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象列仙全传》《太平广记》神仙(17)

 zqbxi 2023-06-08 发布于江西

王重阳、丘处机、马钰、孙不二夫妇、郝大通等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81:冯观国、王嚞(王重阳)

王嚞(王重阳)

王嚞一般指王重阳。王重阳(1112年-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1]后因参加武举而易名德威,字世雄。[2]入道后改名嚞(或喆[3]),字知明,号重阳子,以“害风”为自称,[4]是全真道的开创者,被尊为“北五祖”之一。

王重阳在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壬辰十二月二十二日出生于咸阳大魏村。[5]他早年曾经考上武举,并解决过饥荒时家乡被盗匪侵扰的问题,为乡人所倚重。[6]金正隆四年(1159年)六月望日,王重阳在终南甘河镇(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甘河镇)中饮酒,期间遇到两位仙人,他们同样都是披发披毡,而且年龄样貌都极为一致。王重阳大感惊异,后跟随他们至僻静处时现身虔祷作礼。两位仙人认为此子可教,遂授之以口诀。王重阳有咏诗曰:“四旬八上始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后人以其所遇之仙人为吕洞宾。[7]翌年中秋,王重阳再遇仙于醴泉县(今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仙人留下五篇歌颂,并要求王重阳读毕后将之火化。

王重阳画像

在遭逢仙人指点后,王重阳留下妻子并将女儿嫁走,于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前往终南山南时村掘地为隧,题为“活死人墓”。[8]自此开始了离家弃俗的修道生涯。在翌年,本身为醴泉县人士的史处厚(?-1174年)闻得王重阳遇仙并得受秘诀,遂到终南山请求为师,成为了王重阳首位入门弟子。[9]此时王重阳的行为较为忘我脱俗,如以纸牌写上“王害风灵位”立于墓中,又自作诗云:

活死人兮王嚞乖,水云别是一般谐。

道名唤作重阳子,谑号称为没地埋。

来者路,不忘怀,行瓒须是挂灵牌。[10]

王重阳“活死人墓”(位于西安市区西南40公里路程的重阳成道宫中,今属西安市鄠邑区祖庵镇。据当地专家讲以前曾开过墓道,发现里面确有地下室,看下去深不见底)

大定三年(1163年),王重阳填堵了“活死人墓”,并迁居到刘蒋村结茅居,与和玉蟾李灵阳一起同住修道,而和、李二人亦是王重阳最早期的道友。其所居之地则为现今陕西省户县重阳万寿宫。李道谦在《七真年谱》中征引王重阳在《全真集》的自序,提到王重阳曾经在大定四年(1164年)遇到刘海蟾。当时王重阳从甘河镇带着酒返回刘蒋村茅庵,在路上遇到一位先生。他对王重阳说:“害风,肯与我一起饮酒吗?”王重阳遂与他一起将酒一饮而尽。那人叫王重阳用葫芦取河水并交给他,他再将葫芦还予王重阳并着他饮用,王重阳饮之发现是仙酎。先生又对王重阳说:“你是否认识刘海蟾?”王重阳回答说只曾经在画像中见过而已。刘海蟾笑而离去。[11]

大定五年(1165年),王重阳在终南山上清太平宫墙壁上写了一首诗,云:

害风害风旧病发,寿命不过五十八。两个先生决定来,一灵真性成搜刷。[12]

这预示了王重阳自知为其寿命只到五十八岁,从当时起计只余下四年。在大定七年(1167年)四月二十六日,王重阳将刘蒋村茅庵焚毁,并向众人辞别说要到东海“捉马”。在五月路过北邙山上清宫时,他在墙壁题诗云:

丘谭王风捉马刘,昆仑顶上打玉球。你还般在寰海内,嬴得三千八百筹。[13]

这预示了他将要度化丘处机(1148年-1227年)、谭处端(1123年-1185年)、马钰(1123年-1183年)、刘处玄(1147年-1203年)四人。但在这之前的东行期间,王重阳在夏天经过掖城(今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时收了刘通微(?-1196年)为弟子,是他入山东传教后的首徒。[14]

武汉长春观壁画:王重阳与北七真在烟霞洞【4097x2705像素】

后王重阳在闰七月十八日来到宁海军[15](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并在范明叔的遇仙亭与马钰会面。王重阳知道马钰夙有仙契,劝勉他学道修真。马钰遂邀请他到城中的南庵居住,日夕与之问道。[16]该庵被王重阳题名曰“全真”,“全真”之名,亦由此而起。《金莲正宗仙源像传》中记载王重阳为此曾书一长歌〈全真堂〉,并对此作出解释:

堂名名号号全真,寂静逍遥子细陈。岂用草茅遮雨露,亦非瓦屋度秋春。

一间闲舍应难得,四假凡躯是此因。常盖常修安在地,任眠任宿不离身。

有时觉后尤宽大,每到醒来愈忧亲。气血转流浑不漏,精神交结永无津。

慧灯内照通三耀,福注长生出六尘。自哂堂中心火灭,何妨诸寇积柴薪。[17]

此歌显示出王重阳追求寂静逍遥的精神境界及摒除世俗欲求、重视内丹修炼的思想,而“全真”就是上述修行思想的总结。王重阳十分希望马钰夫妇能够弃除家缘、离乡背井修道。虽然他们二人起初并不愿意,但在王重阳分梨赐芋栗、重重入梦以天堂地狱十犯大戒罪警及送赠诗词传达教化要旨的循循诱导之下,[18]马钰遂在大定八年(1168年)出家。[19]

山西芮城永乐宫重阳殿壁画《叹骷髅》,全真教道家祖师王重阳手提着自绘的《骷髅图》,以此点悟度化弟子——马钰夫妇(北壁西段祖师画传)【2191x3006像素】

赏析:
位于重阳殿北壁西侧上右二的画传第27号《叹骷髅》,表现的是全真开派祖师王重阳度化弟子马钰夫妇的情节。榜题共54字:"叹骷髅。昔祖师在全真庵自画一骷髅,以示丹阳夫妇,复赠之诗云:堪叹人人忧裹愁,我今须画一骷髅,生前只会贪冤业,不到如斯不肯休。"
画中重阳屈腿直背坐于一株虬松下之石座之上。左手拈提自绘《骷髅图》,右臂屈伸,右手握固,其中食、中二指并拢指向《骷髅图》,目视前方二人。身前站立二人,当为马钰、孙不二夫妇,孙在马前,二人着素衣,拱手问礼,面露虔诚之相。王重阳身后右侧立二人,前人右手提圆口鼓腹罐,身披蓑衣,束发似有三髻。身后一人袖手躬身立于其后。榜题题签"叹骷髅"与重阳赠诗呼应。

山西芮城永乐宫重阳殿壁画《叹骷髅》,全真教道家祖师王重阳手提着自绘的《骷髅图》,以此点悟度化弟子——马钰夫妇(右图为王重阳特写)

而丘处机及谭处端早在前一年已经投师于王重阳门下,其后王处一(1142年-1217年)亦继马钰之后在同年成为王重阳弟子。[20]二月,王重阳领着马、谭、丘、王四人入崑嵛山石门口开烟霞洞修练,三月时郝大通(1149年-1212年)亦到崑嵛山跟随王重阳出家。同年八月,王重阳连同五位弟子迁居到文登县(今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姜实庵建立七宝会。[21]大定九年(1169年)四月,王重阳与马、谭、丘、郝四位弟子返回宁海军,周伯通修建了庵堂礼请王重阳居住,名曰“金莲堂”。马钰之妻孙不二(1119年-1182年)在同年五月初五日来到金莲堂出家,后又于八月在金莲堂成立金莲会。九月,王重阳到登州福山县(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立三光会,又于蓬莱(今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组织玉华会。同月,王重阳与马、谭、丘三位弟子西至莱州(治所在今山东省莱州市),度化了刘处玄入道。十月,又于掖县成立平等会。[22]至此王重阳在山东地区短短的两年之间“普化三州,同归五会”。秦志安在《金莲正宗记》中记载了一则榜文,介绍了五会名字的关系与意涵:

其榜曰:窃以平等者,为道德之祖,清净之源。乃金莲玉华之本,三光七宝之宗。普济群生,遍超庶俗,银焰充盈于八极,彩霞蒸满于十方,人人愿吐于黄芽,比比不游于黑路。玉华者,气之宗;金莲者,神之祖。气神相结,谓之神仙。[23]

这显示出五会之名都是与道教意象及修练有关。

在成立平等会后,王重阳与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及刘处玄四位弟子同游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寓居于王氏的宅邸。[24]他在这次旅途中对弟子多有教导,并书〈竹杖歌〉以作说明:

一条拄杖名无著,节节辉辉光灼灼。伟矣虚心直又端,里头都是灵丹药。

不摇不动自清闲,应物随机能做作。海上专寻知友来,兀谁堪可为依托。

昨宵梦里见诸虬,内有四虬能跳跃。杖一引,移一脚,顶中迸断银丝索。

攒眉露目震精神,吐出灵珠光闪烁。明焰挑来共乐然,白云不负红霞约。[25]

