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不遗余力为弘扬炎帝神农文化奔走呼号的随州知州

 云深不知处藏书 2023-06-08 发布于湖北

图片圣火台

图片同治版《随州志》载厉山镇图

那些不遗余力
为弘扬炎帝神农文化
奔走呼号的随州知州

□  刘炳坤

炎帝神农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炎帝神农诞生于随,炎帝神农文化在随发端。

炎帝神农文化已走向世界,是世界华人共同的文化基因,是凝聚世界华人信仰的重要思想根基。

炎帝神农文化在随州的发端、形成、弘扬是一个漫长的时期,正是一代又一代的随州文人士子接力传承,才使得随州的炎帝神农文化光耀华夏、影响世界,从而成就随州的人文蔚起。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封建时代教化的主要推动者,随州的历任知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不遗余力为弘扬炎帝神农文化奔走呼号的随州知州有哪些呢?哪几位随州知州在弘扬炎帝神农文化方面贡献最大?本土随州人对此鲜有思考,随州的历次志书的修订者囿于视角的偏差对此也未作出准确的总结。

笔者认为,弘扬炎帝神农文化方面,以下几位随州知州值得一记。

一、许觉之

许觉之,随州志》卷二十职官载其宋元佑(1086年—1094年)中知随州,洪适所著《隶释》对其有介绍。

据南宋时祝穆编撰的地理类书籍《方舆胜览》中山川厉山载,《礼记.祭法》云: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农能殖百榖,注云:厉山氏黄帝也起于厉山。《西汉志》注:随故厉国也;皇甫谧:今随之厉乡《荆州记》山有二穴,云是神农所生,遂即此地为神农社常年祀之。

这是相关志书第一次记录已成常态的随州民间祭祀神农活动。这个过程,许觉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许觉之是一位金石爱好者,对当时随州所存汉碑《舜井碑》很有研究。曾作《舜子断碑》诗一千二百馀年外,万古消磨不可寻。舜子井泉谁记古,随人闾苍祗如今。𨽻书字杂科虫体,民爵名存乐石阴。登览时来醒醉眼,也胜他物在园林

可以推测得知,许觉之肯定对随州的炎帝文化有研究,只不过史志没有记录罢了。

二、刘鼎

元至正三年随州知州,在其任内修三皇庙,同治版《随州志》中梁天祥所著《三皇庙记》有记述。三皇乃伏羲、神农、轩辕也。

三皇庙 ,旧志云在儒学东南,久废,庙自宋以来有之。考所载元人梁天祥碑记,称国初循旧制,敕天下路府州县立三皇庙,是当时敕建庙也。至正初,达鲁花赤某、知州刘鼎重修,久圮,后建于襟汉楼东,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同治版《随州志》卷八坛庙)

注意,这是中原外来政权第一次有计划、系统性地修建神农庙,充分表明了炎帝神农文化对外来文化强大的吸附力。


三、林兴祖

福建罗源人,元至治二年进士,至正四年任随州知州,在其任内大力弘扬神农文化同治版《随州志》中蒙谷子所著《木轩颂》有记述。

四、杨宪

安徽宣城人,弘治四年任随州知州。

杨宪弘扬炎帝神农文化最大亮点是在随州为炎帝像着冠冕,为炎帝神农的形象正本清源。

这件事很有意思,难道给圣人穿上衣服也这么难吗?还真有此事。

《明史》载:洪武)七年,令帝王庙皆塑衮冕坐像,惟伏羲、神农未有衣裳之制,不必加冕服。”也就是说,皇上说了,在帝王庙内被祭祀其他圣人可以穿礼服,只有伏羲、神农可以不穿,因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没有穿衣服的习惯。

但偏偏杨宪这个人思想很解放,他认为炎帝一定要着冠冕,以体现周礼,下令为炎帝神农像穿上礼服。

“炎帝庙在厉山,厉山炎帝生处。庙故有帝像,人身牛首,明弘治四年(1491年),知州杨宪易以冕服。”(同治版《随州志》

“宣城杨侯之治随,最重神事,受政之始,使属官代谒庙下,因视庙祠,将治完之,而吏以像为告。侯曰:'妄述古先,以渎圣人,此皇甫谧之过也,吾不可以不革’。吾不知炎帝之在位服何服而冠何冠,孔子有言,曰:'服周之冕。冕之所美,无易于周,而为圣人之所取也。使炎帝出于周之后,其亦以周冕为服也必矣。’即遣工人毁庙旧像,更其首形,而始冕。”(雍正版《湖广通志》)

