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天哲:在浙江江山“毛氏好家风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毛天哲 2023-06-08 发布于浙江
前言:这是在浙江江山“毛氏好家风研讨会”上的发言稿。因时间关系,会上简单择要讲述了一些,今应江山中华毛氏联谊研究会秘书处吴慧娟女士的要求,将全文修订整理后刊出。

在浙江江山“毛氏好家风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文/毛天哲

要说起毛氏的家风,那就源远流长的很。
大始祖毛叔郑的母亲是文王后妃太姒,教子有方,史籍有传。她培育出了两个最优秀的儿子,一个是周公旦,一个是幼子季载(即毛叔郑)。
两个极其聪慧的儿子——周公旦和毛叔郑(季载)是道学儒学的祖宗。周公制礼乐,传的是礼教一路;毛公(毛叔郑季载,谥号毛懿公)习周易,传的是道学一脉;五百年后孕育出了两大圣人老子(毛伯得)和孔子。
我们毛氏敬德崇德、重视子弟文化教育的观念,早就记录在三千年前的班簋中,铭文记载了成康王时期的顾命毛公(毛公隥)对孙子班的一段训辞。毛公在讲述了自己在成王十九年受命更虢城公服,三年靖东国的经历后,告诫孙子毛班,曰:
“唯民亡(罔){左ㄔ右上止下为口}(旨)才(在)彝,{上末下心}(怽,同昧)天令,故亡。允才显(哉显),隹(维)敬德,亡(罔)卤(攸)违。”意思是“东夷人'无教在彝’,致使子孙不明天命天道,导致了亡国。”这说明自周初毛叔郑始,毛氏就十分注重文化的传承,文字记录的镌久。
班簋记载的毛公训词,就很有代表性表明了我们毛氏的家风。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非常关注,而且亲自铭刻在青铜器上,六个字:“惟敬德,罔攸违。”什么意思呢?就是训示后世家族子孙,一定要尊天敬祖,遵循道德,不要有一丁点的违背。
 
