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欣赏上篇

 衆妙之門 2023-06-07 发布于陕西

法门寺今位于陕西省扶风县,距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因供奉有释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而闻名于世,有“关中塔庙始祖”之誉。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相传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皇帝阿育王统一了古印度,由于长年征战,杀敌太多的阿育王在晚年被释迦牟尼感化后皈依了佛教,甚至把佛教视为了国教,后来释迦牟尼圆寂后,遗体被弟子火化成舍利。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将释迦牟尼舍利分成了八万四千份,并向世界各地分送了佛骨真身舍利传播佛教善念。

文章图片3

东汉灵帝时期,虔诚的佛教徒们带着佛指舍利来到我国陕西,恰逢扶风镇上光芒万丈,汉灵帝视为吉兆,大喜之下令工匠造地宫秘藏佛指舍利,并修建佛塔。(据说在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主要供奉着真身指骨舍利。)

文章图片4

法门寺在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开皇三年易名“成实道场”,唐武德元年高祖李渊敕名“法门寺”。

文章图片5

唐代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它不但是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其佛塔还被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两百多年间(唐代),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七次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

文章图片6

最盛大的莫过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此次迎请佛骨事先准备了两年,当时从京城长安到法门寺两百多里间,车马昼夜不绝,沿途都有饮食供应,叫作“无碍檀施”;迎请佛骨的仪仗车马由甲胄鲜明,刀杖齐全的皇家御林军导引,文武大臣护卫,名僧和尚拥奉,旌旗蔽日,鼓乐鼎沸,沿途站满虔诚膜拜的善男信女。长安城内各街用绸缎结扎各种彩楼。懿宗皇帝懿宗皇帝也亲御巡福门城楼迎拜顶礼,百官士众则沿街礼拜迎候。佛骨先迎请到皇宫内供奉三天,再迎送到京城寺院轮流供养。文武百官和豪族巨富都争施金帛,四方百姓扶老携幼前来瞻仰,甚至有断臂截指以示虔诚。咸通十五年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地宫是我国佛塔构造特有的一部分,用以瘗藏佛舍利、佛的遗物、经卷等法物的密室。)

文章图片7

然而地宫一封便是千年,历经朝代更替的法门寺在1981年的8月24日的一场暴风雨中轰然倒塌了。就在1987年重修法门寺真身宝塔时,尘封千年的地宫再次展现世人眼前。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法门寺地宫出土了2499件大唐珍宝,国家一级文物138件,“八重宝函、铜浮屠、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三件宝物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而在这两千四百余件珍宝,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世上仅存且唯一的释迦牟尼真身佛指舍利——'灵骨',也称金骨,是佛教世界至高无上的圣物。与之同时出土的还有三枚影骨。影骨并非真正的舍利骨,而是为保护舍利骨特意制作的,与舍利骨具有同样的价值。出土时四枚舍利分别安置于地宫四个系列的宝函内,并辅以香料,象征佛教世界的香域宝地。

第一枚舍利——玉质影骨(以发现的时间顺序命名)

文章图片10

玉质影骨,管状,小端外径1.75厘米,内径1.37厘米;大端外径2.01厘米,内径1.65厘米,高4.03厘米,重16.2克。盛装在八重宝函内。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八重宝函是地宫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舍利宝函,由唐懿宗供奉,放置在地宫后室北壁正中位置,外用一个大红锦袋包裹着,八重宝函层层相套,锁钥俱全。但由于第八重是檀香木宝函,出土时已朽坏,因此,现在只能看到七重宝函。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八重宝函第八重——唐银棱盝顶檀香木宝函

文章图片15

最外面的第八重宝函是唐银棱盝顶檀香木宝函,出土时已残破。从残片观察,为檀香木质,并有鎏金银棱包角。外壁以描金加彩手法刻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图、释迦牟尼说法图等纹样。

第七重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

文章图片16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为银质,通体押饰花纹并涂金。函体作正方形,盝顶,函体和函盖以铰链相接,前置锁钥,顶盖可启合。盖面錾两只飞龙,张牙舞爪,栩栩如生。四周以缠枝花环绕,飞龙间有一火焰珠。四侧斜刹各錾双狮戏珠纹,底衬卷草。立面边栏则各饰两只人身阔尾形迦陵频伽鸟,均有头光,一作双手合掌,一为双手捧莲。函体四面分錾四天王像,四天王均有眷属众部围绕。