此歌以竹杖为喻,道出竹中空外直的特点满藏玄机,需要做到“不摇不动自清闲,应物随机能做作”的境界。“虬”是指有角的小龙,[26]“四虬”应是指当时在王重阳身边的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四位弟子,勉励他们最终能够“吐出灵珠光闪烁”,在修行上取得成就。 到了大定十年(1170年)正月初四日,王重阳自知行将羽化,召集四位弟子说“吾今赴师真之约矣”,并留有一颂云:

地肺重阳子,呼为王害风。来时长日月,去后任西东。

作伴云和水,为邻虚与空。一灵真性在,不与众人同。[27]

众人知重阳将去,皆悲恸不已。王重阳见此再以昔日在甘河遇仙时所得的秘诀五篇付予马丹阳,令递相规益。[28]他在离世前遗诗曰:

一弟一侄两个儿,连予五逸做修持。结为物外真亲眷,摆脱人间假合尸。

周匝种成清净境,递相传授紫灵枝。山头迸出灵华会,我趁蓬莱先礼师。[29]

诗中“一弟一侄两个儿”是指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四人,“弟”、“侄”、“儿”的分别是各指他们与王重阳的年龄差距而比喻的关系。“连予五逸做修持”是指王重阳最后托付予马钰的五篇秘诀。“结为物外真亲眷”是指弟子们投庵皈依后,便与一众门人、同道结为“物外亲眷属”共同修道,以摆脱世间上种种虚幻的“人间假合”。“周匝种成清净境,递相传授紫灵枝”相信是期盼全真道将来道脉繁衍,最后的“我趁蓬莱先礼师”则喻意自己先行登真羽化。[30]

在王重阳逝去后,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四人尽礼把王重阳遗脱暂时安葬于孟宗献花圃后,回到终南山与和德瑾、李灵阳及其他王重阳的好友弟子会面。次年,四人居于刘蒋庵(今陕西省户县重阳万寿宫)并修治葬所,并在大定十二年(1172年)回到汴梁,将王重阳的仙柩带回归葬于刘蒋庵。元代初期,全真道受到元朝政府的礼待。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六年(1269年)敕封王重阳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31]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进一步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32]

立教宗旨

王重阳的修行及立教思想散见于其诗文集。例如《重阳立教十五论》是王重阳对全真弟子的修行规范总要,当中包括立教宗旨、入门修练准则、道士日常修习法则、内丹修炼宗旨及修道者所应达到的境界等。

他在修行上主张出家投庵,发扬了道教道士出家住观的教团形式。王重阳本人在修行之初就舍弃妻女离家修行,他在度化已经成家立室的马钰、孙不二夫妇时亦极力诱导他们出家皈依。在《重阳分梨十化集》中收录了他对二人的劝说诗句,如有“若是居家常似旧,马公无分做神仙”、[33]“马风子、辞别家乡,与风仙作伴。”、[34]“脱家缘、故做心风。不迷假相,直认真风”[35]等语,因此强调出家修行是全真道创立初期的一大特色。王重阳认为凡是出家的人都先须投庵。因为庵是房舍,乃人一身的依靠。当身体有所依仗支援,心灵便会渐得安定,气与神亦会因此和合畅顺,得以进入真道。[36]

王重阳重视群体形式的修练,他主张修道者应“合道伴”,但对道伴的条件有着明确要求:

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然先择人而后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后择人。不可相恋,相恋则系其心;不可不恋,不恋则情相离。恋欲不恋,得其中道可矣!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著外境,无智慧性愚浊,无志气干打哄,此三不合也。立身之本在丛林,全凭心志,不可顺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择高明者,是上法也。[37]

这反映王重阳重视门人之间在修道过程中的互相扶持。

而他于山东传教时在短时间内就成立了“三州五会”的地方教会,组织群众共同修练,也是他重视群体修道的具体实践。这种创立地方会社的传教模式亦被其弟子所继承,如丘处机在晚年西行会见成吉思汗后回到燕京,就在当地创立了“平等”、“长春”、“灵宝”、“长生”、“明真”、“平安”、“消灾”、“万莲”八会。[38]

尽管王重阳重视群居住观的修行生活,但他也认为门人可以借着云游四方以助修道。在《重阳立教十五论》〈第二云游〉中提到:

凡游历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红翠,或玩州府之繁华,或赏寺观之楼阁,或寻朋友以纵意,或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虽行万里之途,劳形费力,遍览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二者参寻性命,求问妙玄。登山戏崄之高山,访明师之不倦,渡喧轰之远水,问道无厌。若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39]

修炼要旨

王重阳重视性命之学及内丹修行,主张去除世俗欲念。他曾经对马钰说“凡人入道,必戒酒色财气、攀缘爱念、忧愁思虑,此外更无良药矣”。[40]王重阳的诗词中有仔细陈述酒、色、财、气对修行的害处,例如在〈西江月‧四害〉一词中云:

堪叹酒色财气,尘寰被此长迷。

人人慕带似醯鸡,乱性昏神丧慧。

独我摇头不管,介然甘守孤恓。

粗衣粝食淡黄虀,养就胎仙既济。[41]

他认为酒、色、财、气会令人沉沦,丧乱失神,故在生活上的衣食亦应以简朴为主,才能在修行上取得成功。他又以诗分别论述四害如何损害人的精神及身体:

〈酒〉

酒,酒。恶唇,赃口。性多昏,神不秀。

损败真元,消磨眉寿。半酣愁腑肠,大醉摧心首。

于己唯恣猖狂,对人更没惭忸。不如不饮永醒醒,无害无灾修九九。[42]

〈色〉

色,色。多祸,消福。损金精,伤玉液。

摧残气神,败坏仁德。会使三田空,能令五脏惑。

亡殒一性灵明,绝尽四肢筋力。不如不做永绵绵,无害无灾长得得。[43]

〈财〉

财,财。作孽,为媒。唯买色,会招杯。

更令德丧,便惹殃来。积成三界苦,难脱九幽灾。

至使增家丰富,怎生得免轮回。不如不要常常乐,无害无灾每恢恢。[44]

〈气〉

气,气。伤神,损胃。聘猩狞,甚滋味。

七窍仍前,二明若沸。道情勿能转,王法宁肯畏。

斗胜各街偻㑩,争强转为乱费。不如不作好休休,无害无灾通贵贵。[45]

除了戒绝酒、色、财、气外,王重阳亦教导门人要保持心中清静,过简单自然的生活,修养性命。他在〈三州五会化缘榜〉就教导会众云:

务要诸公认真性养真气,诸公不晓根源,尽学旁门小术,此乃是作福养身之法,并不干修性命入道之事。稍为失错,蠹乖人道。诸公如要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学道。只要尘凡事屏除,只用心中清静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诸公各怀聪慧,每斋场中细细省悟。庶几不流落于他门,功行乃别有真功真行。[46]

上述的教导应该是王重阳在五会草创时对教徒的概略指点,因此劝勉他们不用急于求成,而是应该先由生活的基本做起,以清静为基础,再实践“真功真行”。后来全真道士晋真人在解释何为“真功真行”时就指出:

如今略说道果之因,上天只秪祐真功真行,如大善德之人,自可感动天地。经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叠精神。无动无作,真清真净,抱元守一,存神固炁,乃真功也。若要真行,须要修行蕴德,济贫拔苦,见人患难,常怀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为之事,先人后己,与万物无私,乃真行也。[47]

因此“真功”是指静虑心神后的内练功夫,“真行”就是指无私的助人善业,当中包括入世的救济及弘道宣教。

王重阳在修行上十分注重性与命的修持,例如他在《重阳立教十五论》〈第十一论混性命〉中提到“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若见命,如禽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48]可见他认为性与命对修行同样重要,是互相增益的。王重阳亦视内丹为通向证道的阶梯,在他关于修行主题的诗词中有大量运用内丹术语的作品。例如以下这首以〈修行〉为题的七言律诗:

断云飞尽月光明,返照神舟傍岸行。水火相逢开正路,木金间隔定长生。

黑铅赤汞分南北,白虎青龙换甲庚。依此修持真了了,空中结就玉丝棚。[49]

他另外一首以〈金丹〉为题的七言绝句亦直接表现出重视返归真性、去除凡思俗念、以身体作丹炉的内丹修持思想:

本来真性唤金丹,四假为鑪炼作团。不染不思除妄想,自然衮出入仙坛。[50]

三教关系

王重阳的修行思想以道教为主,但同时容纳儒、佛两教。他在对待三教的关系上持开放宽容的态度,认为三教有互相交融兼摄之处。经常被引用的七言律诗〈孙公问三教〉就反映出这方面的思想: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悟彻便令知出入,晓明应许觉宽洪。

精神炁候谁能比,日月星辰自可同。达理识文清净得,晴空上面观虚空。[51]

然而,我们在解读此诗时不应只看首两句“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就简单认为王重阳是“三教合一”的支持者。后两句“悟彻便令知出入,晓明应许觉宽洪”就清楚地表达到如果我们能够悟彻三教,就会明白他们之间是有所不同(出入)的,故此需要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差异。这反映出王重阳在此诗的重点在于回应三教关系应该如何处理。他要我们明白到三教之间虽然有相互契合之处,但亦有回异的地方,他在此诗中并非认为三教是纵摄为一,反而是互有异同。

