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象列仙全传》神仙(20)

 zqbxi 2023-06-08 发布于江西

第九卷补遗:杜光庭、殷七七、郭上灶、林遇贤、鱼肉道人、韦恕女与张老等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316:邓紫阳、殷七七(殷天祥)、费文祎

殷七七(殷天祥)

文字出自《太平广记》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

【白话译文】

殷七七,名叫天祥,又名叫道筌,曾经自称七七,俗人多数叫他七七,不知是哪里人。他在全国到处走,有人说很久前见过他,估计不出他的年龄。他脸白有光,好像四十多岁的人。他每到一处有时更换姓名没有一定。

曾经在泾州卖药,当时灵台蕃汉瘟疫盛行,得到药的人,药入口病就好,都把殷七七称作神圣,殷七七得到钱却把它施舍给别人。又曾经醉于城市间。

周宝过去在长安就认识他。不久,周宝作了泾原节度使,以重礼筵请殷七七,想学到他的道术房中之事。等到周宝奉调镇守浙西,几年后,殷七七忽然来到,还是卖药。周宝听说殷七七来到又惊又喜,召他前去,以师礼尊敬得更加隆重。

殷七七每天醉了就唱道:“弹琴碧玉调,药炼白朱砂。解酝顷刻酒,能开非时花。”周宝常让他试验,全都有灵验。殷七七又请求种瓜钓鱼,好像葛仙翁似的。

鹤林寺的杜鹃树,高一丈多,每到春末花开烂漫。寺里的和尚互相传说:贞元年间,有个外国和尚从天台来,盂钵中用药养着杜鹃花根来种它,自那以后遮蔽掩饰,花院上锁紧闭。当时有人窥见三个女子,红裳艳丽,一起在树下漫步。有擅自采花折枝的人,一定被女子作怪致祸。俗人传说女子是花神,所以人们共同像爱惜宝贝一样爱惜杜鹃,因此繁盛超过普通花卉。

杜鹃花要开时,周宝就派人探报分数,节度使衙门中的宾客幕僚和官属,就连日观赏。其后全城男女以及四方之人,无不载酒以纵情漫游为乐。连春入夏,从早到晚,里巷之间,近于荒废正业。

有一天,周宝对殷七七说:“鹤林寺的杜鹃花,天下奇绝。常听您说能使不到时令的花开,这杜鹃花能开吗?”殷七七说:“可以。”周宝说:“现在重九(九月初九)将近,能符合这一天吗?”

殷七七就提前两天前往鹤林寺,住在那里。中夜,有女子来对殷七七说:“道者要让这杜鹃花开吗?”殷七七就问女子是什么人,深夜到这里来,女子说:“我被上天所命,下界管理此花。然而此花在人间已超过百年,不久就让它回阆苑去。现在为有道者使它开花,不是有道者没有谁能来感动我。”于是女子一瞬间就不见了。

来日早晨起来,寺里的和尚们一下子被花蕊初绽惊呆了。到初九那天,花开得烂漫如春。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周宝,周宝与全城官民都感到惊异,游赏又如春天期间。几天以后,花一下子都不见了,也没有落花在地上。

后来殷七七偶然到一官僚家,正赶上会聚宾客,主人和客人都跑来簇拥他。有劝酒的歌妓,对殷七七很轻视侮慢。殷七七就对主人说:“想要用两个栗子作为酒令,可以吗?”大家都很欢喜,认为一定有好玩的法术,有助于欢乐。于是用栗子传巡,接到栗子的人都闻到异香而惊叹,唯有劝酒时讥笑殷七七的两个人,接到栗子后,变作石子粘在鼻子上,拉扯不掉,只说污秽的气味不可忍受。

动图封面

【gif】愤怒飞起的栗子【提醒:此为 gif 动图,点开可查看动态】

两个人一同起来狂舞,花钿首饰掉落地上,相次悲啼,脸上的胭粉颜料纷纷淌下来;正当优伶们一时乱舞,鼓乐都自动发声,还很合乎节奏,曲子终了而舞仍旧不停,整个入席的人都笑得绝倒。

过了一会儿,主人向殷七七道歉祈求。又过一会儿,石子从歌妓鼻子上掉落,又变为栗子,嗅之有奇异的香味,至于花钿首饰和粉黛又全都像原来那样,毫无缺损,大家全都恭恭敬敬地侍奉他。

栗子造型的古董珠宝饰物

殷七七又斟水变酒,削木变脯,让人退着走,指船船就停,呼鸟鸟自坠,唾鱼鱼就活。撮土画地,描绘出山川形势,折茅聚蚁,变为城市。人们有曾经去过的地方,见到殷七七的画变成的城市,觉得历历在目全都很像,只不过稍微狭小罢了。所有各种法术不可胜记。

以后二十年,薛明、刘浩作乱,周宝向南奔到杭州,而周宝总管军务和政务,用刑杀死无罪的人。前任上饶州牧陈全裕经过周宝辖区,就罗网罪名杀害了他,把陈全裕全家老小全部杀光。周宝八十三岁时,筋力还很健壮,妻妾上百,他把殷七七的法术全学到了。后来因为无辜而死的人以及陈全裕作祟,有一天周宝突然死了。

殷七七在刘浩军变的时候,在甘露寺被推落北崖,掉到江中死了。其后,有人看见他在江西十余年卖药,入蜀以后,没有人知道他到哪里去了。鹤林寺犯兵火被烧掉,杜鹃树也失去了根株,真回阆苑了。(出《续仙传》)

邓紫阳

邓紫阳,亦名思璞。临川南城县(今属江西)人。初唐道士。道教北帝派的开创人。

邓紫阳于咸通元年(860年)少小投茅山(江苏常州)太平观柏道泉为弟子,六年后乃披度为道士。后隐县境内麻姑山修炼。性情刚毅,很有学问,自负有济世之才,遨游名山大川。到南岳时,访南岳朱陵洞天,又拜谒道家福地青玉坛和光天坛,遇到南岳名道邓真人,拜邓真人为师,经邓真人的传授和他自己的真诚修炼,得到了道家的真谛。

邓紫阳在南岳入道后,又在各灵山仙境拜访了一番,之后就回家省亲,在回家的路上,得到一把神剑,又因为他每在山壑行程或在溪边休息时,总是念诵“天蓬咒”,感动了北帝,北帝便派神人下凡,将剑法传授给他。

邓紫阳名闻当时,开元年间多次应召入宫,被玄宗封为天师。其修道方法成为道教“北帝派”,授《北帝经》及北帝豁落七元符,最崇拜北极紫微大帝——北帝。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召邓紫阳至京城,原来是西戍起兵作乱,邓紫阳便在玄宗面前呼风作法,使神卒朱兵,大败西戍犯境之敌。玄宗大悦,誉之为神人,还赐诗云:“太乙三门诀,元君六甲符。下传金版术,上刻玉清书。有美探真士,囊中得秘书。自兹三醮后,翊我灭残胡。”

邓紫阳向唐玄宗请求敕建麻姑山庙。玄宗允诺,下诏敕建,并御赐纯金镂刻的金龙让他带回麻姑山。天宝五年(746年)天大旱,求雨不得,邓紫阳把金龙掷于龙门桥龙潭中,忽见黄龙升天,风去雨来。玄宗闻之,又下诏增修仙宇,塑立神像。

唐朝 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周捷临摹):“开元中,道士邓紫阳于此习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廿七年,忽见虎驾龙车,二人执节于庭中,顾谓其友竹猷曰:“此迎我也。可为吾奏,愿欲归葬本山,仍请立庙于坛侧”。玄宗从之。”

唐大历三年(768年),年近花甲的颜真卿赴任抚州剌史。他多次登游麻姑山,对这里优美而神秘的色彩感触良多。大历六年(771年)四月,他再次登麻姑山,游览仙坛。是时,书兴大发,挥笔写下了记述麻姑山仙女和仙人王平方在蔡经家里相会的神话故事,及麻姑山道人邓紫阳奏立麻姑庙经过的楷书字碑《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被历代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颜真卿写道【原文】:

“开元中,道士邓紫阳于此习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廿七年,忽见虎驾龙车,二人执节于庭中,顾谓其友竹猷曰:“此迎我也。可为吾奏,愿欲归葬本山,仍请立庙于坛侧”。玄宗从之。天宝五载,投龙于瀑布,石池中有黄龙见,玄宗感焉,乃命增修仙宇真仪,侍从云鹤之类于戏。”

《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最后几段摘录:

【白话译文:】

大历三年,我颜真卿担任抚州刺史,根据《图经》得知,南城县有一座麻姑山,山顶有一处古坛,相传麻姑在这里得道。坛的东南有一处水池,池中有红莲花,前不久忽然变成绿色,现在又变成白色了。水池的北面,古坛下方,旁侧长有杉松,树冠繁茂如伞盖,经常听到诵经和钟磬的声音。坛的东南有一挂瀑布,淙淙泻下,有三百多尺。坛东北有一座石崇观,高大的石块中还能见到螺蚌壳,有人认为是沧海桑田变化的见证。坛西北有麻源,谢灵运诗《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所描绘的,可能就是这里。源口有神灵,求雨便可应验。

开元年间,道士邓紫阳在这里修道,后来受皇召进入宫中的大同殿修功德。开元二十七年,忽然见到龙虎车驾到来,有二人手持符节站在院中。邓紫阳回头对他朋友竹务猷说:“这是来接我的。请代我向皇帝启奏,我希望归葬麻姑山。”于是竹务猷请求在坛侧为邓紫阳立庙,玄宗答应了他的请求。天宝五年,邓紫阳在瀑布下水池中举行投龙仪式,池中有黄龙出现。玄宗心有触动,于是命人增修道观、塑像、侍从、云鹤等。

呜呼!自从麻姑在这座山上成仙后,南岳魏夫人又在龟源得道留下一座坛,华姑又在井山表露神迹。现在女道士黎琼仙年纪有八十岁,而容貌益发年青;其弟子曾妙行梦见黎琼仙,便开始吃花辟谷;邓紫阳的侄子名叫德诚,在这里继承香火;弟子谭仙巖道法庄严,而史玄洞、左通玄、邹欝华,都清净虚无,遵从大道。若不是因为此地气场特异,山水明亮灵秀,则如何能祥美汇集,光照后代,如此兴盛呢!真卿有幸承继先辈的余光,冒昧刻石立碑来记录这一盛事。时间是大历六年夏四月。

【提醒:】

颜真卿的修道故事,详见文末链接。

费文祎

先介绍一个小知识: “祎”读yī,义为美好,多用于人名。和“祎”字形相近的是“袆”字,读huī,是古代王后的祭服。两字仅差一撇点,极易混淆。

以“祎”为名字的,有两位名人——费祎、费文祎。

费祎字文伟,是三国时蜀汉名臣,诸葛亮《出师表》中称费祎等“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死后,费祎曾继任为军师。

费文祎(字子安)则是传说中的仙人。传说,有一次,他路过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进了一家小酒馆,姓辛的老板以美酒相待。日复一日,费文祎一个子儿也没付,辛老板也不介意。几年后,费文祎画鹤于墙上以示报答,并告诉老板,只要你一击掌,黄鹤便会从墙上飞下来跳舞,但每日只限一次,切记切记,说完便驾云远游去了。

辛老板依言而行,武昌城万人空巷,争睹仙鹤的美妙舞姿,小酒馆的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不料人心不足,发了财的辛老板每日让仙鹤起舞三次,把它累得奄奄一息,终于惹怒了仙人,于是,费文祎带着黄鹤驾白云而去。辛老板用万贯家财于黄鹤仙去之处建楼,题名黄鹤楼,乞盼仙人再施恩泽,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辛老板的贪得无厌让他尝到了苦果,原因是,他透支了未来。

也有人说,费祎又名费文祎,两人本是一个人。不知何说为准。

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中有一句千古名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个“昔人”指的是谁呢?