文章图片17

正面:北方大圣毗沙门(多闻)天王

文章图片18

右侧:西方毗娄勒叉(广目)天王

文章图片19

后方:南方毗娄博义(增长)天王

文章图片20

左侧:东方提头赖叱(持国)天王

文章图片21

四天王原是印度古代神话的神将。它的出现早于佛教的形成,佛教将其作为自己的护法天王,守护四方天下。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寺中多置“天王殿”,后又衍变称作“四大金刚”。此函为信重宝函之第七重,专意护持佛骨“真身”,其图像为密宗造像,与常见的手持琵琶、执龙和持伞的四天王像略有不问

第六重——素面盏顶银宝函

文章图片22

素面盏顶银宝通高19.3、长18.4、宽18.4厘米,重1999克。钣金成型,外壁抛光。盖作盝顶,函身方正。盖与身以铰链相连,司前贯有锁钥,通体光素无纹,素净,不加丝毫雕刻绘描而浑然生辉,出土时有绛黄色绫带封系。盖与函体在背后以铰链相接,是八个宝函中最特别的一个。此函将诸天与佛菩萨分开,素面表示界分清净,也表示空界之义。

第五重——鎏金如来坐佛说法盝顶银宝函。

文章图片23
文章图片24
文章图片25
文章图片26
文章图片27

第四重——六臂如意轮观音曼荼罗盝顶纯金宝函

文章图片28

盝顶纯金宝函顶部与宝函四周均以金框宝钿珠装饰,顶端四面有八簇宝花,中心为一大簇宝花,四周每面有七片瓣花,围积成一朵大花。三重叠罗,清净无染。

第三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盝顶纯金宝函

文章图片29

高13.1厘米,口径10.3×10.7厘米,底径11.0×11.3厘米,重910克。纯金雕铸,通体以珍珠、宝石嵌饰,盝顶立沿作海棠花形。函盖顶面和侧面用红、绿二色宝石镶嵌成大大小小的莲花,并雕上花瓣图案,工艺精湛。函体四壁以红绿宝石镶嵌成三重团花,间饰珍珠,金丝。

第二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wǔ fū)石宝函

文章图片30

总高10.2厘米,边长7.3厘米。重1022.5克。盝顶棱边及函体四棱通体镶嵌珍珠、宝石,雕刻花瓣图案,函体每面中心嵌饰有金筐边缘的宝相团花一朵,有两重,内为四瓣绿松石,外为八瓣红宝石,盖立沿每面有金筐宝细绿松石鸳鸯一对,华丽精美。

第一重——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

文章图片31

第一重为最里一重,是一座纯黄金塔,是盛放第一枚佛骨舍利——玉质影骨的八重宝函的最里一重。捶探( ye )成形,花纹平錾,由塔身、塔座和垫片组成。

文章图片32
文章图片33

塔身为方体、宝珠顶,单檐、四角上翘。宝珠顶饰火焰纹,其下有两层仰莲瓣,檐柱錾卷草纹。塔有四门,门下有象征性的踏步。塔座中心焊接一根柱,柱底还有一墨书小字——“南”,其上套置第一枚佛骨舍利。

文章图片34

第二枚佛骨舍利——玉质影骨

文章图片35

玉质影骨高4.1厘米,重13.5克。佛指舍利的形状、大小、色泽与第一枚基本相似,为玉质,外表是不规则的多面体,上有人为的三条纹理。第二枚佛指舍利也装在一套宝函内,原置于地宫中室,由外及里依次为汉白玉灵帐、盝顶铁函、鎏金双凤纹银棺。

文章图片36

启开厚厚的函盖,铁函内有一个木盒,已经腐烂,被红黄二色泥土紧紧固定于函中,盒下为糊状物,检验不清。

文章图片37

启开木盒,盒内是彩绢,整整九层,层层花色各异。当取开最后一层彩绢时,发现鎏金银棺。

文章图片38

银棺状如棺木,前端雕五彩花冠一顶,中间两只拖着长长尾巴的凤鸟,正在并头齐飞,后端饰云头纹。在银棺前端中间开着两扇精致的小门,挂一把小巧的金锁,左右两面门扇上各镶三排九颗小金钉,门扇上各雕一执幡童子,童子头上有彩云数朵。银棺后档上雕一对披发金毛狮,银棺左右两侧棺板上,各雕一位守卫银棺的金刚力士,左执剑、右执斧。

