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鐘鼓樓舊影懷古

 北京的骑士 2023-06-08 发布于北京

  北京城有鐘樓和鼓樓,都知道是自打有了北京城就有了,還習慣兩座樓連起來說成“鐘鼓樓”。一般各地城池都有鐘樓和鼓樓,可像北京南北排列,順立在中軸線的,也就是北京了。一旦合稱為“鐘鼓樓”,沒人誤會是其它地方,必是指北京城的鐘樓、鼓樓無疑。鐘鼓樓雄踞北京城中軸線北端,是老北京城獨一無二的一組巨大的城市標誌性建築,是除故宮、天壇以外,北京城僅存的城市大型公共古建遺存。佛道寺觀也都設有鐘樓和鼓樓,基本功用雖也是報時,晨鐘暮鼓自是僧尼老道的修行功課。然而城屬鐘樓、鼓樓則是朝廷官府一天十二時辰定點報時的設施,是古代的授時中心。

图片

金元明清都城變遷鼓樓示意圖

  相傳北京的鐘鼓樓始於元大都時期,元大都的鼓樓和鐘樓也是南北排列,分立於鼓樓大街(明清以後稱舊鼓樓大街,在現鼓樓西側,元代鼓樓距明清鼓樓建築中心間隔大約160米)南北兩端,但間距遠大於現在的鐘鼓樓侯仁之《北京歷史地圖集》1988年版,元大都至正年間復原圖)。也有學者標注元大都復原圖,鐘鼓樓間距同現在(見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歷史地圖》1980年版,元代大都圖),但都不在元朝大內的中軸線上。元大都鐘鼓樓毀於明軍北伐,明清鐘鼓樓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時建成。鼓樓位置在元大都大天壽萬寧寺中心閣(臺)遺址;鐘樓則建於鼓樓北大約185米(建築中心間隔)的位置,同處於北京城中軸線上。

图片

侯仁之《北京歷史地圖集》1988年版,元大都至正年間復原圖

图片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歷史地圖》1980年版,元代大都圖

  北京鐘樓是老北京城中軸線最北端的標誌性建築,自建成後屢經火毀,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為如今樣式,即無樑殿拱券式磚石建築。占地約6000平方米,通高47.95米,其樓身平面為正方形,建于3米高的磚石基座之上,坐北朝南,基座上沿向東南西北四方向引出斜面馬道重檐歇山式,頂敷黑琉璃瓦綠琉璃瓦剪邊,重檐的戧脊走獸是以獅子為首的小跑五獸。上層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下層檐下施單翹單昂五踩斗拱。樓身四立面相同,中心開一拱券門,左右對稱開券窗,窗上設有石刻仿木菱花窗。鐘樓二層大額枋、斗拱、檐椽和暗窗均系磚石精雕而成,兩側山花配以琉璃磚拼成的金錢壽帶。內部結構採用複合式拱券,除主體拱券之外,還於牆體中設有環路通道。基座為漢白玉須彌座,周圍環以漢白玉欄杆。樓身之下為磚砌城臺,城臺上四面有雉堞。城臺四面開券門,內部呈十字券結構,東北隅開門,內有石階75級供登樓。鐘樓正南為一座隨牆三聯大門,中門內安置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鐘樓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題額《御制重建鐘樓碑記》,碑陽為經筵講官戶部尚書梁詩正奉敕敬書碑文,碑陰為民國十四年(1925年)十月加刻的京兆尹薛篤弼書《京兆通俗教育館記》碑文。

  鐘樓內正中位置安設一個八角形巨大木樑鐘架,其上懸置大銅鐘。該銅鐘鑄造於明永樂年間,通高7.02米,鐘體高5.55米,底部最大直徑3.40米,壁厚0.12~0.245米,重約63噸,為目前我國發現最重的銅鐘,堪稱“古鐘之王”。

  鐘樓原懸置大鐘為明永樂年間鑄造的鐵鐘一口,後因音效不佳棄用,另鑄銅鐘一口安置至今。鐵鐘棄置倒臥於樓下空地上,鐵鐘重25噸,與銅鐘尺寸相當。後於1928年北京進入北平時期,在鼓樓後(北)圍牆木柵欄門外修一圓形底座,將鐵鐘移此扶正陳列。1983年底準備修繕鼓樓時,北京市文物局決定把鐵鐘移至大鐘寺收藏。1985年覺生寺成立北京大鐘寺古鐘博物館。不過這算一宗公案,本屬於鐘樓的永樂鐵鐘,是該回歸原安置處?還是就收藏陳列于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據說專家也分兩派,一派堅持回歸鐘樓附近建大鐘亭安置;另一派認為既已移至大鐘寺收藏陳列,況且是鐘樓棄用鐵鐘,鐘樓又無妥善位置安放,也就無需再移回了。筆者認為應修繕改擴建“鑄鐘娘娘廟”,擇一室或新建一鐘亭妥善安置永樂鐵鐘,將600年的傳說和實物連接在一處,也將是一段歷史佳話。

