇元年间,改寺为昇元寺,阁为昇元阁,昇元阁因山为基,高可十丈,白日阁影倒映江中,占江一半。李白《横江词》曰:“人言横江好,我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棺(官)阁。”唐仁杰任溧阳主簿时,曾在此阁大宴群公,仁杰即席和登阁诗,有“云散便凝千里望,日斜常占半城阴”之句,满座皆惊。南唐都城陷落时被焚毁[14]。

亭苑

五马亭(化龙亭)

五马亭位于幕府山西侧。此亭为东晋元帝司马睿与彭城王玄、西阳王羕、南顿王宗、汝南王宏五人南渡之地。时谶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

冶亭

冶亭位于今朝天宫内。东晋义熙十一年(415年),刘钟掌石头城防务,屯兵冶亭。

东冶亭

史载东冶亭位于城东汝南湾,西临秦淮河。在今通济门、东水关以东。东晋太元年间,三吴士大夫于此建亭,作为送别饯行之所。谢安任扬州、袁宏任东阳郡前曾在此饯行,群贤毕至。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留守史正志于半山寺前重建,景定年间知府马光祖重修。

新亭

新亭位于城西南十五里,近江边,东吴时建。《世说新语》载:“过江诸人,每至暇日,辄相邀出新亭,藉卉饮宴。周侯顗在坐,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视流泪,惟丞相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耶!’”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留守史正志于故基重建。

征虏亭

征虏亭在石头坞东,东晋太元年间建。因东晋征虏将军谢安曾在此休息,故名。南朝时为送别之所。

劳劳亭

史载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东吴时建。此亭位于劳劳山,南朝宋元嘉年间将原望远亭改为临沧观,又更名劳劳亭。古时送别之地。

甘露亭

甘露亭位于覆舟山上,即今小九华山上。南朝宋元嘉年间于覆舟山广建亭馆,梁侯景之乱,焚毁。陈天嘉元年(560年),更加修葺,并在山上立甘露亭。陈亡,废。

华林园

华林园位于建康宫内,东吴旧宫苑。据《世说新语》载,东晋简文帝在华林园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翛然林木,便有濠濮间趣,觉鸟兽禽鱼,自来相亲。”南朝宋元嘉年间,于此建蔬圃。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扩建,修天泉池,建景阳楼、大壮观、花光殿,设立射箭的场所和箭靶,筑凤光殿、醴泉殿。

乐游苑

乐游苑在覆舟山南。东晋时为种植药材之地,义熙年间,刘裕曾在此筑垒以抗击卢循之师,称药园垒。南朝宋元嘉年间,以此地为北苑,建造楼台,更名为乐游苑。元嘉十一年(434年)三月,颜延之等曾于此饮宴,参加聚会者即景赋诗,颜延之作序。大明年间,于此筑正阳殿、林光殿。侯景之乱,焚毁殆尽。

上林苑

上林苑位于今北极阁山东,玄武湖北岸。南朝宋大明三年(459年)筑,名西苑,梁时更名为上林苑。其地有古池,俗称饮马塘,也称饮马池。其西有望宫台。

博望苑

博望苑在城东钟山之下,南朝齐文惠太子建。沈约《郊居赋》云:“睇东巘以流目,心凄怆而不怡。昔储皇之旧苑,实博望之余基。”谢玄晖赋《游东田》诗:“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即此地。

娄湖苑

娄湖苑位于城南周处台附近,俗称老虎头。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望气者称娄湖有天子气,齐武帝筑青溪旧宫,建娄湖苑以镇压王气。陈朝时增修,楼台雄伟,后其地为光宅寺[13]。

方山苑

方山苑位于今江宁区方山之侧。南朝齐武帝筑。《舆地志》载:“湖熟西北有方山,顶四方,上有池水,齐武帝于此筑苑焉。”

芳林苑

芳林苑位于青溪中桥东,即今四象桥至淮清桥河北岸。本南朝齐高帝旧宅,帝即位后修为宫,一名芳林园,后更名为芳林苑。永明五年(487年),在此饮宴,王融作《曲水诗序》曰:“载怀平浦,乃眷芳林。”梁天监初,将芳林苑赐给南平元襄王作府第,扩建,萧范为记曰:“藩邸之盛,莫过于此。”[12]

