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大王碑书法特征分析及对当代创作的影响----张自旭

 朝歌淇水悠悠 2023-06-07 发布于河南

摘要:《好大王碑》字在楷隶之间,其结体以隶为体、方正淳朴,篆籀为用、平整而不呆滞、奇宕而不异怪,雅而不媚、浑和而不俗浊,这种结字和布白方式,对后世创作者以很大的启示。不少书家将其与汉隶和行书结合,形成了另一种开合的书法风格。

关键词:线质(运笔)、结体、亦楷亦隶、影响

      清人荣禧评此碑,“楷法甫有二三,篆隶仍有六七,正与晋时化隶为楷将变未变之顷,如出一辙”《好大王碑》不属于汉隶之标准隶书,似隶似楷,方正純厚,遒古朴茂,无一点巧研之态。

     《好大王碑》,全称《高丽好大王碑》,又称《广开土王境平安好大王碑》, 它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高句丽重要碑刻。清光绪年间(1880年前后)出土。在吉林省集安市东 4公里在太王与果树两乡交界的公路旁,其西约 200米处为好太王陵。好太王,名安,《三国史记》作谈德,391年即位,号永乐太王,逝于412年,谥号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据考此碑为东晋义熙十年(414)刻,是其子长寿王建立的。为六米多高的巨碑。  

     碑由一方柱形角砾凝灰岩巨石略加修琢而成,石质粗砺,碑面不平。高6.39米,底部宽1.34~1.97米,顶部宽1~1.6米,第3面最宽处可达2米。整个碑体矗立在一块花岗岩石板上。碑的四面均凿有天地格,而后再施竖栏。碑文镌刻在竖栏内,四面环刻,共44行,每行足字41字,原刻总计1775字,其中 141字已脱落无法辨识。碑文为汉字 , 大小在 9-10 厘米左右 , 为方严厚重的隶书 ,少波磔,保留部分篆书和楷书,形成一种方方正正的书法风格 , 是我国书法由隶入楷的重要例证之一。书法方严端庄、朴茂古拙,备受书家赏识。

     《好大王碑》笔势似篆,隶体楷味,个性彰显。其以圆笔为主,强化中锋用笔,其运笔省略了标准隶书的“蚕头燕尾”捺画也没有了顿挫,棱角也不分明,亦没有了标准隶书的主笔和次笔的区别。其横线基本以直线为主,撇画和捺画略呈弯曲状。但从其笔画质感和形态来看又有篆书运笔的意趣。运笔时主要以中锋为主,基本没有偏锋和侧锋,笔画近似小篆。其起笔和收笔也有逆锋和回锋的特点,但更多的是起笔自如,收笔随意。笔画之间笔锋的转换顺着笔毫的自然状态,有一种天真、自然、随意、浑圆的美感。看随意之处,却又柔中见刚。看浑圆之处更见厚度和线质的力量。其运笔貌似简单,其实具有很强的质感和笔意。拙中见巧,丑中见美,憨态中见老辣。赵孟頫说“结字因时而传,运笔千古不易”(《兰亭十三跋》)细品《好大王碑》的运笔意趣横生,其运笔上承篆隶笔法,下启楷书笔法,亦楷亦隶。今人临写如不得法,则韵味全无。如:为追求其颤笔的效果,而不得内在的运笔要领,写出来的线力度全无,或成枯木,或成墨猪。或者如排刷刷出来的黑体字。

      《好大王碑》字正体方,结体憨态自然,古拙朴质,方头方脑,笨手笨脚,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孙过庭在其《书普》中说“至于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即知平正,务追险绝;即能险绝,复归平正”清冯班在《纯铃书要》中说“书法无他密,只有用笔和结字耳”可见结字在书法学习中的重要性。结体又称“结字”或“字法”是指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字的点画布局等。《好大王碑》刻于东晋按帝义熙十年(414年)发现于清代。距今约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在茫茫历史长河中,整块碑已经斑驳陆离,碑石上的有些字经过风化已经残蚀或者损坏,但是其神态依然,韵味犹存。《好大王碑》结体憨态可掬,收放自如,即:中宫放开,外围收紧。每一个字立足平正,疏密张弛有度,颇具天真浪漫、童趣的美感。《好大王碑》稚拙中见古朴,同时具有一种静雅之感。仔细品读《好大王碑》有些字结构和偏旁的夸张、简省的笔画更加体现了《好大王碑》的天真、憨态、拙味。如:“于”“化”“又”的

笔画变化。上下结构的字。如,上松下紧的如“庐”“家”“奥”,上紧下松的字如“看”“者”“为”,左右结构的字,如,左宽又窄的字“就”“龙”“略”,左窄右宽的字,如“城”“烟”“境”,此碑中最有特点字,如凡是呈“口”型的字处理的都特别夸张。如“足”“是”“以”。

