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招商银行的战略隐忧

 文和先生的投资 2023-06-08 发布于北京

招商银行作为国内银行的优等生,一直走在银行业发展的前列,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国内大多数银行还在发力对公业务的时候,招商银行就开始转型做个人零售业务。说白了,其实没什么太高端的东西。原来的银行,都是给公司和企业放贷,要求抵押品担保和连带责任担保。招商银行想到,为什么不能给个人放贷呢?这里面放贷最大的阻碍就是个人资产少,抵押品不足,全社会也没有信用体系,违约风险太高。

但是招行也利用战略定位做出了很好的应对。首先,做信用卡业务,先从高净值客户、高收入客户入手,这样违约风险小。其次,地产行业大繁荣,推动了个人抵押住房贷款业务的兴旺,彻底解决了个人没有抵押品的问题。最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建立,为发放个人贷款建立了信用评价基础,也让个人违约建立了相应的惩罚机制。

可以看出,没有不能做的业务,只有不会做的业务。而要想把业务做通,就需要专注于主业,精益求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拓展其他非主业,四处撒网,分散精力。遇到问题,不能讲客观原因,而要找主观可改进的地方。因为客观永远无法改变,企业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主观行为。这一点,招行银行在向零售银行转型的过程中,做得是非常好的。

现在,零售业务已经很成熟了,似乎没有新的可开发的业务了。买车贷、消费贷、助学贷、装修贷、恋爱贷、结婚贷......似乎能想到的消费场景,零售贷款业务都覆盖到了。而且,自从招商银行做了示范之后,其他银行快速学习和复制,最终零售业务成了红海市场。于是招行开始谋求二次转型,由零售银行向财富管理者转变。这一转变也是可理解的,招行之前的零售战略,积累了不少高净值客户,代客理财赚取佣金顺理成章。

说实话,我并不看好财富管理这块业务。下面是几点理由。

1、财富管理就是帮人打理资产财富。比如一个人在招行有一千万的资产,是招行的私人银行客户,招行会专门配备理财经理,帮助客户做好理财规划。给客户提出建议,也就是大类资产配置,比如可以500万存定期,100万买保险,300万买基金,剩下的100万做日常备用金。

2、理论上,国内有不少财富管理,像信托公司推荐信托产品,基金公司推荐基金产品,都是在做财富管理,只是集中在某一类资产。从目前的单项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看,除了借助于地产大涨而保本保收益的高收益信托外,其他产品都是跑输通货膨胀(考虑了房价上涨的通胀)的。也就是说,国内的财富管理,都是给客户亏欠的,没几个给客户赚了钱。

3、国外财富管理很盛行,而且确实给客户赚钱了,有的机构甚至可以持续上百年。究其原因,在于国内对私人财产的保护和股东文化更完善。同时,理财机构对于资产的控制权得到了很大保障。比如基金公司,国内几乎没几个基金经理敢于向上市公司叫板,也没有基金经理在上市公司拥有董事席位,可以否则上市公司的瞎搞行为。但是国外就不一样了,基金经理甚至可以联合其他董事,罢免经理层,更不用说平时就不断敲打管理层了。

上市公司一旦瞎搞,比如进行非主业并购,基金经理等大机构先是好言劝慰,在媒体上发发言旁敲侧击一下。如果管理层不听,那就进入董事会,直接否决提议。如果还不行,换掉管理层。巴菲特之前就经常这么干,他老师格雷厄姆几乎整天就是干这事,于是企业成为站在门口的野蛮人。反观国内呢?之前还是有凤毛麟角的,比如宝能的姚振华要搞一下万科,现在别说凤毛了,连杂毛都看不到了。上市公司大股东、产业资本割韭菜,基金经理帮着割韭菜,有时候割慢了自己也被人割了,完全没有股东文化。

4、招行也发现了问题,2022年年报说要创造价值。是啊,财富管理的基础是必须给客户赚钱,保值增值,像基金产品一样老亏钱,这业务能做下去吗?

这不能怪招商银行,除了马斯克,没有人能时刻领先于社会。在国内的市场环境,在重融资轻投资、重大资本轻小股东、重割韭菜轻内生发展的情况下,想要做好投资,做好财富管理,实在太难了。这也是中国平安的战略隐忧,招行和平安都还没有找到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方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