他在另一首诗〈问禅道者何〉里,认为道佛二教在修行上可以互相兼通:

禅中见道总无能,道裹通禅绝爱憎。禅道两全为上士,道禅一得自真僧。

道情浓处澄还净,禅味何时净复澄。咄了禅禅并道道,自然到彼便超昇。[52]

在〈答战公问先释后道〉一诗中,他亦认为道、佛二教“是一家”:

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识心见性全真觉,知汞通铅结善芽。

马子休令川拨棹,猿儿莫似浪淘沙。慧灯放出腾霄外,昭断繁云见彩霞。[53]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关于王重阳谈及三教关系的诗都是出于回答人们询问而写。这显示出王重阳愿意在回应外界的请教时,表现出对儒、佛二教抱持开放的包容态度。他尽管对儒、佛二教的修持表示认同,但其宗教身份认同及修练方式均以道教传统为根基。

而全真道亦不像后世三教合一的思想般,分别从儒、佛、道三教各取部分思想教理合为一教,而是一直都以道教教理及修持为宗教实践的主体,如主张内丹修练及性命之学以致成仙。《重阳立教十五论》〈第七论打坐〉提到的境界是“虽身处于尘世,名已列于仙位。不须远叅他人,便是身内圣贤。百年功满脱壳登真,一粒丹成神游八表。”[54]〈第十二论圣道〉亦云:“入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高明之士、贤达之流方可入圣之道也。身居一室之中,性满乾坤。普天圣众默默护持,无极仙君冥冥围绕。名集紫府,位列仙阶。形且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矣。”[55]可见王重阳终极的宗教修练追求仍然是以道教传统的登真成仙为目标。

此外,金源涛在〈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真教祖碑〉中虽然记载“真人劝人诵《般若心经》、《道德》、《清净经》及《孝经》,云可以修证。”[56]但他亦将王重阳与佛教达摩及儒家的子思相比,视他为发扬道教义理的真人:

夫三教各有至言妙理,释教得佛之心者,达么也,其教名之曰禅;儒教传孔子之家学者,子思也,其书名之曰《中庸》;道教通《五千言》之至理,不言而传,不行而至,若太上老子无为真常之道者,重阳子王真人也。其教名之曰全真,屏去幻妄,独全其真者,神仙也。[57]

而刘祖谦撰写于天兴元年(1232年)的〈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在文章的开首亦认为王重阳“始于业儒,其卒成道”。[58]故当世士人亦认为王重阳是道教的代表人物。故此,若认为王重阳是“三教合一”思想的提倡者,则会模糊了他一直以来以道教为本位的宗教立场与修练方式。事实上他只是在宗教对话及交流上对儒、佛二教持开放态度,并认为在部分实践范畴中彼此有着共同的基础。

【提醒:】

王重阳的这些修心悟道诗歌,在《西游记》中有很好的体现;比如,“马子休令川拨棹,猿儿莫似浪淘沙”就是指:修道要敛束内心的“心猿意马”(“孙悟空”与“白龙马”的象征意义)。

《西游记》解读与古画连载,详见文末链接。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81:不详

宋耕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神仙部列传三十宋二》记载:

按《宁波府志》:宋耕,号雪溪先生。世家双流,迁崇庆。宋绍兴中,为阆中令,得道仙去。后其孙德之闻,其在四明,亲往访焉。至雪窦山,有蜀僧言,闻诸耆老云:山后烂平山有二居士,其一宋宣教也。德之跻攀至烂平,果见丹灶,而仙踪不可复寻矣。乃置祠其上而归。

另有《舆地纪胜》记载与上基本一致:宋耕,字耕道,号雪溪先生,世家双流,迁崇庆,绍兴中为阆中令,以仙去。其孙徳之,闻其在四明,亲来访焉,至雪宝山,闻诸耆老:山后烂坪有二士居焉,其一宋君,已去不知所终。徳之登山十五里,果见丹灶,而仙踪不可复寻矣。今有宋宣教祠堂。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82:孔元方

孔元方

(文字出自《神仙传》)

【白话译文】

孔元方是河南许昌人。他经常服用松脂、茯苓、松籽等药,年龄大了却显得非常年轻(返老还童,青春永驻),容貌像四十多岁的人。

郄元节、左元放都是他的好朋友,他们都是放弃了《四书》、《五经》上(教授的)和世间的各种人情世故,专心修炼道术。

孔元方为人善良仁慈,粗衣素食,喝酒从不超过一升,年龄大概七十多岁。

有一次,几位道士请孔元方一起喝酒,轮到元方干杯时,元方行了个酒令:他把拐杖拄在地上,手扶着拐杖头朝下,脚朝上倒立着,用另一只手拿着酒杯倒着喝酒,结果谁也不会像他这样饮酒。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82:孔元方(他能手扶拐杖头朝下,脚朝上倒立,用另一只手拿着酒杯倒着喝酒)

孔元方有妻有子,但从不积存钱财,只是很下力气地种田。

有一次,孔元方家里失火了,人们都来救火,往外抢救衣物粮食家具,但孔元方却不往外抢东西,反而蹲在篱笆前看火。

他的妻子催他赶快抢救财物,孔元方笑道:“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有什么可惜的!”

孔元方又在河边岸上凿了一个一丈见方的洞,然后钻进洞里,不吃不喝,一两个月也不出来,家里的人他也不让到洞里来。

洞前有一棵柏树,长在大道后面的荆棘草丛里,挡着那个洞。

有时弟子有急事想找孔元方,也找不到他住的那个洞。

后来从东方来了一个少年,名叫冯遇,爱好道术,想跟随孔元方学道。

他一来就找着了孔元方的那个洞室。

孔元方说:“别人来都找不到我,你却一来就找到了我,看来你是值得我传授道术的人。”

孔元方就把两卷写在白布上的经文给了冯遇,并对他说:“这上面写的是修道的要点,四十年才可以传授一个人。如果四十年到了还找不到值得传授的人,那也不能因为年限到了胡乱传授,须等八十年,如有两个人可传授,就传给两个人。误传或不传,就犯了'闭天道’的罪,不该传的却传了,就犯了'泄天道’的罪,这两种罪都会连累子孙而受到惩罚。现在我已经把道术的精要传给你,我就可以去了。”

于是孔元方就扔下妻子儿女进了西岳华山。

五十年后,孔元方回过一次故乡,当时的人还有认识他的。(出自《神仙传》)

“恶衣蔬食”:

[释义] 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同“恶衣菲食”。

[出处] 晋·葛洪《神仙传·孔元方》:“元方仁慈,恶衣蔬食。”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83:石坦、马钰

石坦

《仙鉴》卷七:渤海人。游赵魏诸名山,得道,能分身,同时请十馀家,各家有一石坦,所言各异。明·王世贞《列仙全传》卷八所记石坦,为宋、金之际人。◇按:此石坦当为“石垣”之误。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84:马钰、孙不二(孙仙姑)夫妇

马钰

马钰(1123年-1183年),道教支派全真道二代掌教。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家富,号“马半州”。弱冠能诗,擅针灸。

马丹阳从小聪明耿直,金天会年间中进士,被派往本军(军为行政设置,相当于市、县)做官,掌管吏、户、礼、兵、刑、工等各项工作。后因看不惯官场中尔虞我诈的风气,弃官学道,改名钰,自号丹阳,法名玄宝。大定年间师父王重阳仙逝以后,马丹阳守墓三年,继续闭关修炼。后来道成东归路经福山芝阳山,选中南山一峰下的芝阳洞,四周修筑围墙作为修炼道场,为“北七真”之一。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赠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世称“丹阳真人”。

马丹阳悟道神速,《盘山录》说:丹阳真人以悟生死而了道速,其旨如何?答云:修行之人,当观此身如一死囚,牵挽入市,步步近死,以死为念事事割弃,虽有声色景物纷华,周匝围绕,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念念尽忘,此身亦舍,何况其他?以此炼心,故见功疾。

邱长春言,马丹阳证道费时三年,谭长真五年,刘长生七年,邱自己则费时十七八年。

《长思仙·茶》(作者:金代,马钰)

一枪茶,二旗茶,休献机心各利家。无眠为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修道历程

(1)生

马钰本名从义,系出京兆扶风(今陕西省),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后因五代兵乱,族迁宁海(今山东省)。他出身豪门大族,天赋异秉,母唐氏受孕时,曾梦见麻姑赐丹一粒。童年时期即常吟诵尘外之语,成人之后更擅长于文字。昆嵛山道士李无梦见了马钰的长相,誉其为“额有三山、手垂过膝”的大仙之材,又作《赞》称赞他说﹕“身体堂堂,面圆耳长,眉修目俊,准直口方,相好具足,顶有神光。”当地名门孙忠显因为爱惜马钰的才德,于是将女儿孙富春许配给他。

