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圣医学解丝集•四圣心源解丝•六气解•卷首

 四圣医苑 2023-06-08 发布于广东

《六气解》是《素问》关于五运六气的七篇大论(约占该书分量的三分之一)的精华版,是“天人感应”思想的进一步体现。它的根本作用有三:第一,启发“六气辨病”理念。卷首导语,先生示:“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义至简而法至精也。”从临床诊治的层面讲,这一点,无疑是全书乃至整个四圣医学最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第二,揭示“六经六气”性情[1]。概言“六经”的“六气”在人身的病理特点和病态表现。第三,教导“阴阳相依”思想。分两面看,一方面,讲万物存在相互联系,且存在某些主要联系;每个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将受到与其有主要联系的事物的制约和影响[2]。另一方面,讲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其恰当且客观存在的某个参照物,与该事物构成“阴”或“阳”的关系;事物只有在与其参照物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有其强弱、高低等属性的判断可能和判断意义[3]

“六气辨病”就是“六气辨逆”[4];有了这种理念后,就应当深入了解“六气性情”;了解了“六气性情”,就知道六气之病表现为什么症状。而反推的过程,就是疾病诊治的过程。也就是说,看到症状,就可以了解六气的哪些气机出现了问题;将症状归结为对应经络病变之后,就可以辨认是“肺胃之逆”还是“肝脾之陷”[5],进而按照《伤寒论》“知犯何逆,以法治之”[6]的原则,立法处方让病变气机(经络)“反逆而为顺”(《长沙药解·大枣》),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详见拙作《四圣的心源是什么?——四圣医学导读》。)

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义至简而法至精也。仲景既没,此义遂晦,寒热错讹,燥湿乖谬,零素雪于寒泉,飘温风于阳谷,以水益水而愈深,以火益火而弥热。生灵夭札,念之疚心,作六气解。



[1] 《四圣心源·六气解·太阳寒水》:“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伤寒说意·卷首·六气解》:“一经有一经之性情。经气和平,彼此交济,一经之性情不至偏见。一经病则自见其本气,而一经之性情遂处发现。《伤寒》六经之证,六经之性情发现也。仲景为六经写真,知六气也。知六气之变化,则知六经之性情矣。”

[2] 如《四圣心源·六气解·六气从化》:“母气用事,子弱未能司权,则子从母化;子气用事,母虚不能当令,则母从子化。”《四圣心源·六气解·六气偏见》:“以此气之偏盛,定缘彼气之偏虚。如厥阴风盛者,土金之虚也。……”这是辩证思维。关于“辩证思维”,百度百科:“辩证思维指的是一种世界观。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而辩证思维正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而进行的对世界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得到某种结论的一种思维。辩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3] 《四圣心源·六气解·本气衰旺》:“……病则或见司化者之本气,或见从化者之本气,或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或从化者而见司化之气,全视乎本气之衰旺焉。”这是比较思维。即通过对两种相近或相反事物的对比,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与特性的思维方式。比较思维含对比思维和类比思维。《天人解》的“援物比类”属于类比思维。笔者注。

[4] 《素问·六节藏象论》:“逆则变生,变生则病。”可见“逆”即“病”,“病”即“逆”。笔者注。

[5] 《长沙药解·桂枝》:“大抵杂证百出,非缘肺胃之逆,则因肝脾之陷。”

[6] 《伤寒论》第267条:“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伤寒论》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被后世错解为“辨证论治”,这里不作引用。笔者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