  鼓樓通高46.7米,建築面積為2736.27平方米,總占地面積為6865.5平方米。為三滴水式建築,二層為重檐歇山頂,屋面敷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戧脊走獸為御雉仙人引路後7個小跑。整個鼓樓建築由基、臺、樓組成,基座為近4米高的磚石平座,上層建築完全建在基座之上,基座上沿向東南西北四方向引出斜面馬道至規則八角形圍牆,到與地面齊平,各方向隨圍牆各開有一個三樓木柵欄門(算是簡易的欞星門了)。一層是一座磚石結構城臺式臺座,南北向各三券洞門,東西向各單券洞門,臺內聯通為十字券磚石結構。二層是木結構為主的樓閣式建築,形同老北京城門形制,以檐柱數目和重檐歇山頂樣式看,酷似大號的朝陽門和阜成門城樓,四角飛檐有四根擎檐柱支撐,也與城門如出一轍。

  鼓樓周邊本該東南西北各有大街,這也符合前朝後市的規制。鼓樓大街本就是京師的北市。這以舊鼓樓大街和鼓樓前大街可以佐證,舊鼓樓大街實為鼓樓至北城根的通衢。鼓樓東為鼓樓東大街,東接東直門大街;鼓樓西為鼓樓西大街,西接果子市,通向德勝門;鼓樓南明朝稱“鼓樓下大街”,清朝稱“鼓樓大街”。清朝的“地安門大街”(俗稱後門大街)是萬寧橋(後門橋)至景山壽皇殿北牆(景山後街),包括今地安門外大街南段和今地安門內大街。民國初期仍舊,國民政府1928年遷都南京後的北平時期,萬寧橋以北稱“鼓樓前大街”,萬寧橋以南至地安門稱地安門外大街,地安門以南稱地安門內大街。1949年後,鼓樓前大街併入地安門外大街(有這一時期的北京城老地圖為證)。

  鼓樓主要報時工具是更鼓,原有一付銅刻漏計時器。根據計時器的提醒,定時鐘鼓齊鳴,為京城報時。據記載原有更鼓24面,主更鼓1面,直徑1.4米,高2.22米,是用整張特大牛皮蒙制(後來大多都損毀遺失了。為再現古代報時的情景,2003年重新複製了主更鼓1面、小更鼓24面)。關於當年擊鼓報時的方法,老北京流傳有“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反復兩次,共108響之說。舊曆以一年12個月、24節氣、72候(5天為1候,1個月6候,12個月72候)計。12個月加上24節氣,再加上72候,共108。明朝郎瑛在《七修類稿》卷四中解釋說:“叩一百零八聲者,一年之意也”。原來的規定是定更和亮更先擊鼓後敲鐘(這兩個更次也是北京開關城門的時間),二至四更只敲鐘不擊鼓。清乾隆以後改為只有定更和亮更報時兩次,其他更次免了。清代還改為時辰香計時,每晚七時(戌時)“定更”,亦稱交更。司鼓校尉以“對燈為號”。鐘聲響,城門關,交通斷,叫“淨街”。

  鼓樓初名“齊政樓”(取齊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意),民國13年(1924年),京兆尹薛篤弼改“齊政樓”為“明恥樓”,並懸匾於鼓樓南面二層檐下,在樓上陳列展出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暴行的圖片、實物與模型,供人參觀,以示不忘國恥。其後,鼓樓先後又被辟為“京兆通俗教育館”、“北平市第一民眾教育館”,並附設兒童遊樂場,至今這裡仍然是一處文化、旅遊、觀光勝地。

  鼓樓周圍地盤也有變化,原鼓樓南面馬道,因妨礙交通被切短,修成階梯式坡道。南門和南面圍牆向北縮進21.42米。北面馬道也切短13.6米。鼓樓四周原圍以不等八角形蘑頂矮牆,高1.5米。1924年後,南面木柵欄門改建成須彌座拱券式隨牆門,上覆綠琉璃瓦頂。1949年後,牆體加高到2.3米。1986年大修,新建北門為一仿古建拱券式三聯門,與鐘樓南御碑門相對。這一突出北門的形式,使鼓樓在建築規制上倒座了(原規制是坐北朝南)。實際上,鐘鼓樓並不是老北京城中一般的單體古建築,而是北京城中軸線上最北端的終點,是與古城整體規劃格局密切相關的重點標誌性建築。

