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治病原理臆解

 必理通 2011-06-24

人身一太极,理如蒸汽机;太极本一气,水火匹配成。

太极一气,无论是处于阳化气-功能增强的工作态——输出能量,还是处于阴成形-功能减弱的休息态——收藏能量,都遵循一气周流,左升右降之规律,区别在于中气的温度、位置、流量和周流速度。

阳(相火释放)化气,中气温度偏高、位置偏表偏上、流量增多、周流速度加快——地气上为云-气之谓,名为能量;

阴(相火收藏)成形,中气温度偏低、位置偏里偏下、流量偏少、周流速度减慢——天气降为雨-精之谓,名为能源。

此如三七生所言:“位于上者为能量,火之释放者也;位于下者为能源,火之收藏者也”。

温热药助阳,阳化气,主要针对中气温度偏低、位置偏里偏下、流量不够、周流速度减慢之化气不及的阳虚证而升温成气,即能源转化为能量不足,机体功能偏衰。

治本之策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当以温热药(甘温为主)助相火释放而增强化能源为能量能力。

治标之策是根据药物归经,选择相应药物调整中气——以温热药济贫为主,寒凉药劫富为辅,使之充足、周流而不郁滞。

寒凉药助阴,阴成形,主要针对中气温度偏高、位置偏表偏上、流量偏多、周流速度加快之成形不及的阴虚证而降温成液,即能源转化为能量太过,机体功能偏亢。

治本之策为壮水之主,以治阳光。当以寒凉药(甘寒为主)助相火收藏而减弱化能源为能量能力。

治标之策为根据药物归经,选择相应药物调整中气——以寒凉药劫富为主,温热药济贫为辅,使之充足、周流而不郁滞。

一方之中,寒热药并用,是由于寒热药作用于人体的部位不同,可以发挥劫富济贫的协同作用--热则气增,寒则气减,确保中气由寒药处向热药处转移。

附录

澄空老师用药准则:

辛甘化阳,阳主左升,苦甘、酸甘化阴,阴主右降,左升右降,犹如日出日落,此乃用药之指南;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是一元盈亏之详征

自注:无论辛甘化阳左升,还是苦甘、酸甘化阴右降,都是中气之升降变化。由此推论,药之味主中气之升降。

而药的寒热之性主中气的形态——阳(热-相火开大)化气之动态,阴(寒-相火关小)成形之静态。

 附三七先生五味论:

甘多则守,辛多则走,酸多则收,苦多则降,咸多则软。

自注:过甘则滞而成痞,故辛开(升)苦降而除痞。

三七生论石膏:

 

石膏秉白虎秋气,性当为凉,而非寒。黄柏之类才是寒性,寒药味多苦,故苦与寒每每并称。

其实用凉药正是为了把热收降进去,而不是消掉。有时候过用热药反而会把热量散出去,所谓壮火食气是也。

 

人人都是老中医:

 

“阴阳辩病性、五行辩病位”——六经辨方证。

人药合一:阴阳与四气-凉与寒属于阴,温与热属阳。五行与五味-酸属木,苦属火,甘(甜)属土,辛(辣)属金,咸属水。

大千老师说:“气聚为热,气散为寒”。此与“天热井水凉而少-阳载阴升于外-外热内寒夏吃姜,天寒井水热而多-阴覆阳降于内-外寒内热冬吃萝卜”原理一致。气血多则热,气血少则寒。温热之药使气血增多,寒凉之药使气血减少。药之四气与药之五味归经相结合,则可明确该药调整气血(能量)的具体作用-使某一部位的气血增加或减少。总体原则:劫富济贫。

药物治病,在于恢复气机圆运动。

药之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入咸肾。此为精确定位。

药之性:温热使气增多,凉寒使气减少。此为定量(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气偏多为温,气偏少为凉,气适中为平)。

性味合一,定位与定量相结合,则为药物的具体作用。

如:麻黄辛苦温,味辛苦,说明其入上焦肺与心,性温,说明能增加肺心部位的气血量。由于气聚为热,故可知其针对的是上焦寒——肺与心部因气血不足所引起的功能异常-下部气血升不上去导致上部气血降不下来。

麻黄的直接功效是引气血向表部聚集。麻黄汤还用桂枝杏仁加大气血向表部聚集的力度,同时又用炙甘草固中,使气血绕中旋转而不至于直线上升——防止上升太过。

上古真人答问:

问:老师能否对中药药性用五运六气解释,  四气是否就是五运六气的简化。
答:五运六气刚才不是说了吗,五运跟月亮的运行有关系;六气跟太阳的运动有关系。中药的药性,四气五味。四气就是对应的四季,四季就是春夏秋冬,那么春天主生,夏天主长,秋天主收,冬天主藏,就是生长收藏。四气就是升降浮沉,其实是一个道理。升浮就是对应春夏;降沉对应秋冬。五味不就是五行吗,酸苦甘辛咸对应木火土金水,对应肝心脾肺肾。这都是对应的,都是一个思路。

 

                                                                         方药的阴阳效果

经云:“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甘涌泄为阴。”钦安云:“大凡药品,性具苦、寒、酸、濇、咸味者,功专在阴;具甘、温、辛、淡、辣味者,功专在阳。”“一切甘温苦寒之品,下喉一刻,即入中宫,甘温从阳者,赖之以行,苦寒从阴者,赖之以运,故曰中也者,上下之枢机也。”“余谓凡治一切阴虚、阳虚,务在中宫上用力”。

