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在满足每一类人的心愿时,都能暗含一种精神性、智慧性的提倡

 一起成长一起学 2023-06-08 发布于湖南

图片

解读《道德经》的时候,我无数次惊叹于老子智慧的包容性,比如,你既可以从出世间智慧的层面去理解“大直若屈”,从中得到益处,也可以从世间智慧的层面去理解它,同样可以得到益处。

所以,任何层次、任何追求的人读《道德经》,都会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活得更好,这一点很了不起。而更了不起的是,老子在满足每一类人的心愿时,都能暗含一种精神性、智慧性的提倡,让人们在满足心愿的同时,也能不知不觉地提升精神境界,这其实也是一种“大直若屈”。

那么,从世间法层面怎么理解“大直若屈”呢?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就是典型的世间法层面的“大直若屈”。他战败后到吴国做奴隶,为了让吴王能对他消除杀心,甚至消除戒心,他把自己放得很低,低到了极致,给吴王做奴隶,给吴王做马夫,甚至在吴王生病时为其尝粪,以此诊断其病情。正是尝粪的这个行为,让吴王彻底打消了疑心,赦免了他,让他和夫人回国了。

注意,这就是勾践的“屈”,他隐藏自己真实的意图,隐藏自己真正的雄心,不惜放下一切、打碎自己,等待那个能够卷土重来的时机,这种委曲求全,就是世间法层面上的“大直若屈”,如果能真正做到,很多事都可以成功。古往今来,能够成功的,都是一些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的人。那些光芒四射的轻佻之人,往往只是昙花一现,成不了大器。

白居易才华很高,但很多人就是不喜欢他,为什么?因为他总是讽刺挖苦别人。有一天,白居易的一个同僚给大家读了一首自己的诗,所有人都说他写得很好,唯独白居易说他写得不好,还说,如果这也算诗,岂不是谁都会写诗?结果那个同僚很不高兴,大家也觉得很扫兴。

而且,白居易不仅面对同僚时这样,就连面对皇帝时也这样,冷不防地就会当着众人的面,非常耿直地泼皇帝冷水,让皇帝很不开心。你说,这样的人怎么会有人喜欢呢?

所以,白居易虽然有才,但他的才华没能让别人开心,反而总是让大家都扫兴,都下不了台。从这个角度上看,白居易的直和不屈,在那个时代,反而是一种个人修养上的不足,他之所以老是被贬,老是遇到麻烦,就是这个原因。不过,诗人都是这样,不够率直真诚就写不出好诗,所以,圆滑世故、很识时务的人一般不会做诗人,他们要么做商人,要么就是政治家。

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想要在世间做事并且取得成功,都要学会能屈能伸。当年戚继光抗倭成功,靠的也是能屈能伸,善于处理各种关系。比如,他明知很多大臣是怎么回事,但他仍然跟对方处得很好,每次得到好东西,总会送给别人一些,让对方心里很舒服。

据说,他当时跟掌权者张居正的关系就很好,所以,他每逢需要办些什么事情,都会有人帮他说话,那么他做起事来就会比较顺利,不会有那么多的磕磕绊绊和各种阻挠。

图片
岳飞跟他不一样,岳飞的个性非常耿直,觉得不对的事情,一定会据理力争,哪怕对方是当权者,他也毫不让步。当年,岳飞就是因为跟投降派闹得很僵,才会落得最后的下场,假如他做人稍微圆融一些,也许就不会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当然,这跟他的年纪有关系,他参军时只有二十岁,死时也只有三十九岁,如果能活到五十岁,他肯定会非常圆融,因为看得多了,有些事情就能委曲求全。
曾国藩就是这样,他四十岁时还是愤青,甚至会上书骂皇帝,差点被皇帝给灭掉,五十岁左右进军营待了几年,才终于知道愤青性格在军队里办不成事,想要做事,就必须学会应酬周到,于是慢慢地,他就学会了“大直若屈”。
岳飞也是一个想做事的人,他什么都不贪,一心只想“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但他做不成事,因为每到关键时刻,就会有人出来捣乱,很多时候,那捣乱者还是宋高宗本人——注意,这跟宋高宗对武将的忌惮有关,宋高宗很怕武将权力过大会重演“陈桥兵变”,而岳飞又是国内最厉害的武将,其兵马强悍到金人都不敢小觑,所以宋高宗对岳飞一直很戒备。
但是,跟岳飞一起抗金的将领还有很多,比如韩世忠等人,他们最后都得到了善终,这说明,武将身份不是岳飞被杀的唯一原因。那么,岳飞被杀还有哪些原因呢?首先,岳飞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他的性格非常刚毅率直,就算是皇帝来了,他也不会像其他臣子那样唯唯诺诺,这一点,从他敢以武将身份劝宋高宗立储就可以看出——宋朝不允许武将干预朝政,他向皇帝提建议,本身就已经犯了大忌,何况宋高宗有性功能障碍,唯一的儿子也在八年前死掉了,他催宋高宗立储,就等于是在揭宋高宗的伤疤,宋高宗怎么会高兴?
而且,就算宋高宗的病能治好——毕竟他当时还年轻,只有三十岁——日后能生个儿子,岳飞急着让他立储也会让他很不舒服,就好像岳飞在催他让位做太上皇一样。所以,岳飞是一个不懂如何处世、不能委曲求全的人,这或许才是他被杀的主要原因。
“屈”的智慧太重要了,朱德就有“屈”的智慧,懂得在关键时刻“大直若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时,张国焘有八万兵马,中央红军只有八千,不到一万。当时张国焘想另立中央,朱德虽坚持原则,但不跟张国焘起冲突,张国焘派部下去批判他,他也是边看书边听着,等人家批判完了,他仍会微笑着和对方说话。最后,朱德把那八万人都带上了正道。而张国焘呢?他逃走的时候,连一个警卫员都带不走。
从古到今,做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懂得“大直若屈”的道理,他们不跟环境冲突,不跟条件对抗,总能在随顺因缘的同时创造因缘。最后,无数的因缘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势能,就会把他们推向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