  本文精選了老北京鐘鼓樓自1860年至當代一百餘年間的老照片110餘幅,可一睹鐘鼓樓百年來的滄桑變化。可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

图片
1860,由內城北側城牆上向南望鐘鼓樓 [(法)查爾斯·杜賓] 套色

图片
1860,鐘樓南面,鐘鼓樓間空場 [(法)查爾斯·杜賓] 套色

图片1870 年前後,鼓樓北面,鐘鼓樓間空場,鐘樓灣胡同。明顯看出兩邊民居的房基要高於空地,看地表足見積水面很大,下大雨時這裏就是一個池塘。選自《中國與中國人影像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1874年版。原註釋:The Drum Tower, Peking. [(英)約翰·湯姆森 John Thomson]

图片1870 年前後,鐘樓南面空場,鐘樓灣胡同。選自《中國與中國人影像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1874年版。原註釋:The Bell Tower, Peking, quarter mile north of the Hou-Men, or north gate of the city. [(英)約翰·湯姆森 John Thomson]

图片
1870s-1880s,鐘樓下倒臥的換下後廢棄的永樂鐵鐘。此鐘看尺寸、紋樣,且倒臥深陷土中,可知棄置許久了,可認定是永樂鐡籦。看人物服飾、環境,可大概判定是十九世紀中後期。但此照暫為孤證,地點是否是鐘庫胡同口(鐘鼓樓間西側)?是否是從永樂年間就一直在此?還有待攷證 [佚名]

图片1880s,鐘鼓樓,什刹前海(荷花塘) [佚名]

图片
1880s,鐘樓和御碑三座門倒映在水泡子中,安静祥和。鐘鼓樓間空場低漥積水,幾成池塘。

图片
1880s,鐘樓南面 [佚名]

图片1890 年前後,鐘鼓樓,什刹前海(荷花塘) [佚名]

图片
1890s,鼓樓北面,鐘鼓樓間空場積水成塘。原註釋:The Drum tower and the flooded street after heavy rain in Peking, showing the reflection in the water.

图片
1890s,鼓樓東大街東向,街道還是土路,近代硬化鋪裝還沒有做,也未通電。由鼓樓上俯瞰拍攝。

图片
1890s,鼓樓下南面三角路口,鼓樓大街。

图片
1890s,鐘樓下御碑三座門後的鐘樓院內,南望鼓樓。

图片
1900 年,鼓樓南面,鼓樓大街。庚子之變後,街道房屋損毀。選自《北清事變寫眞帖》Views of the North China affair [(日)山本誠陽編]

图片1900 年,鼓樓下,鼓樓前大街 (明信片)

图片
1900 年前後,鼓樓迆南,鼓樓大街。

图片
1900-1901年,鼓樓下南面,鼓樓大街,街面毀於庚子年。

图片
1900-1901年,鐘鼓樓之間空場(漥地),鐘樓南面 [(德)穆莫 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

图片1900s,鼓樓北面 (明信片)

图片
1900s,鼓樓前大街,由後門橋橋面上向北拍攝,可見火神廟牌樓。

图片1900s,鼓樓下西面,鼓樓西大街。

图片
1901年,鼓樓下東面,鼓樓東大街。

图片
1901年,鼓樓下南面,街面毀於庚子年 [(日)小川一眞]

图片
1902-1903年,鐘樓南面,鐘鼓樓間廣場。幾個小孩正在烈日下玩耍。在空場的西北角還搭了座簡易石橋,可見這裏積水之深 [(日)山本讃七郎]

图片
1902-1903年,鐘樓南面。由鼓樓上層西側向北拍攝。選自《北京名勝》 [(日)山本讃七郎]

图片
1902年,鼓樓前大街北向,火神廟牌樓前。選自《氣球下的中國》,原註釋:La Chine A Terre Et En Ballon.

图片
1905 年前後,鼓樓東大街-東直門大街,遠眺自北向南可看到雍和宮,內城東北角樓,東直門城樓 [(英)喬治·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图片
1905-1906年,鼓樓南面。選自《北京名勝》 [(日)山本讃七郎]

图片
1905-1906年,鼓樓上層修復圍欄的工匠。鼓樓下即鼓樓東大街,可見街道已通了電,新立的電線杆在道邊,遠處街道盡頭是東直門城樓。原註釋:H.G Ponting in Asia 1900 - 1906. Two men overlooking the city of Peking as they stand on the Drum Tower.

