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丧葬文化的多样性与历史演变

 好心态有好心情 2023-06-07 发布于日本

图片


土葬是中国传统葬礼之一

图片


▲1925年3月24日起,孙中山亲属在北平社稷坛大殿灵堂为孙中山守灵,民众74万人前往吊唁。

丧葬习俗主要分两方面──丧”指人去世后相关的治丧仪式,葬”指对死者的埋葬方法。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葬礼是民间各种礼仪中最受重视、最为讲究的仪式,人们在遵循其他习俗时如有违俗失礼之处,尚可谅解。但若违背丧葬风俗规矩,则可能反目成仇。

图片


殷墟王陵区祭祀坑发现的十具无头骨架

中国人素来是乐生恶死”,对于死亡终究存在着畏而远之”的复杂心理,力求安葬死者之后,藉此企盼使子孙发达、家道福泽延绵兴旺。中华丧葬文化因民族观念、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的差异进而孕育了千姿百态、别具一格的特色。

图片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男俑

上溯“北京人”等原始人时期遗址,延至奴隶社会、封建王朝的帝王陵墓、民间江湖的丧葬善会,下迄当代的新式陵园、公墓,历数华夏几千年,丧葬观念和礼仪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个是由俗而礼,一个是由礼而俗。丧葬礼仪制度与丧葬风俗相比,它的规范性更强,影响面更大。

图片


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独特立鸟双尾卧虎

依照古时礼制,百姓的墓叫“坟”,王侯墓叫“冢”,皇帝墓称“陵”,圣人墓称“林”,多以“入土为安”的土葬为重。除了土葬,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民族,也存在不少独特的墓葬式样。即使是火葬,各地、各教、各族群的理解也迥异。此外,在墓穴的营造上,还涉及堪舆、石雕、木雕、绘画、建筑、园林等诸多方面,而这一切多是围绕着「墓葬”展开的。

图片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悬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