炎帝神农的牛首人形的形象,这一点在杨宪任内得到改变,也就是说,是杨宪将炎帝神农还原为真正的人而不是神。

五、范钦

范钦,字尧卿,浙江鄞县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年仅26岁的范钦中进士,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出任湖广随州知州,后由随州知州升工部员外郎。

范钦任随州知州近五年,政声卓著,他非常重视研究和弘扬随州的炎帝神农文化,亲自督修了神农洞遗址和神农庙。

他亲自撰写碑文《神农洞天碑记》。

这应是随州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系统地记述神农遗址情况的文章。

六、阳存愚

阳存愚,四川长寿人,万历五年任随州知州。

阳存愚在《随州志》上的记载并不多,但他只做了一件事足以让他名垂青史。为纪念神农功绩,阳存愚命人雕刻了一块石碑, 上书“大明万历丁丑仲夏之吉,炎帝神农氏遗址,湖广德安府随州知州蜀长寿阳存愚立,碑高2.08米,宽0.96米。今放置在随州炎帝神农故里景区。

万历丁丑年为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五年,也就是公元 1577年,距今400多年了。

存愚所立石碑为随州乃至全国现存最早的炎帝神农故里文物之一,是炎帝神农诞生于随的重要实物例证。

图片1982年版《厉山社志》所载炎帝神农遗址碑图
图片1988年版《随州志》所载炎帝神农遗址碑图

七、王纳言

王纳言,云南嶍峨人,万历三十八年任随州知州。

王纳言在随的主要贡献有:建汉东书院,这是随州有历史记录以来首建书院,与汉东书院一起兴建的还有随珠堂;重建合河新城,以合河巡检司为据点,保境安民;重修炎帝庙;注重炎帝文化研究。

王纳言非常重视神农德化的彰显,他开办汉东书院,大力弘扬儒家文化,光大神农精神。

佐休明而媺风俗,斯不倍孔氏之训,无愧神农之乡”;“慕神农之风,瞻尼父之范”。(何宗彦的《汉东书院记》

王纳言还注重在教化场所植入炎帝神农文化基因。

王纳言即学宫遗址汉东书院。前建炎帝殿,设重门,门左、右为两祠,左以祀昔之宦于随而有功德于民者,右以祀州之乡先生。殿后建随珠堂为讲堂,左右学舍数楹,为诸生肄业地,太傅何宗彦记之”(同治版《随州志》

王纳言在任期内还非常重视对炎帝神农文化考证和研究。他亲自作《名疑》、《帝系考》,对炎帝神农的起源,母族、妻族、子女情况作了系统的考证,并按自己的理解厘清了炎帝八代世系。

“明峨王公纳言于万历时来知随州,以州之厉乡为古炎帝诞生地,亦既修复其遗迹,隆其庙祀矣。又博者群籍作《名疑》《炎帝系》二篇,梓而藏之,今其书存。诸生梁崇家《名疑》,遍考帝神农至榆罔共八帝名字,同异帝系,著炎帝姜姓之为支国者十有三,后世以功有国者七,其子孙之得氏者二百九十有七,其搜罗可为勤矣。第言既浩博,亦不能无缪戾。兹摭其可以附丽于随者数条,而复就所知略为订正,附存于《帝纪》卷末,以见昔人崇尚旧典之意云。”同治版《随州志》卷十九帝纪

八、刘霦

刘霦,河北高阳人,清顺治三年进士,康熙六年(1667年)任随州知州。刘霦是康熙版《随州志》的主修者,他对炎帝神农文化的贡献很大。

一是他主编的《随州志》专门开辟《帝纪》一卷,对炎帝神农文化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这一作法在各地撰修地方志时并不多见,显示的他在学术上开放理念。

二是他主编的《随州志》收录并保存了大量随州本土有关炎帝神农文化的研究文章、诗作,这为后来的随州人研究炎帝神农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支持随州申报炎帝神农传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文献支撑。

三是在他任期内基本确定了一整套祭祀炎帝神农的祭文体例、大典仪轨。如:他所使用的祭文体例有清一朝几乎是一直在沿用,大典仪轨基本上为现代意义上炎帝神农拜祖大典所采用。此外 ,从他开始,随州地方官对祭祀炎帝神农的乐章、乐器、祭品、主祭者都有了系统和明确的规范。

刘霦在随工作七年,颇有政声,后经于成龙推荐,由随州知州升为礼部侍郎。他对随州很有感情,曾游遍随州的名山大川,作《神农洞天》一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