古人云:“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今人多不大明白此话含义,哲略解一下。天雨粟乃指上天也赞许仓颉之聪明,发明了文字,雨粟以奖励。古人讲鬼神,后世能明白者甚少。所谓鬼神,皆人精气所归者,有血亲者为神,无血亲者曰鬼。就是说,逝去的先祖是保佑自己同姓血缘子孙的神灵,而对异姓而言就是鬼。此处的鬼乃是通指人之祖先,是说祖先因仓颉发明了文字,得以通灵前人,能以传示子孙,感动的哭了。
西周青铜器的记事铭文正是有“通灵前人,训教子孙”的作用。周人一改商代彝器少铭的特点,大量长篇铭文的出现和毛氏的提倡和身体力行是有关的(始祖毛叔郑在成王年就任职司空,后嗣也多有任司空职)。班簋,毛公鼎等长篇记事器铭亦佐证了这点。
毛氏家族的家风文化就是诗书传家。青铜器铭文就是“家书”,类似于后代的家谱。三千年后的我们,从班簋的铭文里面,就可以完完整整地还原出,毛氏家族五代先祖名讳。同时也能复原出,史记阙载的毛氏二世祖毛公隥三年靖东国的煌煌事迹。这些都是传世文献缺载的西周初年重大史实,足以羽翼经史。
班簋铭文还记载了始祖皇公(毛叔郑)受封“京宗懿釐”的史实,记载了叔郑公次子毛伯(中旄父)更虢城公服为周六师统帅伐东夷三年靖东国的事迹,记载了毛氏为文王太姒嫡子孙的不朽真相,记载了自大始祖以来的四代先祖名讳,这些都是先祖凭借“青铜器家书”留给我们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的毛氏家风也是斑斑可见。
这些事都算是远古了,我还是说说自个本支系的毛氏家风吧。我祖上是自义乌迁到金华的,为了寻根, 对义乌绣川毛氏谱牒记载作过一番研究,所以还是可以说说的。
绣川毛氏始祖是毛国华的幼子毛镌。考之方志,国华公于明道元年任福清县令(见清乾隆《福州府志》),与之合榫。之后,在治平年间任职福建政和县知县(见《八闽通志》),熙宁初年任职福建连江县令(见清乾隆《福州府志》),熙宁七年任职於潜县令(见《咸淳临安志》),元丰元年任婺州观察推官(见明万历《金华府志》),元丰二年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累而去官,被收坐。元丰三年案结,去职后或未能复职,大概就此退隐林下,落籍於潜。
可以看出,国华公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宦游在外,故在元丰六年宋龙图阁待制毛渐初纂《毛氏世谱》时于国华公名下或仅记其名,或有记载他事而后遗失,以致国华公后裔情形概无所记,甚憾也。
毛镌是处士,但家业还是以儒学为为主,书香门第,重视对子孙的培养教育。自毛镌安居凤林重拾儒学,其长子渊,国子进士,授都员外郎。次子浙,任司理,其子采,邑庠生。采之子嬚任太平尉。熑之子毛洪,淳佑进士,居浦江。
毛渊长子毛朴任浦阳教授,次子毛木为乡贡进士。毛朴长子毛炳,登宝庆(宋理宗)二年(1226)进士,历官宝谟阁学士,退休。四子毛耀,太学生,知无为军。毛炳之长子喆,太学生,任怀孟县令。次子台,任信州丞。三子基之次子光宗,邑庠生。孙必隆任沅州丞;必盛任严州教谕。
毛镌以下六代人中有男丁26人,有功名官职者15人,比例之大,成果之丰,堪为义乌名门。尤其是四世孙毛炳,“初游东莱之门,后沐西山之教,专心正学,克绍薪传",与真德秀共修《读书记语》,为宋代金华理学重要传人。
正因为毛镌子孙有功名官职者甚多,故八代之前,迁居无常。如毛镌幼子浙之一脉,采熑洪祖孙三代皆迁居浦江。长子渊之孙辈曾孙辈中,有析居遂安,有游学绍兴而居的,有因任信州丞而迁居江山的,有迁居三吴的,也有迁居永康、诸暨的。真正留在义乌发祥的当数毛炳玄孙畴公一脉。
八世祖毛畴公生当元明之际,与义乌进士杨焯之孙杨芾为道义交,二人曾结庐赤岸莲塘,隐居不出,好诵诸葛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苟全性命于乱世,意以生丁于元矣。杨芾、毛畴二人皆孝行夙著,重气节,义不仕元,为乡人所异目。
畴字邦叙,号兰谷,行寿五,“博学尚行,县尹蒋公瑾以贤良荐,不仕”。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目光远大注重实践。他觉得子孙贤良有才干,久居凤林,将不利毛氏子孙大展宏图大业。洪武初年,海宇复清,他挺身而出,占籍在城为图长,经理乌邑各地的经籍版册等,借为官府服务的机会,迁到了县城谋发展。
谱说寿五公命“一府君(长子仕安)下住城市,应新役也;二府君(次子仕宁)下住凤林,仍旧址也。顺三府君(养子仕宏)下住铜岩之麓,屯役田供役占也。”此谋甚大哉,子孙分居城乡,既继祖业,尤谋发展,面面俱到。
养子不计的话,毛畴公有孙四人,分别取名为规矩准绳。长房规生四子,矩生三子。二房准生四子,自兹后,子孙大发,其三代间就有“一准八永廿八士”之美谈。说的是明二府君长子准有孙十六人,其佼佼者就有八人(名第一字皆为永),其曾孙则更多了,名第一字带士的就有廿八人,皆有功名。
毛准第四子馀庆(行玉四三)应诏输栗,授将士郎,迁居俞村(今毛店),为毛店太公,生有六子一女。六子又各生四子,共计廿四个裔孙。正如《毛氏家乘》谱序所述“尤盛者在廿八都凤林之上下,为最其间,家业之丰隆,人文之炳蔚,真足以媲美”,在明代中期即成为乌邑望族。
明一府君一支多居城南,子嗣也是旺盛,多以诗书传家。唯毛规第四子馀廉之孙普霖(行正三四)侠义、好结友,家有父有兄掌家,自得遣兴好赌。“先君欲令远城市,令长叔往居世祖尚阳村,勤农业,后致富”(正三三府君传)。
父亲毛永欢忧其玩乐丧志毁其一生,让他脱离那帮游手好闲的朋友,令他到世祖居住的老屋尚阳去从事农业劳作,普霖遵父命,携带新婚妻子贝氏,“遂束装泣别,乃赴飞来山之阳,衣祓襫,荷耰锄,出作入息,与庸保同甘苦”。男耕女织,艰苦创业。“陟五峰,定坟茔,览双涧,肯堂构,遂成百世不拔之基”,富甲一方。
普霖字景泽,号南阳处士,乃尚阳开基祖,尚阳距祖居地王村前川皆不远,仅二里路。普霖初至乃结庐居三丫塘,往耕于尚阳。“君年三十六始辍躬耕,日与塾师课而读,五十外委政诸子,为时同亲知,相共欢,䜩啣盃盈满,抚掌清谈,为人济困扶危,乡里推为祭酒,足迹不及城市(正三三府君传)。”
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啊!普霖能改过自新脱胎换骨,艰苦创业,富而不忘济贫,课子读书,传承家学,为毛氏子孙后代树立了榜样。其耕读传家,艰苦创业,已成为尚阳古村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
今尚阳村毛氏多是其裔孙也,被尊称为尚阳太公。尚阳村大概有十一个厅堂号,光尚阳一村就有1700多毛姓人口,毛店人口更多,大约有2000多。欢迎大家到义乌尚阳毛店去游玩。
         

四百多年前毛氏先祖置办的珠灯,用120万颗颜色不一的珠子串成,重达189公斤,尚阳村镇村之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