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志红老师,对您的这个观点我表示坚决反对!

 Dr老爸的育儿经 2023-06-08 发布于四川

前几天看到朋友圈里热传武志红老师的一篇文章,点进去看了看,我认为说得不对。

就是这篇:


从标题看,有道理,粗暴禁止,确实不合适,还是要讲究方式方法,有战略战术。

再看看内容呢:

文章开头,武老师开门见山,列举了父母对待电子游戏的两种态度:


然后,进一步指出,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对的,是走极端。

这当然符合传统的“中庸”思想,也符合我们从小被灌输的马哲中所谓“一分为二”的世界观。

从读者现有的经验、熟悉的部分入手,更容易抓住人心。

但是,抓不住我的心。

因为,D爸是个杠精

“不走极端,一分为二”,要看是对于什么问题。

有些问题,就是黑白分明!

玩电子游戏,特别是网络游戏,而且,还是给孩子玩,是不对的。

当然,现实情况下,这往往难以完全避免。

毕竟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毕竟父母不可能完全掌控孩子的一举一动。

同学、朋友,等等,都对孩子有影响。难免会让他们接触到电子游戏,孩子难免会去玩。

但是,存在,不等于合理!

因为不能避免,难以改变,就认为这是对的,那和阿Q有什么区别?

接下来,武老师以[三重世界]观为论据来阐明了他对于孩子玩电子游戏也是接受的。

三重世界,“指的是:想象空间、现实空间、过渡空间。”
“每个人都有这三重世界,孩子也不例外。”

武老师将电子游戏作为孩子想象空间的一部分。


“在游戏里,他们能体验到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

比如进入到古代或玄幻的情境,变身为强大的角色,一次性打败很多人,实现当英雄的梦想。

人一旦进入到想象空间,就会十分地享受,极致地沉浸到里面。

有这样一个空间,是我们每个人基本的需求。”

“只有让孩子在现实世界中得到积极的反馈,才能让他们不至于总待在想象里。”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个过渡空间,承担着连接孩子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功能。

而这个空间的质量,影响着孩子的生活。

尤其是父母要做一种反思:孩子在这个家庭的过渡空间里,他有没有权力?”


武老师的阐释还是很有道理的。

从成人世界的经验来看,现实生活不如意,有时进入游戏的虚拟世界躲一躲,虽然是一种回避,也是一种疗伤。

从“过渡空间”这个角度来说,成人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自主权,他们也就不会去游戏的世界中寻找自我认可。

以上看法,我也表示大致赞同。

但是,我不同意的是以下两点:


01

成年人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不尽相同


对于成年人来说,电子游戏,或许是回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而对于孩子来说,即使现实生活很美好,无需回避,他们仍然难以抵制电子游戏的诱惑!

2017年,汕头大学医学院、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共同进行的一项得到我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支持的统计研究指出:

我国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流行率为6.78%。

其他统计研究的数据也与之大致相符。

美国儿科学会(AAP)的数据,几乎10%的美国8至18岁青少年可能存在网络游戏障碍。

孩子难以抵御电子游戏的诱惑,这是由于,电子游戏,能让人沉浸其中。

“沉浸”是指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而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 。

无需解释,请看图:




沉浸的概念自提出之日起,便受到了研究者广泛而持久的关注。

它具有如下特征: 

对当前活动的集中注意

意识和行为的融合

失去自我意识

时间知觉扭曲

内在兴趣

请将玩电子游戏时的体验对号入座。

关键是,沉浸成瘾,其关系密不可分。

成瘾行为是个体为了获得最大化的收益而形成的一种习惯行为。

追求快乐、获得沉浸体验是成瘾行为所带来最为直接的收益,因此,沉浸会导致成瘾

研究表明,任何能够带来沉浸的行为几乎都会上瘾。

有的医生甚至会对外科手术成瘾,“像吸食海洛因一样”,对此情况,我还真的见过。

实证研究也发现,虚拟世界中体验到的沉浸也与成瘾有关。或许,还更容易上瘾。


2018年6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而且,在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加入“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这一诊断。

儿童和青少年的自制力显然不及成年人,保护孩子,避免他们游戏成瘾、网络成瘾,我们应该怎么做?