文章图片39

整个小银棺置于一座雕花的金棺床上。棺床前后分别有五座壸门(门形似月),左右两侧是雕花帘帷。第二枚舍利就置于鎏金银棺内,专家们将其命名为“特级二号”。

第三枚佛骨舍利——真身佛骨舍利(灵骨)

文章图片40

第三枚佛指舍利高3.7厘米,为骨质的管状物,外壁为不规则的六面体,上有自然裂纹,呈灰白色。内壁有六道沟槽,呈暗黄色,这枚舍利的形状与地宫内《志文碑》记载的“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上下俱通,两角有纹,纹并不彻”完全相符。

这枚舍利经专家鉴定和史料佐证,就是佛教徒苦苦寻找了两千多年的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

文章图片41

第三枚佛指舍利是在地宫后室北壁秘龛内发现的。舍利装在一只铁函内,发现时铁函已锈迹斑斑的,打开铁函,里面是一枚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函,45尊造像盝顶银函为正方体,长、宽、高各17厘米,函盖、函身雕工极为精致。函身下沿錾刻“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真身宝函”。

文章图片42

上面放着两枚硕大的水晶随球,这两枚水晶球是佛指真身舍利的感应舍利,体现着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灵骨、影骨和感应舍利“三位一体”的佛舍利体系的新特点。

文章图片43

还有二枚雕花白玉指环、二枚雕花金戒指、一串宝珠、数条绣花绸绢。银函内放置银包角檀香木函,函顶、函身均包裹银雕花包角,以平雕加彩绘手法雕满各种花卉。上系银锁、钥匙一副。

文章图片44

银包角檀香木函内为嵌宝石水晶椁子,椁盖上镶嵌黄、蓝宝石各一枚,体积硕大,眩耀夺目。椁盖雕观世音菩萨及宝瓶插花,椁身四面皆雕文殊菩萨坐像及莲座、花鸟。水晶椁子内是壸门座玉棺,安奉释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的白玉棺,有6.5厘米长,棺体小巧,形状很像沿用到今天的木棺,通体以白玉琢磨而成,呈乳白色,并泛淡青色,玉质细腻柔和,棱角分明,工艺非常精致。

文章图片45

玉棺内,安奉着一枚舍利。根据出土的先后顺序,专家们将其命名为“特级三号”。

合十舍利塔地宫中安奉着佛祖真身中指舍利,定期供瞻拜

文章图片46
文章图片47

第四枚佛骨舍利——骨质影骨

文章图片48

第四枚佛指舍利是在一尊阿育王塔中发现的,为骨质的管状物,高3.7厘米,内孔方阔,外形为不规则六面体,灰褐色,其中三面各有一道人为的沟槽。

文章图片49

阿育王塔,全称汉白玉浮雕彩绘阿育王塔,体高78厘米,由塔刹、塔盖、塔身、塔座四部分组成。铜铸塔刹,葫芦状,安置于盖心。塔盖为九层棱台,由上而下逐渐变大,每边刻一圈如意云头二方连续图案。塔身为四面,四角有立柱。每面中心设门,门上有四排乳钉,各二十四枚,门设司前,有锁。每个门扇上各有一尊菩萨。塔座为须弥座,座的台缘均刻流云纹。

文章图片50

塔内放着一座宝刹单檐铜塔——鎏金铜浮屠

文章图片51

浮屠即佛塔,通高53.5厘米,底座长、宽各28厘米,二层长、宽各24厘米,三层长、宽各19厘米,房檐长、宽各23.51厘米,重7.4千克。

文章图片52

铜塔为模铸成型,平面呈方形,分作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塔基为须弥座,其外有三层渐收的护栏,每面护栏正中有弧形踏步。

文章图片53

塔身单层,四面各开一门,正面门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门两侧为直棂窗,门额以上铺作人字形斗拱。