图片
1905-1906年,鼓樓下南面,鼓樓大街。

图片
1906~1909,鐘鼓樓 [(德)恩斯特·柏石曼 Ernst Boerschmann]

图片
1906-1909年,鐘樓南面,由鼓樓二層北檐下護欄處向鐘樓拍攝 [(德)恩斯特·柏石曼 Ernst Boerschmann]

图片
1906-1909年,鐘樓南面,由鼓樓下基座北側向鐘樓拍攝,可見鼓樓北圍牆栅欄門 [(法)菲爾曼·拉里貝 Firmin Théophile LARIBE]

图片
1908-1909年,鼓樓南面,鼓樓大街已硬化鋪裝,兩側修了排水溝。選自《北清大觀 Views and Custom of North China》(天津山本照相舘1909年出版) [(日)山本讃七郎]

图片1908-1909年,鐘樓南面  (明信片,宣統元年大清郵政郵票)

图片1909年,鼓樓大街已硬化鋪裝 [(美)張伯林 Chamberlin Thomas Chrowder]

图片
1909年,鼓樓大街北向。街頭婦女與兒童 [(美)張伯林 Chamberlin Thomas Chrowder]

图片
1909年,鼓樓大街南向。路邉有旗裝女子逛街 [(美)張伯林 Chamberlin Thomas Chrowder]

图片
1909年,鼓樓大街-地安門大街。鼓樓南望北海與景山 [(美)張伯林 Chamberlin Thomas Chrowder]

图片1909年,鐘樓南面 [(美)張伯林 Chamberlin Thomas Chrowder]

图片
1909年前後,鐘樓南面 (明信片)

图片
1909年前後,鐘樓南面。選自《北清大觀 Views and Custom of North China》 [(日)山本讃七郎]

图片
1910 年前後,鼓樓北面

图片
1910 年前後,鼓樓下南面,鼓樓大街 (明信片)。

图片
1910 年前後,鐘鼓樓 [(日)山本讃七郎]

图片1910 年前後,鐘樓南面。

图片
1910 年前後,鐘樓南面。

图片
1910s,地安門大街-鼓樓大街,路面已做了硬化处理。由地安門外北皇城根路口向北拍攝 (明信片)。

图片
1910s,鼓樓大街-地安門大街俯瞰,北京主要街道已做了硬化路面。鼓樓南眺景山、北海瓊華島 (明信片)。

图片
1910s,鼓樓東大街-東直門大街,已做了硬化路面 (明信片)。

图片
1912年,鼓樓下南面,鼓樓大街。入民國後鼓樓獲得修繕,歇山頂西南檐角塌陷已修復 (明信片)。

图片
1912年前後,北京鼓樓二層樓內部樑架 [(日)山本讃七郎]

图片
1912年前後,北京鐘樓上的大銅鐘(63吨) [(日)山本讃七郎]

图片1912年前後,鼓樓下南面,鼓樓大街。入民國後鼓樓獲得修繕,歇山頂西南檐角已修復 [(日)山本讃七郎]

图片
1915年前後,從鼓樓上拍攝鐘樓 [(美)約翰·詹布魯恩 John Zumbrun]

图片
1916-1918年,鼓樓北面,由鐘樓上向南拍攝 《北京美觀》[(英)唐納德·曼尼 Donald Mennie]

图片
1916-1918年,鼓樓東大街,街道已新鋪裝,修了排水溝。街道上有駝隊經過,還有人力車 [(英)唐納德·曼尼 Donald Mennie]

图片
1917-1919年,鼓樓上的鼓,這種鼓有24面,代表二十四節氣。還有一面大鼓代表一年,庚子年兵燹被刺破。原註釋:Ming Dynasty Drum, at Drum Tower(Gulou). [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图片1917-1919年,鼓樓下南面,鼓樓大街。原註釋:Drum Tower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图片
1917-1919年,京師第二監獄建築(德勝門外功德林),遠處可見城裡的鐘鼓樓(東南向)。原註釋:Prison Buildings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图片
1917-1919年,鐘鼓樓空場上注視鏡頭的人群。原註釋:Crowd - watching picture being taken.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图片
1917-1919年,鐘樓南面及南側空地,由鼓樓上向北拍攝。原註釋:Bell Tower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图片1920 年前後,鐘樓南面。選自《燕京勝蹟》 [(英)赫伯特·懐特 Herbert C. White]

图片
1921年前後,鼓樓大街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图片
1921年前後,鼓樓大街-地安門大街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图片
1921年前後,鼓樓大街-地安門大街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图片
1922-1924年,鐘樓南面。