南苑

南苑位于瓦官寺东北,即今城南门西,内秦淮河南。南朝梁时更名为建兴苑。侯景举兵攻建康宫,裴之高率兵来援,曾驻军于此。

建兴苑

建兴苑位于城西南内秦淮河南岸。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年),立建兴苑于秣陵里。侯景之乱,裴之高在此迎接柳仲礼、韦粲等。

乌衣园

乌衣园位于城南内秦淮河南岸,乌衣巷东。东晋名园,王、谢故居。其堂上匾书:“来燕”。南宋名臣马光祖将此园修葺一新,于堂后种植桂花、梅树,增修亭馆,佳花美木,芳荫蔽日,非复昔日衰草寒烟之陋矣。

古东园

古东园位于东冶亭侧。园内朝东建有钟山堂,因其可尽览钟山之胜而名之。近东建有两亭,相对,南为“见墩”,取其于此可望见谢安旧墩之意;北为“草移”,取《北山移文》之意。

谢玄别墅

史载谢玄别墅在青溪东二里。谢玄,谢安侄,淝水之战时任东晋前锋将军,战前,谢玄曾于此问计于其叔父谢安。时前秦苻坚率众百万,攻东晋,京师震恐,而谢安怡然无惧色,且与其侄谢玄下棋赌别墅。谢安棋艺不敌谢玄,但因谢玄担忧战事而心怀恐惧,便输给谢安,谢安对外甥羊昙说:“以墅乞汝。”翌日,谢安指挥若定,将帅各得其任,谢玄率军大破苻坚之师[14]。

桥津古道

二十四航

史载二十四航在六朝都城内外,航即浮桥。六朝自石头城东至运渎,共二十四渡,均为浮桥。东吴时南淮大桥,又称朱雀桥,正对朱雀门,在长乐渡处,横跨秦淮河,东晋王敦叛乱时被温峤烧断[8]。

四航

四航位于今中华门至东水关秦淮河上,即丹阳、竹格、朱雀、骠骑四航。王敦叛乱,曾从竹格航渡河。朱雀航,本东吴时大航。骠骑航,在东府城外,横跨秦淮河,东晋会稽王司马道子所建。后四航皆废。

青溪七桥

古青溪九曲,今城内仅存一曲,即白下路向东南经四象桥、淮清桥,自桃叶渡与内秦淮河交汇。今淮清桥即古青溪大桥,今四象桥为古青溪中桥。《景定建康志·卷十六》载:“今城东北有渠,北通玄武湖,南行经散福亭桥、竹桥,抵府城东北角外,西入城濠,里俗呼为长河,即古青溪。本自今竹桥西南行,五代杨淳于此截溪立城,由是青溪半在城外。其在城中者,岁久堙塞。但城东北隅迤逦至上元县治东南、上水闸以西一带,青溪遗迹或见或隐,桥亦不详所在。青溪中桥,按《建康实录》:'青溪七桥,次南中桥,今上水闸,里俗相传青溪中桥路。’”据《陈书》载,隋军攻陷建康宫,陈后主与张丽华俱入井中,隋军使之出。隋军统帅杨广于青溪中桥斩张丽华。据石迈《古迹编》载,青溪大桥位于陈尚书令江总宅东侧,青溪以后又有四桥,皆马光祖所建[9]。

运渎六桥

史载运渎六桥在城南。其故道在朝天宫东笪桥一带,可指地名有斗门桥,在昇(升)州路南。据《景定建康志·卷十六》载,运渎六桥,有孝义桥(本名甓子桥)、杨烈桥、西州桥、高晔桥,禅灵寺桥(斗门桥)等。运渎,据《建康实录》载,三国吴赤乌三年(240年),派御史郗俭在城西南开凿。马光祖曾重建运渎诸桥。

五马渡

五马渡位于幕府山前,东晋元帝与彭城等五王渡江之处。据《晋书》载:“太安之际,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及永嘉中,元帝登大位,乃其符云。五马之名,取此。”

