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怕进牙科的我,终于迈了进去……算了,一切都晚了,还是保护好孩子的牙齿吧

 Dr老爸的育儿经 2023-06-08 发布于四川

这段时间我在看牙。

很多人都怕进牙科,我也是。

但是没办法,有一颗以前补过的牙又坏了,必须得处理。

人世间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此

算了,一切都晚了,还是聊一聊,怎么保护好孩子的牙齿吧。


01

多少孩子有龋齿?

多得不得了!

小丫有,小熊也有,不过,都及时给他们处理了。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2017年9月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1]:国人口腔健康现状很不乐观,特别是儿童,为龋病高发人群,我国儿童患龋情况呈上升趋势。

5岁儿童,每10名之中就有7名存在龋齿!

即使到了12岁,应该能注意卫生、好好刷牙了吧,仍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会在这个年龄段患上龋齿。

为何如此?

怎么预防?

如何处理?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引起龋齿的

02

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看看牙齿的结构先:

(图片来源于Uptodate)

如图所示,大部分牙齿深埋于骨头之中,只有一小截露了出来。

露在外面的部分,其表面有一层牙釉质,这是人体最坚硬的物质;

牙釉质内,浅黄色部分,为牙本质,牙本质与骨骼类似,但含钙量更高,所以比骨骼更坚硬;

最里面为牙髓腔,血管神经都分布其中。

侵蚀牙齿的罪魁祸首,是细菌,但细菌还有一个重要的帮手,

一、细菌:

健康的口腔中本来就存在大量细菌!

上大学的时候,肛肠科的老师常常对我们说,不要以为屁股很脏,所以瞧不起肛肠科,其实屁股很干净,比嘴巴干净多了。

诚哉斯言!

口腔中的细菌虽然多,其大多数,却并不致病,而与人类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导致龋齿的,是坏细菌,不是好细菌。

但是,不可思议的是,固若金汤的牙齿,为何能被这些坏细菌破坏?

因为它们能产酸。再坚固的牙齿,也承受不起酸的腐蚀。

特别要提到的细菌叫做变异链球菌。医学界已明确证实:变异链球菌与龋齿存在因果关系[2]。而且,这些变异链球菌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婴儿常常因接触母亲的唾液而受到感染[3]。

口对口喂养,目前应该很少有妈妈这样干了,但是,嫌食物太热,给孩子吹一吹,妈妈们做过吗?

现在知道不能这样了吧。

二、糖

这里的糖,是广义上的,指碳水化合物,它摄入对龋齿的产生有重要影响[4]。

其实,考古学家早就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其牙齿几乎没有龋齿这一现象。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的食物开始以粮食(碳水化合物)为主,龋齿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狭义的糖,一般指单糖或双糖,如葡萄糖、果糖、蔗糖,等等,它们对牙齿的害处更大。

如上图所示,粮食类,如米、面,其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淀粉可以大致理解为连成一串的糖),还算好一些,现代人还要吃糖(单糖、双糖),龋齿当然更多!

变异链球菌等细菌,可利用糖分,以产生一种叫做胞外多糖的东东,使自己牢牢粘附于牙齿表面,慢慢搞破坏[5]。

能不伤害我们的牙齿吗?

有一个坏消息大家可能不知道,我这就来告诉各位吧:

龋齿可不仅仅是坏几颗牙那么简单,它还能引起

03

更大的麻烦!

口腔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口腔异常可能影响全身健康,而全身疾病也可能影响口腔健康。

具体来说,龋齿能引起的局部及全身疾病有:

一、牙髓炎和根尖周脓肿

继续看看牙齿结构图。

刚开始,细菌只是在牙齿表面搞破坏,慢慢地,它们可能逐步深入,穿过牙釉质、伤及牙本质,进入牙髓腔,甚至牙根,最后导致拔牙。

二、身体其它部位的感染性疾病

牙齿处的坏细菌可不会满足于嘴巴这个小天地,世界这么大,它想去看看。

细菌可以通过牙髓腔或其他途径入血,随着血流四处漂泊,引起菌血症。

或许还会在人体内寻找新的家园,它们最爱在心脏瓣膜处安家,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

三、心血管疾病


龋齿可增加成年后冠状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长期口腔健康不良和牙缺失可能轻度增加冠状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这种影响在校正了已知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后依然存在[6-9]。

四、顺便提一句

很多家长认为,乳牙患上龋齿没关系,反正以后要换牙。

不,不对!

如果不及时治疗乳牙的龋齿,可能会影响到恒牙的发育和萌出。

04

怎么办?

一、刷牙

这是最简便也最有用的方法。

利用机械冲刷,把细菌清洗掉。

孩子出第一颗牙后就应该开始刷牙,出牙前也需要清洁口腔,可以用指套牙刷、纱布,等。

而且,要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有一种刷牙方法叫做巴斯刷牙法,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

这是美国牙科协会推荐的一种有效去除龈缘附近及龈沟内菌斑的方法。操作步骤为:

1、选择软毛牙刷。

2、将牙刷与牙齿呈45度角,对准牙齿与牙龈交接的地方并轻压向牙齿,使刷毛的侧边也与牙齿接触。

3、刷上颚牙齿时刷毛朝上,刷下排牙齿时刷毛朝下。

4、牙刷定位后,开始做短距离的水平颤动,颤动时牙刷移动仅约1mm,每次刷2~3颗牙。

如图所示:

这个方法更适合成人,小孩子估计难以掌握。

现在很多亲都用电动牙刷,我也用,确实好用。

孩子也能用,不过一般建议6岁以上儿童才使用电动牙刷,毕竟年龄太小不易掌握操作方法,也可能感到不适甚至造成损伤。

还有冲牙器、牙线什么的,结合起来用,清洁更彻底。

顺便提一句,含有0.12%氯己定的口腔抗菌含漱液有助于控制牙菌斑,但未被证实对龋齿有效[10,11]。选择漱口水的时候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成分表。

二、氟

氟能与牙本质中的磷灰石晶体形成复合物,从而增加了整个结构的强度;氟化物还可以促进龋齿病损的再矿化,同时有抑菌作用。

1、每日使用2-3次含氟牙膏刷牙可有效地将氟化物送至牙齿菌斑表面[12]。美国儿科学会、美国牙科学会都推荐儿童使用含氟牙膏。

不过,大家可能会担心,儿童使用含氟牙膏,安全吗?

这个担心并不是多余的,确实,如果氟过量,可能导致中毒。

依据我国的新国标,儿童牙膏含氟标准为0.05~0.11%,合格的产品,氟含量应在这一范围之内。

2、涂氟治疗可以有效预防龋齿[13]。

这种方法一般被用于高风险个体,例如我家小丫和小熊,都涂了

3、必须提醒一下:

我国某些地区环境中的氟含量很高,以上预防龋齿的方式或许不能使用,具体请咨询当地医生。

三、窝沟封闭

世界卫生组织(WHO)向全世界儿童推荐窝沟封闭以预防龋齿。


因为牙齿上有一道“沟”,就像这样:

显而易见,里面可能留有食物残渣,会滋生细菌。

所以,应用高科技材料把这道“沟”封闭起来,就好多啦:

再看个示意图:

窝沟封闭的最佳时机为牙齿完全萌出,且尚未发生龋坏的时候。

孩子3-4岁时,可对乳磨牙进行窝沟封闭;6岁开始长恒磨牙,每完全长出一颗,需及时进行窝沟封闭,随长随做。

需要注意的是,窝沟封闭术后3~6个月,应该复查,如果封闭物脱落,可以予以弥补。

四、尽量少吃糖

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是无法避免的,而且,人体也需要它。

但是,不要额外添加糖!

我国新发布的膳食指南说了,成年人要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在25g以下。

3岁以内的婴幼儿食品,都不应该添加糖。当然,3岁以后,也最好不要添加。

这些食物,往往添加了糖,要注意:

摄入过多糖分,不仅会导致孩子肥胖、龋齿,甚至可能对糖上瘾。

从小养成不吃甜食的好习惯,孩子将会终身受益。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仅仅是糖,就连不含糖的甜味剂,如阿斯巴甜,也不应该用于儿童食物中,以免养成嗜好甜味的进食习惯。

五、及时治疗

如果孩子已经有了龋齿,请及时前往牙科治疗。

就到这里吧,不多说了,我补牙去了

扩展阅读:

1、这些关于牙齿的事儿,我保证,总有一个,会颠覆你的认知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发布了,其中这几点,很重要!

更多精彩,点我

参考文献


[1] 王兴,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人民卫生出版社.

[2] Garcia SS, Blackledge MS, Michalek S, et al. Targeting of Streptococcus mutans Biofilms by a Novel Small Molecule Prevents Dental Caries and Preserves the Oral Microbiome. J Dent Res 2017; 96:807.
[3] Caufield PW, Griffen AL. Dental caries. An infectious and transmissible disease. Pediatr Clin North Am 2000; 47:1001.
[4] García-Closas R, García-Closas M, Serra-Majem L.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dental caries, intake of confectionery and foods rich in starch and sugars, and salivary counts of Streptococcus mutans in children in Spain. Am J Clin Nutr 1997; 66:1257.
[5] Johnson MC, Bozzola JJ, Shechmeister IL, Shklair IL. Biochem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extracellular glucan to adherence and cariogenicity in Streptococcus mutans and an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mutant. J Bacteriol 1977; 129:351.
[6] Scannapieco FA, Bush RB, Paju S. Associations between periodontal disease and risk for atherosclerosi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n Periodontol 2003; 8:38.
[7] Humphrey LL, Fu R, Buckley DI, et al. Periodontal diseas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cid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Gen Intern Med 2008; 23:2079.
[8] Friedewald VE, Kornman KS, Beck JD, et 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and 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 Editors' Consensus: periodontitis and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 J Cardiol 2009; 104:59.
[9] Lockhart PB, Bolger AF, Papapanou PN, et al. Periodontal disease and 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 does the evidence support an independent association?: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12; 125:2520.
[10] Caufield PW, Dasanayake AP, Li Y. The antimicrobial approach to caries management. J Dent Educ 2001; 65:1091.
[11] Forgie AH, Paterson M, Pine CM, et al.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the caries-preventive efficacy of a chlorhexidine-containing varnish in high-caries-risk adolescents. Caries Res 2000; 34:432.
[12] Hicks J, Garcia-Godoy F, Flaitz C. Biological factors in dental caries: role of remineralization and fluoride in the dynamic process of demineralization and remineralization (part 3). J Clin Pediatr Dent 2004; 28:203.
[13] Selwitz RH, Ismail AI, Pitts NB. Dental caries. Lancet 2007; 369:5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