图片
1922年,鐘樓上的大鐘。

图片
1924年,鼓樓北面,鐘鼓樓間空場。原註釋:Drum Tower from Ground.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图片
1924年,京兆地方将鼓樓稱為“明恥樓”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图片
1925年前後,籦樓南面。貌似廣場上安了籃球架子。

图片1927年,鼓樓南面,鼓樓前大街。標識:鼓樓復掛“明恥樓”匾,京兆通俗教育舘。有軌電車已開通。

图片
1928,鐘樓南面,鐘鼓樓間開闢“北平民衆市場”,撂攤賣藝的。

图片
1928年,鼓樓前大街,二層檐仍懸“明恥樓”匾。“京兆通俗教育舘”,已改為“北平通俗教育舘”。

图片1930s,鐘樓南面民衆市場。

图片
1928-1930年,鐘鼓樓航拍(東北向)。

图片1930年前後,鼓樓前大街。

图片
1930年前後,永樂鐵鐘矗立於鼓樓北側圍牆木栅欄門外。

图片
1930年前後,鐘樓廣場上開闢了“民衆市場”,可見鼓樓北側栅欄門外的永樂鐵鐘。

图片
1933年,北海瓊島上眺望鐘鼓樓。原註釋:Zhong lou (left) and Gu lou (right) seen from Beihai Gong Yuan in winter. [(德)赫達·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图片
1933年,鐘樓廣場上的“民衆商場”依舊,鐘樓外牆上隱約可見“北平市民衆電影院”八個字。可見鼓樓北門外立著永樂鐵鐘。原註釋:South facade of Zhong lou and adjacent market. [(德)赫達·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图片
1935年,鼓樓前大街。鼓樓南面一層檐下横幅:北平市第一社會教育區民衆教育舘 [美麗照相舘]

图片
1935年前後,永樂鐵鐘被扶正擺放在了鼓樓北側栅欄門外。1983年移到大鐘寺古鐘博物舘內。

图片
1937-1940年,擺放在鼓樓北側柵欄門外的永樂鐵鐘。1983年被移到大鐘寺古鐘博物舘。選自《亞細亞大觀》 [日偽時期]

图片
1938-1940年,“七七事變”後,鼓樓明恥樓匾被摘下,南面-横幅已改名為“北京市第一社會教育區新民教育舘”。選自《北京景觀》 [日偽時期]

图片1938-1940年,鐘樓東南面,上層券洞上面外牆改書“北京市新民電影院”。選自《北京景觀》 [日偽時期]

图片
1941年,正在修繕中的鼓樓。

图片
1943年,鐘樓南面廣場-民衆市場 [日偽時期]

图片
1945年,日本投降後,鐘鼓樓、鼓樓東大街、鼓樓西大街(菓子市斜街)航拍(東向)。

图片
1945年,鐘樓南面,鐘鼓樓間的民衆市場 [(德)赫達·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图片
1945年前後,永樂鐵鐘矗立於鼓樓北側圍牆門外。栅欄門已改成封閉式大門。

图片
1946年,鼓樓東大街-東直門內大街,遠處可見東直門城樓和東直門外自來水廠的水塔。

图片
1946年,鼓樓前大街-地安門外大街。鼓樓南望北海與景山。

图片
1946年,鼓樓上的這面鼓面已破碎,據說是庚子年亂兵所為。

图片
1946年,鼓樓西南面。

图片
1946年,鐘鼓樓,什刹前海(荷花塘)。原註釋:Bell and Drum Towers [(德)赫達·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图片
1946年,鐘鼓樓西南側,西海引出的支流水道。原註釋:Zhong lou (left) and Gu lou (right)  [(德)赫達·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图片
1946年,鼓樓前的民居。原註釋:Bell and Drum Towers [(德)赫達·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图片
1946年,鐘樓俯瞰民衆市場(南向) Bell and Drum Towers [(德)赫达·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图片
1961年,鼓樓南面,地安門外大街。有軌電車於1959年撤除,已開通無軌電車(7路)。

图片
1961年,鼓樓市場。由北平伊始開闢的“民衆市場”延續到文革前 [趙树強]

图片
1963年,鼓樓三岔口南面(地安門外大街北頭)。原註釋:The Drum Tower, built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on Peking's northern boundary.

图片
1969年,鼓樓迆南,地安門外大街北向,後門橋(萬寧橋)上,南行的7路無軌電車經過。各單位組織人員上街鏟雪。

图片
1970s,鐘樓東側的民居。

图片
1978年,鼓樓前三岔路口。

图片
1982年,鼓樓前駛入鼓樓西大街的上海牌小轎車。

图片
1982年,鼓樓西門外,鼓樓西大街。

图片
2003年,鐘樓西側鈴鐺胡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