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圣医理析药集·长沙药解·艾叶

 四圣医苑 2023-06-08 发布于广东

味苦、辛,气温(《本经》:“味甘平”。陈注),入足厥阴肝经。燥湿除寒,温经止血。

【要义简释】

艾叶和煦通畅,逐湿除寒,暖补血海,而调经络。瘀涩既开,循环如旧,是以善于止血,而治疮疡。

艾叶苦而辛温,入肝经之药,其燥湿、达木之能亦近于防风,但其温经、暖血而治疮疡之能则防风所无。此亦以其叶与根之异,亦采收于夏季,得火气之旺之异也。

此药生用,似辛散升达之力过旺。现代医学认为,口服大量艾叶制剂后,约半小时即出现中毒症状,如:“喉干口渴,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继而全身无力,头晕耳鸣,四肢震颤乃至痉挛(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引起),痉挛发作后全身肌肉弛缓,缺乏张力,甚至瘫痪。”种种症状,均为乙木之气升达过旺而不能畅达,郁生风燥,乃至贼伤脾土、致胆上逆之象。《本草纲目》之论,时亦不无见地。如其称,“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陈艾,辛散力少故也。《本草述钩玄》(杨时泰)言其“生则微苦,大辛”。此说与前述理同。

艾叶之能,可概为“温经、达木”。

《药性琐谈》(江海涛)称,“如果是血分中有寒,用附子来逐寒的话就有可能伤及阴血。妇科方子中用附子的少,用艾叶的多,就是因为艾叶能游刃有余地进入到阴血内部去驱寒。”可参考。

【原文摘要】

血生于肝,敛于肺,升于脾,降于胃,行于经络,而统于中气。中气旺则肝脾左升而不下泄,肺胃右降而不上溢。中气虚败,肺胃逆升,则上流于鼻口;肝脾下陷,则下脱于便溺。盖血以阴质而含阳气,其性温暖而孕君火,温则流行而条畅,寒则凝瘀而梗涩。瘀而不行,则为癥瘕;瘀而未结,则经脉莫容,势必外脱。肺胃之阳虚,则逆流而不降;肝脾之阳虚,则陷泄而不升。肺胃之逆,非无上热;肝脾之陷,非无下热,而究其根原,全缘于中下之湿寒。

【应用参考】

《中华本草》载艾叶有“抗菌;抗真菌;平喘;利胆;抑制血小板聚集;止血;兴奋家兔离体子宫;抗过敏;抗炎;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利尿”等药理作用。《名老中医用药心得》(张栋 王志),郭永惠治脾虚日久,致成虚寒,水饮阻滞者,“用淡附片9-30g,炒白术9-15g,焦艾叶12-30g,小茴香9-12g,水煎服。”《中药古今应用指导》(吴克强 臧堃堂)称,“本品质轻,一般用量为3-5g。若大量应用,常可使中枢兴奋而引起痉挛,肝细胞损伤而发生炎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