文章图片54
文章图片55

顶为单层四角攒尖形,每面铸出瓦垅,角垅起翘。

文章图片56
文章图片57

塔刹由须弥座和宝刹组成。须弥座位于攒尖顶上,座上有宝刹。

文章图片58

宝刹下端有六枚相轮,相轮上置华盖,盖上有十字相交的火焰背光,其上有双轮新月与日轮,刹尖高耸,最上为摩尼珠。

文章图片59
文章图片60

塔内盛放银棺一枚。棺前档板上刻着两位坐佛弟子,两侧壁各錾出两只迦陵频迦神鸟。棺体下有两层台座,上层台座四周錾出一圈仰莲瓣,下层四周镂空成壸门。

文章图片61

棺底鉴文'愿生生值佛,世世闻经,合家大小,同生佛会,法界众生同此福'。

文章图片62

棺体两边各錾刻一佛二弟子,后档素面。

文章图片63

出土时此棺内安放地宫第四枚佛骨舍利﹣骨质影骨。

文章图片64

据研究,阿育王塔、铜浮屠、壶门座银棺,这三件器物最初都是独立的供奉物。

文章图片65

这件浮屠出土于法门寺地宫前室,出土时是拆散、分开存放的,浮屠的方形基座放置于阿育王塔上,以丝袱包裹的塔身放置于阿育王塔内,包袱之上安置拆散的塔顶、塔刹等残件。现在我们看到的浮屠完整造型,是出土后根据散落的零件拼装而成的。

迎真身银金花四股十二环锡杖

文章图片66

锡杖,又叫做声杖、手杖或是禅杖,写作金属的锡字,并不是因为它是锡做的,而是因为锡杖在触地之时杖首股环相扣会发出“锡锡”的响声,故而称为锡杖,法门寺地宫共出土三枚锡杖,其中一枚铜制、一枚银制、一枚为纯金打造。

文章图片67

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四股十二环锡杖长1.96米,重2390克,杖头四股套十二个环。四股以银条盘曲而成双桃形两轮。轮顶有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

文章图片68
文章图片69

每股套装雕花金环三枚,股侧铭刻:“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 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一枚,并金共重六十两,内金重二两,五十八两银,打造匠臣安淑郧,判官赐紫金鱼袋臣王全护,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诣,使左监门卫将军弘悫”。四个大环象征四谛:苦、集、灭、道;十二小环则代表十二部经。

文章图片70

杖身中空,通体衬以缠枝蔓草,上面錾刻圆觉十二僧,手持法铃立于莲花台之上,个个憨憨可掬,神情动人,

文章图片71

锡杖下端缀饰蔓草、云气和团花。

文章图片72
文章图片73
文章图片74

锡杖作为“比丘十八物”之一,关于它的最早用途,佛经中是这样描述的:“一为助行故,二为防身故,三为乞食故。”也就是说僧人出行持锡杖可以当拐杖用来帮助行走,碰到虫蛇不能杀生以杖挑开也是起一个防身的作用,而且僧人化缘乞食时候也不是直接叩人家的门,而是振动手中所持的锡杖,人们听到响声便会出来给僧人布施食物。在十八罗汉的造像中就有一位是手持锡杖的,叫“看门罗汉”,据记载这位罗汉最开始性格急躁,曾在化缘时敲坏了人家的门,因而佛祖给了他一枚锡杖,以后就振动锡杖来化缘乞食。

文章图片75

后来锡杖作为了佛教中的法器,也就有了更多的使用禁忌和等级之分。有一部佛经叫《锡杖经》对此就有记载,例如使用锡杖时不得以杖指人、不得使杖首触地、不能用杖作画、不得将锡杖扛在肩上、见到佛像时不得使锡杖发出声音等等,所以我们在武侠剧中看到的僧人以锡杖作为武器,在现实的佛教中应该是不会出现的。而锡杖等级的划分主要就是看锡杖的杖首,杖首隆起的大圈称之为“股”,股上套的小圈叫“环”,股环数量越多代表锡杖等级就越高,同时锡杖的持有者修为也就越高。《锡杖经》中记载:“四股十二环锡杖为释迦牟尼佛所持,两股十二环锡杖为迦叶佛所持,两股六环锡杖为地藏王菩萨所持。”法门寺博物馆的这枚迎真身银金花锡杖是四股十二环,是锡杖中的最高等级,也就只是释迦牟尼佛才能持有的等级,四股十二环代表的正是佛教中的基本教义“四圣谛、十二因缘”,这枚锡杖也正是唐懿宗为了迎奉佛指舍利而命文思院所特意打造的。

文章图片76

法门寺的这枚锡杖出土之前,有着“世界锡杖之王”之称的是日本正仓院收藏的白铜头两股六环锡杖,而法门寺的这枚四股十二环锡杖不论是器型、规格,还是精美程度都远胜于正仓院的白铜头锡杖,因而这一枚是现在当之无愧的“世界锡杖之王”。同时它也以其极高的价值,2002年被列入全国首批禁止出国出境展览的64件文物之一。