麾扇渡

麾扇渡位于朱雀航东,今中华门里桥一带。西晋永兴二年(305年),广陵相陈敏占据建业,顾荣向刘准密报,率兵临江,与陈敏军在朱雀航交战,顾荣以白羽扇挥之,陈敏军不战自溃。此渡由此得名。

马家渡

马家渡位于城西南,采石矶北。此渡为江防要害之地。旧时有上下两渡。

萧家渡(邀笛步)

萧家渡位于城南东水关,近青溪。据《乾道志》载,东晋王徽之曾停船于青溪之旁,于此处邀请桓伊吹笛。时桓伊奏笛,江东第一。

桃叶渡

桃叶渡在淮清桥南,青溪与内秦淮河汇流处,东晋王献之迎接爱妾桃叶之处,故名。王献之诗云“桃叶复桃根,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根,桃叶之妹。一说桃叶渡非秦淮河之渡,乃长江之渡。据《嘉庆江宁府志·卷八》载:“桃叶渡,古建康北江中之洲。其形甚长,殆可百里。”隋灭陈时,韩擒虎、贺若弼破陈师后,晋王杨广从六合镇桃叶山乘陈船渡至南岸。明景泰年间,昆山沈愚有《过桃叶渡》诗“江花含笑欲争春,江水笼烟柳色新。商女停舟唱桃叶,东风愁杀渡江人。”以此可知明人犹知桃叶渡为长江之渡。

东晋车道

东晋车道位于大行宫路口东南角的新世纪广场北部,东晋遗迹。2002年6月,考古发现。车道南北向,北偏东25度。车道上下叠压东吴至南朝的多个路面,两侧有宽窄不等砖砌路沟。车道长期沿用,但方向不变,各时期路幅规模亦不相同。东晋车道在东吴旧路基础上向西位移约6米,南朝车道又在东晋旧路基础上向东扩展近10米。早期的东吴车道最窄,路面宽15.4米,两侧排水沟上口宽超过5米,深逾2米,路面中央又以两条浅水沟分为三部分;南朝时期车道最宽,路面宽23.3米,两侧砖砌路沟宽约2米,深约0.6米;东晋时期车道宽17米,亦见“一路三途”现象,不过它的两侧为砖铺路面,中央为土路。其中西侧砖路主要用立砖侧铺,局部路面损毁后用断砖平铺修补,大部分路面保存清晰的车辙印迹,砖侧发现的“咸康”等模印纪年铭文,确定车道铺筑于东晋成帝和康帝时期。东侧砖路两旁用侧立砖砌有路牙,中央上层路面铺砖已不存,下层路基用断砖平铺2至3层。考古发掘证实车道跨越今中山东路,一直向北延伸到今南京图书馆新馆地下。其中东晋道路西侧砖铺车道中保存最好的一段,已经整体移运至南京市博物馆[10]。

文物价值

建筑价值

建康宫城的建设水平相当高,路砖都是侧铺而不是直铺,更为耐用。而唐朝长安仍然是土路,常因大雨而“停朝三日”,只有宰相府至大明宫是唯一一条沙子路。建康宫城内有密集的排水沟,跟如今的工艺没什么区别,带拱圈的暗沟是供水系统。史载梁代建康“城中28万余户”,再加上皇室和军队,人口在100万至200万之间,相当繁华,它的建城模式,不仅直接影响北朝和隋唐的都城,还进而影响到日本的京都、奈良以及朝鲜半岛[3]。

建康城是公元3-6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其规模和市政设施,远远领先于同时代水平。六朝时期所创造的精神文明、科学文化艺术等均统领全国,诞生了祖冲之、王羲之、谢灵运等文人、艺术家和科学家。建康宫规模庞大,在当时影响极大,并引来其他国家的模仿,北魏洛阳城便是模仿建康城修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委任蒋少游修建,蒋少游凭着记忆,将在建康城所看到的一切尽量画在图纸上,并一一搬到洛阳:宫阙、城门、太庙、华林池沼还有整个宫城格局[20]。