马钰和佯狂颠走的王重阳相较,两者的人生境遇大不相同。王氏虽然才气纵横、武艺高强,但其仕途却不如意,一生只担任陕西省酒税监这个小小官职,因此郁郁不欢,酣醉于酒。他终日恣意放情、散尽千金,反而惹得家人的怨恨。忽然一朝心破,遇仙于甘河,于是决意黜妻屏子,出家学道。相反地,未出家前的马钰家财丰厚,轻财重义,颇得乡亲们的信重。他在山东省福山县为官,权总六曹,宦途甚为得意;其与妻子感情亦为融洽,育有庭珍、庭瑞和庭珪三子,可说是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此时在他的心中惟一的隐忧,就是有一次他梦见二猪哀告求救,却来不及救它们;术士孙子元占卜此事,说他的寿期将不逾四十九岁。他自叹曰﹕“死、生固然不是操之在人,那么为长生计,何不亲近有道之士?”于是他不仅在夜梦家园有鹤飞起之处建立道观,请陆道士来主持,并且常与高巨才、战法师等道中人士往来。

(2)老

未出家前的马钰,虽然拥有一些权势,但在人情世故的虚与委蛇下,难免萌起一丝落寞寂寥之感。时光逐渐飞逝,盛年不再的他,开始豪纵好饮。一一六七年的秋天,他偕同好友高巨才、战法师酒酣之余,赋诗说道﹕“抱元守一是工夫,懒汉如今一也无。终日衔杯畅神思,醉中却有那人扶。”中元节过后,王重阳远自终南山来告诉他说﹕“不远三千里,特来扶醉人”,听得此语,他暗自沉思,立刻向王氏请教﹕“何名曰道?”王氏答曰﹕“(道就是)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恍然若有所悟的他,因而邀请王重阳返家居住,立庵名曰“全真”。

王重阳背负着度化七真的使命,不远千里而来,为的是要让事业和家庭两相如意的马钰舍俗入道。王重阳卯尽心思,显现神通,演出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来度化马钰。一一六七年十月,他锁庵百日,叫马钰日给一食,夜晚则出神进入马钰的梦中,警示有天堂、地狱和轮回之苦;并且又赠马钰和孙氏梨和栗子,暗示他们夫妻两人必要分离。马钰在他所著《渐悟集·卷上》记述其梦境说道﹕“重阳祖师百端诱化,予终有攀缘爱念。忽一夜,梦立于中庭,自叹曰﹕我性命有如一只细瓷碗,失手百碎。言未讫,从空碗坠,惊哭觉来。师翌日乃曰﹕汝昨晚惊惧。方才省悟。”同卷《自觉篇》说道﹕“梦见娇妻称是母,又逢爱妾还称女。因为前生心不悟,心不悟,改头换面为夫妇。”

在重重梦境的觉醒之后,他决定跳出这种生死轮回的痛苦煎迫,于是将全部的资产交给儿子庭珍等人,修离书付妻孙氏,同时对他心所系念的孙姑寄以共同修道的期许。他说﹕“奉劝孙姑修大道,时时只把心田扫。杀了三尸并六耗,无烦恼,常清常静知玄奥。”

一一六八年正月,重阳百日启锁之时,他乞求道名及法号出家。这年,马钰四十六岁,距离术士所预言的寿期已相去不远了。

山西芮城永乐宫重阳殿壁画《叹骷髅》,全真教道家祖师王重阳手提着自绘的《骷髅图》,以此点悟度化弟子马钰夫妇【809x1338像素】

赏析:
画面中央绘一年长男子面朝右方坐于松下石上,左手提一幅骷髅画立轴,右手指画,作解说状。此应为王重阳。下面右边立有一男一女,抱拳拱手,神态虔敬,在认真倾听长者讲道。此应为马钰夫妇。左边亦立有一男一女二人,女子手提瓦罐,可能是仆从。这即是全真教祖借《骷髅图》劝道说法的场景。

山西芮城永乐宫重阳殿壁画《叹骷髅》,全真教道家祖师王重阳手提着自绘的《骷髅图》,以此点悟度化弟子马钰夫妇(局部:王重阳特写)

(3)病

一一六八年二月,在全真堂王重阳门下的有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和王处一等四人。他们跟随祖师至昆嵛山烟霞洞共修。这时候马钰忽患头痛之症,被祖师赶下山治病,在《重阳教化集》卷二记录了当时的实况。王重阳写道﹕“挈丹阳居昆嵛山烟霞洞,因心未死,于是感疾,患偏头痛。其痛不可忍,有若釜劈。令其下山在家调治,其痛愈甚。有人上山报云﹕某来时,马先生已痛死。闻之,因鼓掌大笑曰﹕我来欲化为神仙,肯教死了。为他不信,感此疾。”

王重阳认为马钰是因为迷恋尘俗,信道不笃,而染患此疾。他加持法水,给马钰喝下后,病立除,并且寄言曰﹕“凡人入道必戒酒、色、财、气,攀缘爱念,忧愁思虑。此外,便无良药矣。”但是经过此事之后,祖师便以马钰愚顽,避不见面。十月,令马钰焚烧誓状之后,才在文登重新相见。

从一一六八到一一六九两年之间,王重阳在山东省的宁海、莱州和登州建立七宝、金莲、三光、玉华和平等五会,马钰的妻子孙氏则在一一六九年五月五日诣金莲堂出家。祖师训名不二,号清静散人。同年十月,王重阳携马钰、谭处端、刘处玄和丘处机四弟子西行至汴梁(今开封),居王氏之旅邸。一一七〇年正月,王重阳升遐之前,传授马钰五篇秘语,并说﹕“丹阳已得道,长真已知道,吾无虑矣。”马钰当下发愿说﹕“一欲将师父全真集印行,二愿欲与师父守服三年,三愿劝十方父母舍俗修仙。”此三愿后来在刘蒋村的“祖庭”一一实现。

一一七四年,马钰与三道友月夜共坐于秦渡镇真武庙(陕西省)前,各言其志。马钰说斗贫,谭处端斗是,刘处玄斗志,丘处机斗闲,此时四子似乎已达成分途发展教门的协议。翌日散去,马钰返居祖庭入圜,至一一七八年才出圜。

马钰居圜堵修行,为的是去奢从俭,洗心炼性。此间陈设非常简陋,只有一几一榻,笔砚和羊皮而已,旷然而无余物。他赤着脚,不点火烛,早晨吃一碗粥,午间则一钵面,过午不食。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长期苦行的结果,使得他的身体非常羸弱。一一七八年出圜,离祖庭云游,才至华亭,即咳嗽吐血染患重症。在他所著《洞玄金玉集.卷八》记载着﹕“西至华亭,投宿于窑洞,偶中土津火毒,吐血发嗽。病誓来之甚紧,众道友馈药,拜而受之,不敢尝。又谓予曰﹕当食生葱酽醋,可解其毒。予再三思之,道家有病,他人莫能医,当以自治乎。”此一时期的马钰,已经是参破生、死,随遇而安了。因此,当一一八二年有所谓的牒发事件,也就是金朝廷发布遣送无度牒的道士各还本乡的政令传来,马钰也顺应天命,东归故乡。

(4)死

一别经年,老年的马钰已俨然成为一代宗师,受到山东故旧、乡人夹道欢迎。犹如落日余晖,焕发出美丽的光彩。他行化所至,风行雷动,激起一阵狂热的信道热潮。在文登和芝阳两地主醮时,乡民遵行所劝,焚烧船网,均出现海市重楼的奇异景观。大定二十二年(1182)十二月二十八日,马钰以歌舞自娱,似有非常之喜。翌日,门人传报孙仙姑枕肱弃世于河南洛阳。马钰于是叙述自己前一夜唱歌跳舞,是因为亲见孙仙姑伴随着仙乐,乘彩云,返归海上的缘故。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84:马钰,亲见妻子孙不二得道升天

一一八三年九月,马钰于文山城北三教堂宴坐,有王道师抱着木琴来。他提笔写就《归山操》,以示归真之意。歌云﹕

能无为兮,无不为。能无知兮,无不知。

知此道兮,谁不为。为此道兮,谁复知。

风萧萧兮,木叶飞。声嗷嗷兮,雁南归。

嗟人世兮,日月催。老欲死兮,犹贪痴。

伤人世兮,魂欲飞。嗟人世兮,心欲摧。

难可了兮,人间非。指青山兮,当早归。

青山夜兮,明月飞。青山晓兮,明月归。

饥餐霞兮,渴饮溪。与世隔兮,人不知。

无乎知兮,无乎为。此心灭兮,那复为。

天庭忽有双华飞。 登三宫兮,游紫微。

同年(1184)十二月二十二日,祖师王重阳仙诞,在莱阳的游仙宫致醮后,他便与弟子夜话至二更。忽然风雨大作,他勉励弟子﹕“吾今赴仙会,堂堂归去也,作个快活仙。汝等欲作神仙,须要励修功行,纵遇千魔百难,慎勿退惰。”说完,端坐而逝。

