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甲双胍对肝肾有损伤吗?老年人能用吗?真的需要谈“胍”色变吗?

 空谷幽兰80 2023-06-08 发布于广东

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60余年历史,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首选和全程用药,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为全球防控糖尿病的核心药物。但是近些年,在广大糖友之间广泛流传二甲双胍会对肝脏与肾脏造成一定的损伤,可谓是谈胍色变,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图片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属于双胍类降糖药,可以作用于肝脏直接抑制肝脏的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可以通过提高外周组织(肌肉、脂肪)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作用于肠道可以减少小肠内葡萄糖吸收,同时提高GLP-1水平。通过抑制线粒体复合物I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减少ATP 合成,激活AMPK,促进脂肪酸进入线粒体进行脂肪酸β氧化,减少脂肪合成,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提高胰岛β细胞对血糖的应答。


图片

单独使用可有效降低 T2DM 患者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血糖,可使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约1%-2%。二甲双胍的安全性好,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时不会发生低血糖反应。但由于二甲双胍可增强部分药物的降糖效果,因此联合用药时,特别与胰岛素促泌剂或者胰岛素连用时,应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问:是否会对肝脏造成损伤?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生化工厂”,具有解毒功能,可以清除药物和有毒物质。在药物代谢方面,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但肝脏也可能被药物所损伤。那么,二甲双胍进入体内后,是否会经过肝脏代谢?是否会损伤肝脏?

答案当然是否定

图片

二甲双胍通过胃肠道吸收进行血液循环,几乎不与血浆白蛋白结合,不经过肝脏代谢,不竞争肝脏 P450酶,在体内也不降解。而是直接作用于肝脏和肌肉,减少肝糖异生,增加肌肉葡萄糖酵解。因此,二甲双胍无肝毒性,在推荐剂量范围内使用二甲双胍,患者无需担心会对肝脏造成损害。

相反二甲双胍具有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脂肪肝的作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如有糖友在使用二甲双胍的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首先需积极查找其他原因,比如是否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及保健食品,过量饮酒等等,不能完全归咎于二甲双胍。

图片

问:是否会对肾脏造成损伤?


肾脏主要参与代谢废物的排泄、维持身体水电平衡、调节内分泌功能等。当肾功能受损时,由于肾脏的排泄能力下降,代谢产物蓄积在体内可能对各器官组织产生毒性损害。那么,二甲双胍会损伤肾脏吗?

答案也是否定的!

图片

二甲双胍主要以原形由肾脏从尿中排出,清除迅速,12~24h大约可清除90%。其清除率约为肌酐清除率的3.5倍,且经肾小管排泄是二甲双胍清除的主要途径。因此,二甲双胍对肾脏没有损害。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能具有肾脏保护作用。如糖友在用药期间出现肾功异常,肌酐升高,蛋白尿等情况,同样需积极查找其他原因,如是否因长期血糖控制不达标,诱发糖尿病肾病加重等,而不能简单的归咎于使用二甲双胍。

图片


图片

注意: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

应慎用二甲双胍

前面我们说到二甲双胍无肾脏毒性及肝毒性,那么广大糖友使用二甲双胍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显然答案也是否定的!

对于肝肾功能异常的糖友使用二甲双胍时需慎重,主要原因在于可能会诱发乳酸酸中毒。首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乳酸酸中毒:乳酸是葡萄糖代谢中间产物,正常情况下,乳酸可维持在正常范围,但当人体乳酸生成过多,对乳酸代谢/排泄减少时,可引起乳酸酸中毒,轻者可无显著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呼吸深快、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脱水、昏迷等症状,甚至死亡。

图片

肾脏是二甲双胍的排泄器官,在肾功能异常时,肾脏对二甲双胍的排泄能力下降,清除半衰期延长,导致血浆二甲双胍浓度上升,乳酸性酸中毒风险增加。但肾功能异常并非二甲双胍的绝对禁忌症。能否使用二甲双胍需由肾小球滤过率(eGFR)决定,患者eGFR≥60ml/(min.1.73㎡)无需减量,eGFR45-60ml/(min.1.73㎡)时 减 量,当 eGFR<45ml/(min.1.73㎡)需时停用。

同时需提醒广大糖友的是,蛋白尿不是二甲双胍的绝对禁忌,仅根据蛋白尿就停用二甲双胍的使用误区。

肝功能严重受损时会明显降低乳酸的清除能力,而二甲双胍具有升高乳酸的作用,若此时使用二甲双胍,可能导致乳酸在体内堆积,有诱发乳酸酸中毒的风险。因此,建议血清转氨酶超过3倍正常上限时应避免使用,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的患者使用时应密切监测肝功能。


图片

综上,二甲双胍本身对肝脏、肾脏没有损害,但当肝肾功能异常时,特别是当转氨酶升高3倍以上、合并严重肝功能不全、失代偿期肝硬化时,以及肾小球滤过率低于45的患者,不能使用二甲双胍,否则会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


图片

刘峰

内分泌科 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

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痛风等内分泌常见疾病的诊治。同时对肾上腺及垂体疾病等有一定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