                                                                           相火与君火

                                                                              杏林一脉
相火即命门之火,即人肾中真阳

君火是心火,心火来源于肾中真阳,所以也可以说君火肾阳同源。

肾中之阳催动肾中之水(即肾精)通过脾土上交于心以灭心火,在心中真阴的催动下,君火透过脾土下交与肾以暖肾水。
也就是说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可以看一下 医理真传 里面论述的很清楚

相火是肝胆之火!不是先天真火与君火有上下关系。相火是元气之贼,因为相火扰下焦精室。相火不是君火之根;命门是君火之根。

自注:相火是元气之贼,因为相火扰下焦精室——相火长时间处于释放状态而耗肾精及阴液

                                     关于君火升,相火降问题

                                                    作者:vstone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所以君火不论升降,相火才有位与不位之说。

“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 把六气对映到五行,是把“天”映射到“地”,从“地”的分类来看“天”。五与六无法对映,就引出君相二火的概念。

“人以天地之气生”,就是说人同时具有天与地的特性,天之六气与地之五运同时对人体产生影响。那么在考虑到人体生理变化的时候,既可以从天的角度来描述,也可以从地的角度来表示。从天的角度,可以分为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厥阴;而同时,君火、相火、土气、金气、水气、木气只是这六气的代名词(从“地”的分类来看“天”)。从地的角度,人可以分为木、火、土、金、水。而同时,风木、热火、湿土、燥金、寒水也是这五运的代名词(从“天”的分类来看“地”)。

那么在人体出现病症的时候,我们既可以用脏腑辩证的方法(地),也可以用六经辩证的方法(天)。有些病症用脏腑辩证的方法更直接(内伤、慢性病症),而另一些病症用六经辩证则更明了(外感、急性病症)。如果要用六经辩证去看慢性病,用脏腑辩证去看外感,也无不可,只是治病本应该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那样做的结果反而会使问题更复杂。

再看相火与君火,从原义来看,这其实只是六气中的两个,是从天的角度来看人体气机的运行状态。“相火之下,水气承之;” “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那么相火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具体的火,有形的火,有位置的火,有方向的火。君火是指由“阴精”而化来的”火”(能量)的总量,所以才有明与不明的强弱不同。而后世医家对相火与君火的概念进行了借用与引伸,比如朱丹溪指的肝肾相火等,导致这两个概念现在变得有些模糊了。

胃强脾弱本身就是脏腑辩证的最终描述了,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脾约症就是这样一种情况,这时候不必要再用相火来解释了。如果一定要说到相火是否在位,那么可以说只要阴阳平衡的,就是相火在位的。胃强脾弱本身就是阳强而阴弱。

说到各种辩证方法,可以说六经辩证与脏腑辩证是最基本和全面的,每一个都可以独立解决很多问题。六经辩证为经,脏腑辩证为纬,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医诊断治疗的基本框架。而八纲辩证是由这两种具体辩证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总体的分析方法与思路。比如,其中的“寒热虚实”,用于描述一个人体的整体状态,或一个脏腑的局部状态,与脏腑辩证联系较紧。而“表里”二纲是说病位的深浅,与六经辩证的关系较大。“阴阳”的辨识更是一个总体的纲领。六经辩证与脏腑辩证都是可以直接与治疗方剂相对应的,而八纲辩证不完全对应具体的用药,或者说信息还不够具体。

其他的如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经络辩证、病因辩证等都是局限在某个具体的方面,只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应用,所以都包含在前面的辩证方法中了。比如卫气营血辩证用于有表里症的情况,三焦辩证侧重于上、中、下三焦之间关系的情况,等等。

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为主线的,它以伤寒为例,说明外邪由表入里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从太阳到厥阴的六个步骤。这里的三阴三阳即是外邪侵入的路径,也是人体正气由里出表的道路。所以六经从本质上来讲,是指人体正气的不同状态,而与具体的经络完全是两回事。扁鹊见齐桓公时说到,病在腠理、病在肌肤、病在肠胃、病在骨髓与这个六经的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也不是说六经与十二经络完全没有关系。十二经络是人体气血在全身的输布,它必然与人体正气的形成、及脏腑的平衡都密切相关。所以六经辩证的过程中当然需要用到经络辩证,甚至脏腑辩证,就像脏腑辩证也需要用到十二经络一样。比如前面提到的脾约症,也在金匮要略中的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提到,就是六经辩证中用到的脏腑关系。而比如太阳病这样的表症,就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肺经、督脉等经络。

                    精气互化过程

少阳化精为气——入于血中为营气,入于津中为卫气。
少阴化气为精——卫气入血中化为营气,营气入于肾中化为肾精。

无论是精化气,还是气化精,都要以津血为媒介。津血虚则气不藏。故三七生说:滋阴是为了藏阳。

              症虽千变万化不一,理只中气周流不圆。

                              左路肝肾脾阳(热)化气而升,右路肺心胃阴(寒)成液而降。     

                                                                     何谓能源与能量

人通过脾胃消化吸收,将饮食精微转变成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中气(气血津精),处于动态称之为能量,处于静态称之为能量。能源与能量,为中气之阴阳两态。其阴阳转化在于先天相火的大小,人体相火的大小随太阳东升西降而调整。具体而言:

一年春夏季,一天子午时,相火释放-火开大,中气变为白鱼——气(肺-卫气,心-营气,胃-津液);

一年秋冬季,一天午子时,相火收藏-火关小,中气变为黑鱼——水(肝-血,肾-精,脾-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