在王重阳的诸弟子中,马钰的悟道最深也最快,他的师弟丘处机在比较两人悟道的异同之时说道﹕“我与丹阳悟道有浅深,是以得道有迟速。丹阳便悟死,故得道速。我悟万有皆虚幻,所以得道迟。悟死者,当下以死自处,谓如强梁。人既至于死,又岂复有强梁哉。悟虚幻,则未至于死,犹有经营为作,是差迟也(指因此差别,而悟道迟)。”

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里也有马钰这个人物,其原型即为历史上的全真教道士马钰。

孙仙姑(孙不二)

孙不二(1119年-1182年),据说为兵圣孙武子后裔。孙姓,名富春,志童,法名不二,号清静散人,或称孙仙姑。金代宁海县(今山东牟平)人。生于宋徽宗宣和元年己亥正月初五日,母梦六鹤飞舞于庭 ,一鹤飞入怀中,觉而有娠,乃生仙姑。性聪慧,严礼法。

后嫁给马丹阳为妻,生三子。金大定七年,王重阳住其家,以“分梨”为喻点化孙不二与马丹阳。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孙不二于金莲堂出家。王重阳授之以天符云篆秘诀。

大定十五年(1175年),往洛阳依凤仙姑,居其下洞。后六年道成。大定二十二年壬寅十二月二十九日,忽沐浴更衣冠,问弟子天气早晚。对曰:“卓午矣。”遂援笔书《卜算子》云:

握固披衣候,水火频交媾。万道霞光海底生,一撞三关透。

仙乐频频奏,常饮醍醐酒。妙药都来顷刻间,九转丹砂就。

书毕,谓弟子云:“吾今归矣,各善护持。”乃趺坐而化。时丹阳在文登七宝庵,忽拂衣起舞,歌《醉仙令》,谓门人曰:“今日有非常之喜。”众叩其故,丹阳曰:“孙仙姑今日已仙去。”第二年春,报者至,云仙姑于是日返真于洛阳矣。

著作有《孙不二女丹次第诗》,《七言绝句七首》行于世。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85

上官道人

宋时人。南宋·陆游《老学庵笔卷一:青城山上官道人,北人也,巢居,食松劝,年九十矣。人有谒之者,但粲然一笑耳。有所请问,则托言病喑。一语不肯答。宋时人。

明·王世贞《列仙全传》卷八: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辟谷炼气。一日作偈辞世,后有人于广酉见之者。◇按《全传》所记亦为宋时人,不知与陆游所记为一人否。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85

吕道章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神仙部列传三十二 金》记载:

按《山西通志》:吕道章,垣曲人。大定间为县吏,梦神告以修道。寤即避居洪庆观。道成治疾有奇验。比修观宇,市材,管州山放筏,远近不一,皆有道章身,董之既讫工。解衲,置黄河水面,坐其上,顺流而去,莫知所终。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85:吕道章

谭处端

字伯玉,金代宁海(今山东牟平)人。生于金太宗天会元年(1123年)。生即仙骨附身,六岁坠井中而浮于水上,后卧于海水中而神情自若。既入学,聪慧敏捷,同龄之人莫能及之。十岁即能赋诗,一日诗兴大发,手指葡萄架,颂曰:“一朝行上青龙架,见者人人仰面看。”略见其志向远大。

于世倜傥不事边幅,以孝义著称。其为学,于经史百家无不涉躐,尤功于书法。因醉卧风雪中而受风痹,瘫卧于榻,四处求医,毫不见效,遂于室中求于北斗,忽大梦一场,顿悟一心奉道,才是正果,于是决心向道。

适逢王重阳自终南山来宁海传教,时为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阳居于马丹阳为其修建的“全真庵”中。谭玉闻讯后,即拄杖求谒,祈求治疗仙方。重阳终日闭门不见,谭玉只得苦守门外,昼夜不移,据说门忽自开,重阳大喜,说是“仙缘”所契,乃召之留宿庵中,夜同衾共寝,重阳令之展抱其足。倾到,谭玉顿觉周身梳汗,如卧蒸笼,比及拂晓,下床视之,旧病痊愈。

遂求重阳收其为弟子,终身侍奉于左右。重阳欣然允之,授之以四字秘诀,赐法名曰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金大定八年(1168年),处端弃家别妻,开始了他的云游生涯。隐居昆嵛,居延真(道观),抵汴梁(今河南开封),宿王氏旅舍。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羽化于汴梁,处端与马丹阳守孝三年。十四年(1174年)后,隐遁于河南伊洛问,承师志,弘全真教义,一时名振京洛。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马丹阳飞升后,掌教于全真道。与其徒努力修行,共振道业。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87

刘处玄

刘处玄(1147 -1203年),字通妙,一说字道妙,号长生子。东莱(今山东掖县)人。生于宋绍兴十七年。自幼丧父,事母谨孝,不慕荣华,清静自守。

大定九年从王重阳学道,游寓齐豫,乞食炼形,重阳君去世后,与马谭邱守孝庐墓三年,遵师遗言随谭长真奔赴洛阳,亦如谭长真以游方乞食为生,花街柳巷炼性。与谭常有书信往来。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继任全真掌教,大定十六年(1176年)返回掖县老家,大弘教法,金章宗闻风征请,待如上宾,官僚士庶络绎相仍,户外之履,无时不盈。承安四年(1198年)乞归,赐名“灵虚”。泰和三年(1203年)仙去。至元六年赠“长生辅化明德真人”,世称“长生真人”。为“北七真”之一。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87:刘处玄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88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88:徐弯

徐弯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神仙部列传十四 晋三》记载:

按《浙江通志》:晋徐弯海盐人,少有道术,能收伏邪精。钱塘杜氏女患邪,弯为作术,召魅。见丈夫著白帢葛单衣入门,弯一叱之,即成白龟。一旦,与群从兄弟数人,登石崎山,斫春柴。日暮,弯独不返。明旦,寻觅。见弯在山上,腋挟镰,倚树而不动。或向前抱,惟有空壳。今天仙湖即弯故宅也。

大意是:人们看见徐弯在山上,腋下夹着砍柴的镰刀,倚在树边,一动不动。有人向前试着抱住徐弯——徐弯的身体仅有空壳了!

这就是得道者“蝉蜕”般的“尸解”啊!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89:徐弯

丘处机

丘处机19岁出家,次年拜王重阳为师,追随左右,甚契玄机,与丹阳子马钰、长真子谭处端、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合称“全真七子”。

丘真人本像图,北京白云观藏

王重阳羽化后,他在陕西磻溪洞穴中住了6年,苦心修道。后来又隐居在龙门山(今宝鸡市东南年)励志精修7年。明昌元年(1190年),金章宗以“惑众乱民”为借口,下诏禁罢道教,丘处机于是东归栖霞。贞祐二年(1214年)秋季,请命招安山东杨安儿义军,获得成功。金庭与南宋先后派遣使者召请他,皆不应诏。

大定十四年(1174年)八月的一个晚上,马、谭、刘、丘四人在鄠县(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秦渡镇真武庙聚首,各自谈论日后修行的志向。[11]全真道士史志经(1202年-?年)在《长春大宗师玄风庆会图说文》卷第一〈磻溪炼行〉条中引录孙周[12]所著的《长春真人传》,对此事有较详细的描述:

逮甲午岁秋,四师于秦渡镇真武庙中,月夜各言其志。马曰志贫,谭曰志是,刘曰志志,惟宗师志闲。志贫则外披缕褐,内怀珠玉;志是则委蛇游世,公正不邪;志闲则无为应缘,照而常寂;志志则守道不渝,应物全真。其志既异,居亦不同。丹阳处于环堵,长真乐于云水,长生隐于市廛,长春栖于岩谷。故知为道者,有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13]

这次夜话中,四人各看申述自己未来修练的路向。马钰希望以贫苦生活磨练心性,故居于环堵之内修行;谭处端则希望泯灭人我是非,逍遥于世间;刘处玄则希望坚定修行的心志,故游走于市井之间以克服种种诱惑;丘处机则希望培养清净之念,故处于清闲山水之间。四人各自表明意向后,亦在此分渡扬标。马钰继续留在刘蒋庵坐环,谭处端转居洛阳朝元宫,刘处玄则居于洛阳市土地庙,丘处机则西入磻溪(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磻溪镇)。[14]自此,丘处机亦展开其个人修行之旅。马钰后有〈四仙韵〉一诗总结四人各自的不同修行方向与目标:

丘仙通密,隐迹磻溪人不识。

通妙刘仙,永住终南屏万缘。

谭仙通正,志在清贫修大定。

三髻山侗,愿处环墙也放慵。[15]

丘处机来到磻溪后随即展开艰苦的修行。《金莲正宗记》载其“战睡魔,除杂念”。[16]他在〈万年春‧其四‧惊睡〉一诗中描写了自己战睡魔的情形,务求克服睡意带来的种种杂念:

秋夜沉沉,漏长睡酷多思想。

须依仗,道情和畅,不纵魔军王。

打叠神情,物物离心上。

虚空帐,慧灯明放,坐待金鸡唱。[17]

曾经师事丘处机的全真道士李志全(1189-1261年)在为尹志平(1169-1251年)弟子刘志渊(?-1253年)撰写墓志铭时,亦提到丘处机自言在磻溪修行战睡魔时是“日中一食,歉而不饱,夜历五更,强而不眠。除涤昏梦,剪截邪想。常使一性珠明,七情冻释。”[18] 除了战睡魔外,丘处机在磻溪亦积极维持清苦的生活,衣著饮食都极为简朴。

陈时可撰的〈长春真人本行碑〉就记载: 师(丘处机)乃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则一蓑,虽箪瓢不置也,人谓之蓑衣先生,昼夜不寐者六年。[19] 丘处机自己亦有一首名为〈无俗念‧居磻溪〉的词,记载他在磻溪居于山水之间,并通过乞食来修行的心境与情况:

孤身蹭蹬泛秦川,西入磻溪乡域。

旷峪岩前幽涧畔,高凿云龛栖迹。

烟火俱无,箪瓢不置,日用何曾积?