“黄鹤楼”这个名字,据现存资料来看,最早出自祖冲之编著的《述异记》,《报应录》中也记载了同样的说法:黄鹤楼的名字来源于一位无名仙人,这位仙人类似“神笔马良”——拥有“画物成活”的能力,而一位姓辛的酒商因为和他有交集,所以修建了黄鹤楼。

“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

另一说,费祎与黄鹤楼的修建有关。根据《三国志》记载,他是被人刺杀而死的。“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座。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谥曰敬侯。”

但是《图经》记载: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大意是说:费祎尸解成仙以后,曾架着黄鹤经过这栋古楼,所以就叫黄鹤楼。地理志《太平寰宇记》也引述了这种说法,但是多了一个字:蜀费文袆登仙,尝驾黄鹤憩此。

这个记载点出这个人的出身(蜀国)以及名字费文祎,这个人恰好就和诸葛亮一个时代的费祎是同名的。唐代文人阎伯理也在《黄鹤楼记》里写道“费祎成仙”: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1993年,黄鹤楼东北约70米的山坡上还修建了一座费祎亭,这并非现代人臆想,从唐代起就有古人在黄鹤楼周边修建费祎洞、费公祠。

唐代诗人李宗孟的诗歌《费公祠》写道:空遗费仙迹,江山余万愁。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317:费文祎、杜光庭、刘无名、叶千韶

杜光庭

杜光庭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高道,青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唐懿宗朝应九经举,赋万言不中,乃弃儒入道,师事天台道士应夷节,为司马承祯五传弟子(司马承祯传薛季昌、季昌传田虚应,虚应传冯惟良,惟良传应夷节)。

尝谓汉天师、陆修静撰集的道门科教,因岁久废坠,乃考定真伪,条列始末,为天下道流遵行。郑畋荐其文于朝,僖宗召见,赐以紫服象简,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道门领袖。

中和元年(881年),随僖宗避难成都,遂留于蜀。受到前蜀高祖王建赏识,命为太子元赝之师。王建曰:“昔汉有四皓,不如吾一先生足矣”。

光庭荐儒者许寂、徐简夫以侍东宫,颇与议政事,相得甚欢。永平三年(913年),为金紫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进号广成先生。通正元年(916年)迁户部侍郎。乾德五年(923年),后主王衍受道箓于苑中,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

不久,杜光庭隐于青城山白云溪。尝建飧和阁,奉行上清紫虚吞日月气法。

他与诗僧贯休友善,每相戏谑。一日,二人并骑于道上,而贯休马忽坠粪,光庭连呼:“大师大师,数珠落地!”贯休应曰:“非数珠,盖大还丹耳。”

杜光庭学识渊博,攻读有方。尝谓蜀相徐光溥曰:“余初学于上库,书笈皆备,一月之内,分日而习,一日诵经书,二日览子史,三日学为文,四日记故事,五日燕闲养志,一月率五日始,不五七年经籍备熟。”——以五日为一周期,每日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而以第五日为游憩时间;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有张有弛,劳逸适度,遂得精进。

他精通儒、道典籍,又对道教作过不少实地调查,生平著述极丰。收入《正统道藏》的有二十七种,《全唐文》收有三百二篇(其中《历代崇道记》亦见于《正统道藏》,可知有所重复)。仅举部分作品:《道教灵验记》十五卷,《神仙感遇传》五卷,《墉城集仙录》六卷,《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一卷,《历代崇道记》一卷,以及其他斋、仪、表、序、记、传、颂、赞等等。对道教的教理教义、神话传说、斋醮科仪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发,为道教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刘无名

文字出自《太平广记》卷第四十一 神仙四十一

【白话译文】

刘无名,是成都人。原本是三国时期西蜀先主刘备的后代,居住在四川。

【提醒:】刘备、曹操等三国故事与《三国演义》版画,系列连载,详见文末链接。

他生来就聪明颖悟。八九岁的时候,道士经过他的家,看见他就感叹地说:“这个小孩如果学道术,能成为长生神仙了。”从这以后刘无名喜好道术,研究玄理,不喜欢名利。

二十岁左右的时候,阅读道经,学习咽气朝拜、存真内修之术,常以庚申日守三尸神,保存精神,默念咒语,吃黄精白术,志向是希望延长生命。

有时看见古代药方上说的草木之类的药,只是治愈疾病有微效,遇见火就成灰烬。自己都不能稳固,怎么能有延年益寿的力量呢?于是跋山涉水,游历名山大川,访师求道。

几年后进入雾中山,曾经遇到一个人,叫他吃雄黄,达三十多年。一天有两个包红头巾穿红衣服的人,直闯进他的住室。刘无名问他们是什么人?为什么到他这来?

那两个人回答说:“我们是泰山直符,追赶勾取你,但不知你用的什么法术,头顶上有黄光,我们到这里三天了,阴曹地府的期限紧迫,然而没有办法靠近你,又害怕阴府怪罪谴责,因为停留延误期限要获罪,所以现出身形向你询问。”

刘无名说:“我没有别的法术,只是深入地静心至道,不追求名声利禄,安静地置身深山,志向是希望度世罢了。”

二位使者说:“你的黄光,照耀在头顶上,高过几丈,恐怕是雄黄的功用吧?然而我听说一阴一阳谓之道,一金一石叫做丹。你只服那石,不吃那金,只能得到阳,却不了解阴,又凭什么超脱生死的难关,期望升天飞腾的道术呢?其次,要广泛地布施阴功,挽救人,接济人,温和,雅静,没有情欲和贪心,尽孝尽忠,内心秘密修行,功德满了三千,然后才能从黑籍中落去名字,定在青华名册中。能控制神鬼,驾驭云龙,补进天上仙官的行列,从阴曹地府的名册中永远除去名字。九祖超炼,七玄生天。象这样就不会被冥官追捕了。现在你虽然三尸已去,但积功不显著,寿数已经没有了,将要到死期,怎么可以苟且求免呢?”刘无名听了他的话,丧魂落魄,震惊恐惧,不知所措。

二位使者慢慢对他说:“岷山、峨眉山、青城山,都是神仙的洞府,可以到那里去寻找真师,访寻道术要领。我听说铅汞朱髓,可以冲天。不是高真上仙,不能得到修炼的真义。我给你寻找和你姓名相同、寿数已尽的人,用他来代替你。你要努办勤奋修行,不要中途懈怠呀。

刘无名拜谢了二位使者,二位使者就隐去了身形不见了。刘无名按照他们的话,进入峨眉山、岷山,登攀险崖峭壁,探索寻找洞穴,经历几年也没遇到。又进入青城山,在北崖的下面找到一个洞。进去后,走了几里,忽然发觉平坦宽阔,大概不是人世,遇到神仙居住在那里,说是青城真人。

刘无名祈求叩拜不已,全部述说了被鬼使追摄的原由,希望青城真人指示道术要领,用它拯救灵魂,拔出沉沦,赐给超过生死之苦的办法。

青城真人指着一个岩石屋子,让他在里面居住休息。又让他斋戒七天,整洁身心。之后,才告诉他阳垆阴鼎,柔金炼化水玉的方法,伏汞炼铅朱髓的诀窍,并对他说:“胡刚子,阴长生,都得了这种道术。”

还有一个名字,叫作金液九丹之经。丹分为三品,用铅做君,用汞做臣,八石做使者,黄芽做苗,君臣相投合,运用火候,功效完全了,七天成为轻汞,十四天变成紫锋,二十一天五彩具备,里面红外面黄,形状象窗户上悬挂的灰尘。再运用火二年,六百个整天,再经过四季,重履长至。开始是十月离开它的胞胎,已经成为初品,马上能干汞成银,做成丸吃它,可以除去疾病。三年以外,吃的人可以延年益寿,白发可以变黑。三年之后,吃一刀圭,游览名山,云游四海。初品,地仙吃它半剂,变化万端,坐着在立起就没了,驾驭飞龙,白天飞升。大都这种药,经过十六个季节,已经成为中品,就能使人长生。药成的日子,五金八石,黄芽诸物,和君臣二药,不相互混杂。一千天功毕,名字就叫上品还丹。要谨慎保存它,不要给人看。人世上,如果有那样的人,看他形状气质和功德行为都合乎道,就按照方法传给他。

刘无名接受炼丹诀窍,回到雾中山,筑室修炼,三年就成功了。

开成二年,刘无名还住在四川,自己陈述无名传,用来给后人看。后来进入青城山,不知道他的终了。(出自《仙传拾遗》)

叶千韶

东晋洪州建昌人,字鲁聪。少师事许逊、吴猛,有道术。传能辟谷服气,致风雨,驱雷电,救人疾病。后隐于西山。

沈汾《续仙传 卷中》“隐化一十二人”记载:

【原文:】

叶千韶,字鲁聪,洪州建昌人。少师事西山道士许昊二真君道卫,辟谷服气。尝独居山中,忽大风雨雷电,有一白衣人拜千韶,言君道德臻备,仙籍褒升,当在人问役使鬼神,更显功绩。今神人将降,君可以见之,无所畏也。

于是千韶焚香拱默以坐。俄顷,云中有远游朱衣真官一人降,又神将十余人,皆带剑,佩龙虎符,部从鬼神甚众。有二黄衣绿衣吏,各执簿一卷,神将皆列拜千韶。真官谓千韶曰:天命授君此簿,神将吏兵幸备役使,以救世人。千韶拜受天书,捧其簿阅之,若人间兵籍也。吏掌其簿书,请召即应命。