单轮十二环纯金锡杖

文章图片77

通长27厘米,通体用纯金制成,小巧玲珑,为密宗结坛供佛时的作法用具。杖的顶部为桃形轮杖首,杖杆的上端位于桃形轮心内,其上塑一佛像,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佛身后有背光,杖顶为宝珠形,轮侧为仰莲座智慧珠,轮两侧各套六枚锡环。

文章图片78

鎏金银捧真身菩萨

文章图片79

鎏金银捧真身菩萨是唐懿宗李濯( cui )三十九岁生日时,为供养佛指舍利而敬造的。咸通十四年在迎送佛舍利时,与佛祖之金骨真身一并请入地宫永为供养。

文章图片80

捧真身菩萨高38.5厘米。重1926克,由僧人澄依敬造,锤击、浇铸成型,纹饰平錾,镂空,鎏金,涂彩。菩萨高髻,涂深蓝色,头戴花蔓冠。上身袒露,斜披帛巾,臂饰钏,双手捧上置发愿文金匾的鎏金银荷形盘。着羊肠大裙,双腿左屈右跪于莲花台上。通体装饰四百七十四颗珍珠串成的璎珞,花蔓冠边缘饰珍珠一周,冠中有坐佛。

文章图片81

菩萨手中捧有发愿文金匾,匾有护板。护板为长方形,边沿一周饰几何纹样的草叶,内外缘各饰联珠一周。护板有镂空三钴金刚杵,四周衬以缠枝蔓草,做工极其讲究,精致瑰丽。

文章图片82

发愿文匾呈长方形,有匾栏,栏上贴饰十六朵宝相花,衬以蔓草,内饰联珠纹一周。

文章图片83

匾上錾文十一行六十五字:'奉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伏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咸通十二年辛卯岁十一月十四日皇帝延庆日记'。

文章图片84

莲座上部呈钵形,顶面八曲,边饰联珠,仰莲座顶面錾刻梵文一周。仰莲座底面中央有錾刻金刚界五佛种子字。腹壁由上至下饰四层仰莲瓣,每层八瓣共三十二瓣。上两层十六瓣内各有一尊有首光或背光,手执各类法器、莲花,结跏趺坐的菩萨或声闻伎乐,两侧衬以缠枝蔓草。下两层十六瓣较小,未錾刻佛像。三十二瓣莲花实际表示密宗金刚界成身会曼陀罗中的定门十六尊者和慧门十六尊者。

文章图片85

莲座下部束腰鼓形。束腰一周分别錾执剑、执斧、捧塔、拄剑的四天王,余白錾三钴金刚杵。莲座下部呈覆钵形,饰双层莲瓣,下层八瓣中各錾一尊明王像。座下有立沿。覆钵内底錾双龙纹,双龙相向,中间錾十字金刚杵,此种图案表示佛教的天龙八部。

文章图片86

鎏金双鸳团花大银盆

文章图片87

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大银盆,盆上铭文记载原为唐皇室用品,后由唐僖宗供奉给佛祖,安放在地宫后室中部,两旁还各有一个盛水的阏伽瓶,可能是被僧人用于浴洗佛像。

文章图片88

盆高14.5 厘米,重6265克。浇铸成型,纹饰模冲,平錾鎏金。盆为葵瓣形,侈口,圆唇,斜腹下收,鱼子纹底,矮圈足。

文章图片89
文章图片90

盆壁分四瓣,每瓣錾两阔叶石榴团花。团花中一对鸳鸯立于仰莲上,两两相对,呼之欲出,余空衬流云和三角阔叶纹。

文章图片91

盆底类似浅浮雕,亦錾一对嬉戏鸳鸯为中心的阔叶石榴大团花。盆外两侧各铆两前额刻“王”形纹的天龙铺首,口衔海棠花圆环,环上套接弓形提手。

文章图片92

圈足微外撇,饰二十四朵莲花。盆底錾刻“浙西”二字,即唐代浙西道(今镇江)生产。

文章图片93

此大银盆集浇铸、锤谍、模冲、抛光、錾刻、鎏金、铆接等先进工艺于一体,器物丰满浑厚,造型宏大,极为规整,制作精美,

文章图片94

纹饰执烈而细腻,线条流畅,构图优美,给人以文雅富丽之感觉,尤其盆壁錾刻的纹饰,一对嬉戏的鸳鸯和阔叶石榴组成的大团花等,盆里盆外内外分文不差,似透雕而成,反映了唐代人的高超智慧和先进工艺水平,显示了艺术大写意的奇思妙想,极强的工艺艺术神韵和上乘工笔画的深厚功力。