饥餐渴饮,逐时村巷求觅。

选甚冷热残馀,填肠塞肚,不假珍羞力。

好弱将来糊口过,免得庖厨劳役。

壮贯皮囊,熏蒸关窍,图使添津液。

色身轻健,法身容易将息。[20]

《长春大宗师玄风庆会图说文》(大德九年(1305)重刊本)〈磻溪炼行〉(描绘丘处机在磻溪六年苦修)【1465x1985像素】

丘处机在磻溪度过了六年的苦修,于大定二十年(1180年)迁居陇州龙门山(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境内)。[21]他在这里继续度过了七年的修行,苦行一如在磻溪之时。[22]丘处机寓居于龙门期间,渐渐有更多的人际交往及诗词创作,开始受到时人的注意。赵道一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篇》中形容为“养真所受之于师者,或时作歌诗以形容之,由是声名甚藉。”[23]丘处机就有〈山居〉一诗形容他在龙门的自然山水生活如何激发他的文学创作:

龙门峡水净滔滔,南激朱崖雪浪高。万壑泉源争涌凑,千岩石壁竞呼号。

周流截断红尘境,宛转翻开白玉膏。胜境无穷言不尽,临风时顾一挥毫。[24]

由于丘处机声誉日隆,开始获得地方官员以至皇朝统治者的礼遇及谘询。

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二月,丘处机以“道德升闻”[27]奉金世宗(1123-1189年,1161-1189在位)诏受邀到金朝中都(今北京西城至丰台一带),并在当地主持万春节醮。官方于四月敕建庵于万宁宫之西让丘处机居住,以便谘访。[28]同年五月初一日,[29]丘处机与金世宗于寿安宫长松岛会面,[30]金世宗向丘处机询问有关延生的道理,他回应道:

珍惜精而保全神,是修身的关键。恭己无为的态度,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富贵骄淫是人之常情,自己应当兢兢业业地加以提防。如果可以长久地持续实践,距离仙道就不远了。诞诡幻怪的事,我则从未听闻过。[31]

综合而言,丘处机首陈延生保命之要,次论及持盈守成之难,金世宗对这些见解表示赞誉接纳。[32]同年七月十日,两人再次会面。丘处机为金世宗剖析天人之理,演明道德宗旨,金世宗对此感到甚为称心满意。丘处机亦在是次会面制献一曲,名为〈瑶台第一层〉

宝运龙飞,当四海群仙降迹时。万机多暇,三灵恊赞,不动枪旗。玉楼金殿广间,月台风榭临池。静无为,泛彩舟,鸣棹凉簟枰碁深。惟前王创业,太平难遇,道难期会。逢天祐,遐荒入贡,玄教开迷。坐朝垂听,暇伴赤松,谈论希夷。胜驱驰,向人间一度,天外空归。[33]

金世宗阅览后大悦,二人谈到黄昏才离去。[34]八月时丘处机得旨归还终南山,上赐钱十万,但他上表辞之不受,回去后复居刘蒋庵。[35]

明昌二年(1191年),丘处机东归回到家乡栖霞,以故居为观,并得到敕赐额曰“太虚”,[36]是为太虚观。陈时可形容该观“气象雄伟,为东方道林之冠。”[37]丘处机东还后,敬奉他的达官贵人日益增加。例如《磻溪集》中就收录了丘处机与刘师鲁、邹应中交往的诗:

〈定海军节度使致政刘师鲁挈其子见访于栖霞太虚观〉

数骑翩翩出郡城,西风摇荡菊花清。吟诗马上无横槊,访道人间暂濯缨。

露下天高秋气爽,金声玉振晓霞明。山堂尽日萧然坐,似觉浮生梦且轻。[39]

〈送蓬莱州节度使邹应中移镇兖州〉

人生七十古来稀,不夜功成赋式微。便欲休官栽菊去,还令杖节与心违。

行藏未出阴阳数,夙夜难逃变化机。异日挂冠须在早,莫教林下有人讥。[40]

除了与官员多有交流外,丘处机在金朝后期亦有参与稳定地方社会的工作。贞祐二年(1214年)秋季,山东地区发生动乱,丘处机接受时任附马都尉仆散安贞的邀请,在登州及宁海州对乱民进行抚谕,[41]这显示他在山东地区名孚众望。

元太祖闻其名,自乃蛮(今蒙古境内年)派使者召请,丘处机毅然率弟子18人从莱州出发,跋涉万里,历尽艰难,两年后抵达西域大雪山。

丘处机(右),曾西行万里拜见成吉思汗(左),说蒙古人的“长生天”就是中原讲的“道”,中原为神定通天之门。

元太祖问他如何治理天下,他回答应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回答以清心寡欲为要;并进言欲统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太祖深契其言,礼遇甚隆,尊为神仙。后来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作《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其事颇详。

丘处机画像,其弟子李志常撰《长春真人西游记》

丘处机返归燕京(今北京市年)后,太祖赐以虎符、玺书,命他掌管天下道教,并下诏免除道院、道士一切赋税差役。丘处机于是广发度牒,建立平等、长春、灵宝等八个会,大量建立宫观,设坛作醮,一时教门四辟,道侣云集,全真道获得很大发展。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丘处机羽化于宝玄堂,殡于白云观处顺堂(今北京白云观丘祖殿年)。

他在登真前留有一颂云:

生死朝昏事一般,幻泡出没水长闲。微光见处跳乌兔,玄量开时纳海山。

挥斥八纮如咫尺,嘘万有似机关狂。辞落笔成尘垢寄,在时人妄听间遂。[47]

北京白云观收藏的:丘处机遗蜕上之瘿钵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诏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后世称为“长春真人”

丘处机撰有《大丹直指》二卷,系统阐述其内丹修炼的理论和方法。另外还著有《磻溪集》六卷,收存于《正统道藏》;《摄生消息论》一卷,收入《道藏精华录》。丘处机弟子众多,如尹志平、李志常、宋德芳等,均是名闻遐迩的高士。

【提醒:】

丘处机与张三丰的道缘,详见文末链接“张三丰系列传奇”。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90

唐广真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二百九十二卷目录 女冠部列传 宋》

按《严州府志》:唐广真,严州人。既嫁,得血疾,梦道士与药服而愈。自是与夫相离,从师修道。至宋淳熙中,在郭家食饭次,若有人唤者,出门,逢三仙人。问:汝欲超凡入圣耶?留形住世耶?弃骨成仙耶?对曰:有母尚在,愿终养。因与丹一粒,吞之,遂不复食。后召入德寿宫,封寂静凝佛真人。

“若有人唤者,出门,逢三仙人”,这三位仙人是谁呢?

——《姑苏志》卷五八“唐广真”条记载:淳熙间,广真昏睡二日,苏后自言:“梦中若有呼我者,出门遇吕纯阳、曹混成、呆道僧三人,引至海边,跨水虾渡海,游名山洞府”云云。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90:唐广真(跨水虾渡海,游名山洞府)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91

陈楠

陈楠,号翠虚,北宋惠洲博罗人,他善炼金丹, 法术甚高,被尊为道教南宗第四祖,传说平时他以盘栊(作鸡圈)、箍桶为主,走街串巷,同常人没有二样,可说话举止又有些古怪。

他自己作了一首《盘栊颂》:“终日盘盘圆又圆,中间一位土为尊。磨来磨去知多少,个里全无斧凿痕。”又作了一道《箍桶颂》:“有漏教无漏,如何水泄通?既能圆密了, 内外一真空。”世人都不解其中深意。

人们只见他终日穿一件打满补丁的破烂衣裳,披头散发,满面灰尘,浑身污垢,赤脚四处游荡,一日可以行走四五百里。他最爱吃狗肉,酒量大得吓人,一吃就烂醉如泥。可是人们请他驱鬼捉怪,却十分灵验。生病人家来向他求符水,他捻一团泥土当药丸给病人吃,总是“药”到病除,人家都叫他“陈泥丸”

潮阳有一个百姓家中狐精作怪,女儿中邪,神经失常,痴痴狂狂的,陈楠在她家画了一道协符烧化,熏得狐精窜逃出来,被他一剑斩杀。

还有一次他云游到苍梧,正逢大旱,人多渴死,天天祈祷,总不下雨,他手执铁鞭跳下百丈深潭,把龙驱赶出来,一豁眼只见天上阴云四合,雷电交加,大雨倾泻而下。后来他经过三山大义渡,只见波涛汹涌,急流似箭,浪大如山,船都不敢开行,唯独他把笠帽抛向急浪,自己坐在笠帽里,安然渡过了河。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91:陈楠(坐在笠帽里渡过激流)