自后长啸则风生林壑,叹水则雨流原野,捺地则雷呜被梳,手画空则电光烁人。

乃游行天下,若徉狂,常醉腾腾于城市问。忽驱叱似振威,人问之:何为如此?应之曰:我见某处火灾,某处亢早,使雨救之耳。人皆覆之,实有其验。或经过郡县,逢旱皆请救之。千韶乃备香案启祝,须臾降雨。人有请致雷者,脚捺地便呜,从地底发输较声。或苦雨祈晴不应,乃请千韶止之。遂作卫,便晴霁。

冬中或旱祈雪,千韶乃单衣胱足,立于日中啸咏。俄顷,风云会合,降雪连宵。又以符救人疾苦,不俟人之求请,见疾者,无不悯而救之。

有邪魅者,闻千韶之名自愈。得符者,终身不复更发。

咸通十一年游及濠州,闻刺史刘防忽中风垂死,名医莫疗。千韶策杖入州曰:感我此来,使君再生矣。于是书符三道,贴于肩脸腿,曰:驱风从脚出,三日当愈。风果飕飕从脚心出,三日平复如故。

防博通文学,素好道卫,历官得郡,善政及人。乃谓宾吏曰:防平生师道,忽中暴风,遽感圣人,以相救疗。董奉还士燮之魂,庶可伴矣,实道力之所报也。郡人皆神于千韶。

防乃迎之于郡斋,欲师事,厚以金帛谢之。千韶遽舍防而去,寻之无踪。后荆襄问人见,话濠州事而笑。十余年却隐于西山。今人时有见之者。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318:山图 、晏仙人、杨昭庆、柴通玄、丁少微

山图

文字出自:《列仙传》

【白话译文】

山图是陇西人。他年轻时喜欢骑马,曾经被马踩断了脚。山中的道人叫他服用地黄、当归、羌活(独活)、苦参制成的药粉。他服药一年之后,就不想吃饭,病治好了,身体也变得轻快。

山图追着询问道人,道人自称是五岳的使者,并说“到名山去采药。如果你跟我一起去,我能让你长生不死。”于是山图跟随他有六十多年。

一天山图突然回来,在家为母亲服丧。一年后又离开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山图身遭灾祸,因伤残得到保全。接受精气身轻便,药物虽轻寿命延。母亲坟旁抒哀痛,天生情爱心头缠。时经一年飘然去,永远断绝世俗缘。

《文选·左思<蜀都赋>》:“山图采而得道, 赤斧服而不朽。”李周翰注:山、赤斧,列仙名。”

明王錂《春芜记·寻真》:“山图、赤斧堪为侣,笙鹤冷风起”。

晏仙人

《永乐大典》(残卷)卷之七千八百九十五“道释”里面“临汀志”条目里面记载:

【原文:】

道学仙释学佛,以明心见性,积功累行为本。若幻小智奇术,玄惑当时,已为仙佛罪人。况未能清净,未断贪嗔者乎?今氅袂方袍相属,未知其所修为何如也。

晏仙人,失其名,清流县人。生明溪田家,年甫冠,樵苏山间,忽闻有傍耳而语者,回盼见一道人,馀半桃以遗之,晏食已欲与之语,忽不见,惟觉腹痛,茫茫归家,暴下累日,若醉若寐,家人省问似不能言者,旬馀小愈,即不复烟火食,所嗜惟果实清泉,而朱顾漆发,肌胃泽润,步履如飞,且能言人祸福,乡人异之。悉呼为晏仙人,自是远近辐凑,晏惧泄天机,遂寡言语。邑令遗礼招之不纳,士夫有踵门者,长揖而已。间有一二可知者,今疏于下。

里有富民某氏,并居颇雄丽。落成之日,晏过其门,富民延坐扣曰:屋好否?晏曰:光荡荡。富民喜以为佳兆。越三年,染疫无噍类,众始司前时之言。

一日父遣如郡输租,泊揽子家,见其母所储寿器,从而抚之曰:便著便著,时媪亡恙。众目为狂晏。未几媪果然暴死。明年冬又在郡毕输,告别,挽揽子之臂啮之二,自是不复来。比及三年,不疾而逝。自食桃之后,阅十五年,逝之日乃生之日也。惜其家人不晓,以释氏茶毗法化之。

杨昭庆

《钦定四库全书·明一统志·卷七十一明》:“杨昭庆,唐景云中自京兆来眉,志尚清虚,巡游二十四化,至北平化,叹曰:'昔汉时史先生得真一之道修之,已白日升天,后无继者乎?’遂住青神县游仙观三十馀年,感五岳丈人希受真君降下,授以朱明龙文,遂得尸觧之道。”

柴通玄

  柴通玄,字又玄,宋陕州阌乡(今河南省灵宝县境)人,阌乡承天观道士,喜处山间,仰天长啸,只饮美酒,不食五谷(《宋史·方技传》有记载)。年龄百余岁,说起唐朝末年的事情,历历在目。宋太宗把他宣召到京,他恳求回本观。

   咸平元年(998年)宋真宗即位,通玄多次至京师,与真宗对语,言词质朴,多是修身慎行之说。真宗到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宝鼎境)祭祀时,召至行在,赏他平座,询问“无为”大义。所居承天观,即唐朝的轩游宫,保存有唐明皇的诗文刻石以及所写的道德经石碑。真宗做二韵诗赐之。并赐茶、药、帛,下诏改承天观为修道院,免除寺观所有的田地租税,准许他有两个弟子。

   第二年春天,柴通玄作遗嘱奏章,自称是罗山太一洞主,派遣弟子张守元、李守一到朝廷献龟鹤。召集官僚、隐士和百姓,谈论生死要义。当夜洗濯后,坐承天观院,眼望朝廷的方向,黎明时分卒。

丁少微

丁少微,毫州真源人。为道士,持斋戒,奉科仪尤为精至。他好读易,有出尘修真之志,深穷卜筮之术,黄、老、庄、列未曾释手,尤其喜好神仙修炼之术。

最初,与陈抟一起,在隐阳山中筑道馆隐居、修道。隐阳山深处,是一块突起于山腰间平坦的山岩,像高台,方广约十数丈。从前这里四周开阔,每当朝阳初升,就得霞光照射;皓月临空,便有玉露凝聚,正是道家朝夕炼丹理想之地。清《康熙鹿邑县志》记载:“隐山有陈抟炼丹处”。丁少微在这静幽之地,乐而忘返。

他对古代道家非常推崇,把“德”融会于占卜术中,勤加修炼,借以济世度人。于是对世俗渐生厌恶,最终离家出走,静修道业。

后来,丁少微隐居华山潼谷,靠近陈抟所居。丁少微持身高洁,好性命之学,志在成仙。而陈抟嗜酒适性,二人其道不同,未曾互相来往。少微善服气多饵药,年百余岁,康强无疾。从一开始卜居山上,起坛场静室,通夕朝礼,五十余年未曾有一点懈怠。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派遣使者迎接丁少微至京城。丁少微以金丹、巨胜、南芝、玄芝献于宋太宗,太宗待以上宾之礼。丁少微为太宗讲道论玄,太宗以“至道”问,丁少微答:“寡嗜欲则身安,薄赋税则国泰。”太宗赞叹道:“先生所言正如广成子所言。”停留数月,遣还山。七年冬卒。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319:赵自然、张无梦、赵抱一、石仲元、林遇贤、郭上灶

赵自然

赵自然,本名王九,太平州繁昌(今安徽繁昌)人。13岁时得了重病,父亲把他带到青华观,许愿让他做道士。后来,王九梦见一个体貌魁伟、鬓发斑白的人,自称姓阴,把自己带到高山上,对他说:“你有道气,我教给你不吃五谷的方法。”那个人拿出青青的柏树枝叫他吃。王九醒来后,不再吃五谷,神清气爽,每当闻到煮熟的饭食就恶心呕吐,他只吃生果、饮清泉。

知州王洞奏上其事,宋太宗召见他,亲自问候,赐予道士服,并替他改名为赵自然,后放归。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复召至阙下,不久以母老求还。事迹详《宋史》本传。《全唐诗》收诗1首,小传云为“池州凤凰山道士”,并记其梦阴真君事。(《全唐诗》收作唐人,系沿《万首唐人绝句》卷九九之误。)

《宋史·方技传》载,赵自然辟谷“不食,神气清爽,每闻火食气即呕,唯生果,清泉而已”。

成语“不食人间烟火”就源自赵自然修道成仙的事迹。原作“不吃烟火食”,道教谓神仙或修道的人不吃熟食,以示脱离尘世。源自《宋史·赵自然传》:“大中祥符中,又有郑荣者,本禁军,戍壁州还,夜遇神人谓曰:'汝有道气,勿火食。’因授以医术救人。七年,赐名自清,度为道士,居上清宫。”

宋时文人常以“不吃烟火食”借指诗文立意高超,不同凡俗。黄庭坚《跋东坡乐府》:“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徐鹿卿《减字木兰花》:“狂吟江浦,不食人间烟火语;韦曲名家,也试河阳一县花。”反之,评诗文立意凡庸,则云“烟火气多”。《南唐书·孙鲂传》:“此非有风雅制度,但得人间烟火气多尔。”

到了明清,所谓“不食烟火”渐渐有了孤芳自赏、不近人情的意思。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一回:“我看你每每宁神养性,不食烟火,虽然有些道理,但这上面事迹,你何能晓得,却要观看?”

现在,“不食人间烟火”,已成为贬义词,指缺乏常识、不通世故;或用以讥讽人自命清高。可见,这些汉语里面的修道内涵已被世人遗忘甚至嘲讽了呢,几千年来,人们的观念变得多么厉害!