文章图片95
文章图片96

鎏金羯摩三钴杵纹银阀伽瓶

文章图片97

阏伽瓶,又作瘀伽瓶,是坛场作法的重要法器之一,也称功德瓶,主要用来盛装净水以供诸尊澡浴,洗涤烦恼陈垢,三业清净。据《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载“其外曼拏罗所有门及四角,当安置瘀伽瓶。其瓶中当盛满五宝五药五谷等”。

文章图片98

此瓶共出土四件,制尺寸相同,皆钣金成型,纹饰鎏金。通高21、腹径13.2。重659.5克。盘口,细颈,圆腹,圈足,颈底饰如意云头纹。肩部焊接长度7.1厘米的流,腹部錾饰四个简化莲瓣纹圈成的四曲规范圆形,其内錾十字三钴金刚杵纹,圆范之间以二重弦纹联接,腹下部錾一周八瓣仰莲,莲瓣间饰立三钴金刚杵。

文章图片99

圈足呈喇叭形,与腹底焊接,上沿凸出一周椭圆形棱,棱上錾饰蒂状双环纹,棱沿之下为一周覆莲瓣,莲瓣间倒置三钴金刚杵。圈足底沿外翻,沿面饰一周水波纹。四瓶均为晚唐密教大师智能轮施,圈足内分别墨书“东”、“南”、“西”、“北”,表明阏伽瓶在地宫分别放置于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角之位置。

文章图片100

素面云头银如意

文章图片101

迎真身素面金钵盂

文章图片102

钵盂,原为僧人化缘之物,后为佛教重要法器。迎真身素面金钵盂高7.2厘米,重573克。呈圆形稍扁,弇口,圆唇,斜深腹,圜底,形体较大,通体素面,光洁富丽。系纯金钣金而成,口沿有一行錾文:“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三月廿三日敕今造迎真身金钵盂一枚,重十四两三钱。

此钵盂异常珍贵,为唐代质地高贵、等级最高的纯金钵盂。唐皇迎佛骨时,曾把佛骨放此内由高僧捧着,让众臣瞻礼,故称迎真身纯金钵盂。

迦陵频伽纹金钵盂(复制品)、鎏金团花小银钵孟

文章图片103

象首金刚铜香炉

文章图片104

鎏金双凤纹五足朵带银炉台

文章图片105
文章图片106
文章图片107
文章图片108

鎏金带座银菩萨

文章图片109

通体鎏金,菩萨高髻,戴花蔓冠,宝增垂肩,上身袒露。左肩至右胁斜披帛巾,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有身光和头光,莲座由束腰的仰莲与覆莲组成。这件菩萨像放置在法门寺地宫后室八重宝函之上。

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

文章图片110

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共出土两件,一大一小,由唐僖宗供奉。其中大的直径12.8厘米,链长24.5厘米,重547克,是迄今发现唐代香囊存世八枚中最大的一枚。

文章图片111

香囊钣金成型,通体镂空,部分纹饰鎏金。上下半球体以合页铰链相连,钩状司前控制香囊之开合。

文章图片112
文章图片113

上下球体均饰五朵双蛾纹团花,冠饰四蛾纹团花。

文章图片114

球底饰折枝团花,通体为镂空的阔叶纹样。下半球体内有以两个同心圆组成的持平环,铆接香盂于其中并与球体相连。球冠有圆纽,上接U形结构长链。

文章图片115

链端套有环钩,链下端有莲蕾饰物。香囊内之香盂铆接于双层持平环上,环又与下半球铆接,使香盂面始终保持平衡。无论香囊怎么转动,香灰都不会洒出来。

文章图片116

鎏金仰莲瓣圈足银碗

文章图片117
文章图片118

蹀躞铜十二事

文章图片119

系唐人腰间佩戴之常用物。一套十二件,由铜丝做成铰链,主链上连接十二条分链,分链连接十二器,可辨认的器形有:修眉镊子、耳勺、牙签、过泸纲框、食勺、剪刀、鱼柄铜镌、阳燧、针筒、水罐、双龙纹铜配饰等。十二事为我国考古首次发现,其造型和种类为研究唐人日常生活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紫红罗地蹙金绣半臂