不久他行走在钦管山道上,遇到一伙强盗拦路抢劫,杀死了他,埋在地下。谁知强盗去后三天,他又复活了,跑到长沙城里游玩。官府不知是人是鬼,十分害怕,把他抓起来押送邕州,可是几天以后,他又出现在长沙城里。

最奇的是他深更半夜闭目打坐,嘴里含着水银,到第二天吐出来一看,已经变成了白金。有人恳求他多吐些白金分给众弟子,他睬也不睬。

陈楠后来把丹法传授给了琼山白玉蟾。嘉定六年(1213年)四月十四日,他在漳州参加鹤会结束后 ,对会主说,他将在这里坐化尸解。

他作了一首偈诗,叫白玉蟾题在壁上:“顶山雷声霹雳,混沌落地无踪。今朝得路便行,骑个无角火龙。

白玉蟾不离左右地在漳州梁山随侍着陈楠。有一天他忽看见陈楠和一个箍桶老头双驾着一条无角火龙, 入水不见了。当时箍桶老头有一把斧头掉在地上, 后来人们再去寻找,也不见了。白玉蟾叹息说:“这就是神仙家的水解啊!”就在同一天,有一个葛县县尉在潭州宁乡县遇到了陈楠。原来陈楠同这县尉之父久为知交,事先寄给他一信,告诉他说自己在漳州尸解那天,要到宁县来见他。人们知道了这事,无不惊奇万分。

陈楠后来被奉为道教南宗的第四祖,而白玉蟾也被奉为第五祖。

【解说:】

历史上的很多道教祖师,早年都是一边做普通的俗世工作,一边默默修道。比如:张伯端(紫阳真人)是小小幕僚,一边当幕僚,一边修道。石泰(石杏林)是中医大夫,一边给人看病,一边修道;后来,他当了裁缝,八十多岁时还在干裁缝活,直到遇见薛道光,把道传下去,才彻底隐居了。道教南宗四祖陈楠是个箍桶匠。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92:訾亘、葛长庚(白玉蟾)

訾亘 [zī gèn]

金朝,山东博州人。寡默少言,禀赋淳厚。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遇丹阳真人马钰,始入全真教,赐号“亘初”。

明昌元年(1190年)改师丘长春,后又从刘长生学道。訾亘终年修行,勤而不懈,刘师尽传道法,赐道号“守真子”,因避圣讳,改作“存真子”。承安年间(1196-1200年)抵钧台,白日乞食街市,夜则归河龛,隐迹于市中,世人未知其有道行。时逢大雪,人多馁死,而訾亘十日未饮食,仍端坐自如。自此之后,乡间人士,俱往学道。

贞祐四年(1216年)元兵侵关陕,破京师,官民散乱惊失,而訾亘料事平安,乡人俱以保全。元光年间奉诏入京,庭对称旨。正大元年(1224年)赴蔡州千簪会,深得称誉。府掾遂舍家园三十余亩,创立玄真道院,令訾亘为主持。不数年,道众涌至,授徒数百人。金哀宗临幸蔡州,诏殿上,亘对答称旨,备受奖赏。天兴三年(1234年)病卒,享年82岁。

白玉蟾(葛长庚)

白玉蟾(1134-1229年),原名葛长庚,字白叟、如晦、以阅、众甫,号海琼子、海蟾、云外子、琼山道人、海南翁、武夷翁,世称紫清先生。北宋琼管安抚司琼山县五原都显屋上村(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石山镇典读村)人。

6岁丧父,母改嫁澄迈县白家,随改名白玉蟾(白出生时,母梦有白色蟾蜍入怀)。7岁能赋诗,12岁应童子科落第,渐渐厌恶科举仕途。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16岁时离家云游,养真于儋州松林岭。23岁只身渡海到大陆各地求师。最后入住武夷山止止庵,师从道教南宗四世祖陈楠,尽得其道术。并遵师命至黎母山遇真人授“上注法篆洞法玄累诀”,创立道教南宗宗派。

嘉定年间(1208-1225年),诏入太乙宫中,为皇帝讲道,被封为紫清明道真人。后往来名山,行踪莫测。绍定二年(1229年),仙逝于盱江(今江西省境内,一说仙逝于今海南省定安县文笔峰)。

他平生博览群经,无书不读。书法善篆、隶、草,其草书如龙蛇飞动;画艺特长竹石、人物,所画梅竹、人物形象逼真;又工于诗词,文词清亮高绝,其七绝诗《早春》被收入传统蒙学经典《千家诗》。所著《道德宝章》(又称《老子注》),文简辞古,玄奥绝伦,独树一帜,被收入《四库全书》。其他著作有《海琼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海琼白真人语录》《罗浮山志》《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等。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

【注:】白玉蟾(葛长庚)的传奇与诗歌,详见文末链接。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93:彭耜、朱橘

彭耜

彭耜,字季益,宋朝福建福州人。隐居鹤林,人称彭鹤林。幼习武。后入道教,成为金丹派南宗的重要人物。被奉为全真道“南七真”之一。为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海琼先生)的门徒。

据白玉蟾之《鹤林靖铭》记载:彭耜季益,乙巳(1185年)生。弱冠时,梦至一所,恍如洞宫,匾曰:“鹤林”。寤而识之,懵其所以。后拜大都功,领治本竹,始知其山所瑞竹,复与鹤鸣山相联,于是悟“鹤林”之梦,乃鞭心以求仙。

彭作有《道阃元枢歌》、《鹤林赋》、《鹤林法语》 等。《全宋词》录有其作品。

师事白玉蟾,得太乙刀圭火符之传、九鼎金铅砂汞之书、紫霄啸命风霆之文,归作《鹤林赋》,遂杜门绝交游,不理家业。与妻潘蕊珠同志,晨夕薰修。在居处立鹤林靖,日以孔老娱其心,以符治病。沈酣道法,呼啸风雷,人所敬慕。后尸解于福州。城东凤丘山有鹤林院遗址。曾采摭宋代诸家注编为《道德真经集注》十八卷,今存。

朱橘

按《江南通志》:朱橘,号华阳,望江人,母严氏梦吞一星,如斗已有娠,十五月母尝忧焉,遇道人持物如橘。谓其母曰:食此子生矣。母受之问名氏,道人出扇示之,上有“鞠君子”三字,言讫不见,移时而诞,因名橘。聪慧精易,数两领乡荐,喜阅道释诸书,后因临池顾影,惊悟,乃薄名利,慕修炼,忽道遇一人,手握一橘,歌曰:“橘橘橘,无人识,惟有姓朱人,方知是端的。”橘有所感,随至郊外,拜问曰:“真人非'鞠君子’乎”。道人默不答,橘涕泣请,乃授以九鼎火符之,诀五雷三篆之,文令往皖山筑室修炼。橘拜谢,道人乘云冉冉去,橘修于皖公山,后有登山者见一小儿,如玉,洗手庵前水上。行如流星,随入庵窥之,惟橘俨然端坐。后至惠之,博罗忽谓人曰:吾将去矣。翌日坐化于旅馆中,殡埋者甚众,乃复苏;越数日,入城又谓曰:吾当立化,化后用泥塑之;聚观者千馀人,忽博罗醉吏,呼曰:前日假坐化,今日假立化鞭之,惟见堆泥堕地,其尸已解矣,后有弟子郑孺子云。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94

郝大通

郝大通(1140-1212年),名璘,字太古,号恬然子,又号广宁子,自称太古道人,法名大通。宁海(今山东牟平)人。

出生于金熙宗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正月初三日。郝家世居宁海州,为世家富户,历代都有出仕为官的人。他的哥哥郝俊彦举进士弟,官至昌邑县令、朝列大夫。郝大通虽说幼年丧父,但却受过良好地教育,资质丰美,然而他天性不喜欢纷华,喜爱淡泊,无意于仕途,“深穷卜筮之数,黄老庄列未尝释手,凡遇林泉幽寂之地,则徘徊而终日忘返”。由此可见,在郝大通未遇到王重阳之前,他已经有了出家的想法了。有资料说,他对《周易》非常有研究。有一天,他在梦中得到神异人的指点,对阴阳、律历、卜筮之术,明理通晓。从此就以卜筮为业,隐于市尘。大定七年七月。王重阳来到宁海州,到处物色门徒,看到郝大通气质、禀性不凡,遂有了劝导、点化之心。

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自关西到宁海,见郝大通资禀高古,所习不凡,便欲感发点化他。于是背肆而坐,请大通占卜,大通说:“请先生回头。”王重阳说:“你为什么不回头?”大通颇感惊异,起身作礼,邀重阳赴他处闲话。第二天晚在朝元观,大通献诗云:“同席诸君乐太古,未明黑白希夷路,今朝得遇达人吟,伏望先生垂玉句。”重阳答道:“口爱郝公通上古,口谈心非神仙路,足间翠雾接来时,日要先生清静句。”大通看后,得意而归。从此来往亲密。因有老母,未即入道。