张无梦

张无梦(952—1050),北宋时著名道士。字灵隐,号鸿蒙子,凤翔盩厔(今陕西周至)人。 出身儒士家庭,自幼“好清虚,穷《老》《易》”。长大后把家产给了弟弟,出家做了道士,入华山拜陈抟为师。后“游天台,赤城,庐于琼台,行赤松导引,安期还丹之法”。日诵《道德经》、《周易》。隐居天台山10多山、嵩山,99岁死于金陵(今南京)。

张无梦“博通古今百家之学,至于图经小史,记之历历无遗”。有《琼台诗集》行于世。其内丹思想和功法体现于《还元篇》中,《道枢·鸿蒙篇》摘其要者十二首。

摘录《鸿蒙篇》部分:

【原文:】

至神无方,至道无体;抱朴守静,允契於理。

鸿蒙子张无梦,字灵隐,隐天台,真宗时人曰:国犹心也。心无为则气和,气和则万宝结矣;心有为则气乱,气乱则英华散矣。游玄牝之门,访赤水之珠者,必放旷天倪、囚千邪、剪万异,归乎抱朴守静,静之复静,以至於一。一者,道之用也;道者,一之体也。一之与道,盖自然而然者焉。是以至神无方,至道无体,无为而无不为,斯合於理矣。故得其道者,见造化之功迹、鬼神之妙,而无所不变焉。粪虫变蝉,腐草变萤,雀入水变蛤,雉入水变蜃,田鼠变驾,鱼变龙,此其小者耳。其大者,人可以变仙也。吾尝观天地变化、草木蕃蔓、风云卷舒、日月还转、水火相激、阴阳相摩,仰观俯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着还元诗百篇,

赵抱一

赵抱一,北宋真宗、仁宗时凤州两当(今属陕西省)人。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八载,世以农桑为业。年十二,牧牛于田野,遇异人授医术、符箓占卜之法,药出疾愈,名倾京师。真宗闻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召至京师。辟简寂观以居,不久迁东太一宫,披度为道士。赐名抱一。久之乞归,上赐丰厚,建真寂观居之。后英宗至徽宗朝均有恩赐。年七十八而卒。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方士部列传二 宋一》记载了“赵抱一”的事迹:

按《宋史·方技传》:秦州民家子赵抱一者,尝牧羊田间。一夕,有扣门召之者,以杖引行,杖端有气如烟,其香可悦。俄至山崖绝顶,见数人会饮,音乐交奏,与人间无异。抱一骇而不测。

会巡检司过其下,闻乐声,疑群盗欢聚,集村民梯崖而上。至则无所睹,抱一独在,援以下之,具言其故。凡经夕,若俄顷。

自是不喜熟食,凡火化者未尝历口。茹甘菊、柏叶、果实、井泉,间亦饮酒,貌如婴儿。

素不习文墨,口占辞句,颇成篇咏。有道家之趣。遂不亲农事,野行露宿。

大中祥符四年,至京师,犹丱角,诏赐名,度为道士。自是间岁或一至京师,常令居太一宫,与人言多养生事焉。

《赠赵抱一》(作者:宋·张方平)

石门路已绝尘寰,紫柏高深不可攀。野色苍茫连远水,暮云惨澹裹寒山。

琴棋有徇皆为役,松竹无情且共闲。卉醴一杯时自酿,陶然亦可发朱颜。

石仲元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方士部列传二 宋一》记载:

按《广西通志》:石仲元,桂林人,号桂华子。为道士。隐于七星山,于诗妙究精微。宋天禧中将殆,谓门人曰:“荣谢当然,未丧之文,子其嗣之”。尽出平生所作诗三百馀篇。授之曰:凡吾所得子之所,知必传之,旬而殁,有《桂华集》。

石仲元隐于桂州之七星山,自号桂华子。石仲元在七星山做道士,天禧中逝去,后人见之于武夷山。

《水濂洞》(作者:石仲元)

洞门千尺挂飞流,碎玉联珠冷喷湫。

万古无人能手卷,紫萝为带月为钩。

动图封面

【提醒:此为 gif 动图,点开可查看动态】

林遇贤

俗姓林,宋初长洲(今江苏吴县)东禅寺僧。好赋诗饮酒,人称林酒仙。

明·王世贞《列仙全传》卷九:咸平初,来寓长洲之明觉禅院。常以酒肉自纵。酒家或遇其来饮,则售酒数倍于它日,人称为酒仙。语人祸福必验,以符治病必痊。时创佛舍,助钱数百万,未尝称丐于人,人不知所自来。

林遇贤,同高僧济公很像,悟了道以后,喝酒,疯疯癫癫,随机应变,点化世人,文学境界很高。

《酒仙遇贤禅师偈》曰:

“绿水红桃花,前街后巷走百余遭。张三也识我,李四也识我,识我不识我,两个拳头那个大,两个之中一个大,曾把虚空一戮破,摩挲令教却恁么,抽取须弥枕头卧,扬子江浪头最深,行人到此尽沈吟,他时若到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金囗又闻泛,玉山还报颓,莫教更漏促,趁取月明回,贵买朱砂画月,算来枉用工夫,醉卧绿杨阴下,起来强说真如,泥人再三叮嘱,莫教失却衣珠,一六二六,其事已足,一九二九,我要吃酒,长伸两脚眠一寤,醒来天地还依旧,门前绿树无啼鸟,庭下苍苔有落花,聊与东风论个事,十分春色属谁家,秋至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蒙蒙,有不有,空不空,笊篱捞取西北风,生在阎浮世界,人情几多爱恶,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街卧路,死后却产娑婆,不愿超生净土,何以故?西方净土,且无酒酤。”

其中有一句:

“扬子江浪头最深,行人到此尽沈吟,他时若到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

【赏析:】这是一首充满象征意味的禅理诗。

扬子江头比喻滚滚的红尘,在这里波深浪急。行人在这里,总是浅吟长叹,迷惑不已。是啊,在浩浩红尘中,人是何等容易失去自性。有此一觉悟,等悟到空心大法,还要像面对风浪时一般专心。

南宋初,杭州出过一位常做好事、不拘小节的酒肉和尚道济,人称济公。经历代小说及戏曲渲染,可谓老少咸知;晚近复有电视剧出,一曲“鞋儿破,帽儿破”更唱遍城乡,风靡一时。其实苏州也有一位这样的“异僧”,神迹异能不亚于济公,还比济公早百余年。

这位苏州的异僧,法名遇贤。俗称“白鸽禅师”。生卒年份不详,仅知诞辰为阴历八月十六。五代后晋开运年间,他在府城隍庙西侧的朱明寺剃度出家。北宋建隆二年来到相门内东禅明觉寺,直住到圆寂。

林遇贤生来异相:高颧骨,宽颐阔嘴,口中竟可塞进两个拳头。也有人说他很象灵岩山寺的智积尊者,或即智积转世也未可知。梅珣《赠林遇贤》诗形容他道:出入常携一古藤,三衣粗重貌棱,红尘酒满何曾醉,知是僧中第几僧?

他圆寂后,东禅寺特划出一个院落,辟为“酒仙堂”,三开间正殿,供奉着他的装金仿真身塑像。

林遇贤善丹青,尤善于肖像画,曾作自画像,见者皆谓“无毫厘不肖”,真是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他又好诗文,所作通俗而有理致,似寒山子。

古籍上记载了很多林遇贤的神通、奇事。东禅寺本已败落,他来寺后,开始重兴寺观,造佛殿、修道路,一甩手就用钱数百万,口称系募化所得,人们却不知他从何处募得;他上街,百姓们尾随围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他上哪家酒店喝酒,这家的营业额就直线上升,可以数倍于平日。他能预知人们的吉凶祸福;给人治病,不管什么疑难杂症,总是应手而愈;有一次,他煮虾、螺蛳食用,被老僧责备,他就将已煮熟而尚未吃完的虾、螺蛳投到寺前的河中“放生”,从此,该河(河于七十年代填塞)中就盛产红壳虾和无尾螺;有一次,他吃白鸽,有人趁他不注意偷吃了一只翅膀,他假装不知,照吃不误,食毕,张口大笑,只见白鸽从口中飞出,却只有一只翅膀。甚至还有搓砻糠成绳,骑黑虎上天的故事,真是神而又神。

你可以说这都是传说,但实迹却不可等闲视之。在苏州留存的实迹留存至今的尚有两处:

一是顾亭桥。据说有经营豆腐作的顾亭,事母至孝,其母“有宿孽”,当遭天谴。禅师知道后,“怜而救免”,顾亭就倾赀建造了顾亭桥,造福于民。

二是吴衙前37号内的大红豆树。这棵树的母本就是东禅寺白鸽禅师手植的红豆树,历经数百年风雨,老而朽,于清朝初年复萌新枝,惠周惕移一枝植于吴衙前的家中,生意郁然,因自号“红豆主人”。

宋代苏州的红豆树,见载于清康熙年间吴江人钮秀的《觚剩》,钮秀讲了北宋时异僧林遇贤在苏州相门内东禅寺种红豆的故事。遇贤因为喜欢豢养白鸽,人称“白鸽禅师”。《觚剩》记载:吴门东禅“寺白鸽禅师,偶拾红豆,种之寺内,指而嘱曰:汝'宜速长,但他日不许无故开花。世变有大小,则花开有疏密。’今其树已数围。”这株宋代的红豆,至清康熙时生长还十分茂盛,钮秀称“树已数围”,后来大概到乾隆、嘉庆年间渐枯衰。

此外,东禅寺西侧,有一座寺桥(今讹为市桥),据说林遇贤常于晨昏端坐桥栏与附近织机房的机匠闲谈。

郭上灶

道教仙人。不详何处人。相传北宋真宗天禧(1017-1021年)中, 在汴州桥茶肆间受佣雇瀹汤涤器。

一日有青巾布袍喝茶者,袖间引出利剑,上灶认得乃吕洞宾,遂拜于前,愿为仆役。 吕不顾而去,上灶尾随其后。吕回顾说:“若真欲事我,可受吾一剑”。郭延颈以待, 引剑将击,郭大呼不可,已失吕踪影。

此后上灶一直寻找吕洞宾。至仁宗天圣(1023-1032年)末,忽作乞丐状,往见磁州赵长官, 言寻吕洞宾不遇,今大数垂尽,求一小棺以藏遗骸。次日午时果死,赵遵嘱具棺,葬于河岸。 秋大雨,河水泛涨。赵虑其柩为水漂汲,策杖临视,开棺无尸。

一说,郭上灶后尸解,视其棺,败絮而已。(见《三洞群仙录》引《括异志》)。

又相传吕洞宾自作传云“第一度郭上灶, 第二度赵仙姑,法名何。二人性通利, 吾授之以归根复命之法”。(详《仙鉴》等)《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言再度郭仙。说法不一。

(注释:“上灶”:指茶坊酒肆的伙计。元·马致远 《岳阳楼》第二折:“此间,正江楼茶罢人初散, 你这郭上灶喫人赞,则俺乞化先生左右难,来寻你下榻陈蕃。” )

以下摘录自:《八仙传说与安康道教》(作者:李厚之 张会鉴)

吕洞宾度郭上灶

在安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仙人是吕洞宾。自北宋以来关于他的神话流传极广。安康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天下名山记》引明嘉靖年间金州判官刘阁所写《游香溪牛山记》,其中有句云:“……度香溪入崇山中,有石洞,相传吕洞宾郭上灶传道兹洞。洞前有石棋枰及子,人不敢取。”

南宋时期内丹南宗传人白玉蟾在其所撰《平江鹤会升堂》中,以歌咏的形式,概述了吕洞宾一生传道度人活动。略云:

“我闻唐代吕纯阳,师是钟离字云房,亲传金液还丹诀,得道之时游荆襄。

世人还知纯阳否,鹤颈龟腮身弊垢。或时磨镜市中行,或时卖墨街头走。

或称姓田或姓回,江口京口归去来。曾提两瓮过庐阜,复吹双笛行天台。

青帽红袍长烂饮,袖有青蛇威凛凛。洪都度得西山施,霅川度得东村沈。

朝游百粤暮三吴,形神聚散俄有无。茶中传授郭上灶,酒里点化何仙姑。

或衣白襕或纸袄,一剑横空几番倒。大笑归从投子山,片言勘破黄龙去。”……

歌辞中度郭上灶、勘破黄龙的行径,在安康传说最为久远,而且都成了仙迹名胜之地。如“翠光遗台”、“古洞仙踪”、“鼓台神峰”等等。据康熙《兴安州志》载:

“郭上灶,一名郭马儿,卖酒翠光台下。有道人吕姓,在柴扉道院中。往来上灶店中饮,上灶不取一文。如是数年,道人授一丸,投龙窝水中即成酒。道人去后,数年复来,携上灶往香溪炼丹,浴于销金池中,从翠光台端飞去。”

志文中吕姓道人居住的“柴扉道院”,则缘自《全唐诗》吕岩的绝句诗:“偎崖拍于葫芦舞,过岭穿云拄杖飞。来往八千须半日,金州南畔有松扉。”所谓“柴扉道院”,当是附会其诗而修的纪念性建筑,后易名纯阳宫。《州志·祠祀志》:“相传是吕仙遗迹。”并引注说:“昔吕仙降乩,有诗云:'朔风吹动六花飞,丹灶寒生火力微。来往八千须半日,金州南畔有松扉。’”其诗改动了《全唐诗》前面两句,但仍然袭用了后面两句。诗中出现的“丹灶”二字,恐怕是含有吕岩在此修炼之意。

古兴安州八景之“翠光遗台(又名翠光献丹”(此配图转载自:兴安州的博客)

郭上灶的神话,人言言殊,在道教经典中有许多版本。《正统道藏》收录苗善时《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纪吕仙有一百零八化目录,将郭上灶列为第十三化。这一百零八个受吕洞宾点化的弟子中,在道教卓有影响者仅22人而已,郭上灶排第七名。南宋李简易《混元仙派之图》列名的弟子有:刘海蟾、陈七子、曹国舅、景知常、姚道真、何仙姑、郭上灶、老木仙翁、施肩吾、徐神翁、朗然子、沈东老、张和尚、浴室和尚、张迪功、玉溪子、麻衣道者、何昌一、李铁拐、张侍郎、刘高上、王重阳。《唐宋内丹道教》认为,这份名单并不见得十分可靠,……像刘海蟾、陈抟、徐神翁、麻衣道者都并非吕氏门生。即使像全真道创教人王重阳,虽然承认派承钟吕,但也只是将钟吕二人作为共同之宗祧,而并非认同吕洞宾一人。在我们前引白玉蟾《平江鹤会升堂》中,他曾特别列举西山施(肩吾)、东村沈(东老)、郭上灶、何仙姑作为吕门弟子的代表,从内丹道教发展史来看,这几位的确是吕氏弟子中的佼佼者。

吕洞宾的民间传说

郡乘和各县志书上所载的古迹,有许多与吕洞宾的传说相关,各县不仅都修建了吕祖祠,纯阳宫,有的成了地方上的八景。流风所及,还有民间设立的纯阳会,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举办庙会,以庆祝吕洞宾的诞辰。于是歌颂吕洞宾的诗歌,讲述吕洞宾证道、传道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行,从缙绅到乡村妇孺莫不津津乐道,以致成为一种崇拜吕洞宾的一大社会文化现象。

安康王腾芳先生搜集整理的《香溪洞的传说》,收录有道人张玉清讲述的《吕洞宾三度郭尚灶》、《郭尚灶苦炼成仙》、《吕仙三试郭尚灶》等民间传说,详细的介绍了吕洞宾在安康传道的经过。明清以来,吟诵吕洞宾之诗和歌颂吕洞宾之诗更是琳琅满目。吕洞宾所作之诗,多见于碑版、摩崖,在平利县水坪乡南坪街有古代宫观寺庙遗址,不知建于何代,遗址中发现碑碣一通,镌刻《过水坪》诗一首,署名“云水真人纯阳子”,其诗云:

“山巅云起日初辰,山径霜清绝点尘。林下支锅炊饭客,道旁背笼贩盐人。

白崖岭峻藏风洞,碧涧泉音露石垠。跋涉不知残腊尽,动劳宁复计冬春。”

在水坪西沟北坡白云寺山顶,又有摩崖刻石一方,有《白云崖》诗一首,署名“纯阳子吕岩”,其诗云:

“古木丛林号白云,高崖更去谒观音。路登青嶂上头上,寺隐白云深处深。

法鼓震开天地眼,飞轮推出圣凡心。时人到此如中悟,何必南岩海上寻。”

【提醒:】

吕洞宾度人故事,以及“八仙”故事与古画,详见文末链接。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320:甄栖真、管归真、鱼肉道人

甄栖真

甄栖真,号神光子,今山东省单县人。《宋史》中有“甄栖真传”。

博涉经传,长于诗文,数次应科举考试而不中,自叹曰:“劳神敝精,以追虚名,无益也。”后出家为道士,访道崂山,以华盖真人刘若拙为师。久之出游京都开封,到建隆观为道士。周历四方,以药术济人,不取其报。

大中祥符中(1012年前后),居晋州(今山西省临汾市)紫极宫,性和静,无所好恶,晋人爱之。

年七十有五,遇人,或以为许元阳,语之曰:“汝风神秀异,有如李筌。虽老矣,尚可仙也。”因授炼形养元之诀,且曰:“得道如反掌,第行之惟艰,汝勉之。”栖真行之二三年,渐反童颜,攀高摄危,轻若飞举。

乾兴元年秋,谓其徒曰:“此岁之暮,吾当逝矣。”即宫西北隅自甃殡室。室成,不食一月,与平居所知叙别,以十二月二日衣纸衣卧砖塌卒。人未之奇也。及岁久,形如生,众始惊,传以为尸解。

栖真与隐人海蟾子者以诗往还。论养生秘术,目曰《还金篇》,凡两卷。

【解说:】

“得道如反掌,第行之惟艰,汝勉之。”应该是说:(相比起来),得道比较容易,但坚持不懈地践行下去,对于修道,始终如一、初心不改,则是很艰难的。共勉之!

管归真

北宋时人。南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六九:钱唐人。雍熙初,有青衣过之,欲传以点金之术。归真日:“历年久远,能无变乎?”青衣日:“五百年后当复故。”归真笑日:“得不为误后人乎?”拒不肯学。青衣日:“先生真人也。”遂传以紫府符法。

祥符初,归真行符法,病入膏肓者悉为平治。京师大旱,召作法,云龙飞跃,膏雨大沛。赐正白先生之号。四年化去,临终谓其徒日:“上帝召我任职也。”

◇按:不学点金术,北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四又作吕洞宾与锺离先生事。

鱼肉道人

南宋有一位奇异的道人,名叫黄达真,亦名黄元道。他著名的能力是写“预言诗”,奇准,他的一首诗基本就定人的一辈子了,当时的士大夫纷纷求诗。

以下故事描述了他奇异的得道经历。

南宋·洪迈《夷坚志》(夷坚丙志卷十五)“鱼肉道人”记载:

【白话译文:】

黄元道本来是成都一个小百姓家的孩子。他出生于宋徽宗大观丁亥年(大观元年,1107年),从小得了风搐病,两手蜷缩伸展不开,手臂拄在膝盖上托着头,脸竟然能转到后边去,浑身长疹子,连哭都哭不出来。父母就把孩子扔在一个房间的角落,不给吃穿。孩子饥寒交迫,但就是死不了,唯独奶奶可怜他,经常给他弄点粥汤,长到七岁竟然也没死。

后来有个道人从他家门口过,道人管黄元道母亲求施舍,母亲说:“道长啊,家里太穷了,我们没有余力施舍你!”道人说:“给我一个孩子也行!”母亲说:“家里确实有个小孩,但他是有病的。”道人说:“要这孩子就足矣了。”道人用个布口袋把孩子一背就走了。黄元道生父还不放心,跟踪道人去了野外,发现道人把孩子放地上,用清水给他洗身,还脱下自己穿的一件纸被给孩子盖上身体,还给他吃了一粒药丸,然后绕着小孩转了好多圈,好像是在做法……【以下原文缺九行又十字】

【注:从情节推断,损失的一大段信息似乎说,儿童黄元道被道人治好病以后,道人有可能就走了,少年黄元道给一家姓王的放了几年牛。后来,道人又来了,这次来就给了黄元道一个特别的经历,让他吃了生鱼,让他喝自己的小便……】

……(应是几年以后的某天)道人拿了一条鱼让黄元道生吃,还把自己的小便排到一个盆里让小孩喝。黄元道拿着手指沾尝小便,感觉香甜如美酒。他就捧着盆儿把小便喝了,喝下去的时候肚子里好像有金属碰撞的声音,忽然一下子,他好像被一种力量推到了山崖下,这时候他仿佛从梦中醒来,忽然意识到这里正是他原来放牛的地方,牛还在旁边吃草,跟原来没有两样。于是他跳到山涧里,在那儿坐着,山涧水没过他的肩部,冲刷着他,感觉特别酣畅。他就在那儿坐了一夜。出来以后,他身体精神感觉非常洒落,方寸之间坦荡而舒服,好像脱胎换骨了。他并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牵着牛回到王家,主人很惊讶地说:“你这小孩跑哪儿去了?怎么这么长时间没回来呀?”

从此以后,黄元道就开始到市面上行走,开始有特异能力了。他知道别人心里隐藏着什么,比如说他骂某人:“你这个人有负神明!马上就要死了!”一会儿又骂那个人:“你欺负百姓,马上就要吃官司了!”他所说的这些事最后都能应验。市面上这些人都怕黄元道揭发他们的内心秘密,一看他来了,大家就赶紧躲了。王家主翁怕惹麻烦,就把黄元道捆在屋里,但没过多久,还是把他放了,跟他解除了主仆关系,不管他了。

后来,黄元道上了峨眉山,在山上一待就是好几年,正好碰到宣抚使魏国公张浚带着母亲游山,后来张浚带着黄元道出山。刚出四川,离开三峡,黄元道就不辞而别,上了武当山。他在山上碰到孙旭先生,孙旭跟他说:“广东惠州罗浮山黄野人是五代时期的惠州刺史,不愿意当官,进山学道,现在仙品已经很高。你可以到那儿去拜拜他,向他学习长生不老法!”