文章图片120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丝绸服饰很多。由于条件所限制,其大部分封存,难以揭取。据《物账碑》记载,地宫内有武则天、唐懿宗、唐僖宗、惠安皇太后等供养的丝绸服饰达七百 多件。多用箱箧盛放,主要是唐代各类丝绸衣物和匹料:另有作为他物附属的丝织品,如包裹宝函、器物之包袱等。这件紫红罗地蹙金绣半臂袖两袖展开长14.1厘米,身长6.5厘米,金线盘结成象征吉祥如意的朵朵折枝花,绣在罗面绢里的服饰上,甚为艳丽。

文章图片121

半臂是唐代女装中十分常见的衣着,为一种短袖对襟上衣,有时无袖,没有纽带,只在胸前用衣襟上的带系住,穿时底摆或掩于裙腰内,或围于裙腰外。按半臂的比例,衣长仅能过胸,很容易体现人体的自然美。唐代那些美人高贵富态的风韵和开放兼容的神采在这件衣服上得到完美呈现。

文章图片122

蹙金是一种金线与丝线相辅而成,质地紧密、形态华丽的绣品。蹙金绣的制作线材由金箔包裹丝线而成,使用跨线将金线横向钉于绣地上,是一种线型结构元和点状结构元相结合的刺绣方式。

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蹙金绣实物中,手工捻金线平均只有0.1毫米,最细的地方仅有0.06毫米,比头发丝还要细。而每米金丝线上绕金箔3000多圈,就是现代的高科技手段也很难达到这样的工艺水平,令人匪夷所思。

紫红罗地蹙金绣大团花拜垫。

文章图片123

紫红罗地蹙金绣大团花拜垫长7.5厘米,宽7.1厘米,正面中心为四重宝相大团花,四边设缘,中部以捻金线满填钉绣莲花,再蹙缀于紫红罗地之上,花蕊有珠饰,外绕方形栏界,四个角隅有相背式流云纹两朵,每边缘绣流云纹三朵。紫红罗地蹙金绣大团花拜垫采用蹙金、接针、钉针等技法完成,独具特色。

文章图片124

紫红罗地蹙金绣流云纹案裙

文章图片125

襕是古代一种上下衣相连的服饰,形如今之围裙,为长方形。腰襟宽16.5厘米,下宽11.5厘米,长7.2厘米,双层。表层在紫红罗地上盘绣山岳、流云纹,三边设缘,梯形裙面之上端连有一字形腰带,其上捻金线满绣对称斜列式流云纹。

文章图片126

紫红罗地蹙金绣袈裟

文章图片127

双层,长11.8厘米,宽8.4厘米,通体以捻金线绣饰,四周设缘,条界与栏界均为捻金线钉绣流云纹,中部界成水田格,格中绣莲花,四角还衬饰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金色字符,整个图案色泽鲜艳,华丽无比。

紫红罗地蹙金绣襕

文章图片128

长10.2厘米,宽 6.5厘米。襕是古代一种上下衣相连的服饰,比较像今天的围裙。紫红罗地蹙金绣襕三边设缘,用捻金线满绣流云纹,并用金线界出裙褶,中心绣有四层云绕山峰的图案,布局紧凑和谐,色彩鲜艳柔和。

以上件蹙金绣织物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异常精美。它们的面料均为名贵的紫红罗,里为柔软的绢,表面则是用捻金丝绣制而成的大朵纹饰。

物账碑

文章图片129
文章图片130
文章图片131

第一道石门位

文章图片132
文章图片133
文章图片134

第四道石门:门扇上有彩绘高浮雕天王像

文章图片135

慧恭支提之塔碑

文章图片136

迦叶石造像

文章图片137

彩绘石雕狮子

文章图片138

彩绘石雕狮子出土一对,雌狮座长27厘米,宽23厘米,通高56厘米,雄狮座长32厘米,宽25厘米,通高59厘米。汉白玉圆雕,狮子昂首后蹲踞于长方形座上,阔口大张,鬃毛卷曲,目视远方。通体施黄、绿、黑色彩绘。出土时置于法门寺地宫前室之阿育王石塔两侧。

文章图片139

彩绘石雕持斧天王一北方多闻天王

文章图片140
文章图片141

彩绘石雕持剑天王——西方广目天王

文章图片142

法门寺地宫后室石天井盖

文章图片14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