根据记载,当时的百济(朝鲜)曾来人朝拜南朝,但看见宫城外的双阙被战火烧毁,恸哭而去,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极高。实际上,建康城鼎盛时有28万户、近200万人口,街市繁荣,道路整齐,御道旁种植有中国最早的行道树——柳和槐以及橘子树,整个城市规整而实用。以至于北魏在其都城洛阳被毁后,也曾秘密派人来建康城学习城市模式。这种实用和规整并存的城市模式被后来的朝代一直吸收传承,直接影响了唐代甚至深深影响了百济及飞鸟奈良时期的日本[6]。

文化价值

东吴黄武四年(225年)扶南国王范旃遣使来吴国国都建业(今南京),历时四年,在229年到达东吴,献琉璃。孙权派遣中郎康泰出使扶南国。黄武5年(226年)大秦商人到交趾、吴国首都建业。法显陆上西行,海上归国,由印度多摩利底经狮子国、耶婆提、到山东牢山。

公元3—6世纪,中国为了建立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国家的友好往来,开辟了以建康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拓展和加强了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国与东亚、东南亚、西亚等外国交往主要通过海路进行,建康都城成为各国文化交流方面的核心城市。佛教经义乃至佛寺建筑就是在此时从建康传入百济(韩国)和倭国(日本)[7]。

相关诗词

唐朝诗人韦庄曾有《台城》诗云:“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11]

考古发掘

2001年5月起,对成贤街西43号大院工地,成贤街东星汉大厦工地,成贤街东东南大学成园工地,北京东路南东南大学校园北部科技楼工地,成贤街东南浮桥工地及珍珠河东侧、珠江路北侧的华能城市花园工地进行一系列考古发掘。但结果大失所望,发掘表明:该地区六朝文化层较为浅薄,没有发现任何与六朝建康宫城相称的重要遗存[10]。

建康城的排水设施遗址

2001年5月至2003年1月间,考古专家在这一地区的原老虎桥监狱工地、东南大学校园北部科技楼工地、东南大学成园工地、浮桥工地、珠江路北侧华能城市花园工地等多个地点展开工作,发掘结果表明除华能城市花园以外,珍珠河西侧的其余发掘点尤其是东南大学校园六朝文化层浅薄,没有发现与建康宫城相称的重要遗存[20]。

2002年,南京大行宫新世纪广场工地打桩时2米左右的地下打出了大量立起的青砖,找到了一条南北走向、方向为南偏西25度的砖铺路。这条道路共有三层,上下分别叠压着从东吴至南朝的历代的路面[10]。

2003年,南京图书馆工地一共挖出6000平方米探方,考古人员在地下布置的一条探沟又发现了一截东西走向的城壕和城墙[21]。

2003年8月至11月,考古队在南京利济巷西侧的长发大厦工地发现一段南北向城墙和配套的城壕。结合有关文献记载,这段城墙应该可认定为建康宫外重城垣的东墙[22]。

六朝博物馆下的建康宫城垣遗址

2006年4月,南京游府西街小学工地上,发现六朝时期东西向壕沟,壕沟宽度达到13米,在壕沟北段则有城墙基址的线索。后确认为六朝建康宫外重城垣的南墙,城墙分东晋和南朝两个时期,其中东晋时期城墙的外侧包砖保存完好,这是首次发现建康宫的南墙[22]。

2006年,和南京1912一墙之隔的工地地下3.5米处,发现一段南北走向的宫城大道[15]。

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邓府巷东侧某工地,考古队发掘到建康宫外重城墙的西墙和城壕遗迹。建康宫的东、西、南城墙相继都找到。在历时8年多、30多个工地、发掘面积累计超过2万平方米的持续考证下,可以大致了解到1700年的建康宫[23]。

2007年7月,原汉府街车站工地就发现了地下遗迹,南京市博物馆随后进驻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民国、明代及六朝时期的众多重要遗迹和遗物,特别是在此工地东部发现六朝时期的南北向夯土城墙及外侧城壕,对研究六朝建康宫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4]。

2008年底,专家提议在该地块设立“六朝建康都城考古展示中心”,建议获得了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1年12月,南京举行六朝博物馆开工奠基仪式,该馆由建筑师贝聿铭担纲设计,展现地下的六朝建康[25]。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建康宫整体南京市主城区范围内,现存多处遗迹,南京图书馆和六朝博物馆地下均原址保存有完好的局部遗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