黄元道一听很高兴。他来到罗浮山,找到崇真观。观主说:“我们这山上有三石楼,分为上中下,最高处是没路可上的,必须攀着藤萝和枯木才能往上爬,就跟猴子登山一样。万一掉下来可就粉身碎骨了,你如果不想要命了,就可以去!”黄元道说:“我要是贪生怕死,就不来了!”观主看黄元道信心坚定,就告诉他怎么走这三石楼。

黄元道拄着棍子直接上。他先到的下石楼,从悬崖往上爬,路窄到只能容下一只脚;爬到中石楼,忽然风雨大作,正好旁边有个石洞,黄元道就钻到里边去躲雨。天黑下来,只能在石洞里过夜,此时只听洞外有“嘎嘎”的响声,然后进来一条大蚺蛇,它有水桶那么粗的腰,后面还有更多条蛇源源不断地进来,都在黄元道身旁盘绕,黄元道闭目养神,一直坐到天亮。后来这些蛇就都排着队出去了。

黄元道继续前行,山崖路走到一半就断了,此时只见一根巨大藤条从上面垂下来,黄元道抓着藤条爬上去,爬升过程中经常沿着小路往上走几十步就没路了,此时再往下看江水,已经离得很远很高了,万一掉下去,必死无疑。他小心翼翼抓着藤条往上爬。藤条上,他就上,藤条下,他就跟着下,循序渐进,走了整整一天。天又快黑的时候,他来到了上石楼。此时他看到有个洞穴,中间是圆的,他匍匐钻洞往前爬,到头以后是个岩壁。就在此时,黄元道见到了一个野人,浑身绿毛,坐在石头边。黄元道赶紧恭敬地低头下拜,拜完以后,拱着手站一边。那野人也不搭理他。黄元道也不敢喘气,时间长了,这野人问他:“你是谁呀?到这儿干吗来啦?找我什么事啊?”黄元道说:“我是向您来学习长生之法的。”那人又说:“我估计你现在一定是又渴又饿。”说完话,野人站起来,揭开刚在坐着的一块石板,原来底下是一汪清澈的泉水。清清亮亮,干净极了。

野人指着泉水说:“你可以喝这个!”黄元道从身上解下一个檞叶杓舀水喝。喝完后,他肚子特别痛,赶紧跑出去排泄,一下大解20多次,他才踏实。进来以后,野人让他坐,然后跟他说:“人世间的荣华富贵一般人看来肯定觉得快乐无比,但对那些有智慧的人来说,这些荣华富贵跟死老鼠没啥区别,你在我这地方能待着,就跟在荣华富贵中待着是一样的。如果你这辈子和下辈子都在这儿待着,还感觉不到区别,那你就得道了!如果你感觉此世与彼世中间尚有区别,你就在此待不住了。你看我这地方的环境,还能想到有更好的地方吗?”

黄元道说:“您这宝地我是刚到,还不敢左右转,左右看。”野人说“我还有好地方呢!走,我带你去看!”说完话,野人一推,石壁就开了,黄元道一看,里面别有洞天。野人拉着黄元道进来,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空间,顶部是平的,亮亮地闪着光,就像镜子一样。下边有清泉和很漂亮的石头,奇花异草都布置得体,并排相对有两汪池水。野人跟黄元道说:“你留在这儿帮我整治花园吧!东边这池水可以喝,西边的池水只能浇花,千万别混了。”说完话,野人就出去了,石壁门也关上了。

黄元道安心在这儿浇花,他发现这地方也不大,也就方圆七八丈,但在这么小的空间里,无所不有。牡丹花是五色的,直径能有一尺!这空间里一直很亮,分不出白天和黑夜。黄元道在这里住的时间挺长,这些花一直是这么欣欣向荣的,就跟春天一样。

有一天,野人忽然把门打开了,见了黄元道特别高兴,夸黄元道说:“没想到你还真能在这儿待下来!下一步呢,你可以暂时离开,你想跟我学长生久视、延年益寿的法术,这长生之法跟那寂灭之道不同,我这个门里的法术需要你到世间去了缘,也就是要到世间做很多事情,等这些缘分全尽了,你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修炼了。现在,你已经喝过了珍泉,身体里的脏东西都排空了,现在就可以吃点别的东西!”说完话,野人从一个盆里拿出了鱼和肉,就像是多年前黄元道在山上吃道人给的鱼肉那样子。野人说:“你把这鱼吃了吧!”野人又指着石洞角落,说:“那地方是我小便的地方,你可以把那些小便都喝了!”黄元道遵旨,吃了鱼,喝了野人的小便后,就下山了。临走之前,野人跟他说:“你到了人世间,别人给你鱼和肉,你随便吃,直到什么时候不想吃了,再回来见我!”

黄元道下山后,他在世间就能吃生肉,一下能吃十斤,后来稍微减量。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他被诏入皇宫,面见高宗。高宗给他赐名“元道”,还封他“达真先生”。高宗告诫他说:“你以后别吃鱼了。”后来还写了御制诗夸赞赏赐他说:“不火而食,太古之民。不思而书,莫测其神。外示朴野,内含至真。白云无迹,紫府常春。”(最后一句说的“紫府”通常有两个解释:一是神仙住的地方,二说是人体内部的小宇宙。)

参知政事周葵跟黄元道很熟,以前他闲居在江苏宜兴的时候,黄元道曾经来拜访,给他写了一句诗:“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周参政不懂何意。两年后,黄元道因为说话得罪人给驱逐到婺州(浙江金华)居住,正赶上周参政从当涂(安徽)调官到了婺州当太守。到这儿以后他忽然意识到黄诗含义:原来“双溪”和“八咏楼”都是婺州的名胜。很多关于黄元道的事儿,都是周参政说的。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洪迈说,我在江西鄱阳亲眼见到过黄元道,那次他吃了两斤肉,喝了一斗水。我还亲自向他求证他的得道经历,跟周参政告诉我的基本一致。所以我记录了主要信息。又过了一年,黄元道在九江被郡守林栗(字黄中)好好整治了一番,杖惩后编入隶籍。

【注释:】

“编入隶籍”指的是在身份上成为奴隶。这个林栗是历史真实人物,福建人,曾经做过兵部侍郎。黄元道的特点就是“真”,从来是口无遮拦,不管对面是谁,一律直抒心语,所以不招人待见,被打被贬被逐都很正常,他来世间只是修道了缘而已。黄元道有名在于给士大夫写预言诗很准,他的诗往往讲人的结局。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321:蓝乔(罗浮仙人)

蓝乔

在广东省博罗县西北部有一座巍峨秀丽的高山——罗浮山,是中国道家名山之一。罗浮山有超凡脱俗的神仙洞府,隽永流长的传说,如师雄梦梅、东坡啖荔、仙凡路别、花手游会、天龙王梦等代代相传。宋朝时,民间传说罗浮仙人曾下凡人间,留下一段传奇。

南宋·洪迈《夷坚甲志》卷一五“罗浮仙人”记载了一个传奇:宋朝循州龙川一带,有一陈姓妇人一直膝下无子。她到罗浮山求子祝祷,后来怀有身孕。陈氏快要生产时,梦到一群仙鹤飞到她家,当天晚上生下儿子蓝乔。蓝乔出生时,室内布满奇异的辉光。

蓝乔天资聪慧,十二岁时,已经能写诗词文章。有一位相士对陈氏说:“你的儿子天生奇骨,如果出仕为官,一定会官至将相;如果学道,一定会成为神仙。”

蓝乔说:“将相不足为道,这样的愿望实在太轻。”从此以后,他多方寻找修道的书阅读。一段时间以后,他一直心存感叹,光自己独学独修,都没有师父和道友。于是辞别母亲,前往江淮和京师游历。

七年以后,蓝乔回来。他对母亲说:“孩儿本想漂泊江湖,之所以回来,是因为感念母亲的缘故。”他从葫芦里取出一粒丹送给母亲,说:“吃了它可以长寿,且没有疾病。”

蓝乔在家里待了一年多,又要出门了,临行前他送给母亲几斤黄金,说到:“这是真气炼就的金子。请母亲享用,孩儿不会再回来了。”

蓝乔在京城结识了潮人吴子野。当时正值酷暑天气,他们一起到汴桥买瓜。蓝乔说:“未免尘埃的污垢弄脏了我的瓜,应当到水中去吃瓜。”说着跳到河中。

动图封面

【提醒:此为 gif 动图,点开可查看动态】

吴子野目不转睛的盯着河面,光看到有瓜皮浮出水面,吃瓜的痕迹清晰可见,就是看不到人影。吴生一直等到晚上,都还没有看到他出来,于是前往府邸等他。

动图封面

【提醒:此为 gif 动图,点开可查看动态】

吴子野到府里一看,发现蓝乔早已经睡着了,打鼾声犹如雷鸣一般。蓝乔慢慢睁开双眼,问他:“我在水中等你吃瓜,等了你很久,都不见你来。为什么呀?”吴子野这才知道,蓝乔早已经得道了,向他拜谢。从此以后吴子野为他掌管炊事,服侍他。

后来蓝乔来到洛阳,他对人们自称是罗浮仙人。他穿的衣服打了很多补丁,褴褛不堪。每次到酒店喝酒,他都能喝数斗。

一天,蓝乔在郊外卖药,又将上百张纸张放在脚底,让围观的人们来抽取。他的身体很轻,所以纸张怎么抽也不会破。纸抽完了,蓝乔浮了起来,乘着风云冉冉上升。成群的仙鹤从南边飞来迎接他。

动图封面

【gif】折纸变飞鸟,翩翩飞去【提醒:此为 gif 动图,点开可查看动态】

这时,天空中传来笙箫的乐音,蓝乔深长地吟诵著李白的诗:“下窥夫子不可及,矫首相思空断肠。”他飘浮的身影,渐渐隐没在虚空中。

另:《续文献通考》作“蓝桥”,云其举进士不第,隐于霍山,常吹铁笛。飞升后有人见之于洛阳。

刘混康

刘混康(1036-1108年),北宋著名道士。字混康,一字志通,人称“华阳先生”。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十

据《墨庄漫录》等书记载,王安石病重时,其婿蔡卞曾诣茅山谒刘混康问状。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赐号“洞元通妙法师”,令住持东京上清储祥宫。绍圣四年(1097年),敕江宁府,即所居潜神庵为元符观,别敕江宁府句容县三茅山经箓宗坛,与信州龙虎山、临江军阁皂山,三山鼎峙,辅化皇图。徽宗即位后,更为信重,数召至京,来往书信不绝,