第二年三月,即大定八年(1167年)郝大通的母亲去世,办完丧事后,觉得再无后顾之忧了,遂决定出家修道。此时王重阳已经率领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马钰在昆嵛山烟霞洞修道。郝大通放弃家产,到昆仑山烟霞洞,拜王重阳为师,焚香敬谒,请列门弟,甘洒扫之役。王重阳照惯例为其训名,改郝升为郝璘,赐道号为“恬然子”。同时将自己的衲衣脱下,撕去两袖,送给郝大通,说“不要担心无袖,你当自成”(原文是:勿患无袖,汝当自成),正式向郝大通传法,认为郝大通将通过自已苦修而得道。

八月,郝大通跟随王重阳等到文登传教修道,同住在姜氏庵,后又回到宁海州,同住金莲堂。翌年六月郝大通告别王重阳等,来到铁槎山与王处一同住修道,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大约有两年零四个月。可能是郝大通修道不专心,或是不刻苦,或是还有其他什么原因,郝大通经常受到王处一的责备,同时王也鼓励郝离开铁槎山,走出去,历练心性和意志,争取早日得道。于是郝大通离开铁槎山,一路乞食到陕西去寻找丘、刘、谭、马去了。

此时,王重阳已经仙逝。丘、刘、谭、马正在终南刘蒋村为王重阳守孝。郝大通来后,与四人见面,流露出自己也想与诸位一起为王守孝。但是,受到了谭处端的讥讽,说他是“随人脚跟转”。郝大通非常生气,遂离开了终南,独自到了河北真定、邢洛一带,乞食修道。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记载:郝大通路过岐山时,遇到了一位神人,受到点化。神人为其再次训名为郝大通,赐道号广宁子,也为郝大通自修自悟助了一臂之力。大定十五年(1175年)在沃州行化乞食,猛然间体会到了王重阳当年的密语,于是走到沃州的一座桥下,“兀然团坐,一言不发,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寒来暑往,如是者六年。若有人赠给食物,他则食之,否则不食。当地儿童见他如死人一般,便常拿他做游戏,在他的头顶上堆砖,并告诉他千万不要动,否则将掉下来,郝大通果然一动不动。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94:郝大通(于桥下坐禅,儿童戏弄他:在他头顶堆砖,他一动不动)

就这样经过六年的苦修,他终于得道,他按照王重阳的密语,游走于真定、邢洛的下层群众中,传播全真教。关于郝大通修道、悟道、得道,有一首题为《悟道》的诗写得明白:“一七元中九六年,始知我命不由天。炎风鼎内消红雪,偃月炉内炼红莲。斜枕曲江方睡觉,海经三度变桑田。南柯昔日黄梁梦,说与昆嵛太古仙。”

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他路过滦城,再次遇到神人,传授大易秘义给他,从此他为人占筮,说到未来的事情,没有不灵验的。因此,名声广播,远近闻名,每次升堂讲道,听者多达数百人之多。

郝大通阐化十方,专以利物度人为己任。曾经作《悟南柯》示众云:“地肺重阳子,昆仑太古仙,二人结约未生前,托居凡世飞下大罗天。共阐玄元教,行藏度有缘,奈何不悟似流泉,别后相逢,再约一千年。”

后到咸平,与高士王贤佐同游,贤左右相从者也常十数人,占筮之应,十中八九,却比不上大通的灵验。于是众人拜请大通为师,大通传授秘义。贤佐因之此名动阙庭。

明昌初(1190年)东归宁海。一天欲要作图,遽索纸笔,其徒范园曦说米粥已熟,请食后再画。郝大通说:“赶快拿纸笔来,我正得意,没时间食粥。”笔入手,布纸挥染,疾若风雨,不一会作成三十三图,其旨意都是天人之蕴奥,古贤之未发者。还有天长预告候子真之火,恩州夜入王镇国之梦,人之休咎,道之行否,兵革所临之期,凡有言之于其前,莫不验之于其后,史馆张邦直子中所谓惊动人之耳目,其徒往往能讲说许多故事,故不详述。

预备羽化三年前,命匠者为他凿地宫,每天前往,偃息其中,告述门人说:“腊月三十日打算回去”。如此三年,法体康健,于崇庆元年(1212年)腊月晦日对门人说:“师真有蓬莱之约,我要走了!”言毕,卧而返真。当时在先天观。有《太古集》收入明正统《道藏》。另有:《心经解》、《救苦经解》、《示教直言》等著述。

郝大通修道心得:中心问题是:涤荡邪心、透悟本心。相应地,修炼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都最终归结为如何明悟本心、磨尽尘心。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95:卖姜翁、李志方、王处一

卖姜翁

南宋时人。明·钱希言《狯言》卷四,明·王世贞《列仙全传》卷八:未详姓字,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市荷担卖姜,三十馀年,颜貌不改。有道士遇之于茶肆,款授以黄白之术,翁不答,但取姜纳口中,须臾吐出成黄金。自是不复。

李志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方士部列传四 金》记载:

按《彰德府志》:李志方,安阳人。宣宗时弃官隐隆虑山,赐号重元子(重玄子)。后主天庆宫有万鹤绕坛之异。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95:不详

王处一

王处一(1142-1217年),号玉阳子(一说字玉阳,号全阳子,一说号华阳子)。宁海东牟(今山东乳山)人。金大定八年(1168年)师事王重阳,长期隐居昆嵛山烟霞洞。后玉阳独去文登铁槎山(今属荣成市)云光洞结庵,苦心修炼9年,被称为“铁脚仙人”。 后下山西行传真布道,足迹遍及北方。

王处一,母亲周氏于金熙宗皇统二年壬戌(1142年)三月十八日梦见红霞绕身而生处一。处一幼年丧父,事奉母亲至孝。体貌魁梧,从小不喜欢嬉戏,而好诵读云霞方外语句。七岁时曾经气绝仆地,很久才醒。母亲惊问:“你怎么会这样?”回答说:“只知熟睡,不知其他”。从此了解死生之说。

一天,途径山中,遇见一老翁坐在盘石之上,招呼他,摸摩其头顶说: “你以后必扬名四海,而为为道教宗主”。说完起身,曳杖而去。处一跟从不舍,问道:“老先生,是何人啊?”老翁回答说:“我是玄庭宫主。”瞬间不知所在。此后,处一语言放旷,不同凡响,举止颠狂,敝服赤脚,即使严冬依然单衣,人们认为他得了失心病。

处一曾经作颂自歌云:“争甚名,竟甚利,不如闻早修心地,自家修证自前程,自家不作为群类。”及至弱冠,有人提亲,处一笑而不应,母亲也不勉强他。世宗大定八年 (1168)二月中,游宴到范明叔家的遇仙亭,见到王重阳祖师,重阳知道处一是玄门大器,便答应处一拜师的请求。并带他到昆仑山烟霞洞授与正法及名号。其母亲也愿拜重阳学道。重阳知其贞洁,赐名德清,号玄靖散人。

传说:玉阳子独去荣成市铁槎山云光洞结庵,见当地海风凌厉,渔民多有湿寒之症,便取用附近的海泥和几种海藻混制而成一种坚如顽石的器具,每当渔民身体出现疼痛症状时,便用此器具蘸水在患处涂擦即可见奇效,当地人称“玉阳神石”。

玉阳子隐居云光洞,常临危崖跷足而立,数日不动,人们都叫他“铁脚仙人”,所以也有人将上述器具称之为“铁脚板”。

玉阳子苦心修炼9年后下山行传真布道,在中国北方产生极大影响。时至今日,在荣成海边的渔民中依然有很多人擅长制作此“玉阳神石”,多赠与外乡人留念。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296:李灵阳

李灵阳

金时人。《仙鉴续编》卷三:京兆(治在今陕西西安)人。姓李,名字不显,号灵阳子。博学好仙。遇至人授以抱一符火大丹之诀。与白玉蟾、王重阳为终南林泉友。丘长春辈均以师叔称之。

李灵阳(生年不详~1189年),约与和玉蟾同时,于天德年间入道,“徜徉泉石,以道自乐,韬光晦迹,素厌人知,故终身不告人名字,里人但以李真人呼之。”

自大定三年(1163)与王重阳、和玉蟾共结庵于刘蒋村起,在终南修道二十余年。他曾受王重阳所授内丹之学。王重阳东游至汴京时,寄诗和、李:“传语和公与李公,首先一南三人同。”

后来,马、谭、刘、丘四子入关,守墓营建祖庭,得到李灵阳的全力帮助。大定二十八年(1188)春,金世宗召见丘处机,丘行前对李灵阳说:“刘蒋因缘,祖师所建,不可轻视,善自住持。”李对丘说:“重阳谓汝必能大开玄教,今其时矣。万一善自保爱,来岁春光早回鹤驭,吾专俟汝为丧主。”次年春二月,丘处机归终南,李灵阳已绝粒十余日。丘处机于榻前拜见,并安排后事,未等棺木造成,李灵阳即逝,葬于祖庵之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