美国儿科学会(AAP)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1、睡前1小时避免接触电子设备或屏幕。

2、在做家庭作业时避免接触电子媒体。

3、一起规划无媒体时间,比如家庭聚餐;从事良好的家庭活动,如体育、阅读和相互交谈。

4、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5、与照顾者或祖父母分享你的家庭媒体规则,以确保规则是一致的。

6、与你的孩子讨论网络安全问题。

对于上述第2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小丫的作业,有些部分,如成语、诗词等,有时需要用手机查。

我们小时候是查字典词典,现在用手机检索虽然方便,却也存在Bug:

孩子查完后会不会顺便玩玩手机?

怎么防止?

守着孩子做作业、看着他们用手机查吗?

娃大了,时时盯着他们,不给予充足的空间也不对呀,好像很不信任孩子似的。

头疼!


孩子的作业,真的不该用手机,从开始就不用,那该多好!

。。。

继续说说我不同意武老师看法的第二点:


02

电子游戏可不是什么“想象空间”

对于这一点,就没有必要引经据典、长篇大论了。

玩过游戏的亲们都知道,电子游戏,那是别人已经想象出来的世界,你只需要进去玩、去体验就行了!

与孩子自己的“想象”,没有半毛钱关系。

只能说,这是一个“虚拟空间”,根本不是孩子的“想象空间”。

关于孩子的想象,还是看看我这两篇文章吧:

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游戏,或许比什么培训班都管用

60%以上的孩子存在假想伙伴,你家孩子也有吗?


03

我的观点


我坚决不赞成孩子玩电子游戏,特别是网络游戏。

因为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自制力远远不及成年人。连成年人都难以抵制的诱惑,孩子能抵挡吗?

所以,我建议:

如果孩子还没有接触到,请尽量推迟、尽量晚一点,待他们心智成熟一些后再接触;

如果孩子已经接触到、已经在玩了,或许难以完全“戒”掉,那么,请好好沟通、制订规则、限制玩耍时间。

最后,大家对于孩子玩电子游戏、上网,有些什么看法,欢迎到评论区聊聊吧。



参考文献


[1] Novak,T.P.,Hoffman,D.L.,& Yung,Y.F.(2000) . Measuring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in online environments: 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 Marketing Science,19(1) ,22 -42. 

[2] Sherry,J.L.(2004) .Flow and media enjoyment. Communication Theory,14(4) ,328 -347. 

[3] Csikszentmihalyi,M.(1997) .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 Basic Books (AZ) . 

[4] Ghani,J.A.,& Deshpande,S.P.(1994) . Task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perience of optimal flow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128(4) ,381 -391. 
[5] Hoffman,D.L ,& Novak,T.P.(1996) .Marketing in hypermedia computer-mediated environment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60(3) ,50 -68.
[6] Chou,T.J.,& Ting,C. C. (2003) . The role of flow experience in cyber-game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6 (6) ,663-675. 
[7] Hsu,S.H. ,Wen,M.H.,& Wu,M. C. (2009) . Exploring user experiences as predictors of MMORPG addiction.Computers & Education,53(3) ,990 -999. 
[8] Becker,G.S.,& Murphy,K.M.(1988) .A theory of rational addiction.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6(4) ,675 -700.
[9] Thatcher,A.,Wretschko,G.,& Fridjhon,P.(2008) .Online flow experiences,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nd Internet procrastina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4(5) ,2236 -2254. 
[10] Kim,H.K.,& Davis,K.E.(2009) .Toward a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Evaluating the role of self-esteem, anxiety,flow,and the selfrated importance of Internet activiti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5(2) ,490 -500. 
[11] 张燕贞,喻承甫,张卫.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7) ,1058 -106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