茅山元符观落成。徽宗“度其弟子为道士者十余人,其上皆赐紫衣师名以宠之”,亲书额“元符万宁宫”。“又作《庆成颂》及赐《归山诗》以宠之”。“大观改元(1107年),诏屡趣召,先生固辞,许之。于是有旨,命其传箓弟子守静凝和法师笪净之入见,喻德意焉”。

大观二年(1108年),在徽宗一再催促下,刘混康赴召出山。传说,行前,所畜之鹤尽去;启程时群鹿遮道,一鹿触车而毙。乃叹道:“鹤去鹿毙,吾无还期。”四月至京,馆于上清储祥宫新造元符别观。后一病不起,徽宗亲至储祥宫慰问。乃以平日所存之《大洞真经》献上。十天后倏然而卒,年七十二岁。徽宗特赠太中大夫,谥“静一”;敕遣使护柩还山,葬叠玉峰,诏建藏真观于葬所。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321:蓝乔(罗浮仙人)、刘混康、侯谷神

侯谷神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方士部传三 宋二》

按《续文献通考》:宋,侯谷神,沂州道正,貌古形癯,酷慕神仙黄白之术。一日鹑衣道士入观中,少话间,袖出丸药二粒,赐谷神啖之,年踰八十有五,羽化。

按《山东通志》:谷神羽化时值盛暑,沐浴罢别诸弟子,枕肱而逝,月馀不闻其臭。

【解说:】

也就是说,侯谷神死后出现了“肉身不腐”的奇迹;联想到——

18世纪法国出现过一件类似的真实奇事,“露德圣母”先后18次显像给一位乡村少女,流出圣泉水,可以治病;此少女后来成为著名修女——圣伯尔纳德,最后留下肉身不腐的奇迹,至今其不朽的遗体还存于修道院里。

此真实事件已拍为经典电影《圣女之歌》(又译为《“法国睡美人”的祈祷声》——获得奥斯卡影后奖、金球奖最佳剧情、最佳导演奖等),非常精彩。

【提醒:】此电影的图文详析,见文末链接。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322:崔自然、陈葆光、韦恕女与张老、刘野夫、许碏

崔自然

明·王世贞《列仙全传》卷九:巢县(今安徽巢县)人。少好道,得服松脂法。后隐于城南山洞中,辟谷修炼。积雪凝寒,常浴于溪。每入山,虎豹驯服。一日语其徒日: “我为仙师所召。”语讫而逝。后有自豫章(今江西南昌)来者,云见之于道,盖蝉蜕也。《神异典》卷二五一引《巢县志》云是唐时人。

陈葆光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方士部列传三 宋二》记载:

按《武进县志》:陈葆光受业天庆观,梦真武举白璧授之,遂善符篆,治病辄愈,撰神仙蒙求三卷,晚住茅峰,主章醮天灯尝示现云。

【解说:】

就是说,陈葆光在道观里,梦见真武大帝(玄武大帝)举着一块白璧授予他,于是醒后就善于用符箓治病。

【提醒:】

武当山真武大帝的传奇(珍稀的古画图册),详见文末链接。

韦恕女与张老的神仙姻缘

文字出自《太平广记》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张老”

【白话译文】

张老,是江苏扬州六合县的一个种菜园子的老头。他有个邻居叫韦怒,梁武帝天监年间在扬州当曹掾,任满后回到六合县。韦恕的大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了,召集来了乡里的媒婆,请她们给女儿选个好女婿。

种园子的张老听说后非常高兴,就跑到韦恕家门口等媒人。媒婆走出韦家门以后,张老就把她请到自己家里好酒好菜盛情招待。饮酒半醉时,张老就对媒婆说:“我听说韦恕家有女儿要出嫁请你找良婿,有这事吗?”媒婆说有这事。张老说:“我虽然年老体衰了,但我种菜园子还能够保证丰衣足食。请你替我到韦家作作媒,如果能办成,我会重谢你的。”媒婆听后,把张老臭骂了一顿愤愤而去。

过了两天,张老又约请媒婆,媒婆嘲笑说:“你这个老家伙怎么这样不自量?哪有当过官的人家的女子愿意嫁给一个种菜园的老头子的?韦家是穷了点儿,但一些做官人家上门求婚的却不在少数,我看哪个都比你强得多。我怎么能为你的一杯酒而到韦家去找挨骂呢?”张老仍坚持求媒婆说:“求你勉强替我到韦家提一提吧,他们不同意我的求婚,我也就认命了。”

媒婆经不住张老苦求,冒着挨骂就去韦家提了,韦恕一听果然大怒说:“你这个媒婆看我穷就敢这样小看我吗?我们韦家从来没有过这种事!那种园子的老东西竟敢动这种念头,太不自量了!那老头我不屑于去骂他,可是你难道就不会掂一掂这事的分量吗?!”媒婆赶忙赔罪说:“这事的确不像话,但我实在是架不住张老苦求逼得我没法子,才不得不来传达他的意思。”韦恕怒冲冲地说:“好吧,你替我转告那老家伙,如果他一天之内给我送来五百千钱,我就把女儿嫁给他!”媒婆就告诉了张老。

张老说:“行。”不一会儿,就用车拉着钱来到韦家。韦恕的族人们大惊说:“五百千钱的话是句玩笑,都以为他是个种菜的老头,根本不会有这么多钱。现在他这么快就把钱送来了,该怎么办呢?”就让人偷偷问女儿,女儿竟同意了,并说:“这可能是上天安排的。”韦恕只好把女儿嫁给了张老。

张老娶了韦氏后,继续种菜园,挑粪锄草,每天卖菜。韦氏天天做饭洗衣,一点也不怕别人笑话,亲戚们虽然讨厌她疏远她,她仍然一如既往。过了几年,韦氏家族内外的一些有识之士责备韦恕说:“你们家虽然穷,但乡里有的是贫家子弟,何必把女儿嫁给一个种菜的老头子呢?既然你把女儿嫁出去不要了,不如干脆让她到远处去呢?”

过了几天,韦恕备了酒饭把女儿和张老叫到家里,在喝到半醉时,韦恕微透露想让他们搬到远处去的意思。张老听后站起来说:“我们婚后没有马上到远处,是怕你想念。现在既然讨厌我们,我们就搬走吧,这没有什么困难。我在王屋山(在山西)的山下有个小庄园,明天我们就回到那儿去。

第二天黎明时,张老到韦恕家辞行,并对韦恕说:“以后如果想念你女儿,可以让大哥到天坛山南找我们。”然后让韦氏戴上竹笠骑上驴子,张老拄着拐杖赶着驴一同走了。这一走,就再也没有消息。过了几年,韦恕十分想念女儿,以为她跟着张老在山里过苦日子,一定会弄得蓬头垢面,再见面怕都认不出来了,就让他的儿子韦义方去找。

韦义方来到天坛山南,正好遇见一个昆仑奴在赶着黄牛耕田,就问道:“这里有一个张老家的庄园吗?”那昆仑奴立刻扔下鞭子跪拜说:“大少爷怎么这么久不来啊?庄园离这很近,我给您带路。”说罢领着韦义方往东走。

一开始上了一座山,山下有河,过了河经过了连绵不断的十几个庄园,景色渐渐变了,和人间大不相同。然后又下了一座山,在山下的河北岸下有一座大红门的府宅,宅中楼阁林立,花木繁茂,彩云缭绕,有很多凤凰、仙鹤和孔雀在楼阁间飞翔,从里面传出动听的歌声和音乐。昆仑奴指着府宅说:“这就是张家庄园。”韦义方又惊又怕,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不一会儿来到府宅门前,门上有个穿紫袍的官只领着韦义方进了一个大厅。大厅里陈设十分华丽,韦义方从来没见过,阵阵特殊的香味飘满了山谷。忽然听到女子走路时珠珮摇动的声音,两个穿青衣的女子走来说:“大少爷到了!”接着又有十几个穿青衣的美貌女子一对对地走出来,好像在引导什么贵人。然后就看见一个人戴着远游冠,穿着大红官袍,脚穿红靴子,慢慢走出门来。一个青衣女子领着韦义方上前拜见。韦义方见这人容貌十分英俊,仪表堂堂,再仔细一看,竟是张老。

张老对韦义方说:“人世间辛苦劳累,如在水火之中,没有一刻消闲,再加上总被忧愁烦恼所纠缠,就更没有太平的时候了。大哥你长期在人世客居,又有什么乐趣呢?你的妹妹正在梳头,马上就来拜见你。”张老让韦义方稍坐片刻。

不一会儿,一个青衣女子来报告说娘子已梳完头了,就把韦义方领到了后厅。韦义方见妹妹的屋子是以沉香木做房梁,用玳瑁做门,碧玉做窗,珍珠做帘,门前台阶也是又凉又滑的绿色石头铺成,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再看妹妹的服饰十分华贵,世上从未见过。韦义方见到妹妹后,互相问候了几句,又问问家里长辈的安康,觉得挺有隔膜。不一会儿摆上酒宴,美味佳肴精美芳香,好得没法形容。

饭后,请韦义方到内厅歇息。第二天天刚亮时,张老来看韦义方,和他共坐闲谈,忽然有一个侍女走来,附在张老耳边说了几句话。张老笑道:“我府里有客,怎么能晚回来呢?”转身对韦义方说:“我的妹妹想去蓬莱仙山游玩,你妹妹也该去,天不黑就会回来的。大哥你可以在这里休息。”张老向韦义方作了个揖,就走到里面去了。

片刻间五色彩云弥漫在庭院里,鸾凤飞翔,音乐阵阵,张老和妻子韦氏各自乘着一只凤,还有十几个骑仙鹤的随从,渐渐升空向东飞去,已经看不见了,还隐隐约约听到音乐声。韦义方在后厅住着,小侍女照顾得很周到。

等到傍晚时,听到远处有音乐声,转眼间张老和妻子已回到前厅,两人一同见过韦义方后说:“把你一个人留在府里,一定觉得寂寞吧?然而这里是神仙的府第,世间的俗人是不能来的。虽然大哥你命中该到这儿来一次,但也不能久留,明天你就该辞别了。”

第二天,张老的妻子来和哥哥告别,再三请哥哥回家后替她问候父母。张老对韦义方说:“人世遥远,我也来不及写信了,请你捎回去二十镒(二十两为一镒)金子吧。”又给了韦义方一个旧草帽说:“大哥今后如果缺钱用,可以到扬州北城卖药的王老家府上去取一千万钱,这个旧草帽就是凭证。”于是双方告别,张老又让昆仑奴送出山来。

送到天坛后,昆仑奴挥手告别回去了。韦义方自己背着金子回到家后,家人十分惊讶,有的说张老是神仙,有的说他是妖魔,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五六年后,带回的金子用光了,就打算到卖药的王老那儿去取钱,但又怀疑当初张老骗他,取那么多钱,连个字据都没有,一顶旧草帽怎么能作为凭据呢?后来家里太困难了,家里人就逼着韦义方去王老那儿试试,说就是取不来钱也没有损失什么。