       康有为曾见《广武将军碑》为其提长题时说:“符秦建元四年去王右军兰亭序仅十二年,故字多隶体,实开灵庙碑之先渊,茂且过之,应与《好大王碑》并驱争先。”《好大王碑》立于公元414年,此时正是汉字有隶书向楷书过度的一个阶段。细看此碑,章法中的大小,轻重、疏密、虚实等不必要的细节都减弱或者省略。从单个字来看,取高低错落之势,字呈方形,已初具楷书的雏形。再看《好大王碑》已经没有了标准隶书的“蚕头燕尾”即:捺画没有了顿挫,亦没有了棱角,主次笔也没有了明显的区分。重整体气度,力求浑朴。同时此碑有兼有标准隶书的部分特征。如:起收笔还保留了隶书的逆锋和回锋的一些特征,含有大篆、诏版、汉篆遗意。    

   《好大王碑》的刻于东晋(公元414年)此时在书法史上正好是一个汉子书体的演变阶段,他上承了汉隶的一些用笔方式,虽然已没有了标注隶书的“蚕头燕尾”波磔变化,棱角亦不分明。但是从他的用笔、空间布局等变化和标准隶书,比如雄浑朴拙一路的《张迁碑》做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运笔方式、空间布白、仍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张迁碑》运笔多方收,线条粗短,很少有夸张的蚕头燕尾和明显的一波三折,显得“平硬厚重”在结体上有上紧下松,上大下小、上疏下密,造成一种头重脚轻的一种不稳定的动感,和运笔形成了一种动静的对比,显得稚拙生动。比如,“君”字,夸张上部的空间收住,缩进下部的“口”字,上部的空间变大,整个重心下移。“幕”字则一反上中下结构的字的上松下紧的常态,上部和中部紧密结合,空间变大,下部的部分收住,造成了一种典型的头重脚轻的拙趣。再有包含“人”字,结构的字。如“令”上部人字的一撇一捺处理的比较开张,空间变大,显得较为险峻,下部紧收,体现了一种动与静的对比。再如“夫”“夷”“謇”等字“人”字在下面和中间,一撇一捺写的比较平稳内敛,显得比较厚重端庄。                                        

     在《张迁碑》里面经常出现为了整体风格的统一而改变符号的形状的情况。同时,再看《好大王碑》也是如此,所以笔者认为《好大王碑》还有同时期的《爨宝子碑》《广武将军碑》不仅是汉代标准隶书的结局(很好地继承了汉代隶书的特征)而且形成了楷书的基本雏形。

《好大王碑》从刻立(公元414年)到清代发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语言、文化、历史方面的宝贵资料,而且他的书法价值对后世书法创作的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作为我们书法学习者来说,我们对一个边远王朝君王的丰功伟绩不感兴趣,我甚至对所有统治者征伐杀戮,扩疆封地的丰功伟绩都兴趣不大。但是对于他的书法艺术价值,我们是心存敬畏。《好大王碑》自清代发现以来到现在,成为好多书家临摹的范本,尤其是学习隶书者绕不过去的一个范本(当然习楷者也是一样,亦楷亦隶)。

鉴于此,笔者认为,《好大王碑》从字体的形式来开,他应属于隶书,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隶书。因为他少了标准隶书的特征。同时他也不是楷书。他是以隶书为体的独特书体。从结体来看,他错落有致的空间布白也已具备了楷书的特征。正因为如此鲜明的特点,才形成了她独具特点的书法艺术风格。

他别开生面,意境独到、气韵生动,风格独具,情绪、精神或思想卓越却是所有伟大艺术的共同品格。质朴的线条、憨憨的神态、拙拙的结体,令留恋往返。她的字里行间有浑茫、有旷达、有简洁、有单纯、有天趣,就是没有花哨、没有做作,没有媚态、没有俗姿。她的质朴和厚重成就了她的庄严气象,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稀缺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张自旭,字熙,号:琢盦,中共党员,甘肃张掖人。2017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师从李逸峰、史忠平、王海雄、李贵明、曹恩东、王增军诸师。毕业作品《汉简·自作诗》被评为“优秀毕业作品”并被西北师大博物馆永久收藏。2019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基层书法骨干培训班结业,现为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

第五届西部书法书法篆刻展  入展(中国书协)

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2018年教学成果展       入展        (中国书协)

第五届甘肃省“张芝奖”书法大展  入展           (省书协)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甘肃书法作品展  入展          (省书协)

首届甘肃省新文艺群体书法作品展  入展         省书协

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展 入展      (省书协)

“章丘香草园杯”书法作品展 入展    (山东省书协)

张掖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书法作品展”   三等奖        (省书协)

“大写西域”书法作品大奖赛 二等奖   

(张掖市书协)

张掖市首届临帖展 二等奖

甘肃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文化艺术作品竞赛  二等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