韦义方就去了扬州,到了北城的馆舍,见王老正在街上卖药。韦义方上前说:“老人家贵姓?”回答说姓王。韦义方说:“张老让我来取一千万钱,他说把这个草帽给你就行。”王老说:“钱倒是有,不知帽子对不对头?”韦义方说:“您老人家可以验一验草帽,难道你还不认识它吗?”王老没说话。这时有一个少女掀开青布帘走出来说:“张老有一次到这里来,让我给他缝帽子,当时没有黑线,就用红线缝上了。线的颜色和缝的针脚,我都能认出来。”说完把草帽拿过来看,果然是张老的草帽,于是给了钱。

韦义方把钱用车拉回家,全家这才相信张老真是神仙。后来韦家人又想念女儿,打发韦义方又到天坛山南去找。韦义方到了以后,只见千山万水,再也找不到他走过的路。碰见打柴的人,韦义方打听,也不知道张老的庄园,韦义方心里又难受又思念,只好回来了。又去找王老,王老也不在了。

几年后,韦义方偶然到扬州去,在北城馆舍一带闲逛,忽然遇见了张老家的昆仑奴。昆仑奴迎上前来说:“大少爷家这些年还好吗?我家娘子虽然不能回去,但就像她天天在娘家侍奉父母一样,家里的大事小情她都一清二楚。

说着从怀里掏出十斤金子交给韦义方说:“娘子让我把这金子送给您。我家主人(指张老)现在正和王老在这个酒馆里喝酒,请大少爷稍坐片刻,我进去禀报。”韦义方坐在酒店外的酒旗下,一直等到天黑也不见张老出来,就进酒馆里去找,只见酒客满座,却根本没有张老和王老,也不见昆仑奴。韦义方拿出金子来看,金子倒是真的,又惊讶又感叹地回家了。昆仑奴送来的金子又供韦家用了好几年。后来,就一直也没找到张老在什么地方。(出自《续玄怪录》)

刘野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神仙部列传三十 宋二》记载:

按《山东通志》:刘野夫,青州人,居东都,尝约龚德庄。曰:君家人夕必出,我往见君。至晚德庄,坐待不至,俄火自门起,德庄犯烈焰,而出,四傍皆烬。翌日,野夫来,曰:君家人幸出,可贺也。陈莹中深重之,宋政和间,寓兴国寺人,计其寿,一百四十五岁。

许碏

文字出自《太平广记》卷第四十 神仙四十

【白话译文】

许碏,自己说是高阳人。青年时期认真读书为进士作准备,但是屡次应举不第。晚年在王屋山学道,周游过五岳名山洞府。后来从峨眉山经两京,又由襄汴来到江淮,茅山、天台山、四明山、仙都山、委羽山、武夷山、霍桐山、罗浮山,没有不游遍的。所到之处,都在悬崖峭壁、人上不去的地方,题字说:许碏自峨眉山寻偃月子到此。目睹他笔迹的人,没有不赞叹他的神异的,但终究不知道偃月子是谁。

许碏后来多半是漫游在芦江一带。他经常酒醉吟诗说:“阆苑花前是醉乡,踏翻王母九霞觞。群仙拍手嫌轻薄,谪向人间作酒狂。”好事的人问他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他说:“我是天仙,方才在昆仑山上参加宴会,因为有失礼仪被贬谪下凡。”人们都笑他,认为他是发狂说疯话。后来正值春天景色,他满头插着鲜花,手握花束起舞,到酒家楼上去醉酒作歌,升上彩云飞走了。(出自《续神仙传》)

有象列仙全传.九卷.明.王世贞辑次.明万历时期汪云鹏校刊本_页面_323:苏舜钦(苏舜卿)、牟罗汉、刘遁、李常在

苏舜钦(也写作:苏舜卿)

苏舜钦是北宋著名文人,大名鼎鼎的沧浪亭就是他修建的;有趣的是,《有象列仙全传》里记载了他不为人知的成仙传说。

还查到一则资料:元代名人赵秉文,可能就是北宋苏舜钦转世的。这是赵秉文自己在一首词里提到的:

元代赵秉文的《水调歌头·四明有狂客》

【白话译文:】

过去王云鹤曾赠诗给我,意思是:告诉你这个高傲散漫的仙人闲闲居士,你因为既喜饮酒又爱吟诗而堕入了尘世。漫天黄尘遮蔽了来时的道路,你不到蓬莱仙山已五百年了。斯有个隐士玉山人对我说,你的前身是神仙赤城子。于是我写了一首七绝回答他们,诗的意思是:玉龟山下的真仙人,说我是天台山上神仙的化身。准备骑着白鹤去折仙境的玉莲花,待到将来再看沧海变桑田时扬起的尘埃。我的朋友礼部官员赵庭玉告诉我说,丹阳子说我是北宋文学家苏舜钦的后身。说我是神仙赤城子,那真担当不起,说是苏舜钦再世还差不多,惭愧的是我的文章比他还差一点。因此,我写了下面这首《水调歌头》以寄意。

像当年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一样,友人也称我为“谪仙人”。我历尽千劫依然尘缘未了,就落到了红尘中。我原本想骑着大鲸返回仙界,又担心神仙官府中的规矩会约束我,嫌我太过于率真。在梦中我几度和群仙畅谈,言笑晏晏。

倚长松,聊拂石,坐看云起云落,乐哉悠哉。不时以紫毫之笔,蘸天上的黑霓作墨,醉酒当书,狂放恣意。告诉那沧浪之水,可识得我闲闲居士,我要用你去洗净那尘世间的肮脏,把清白还给人间,然后我再返回天台,在那里披着头发骑着麒麟遨游于仙界。

【原文:】

昔拟栩仙人王云鹤赠予诗云:“寄与闲闲傲浪仙,枉随诗酒堕凡缘。黄尘遮断来时路,不到蓬山五百年。”其后玉龟山人云:“子前身赤城子也。”予因以诗寄之云:“玉龟山下古仙真,许我天台一化身。拟折玉莲闻白鹤,他年沧海看扬尘。”吾友赵礼部庭玉说,丹阳子谓予再世苏子美也。赤城子则吾岂敢,若子美则庶几焉。尚愧辞翰微不及耳。因作此以寄意焉。

四明有狂客,呼我谪仙人。俗缘千劫不尽,回首落红尘。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

倚长松,聊拂石,坐看云。忽然黑霓落手,醉舞紫毫春。寄语沧浪流水,曾识闲闲居士,好为濯冠巾。却返天台去,华发散麒麟。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

拟栩仙人:王云鹤(中立)的别号。

丹阳子:马钰(从义)的别号。苏子美:北宋文学家苏舜钦(字子美)。

千劫:千世。劫为佛教用语,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称一劫。

紫毫:笔的一种,用紫黑色的兽毛制成。

闲闲居士:作者自号。

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州境内,是仙霞岭的余脉。

麒麟:传说中的神兽。

【提醒:】

词中提到,李白是“谪仙人”,李白一生的修道事迹、诗歌与相关古画,系列连载,详见文末链接。

牟罗汉

《峨眉县志》卷七“人物志”之“仙释” 记载:

牟罗汉,眉山人,名安。以厢兵隶卒厅,如岷山,陟上清坡,苦饥。忽遇髯者顾笑曰:“汝饥,何不食柏子耶?”摘柏子投其口。顾髯者,不复见矣。遂不大食。

一日,江水暴涨,舟不可行,或戏指其笠曰:“乘此,渡可乎?”牟遂置笠水面,趺坐其上,截江以济。观者异之。

刘遁

北宋时人。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八一:道士,丁谓尝与之往来。一作诗相赠,有“他时驾鹤游沧海,同看蓬莱海上春”之句。谓当时未解,及南迁,见之于崖州(今海南三亚西),方悟遁为异人,遂与之泛舟海上而饮。又见明·王世贞《列仙全传》卷九。

《仙游亭诗赠丁晋公》(作者:刘遁,宋代)

屡在仙游亭上醉,仙游洞里杳无人。他时鸣鹤归沧海,同看蓬莱岛上春。

【解说:】

这其实是一首对于丁谓未来命运的“预言诗”,所谓“一语成谶”,当事人只有事后才能咀嚼出言外之意。

李常在

文字出自《太平广记》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

【白话译文】

李常在是蜀郡人氏。年轻时就研究道术,好几代人都侍奉着他。计算他的年龄,已有四五百岁了。但从不见老,总像四五十岁的人。

他经常给人治病,重病三天治好,病轻的一天就痊愈了。

他有两儿一女,都已经娶妻嫁人,他就离家出走了。他走时带着他弟子曾某和孔某的两个儿子,都十七八岁。曾、孔两家并不知道李常在要去什么地方,就把两个孩子给李常在送去了。

李常在交给两个孩子两支青竹杖,用竹杖超度他们,让他们先各回自己的家。把青竹杖放在自己的床上,然后就悄悄回来,不要对家里人说。两个孩子按照指示拿着竹杖回了家。家里人看见孩子一直没走,后来就发现死在自己床上。两家人十分悲痛的把孩子埋葬了。一百多天后,李常在的弟子在郫县遇见了李常在带着那两个死去的孩子一同走,两个孩子和常在的弟子哭着谈了很久,并各自给家里捎了信。孔、曾两家打开棺材,见里面只有一支青竹杖,这才知道儿子没有死。

李常在三十年后住进地肺山中,又娶了一房妻室。他前妻的儿就出门去找李常在。常在当儿子来到前十天就对后妻说:“我儿子要来找我,我得出去躲一躲。他来以后,你把这金饼给他吧。”儿子到了以后,问后娘父亲去了哪里,后娘就把金饼给了他。儿子说:“我父亲扔下我出走好几十年了。我日夜想念他,听说他在这里,我才千里迢迢看望他,并不是来找他要钱的。”于是就住下了。

过了一个月,李常在还没回来,儿子就骗他后娘说:“我父亲不回来,我就回去了。”儿子出去后藏在草丛里,李常在回来对后妻说:“我儿子骗你,他并没有走,还会回来。他回来后你就对他说你已长大成人,不需要我抚养照料了,我一心修炼道术,不会再见他。”李常在向后妻交待完就去了。不大一会儿,儿子果然又回来了,后妻就把李常在的话转告给他。儿子知道再也见不到父亲,就哭着走了。

七十多年后,李常在又离家出走。他的弟子见他在虎寿山下住,又娶了妻。当地人父子几代都看见他,总是不变老。所以称他为李常在。(出自《神仙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