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顶级家族

 心灵牧场书馆 2023-06-08 发布于河南

中国人很喜欢说的两句话,是“富不过三代”和“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但以建筑大师贝聿铭为代表的苏州贝氏家族,却已经兴盛了整整十五代人。从明代中期贝氏先祖贝兰堂从浙江迁居苏州,成为苏州贝氏的一世祖算起,这个家族延绵兴盛至今,已超过五百年。

中国顶级家族

民国时期贝氏家族合影,左一为建筑大师贝聿铭

早在民国时期,苏州贝氏的第十五代、当时仍然年轻的贝聿铭,就曾经向他的祖父、金融巨子贝理泰询问过家族永续绵传的问题。

对此,贝利泰借用《论语》,回答了一句话: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孔子对弟子们阐述的这句话,原意是指为政者应该实行德治,这样就如北极星一般,即使安居其所,其他星辰也会井然有序地拱卫着它。但贝理泰却用这句话来讲道德、讲人生、讲家族,看似辽阔不着边际,但其用意之深,却渗透着苏州贝氏为何能兴盛五百年而不衰的奥秘。

因为只有朴实而顶级的智慧,才足以支撑一个家族,走过历史的兴衰动荡,于永续绵传时,坐看云起云落。

换句话说,失败的家族往往相似,但那些成功的顶级家族,总是各有传承。

01

阅读中国历史,“家族”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重要概念,实际上,影响中国历史的,除了政治、经济等变量,“家族”也是一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构成和元素。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演进历程中,作为个体的人组建家庭,家庭衍生出家族,家族构成族群,族群构成民族,进而形成一个国家组成的基本元素和主体,从这个:个人-家庭-族群-民族-国家的演进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家族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维持一个家族于不散,使其永续绵传,这不仅关系我们个人乃至家庭,甚至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成败。

对此,已经传承兴盛一千多年的钱氏家族,他们的修身治世理念,就非常值得借鉴。

古语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君钱镠(852-932),他的家族早在宋代时编撰的《百家姓》里,就位列当时的皇族赵姓之后,在“赵钱孙李”中位列天下第二。此后一千多年间,钱氏家族名人辈出,直至当代以“三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为代表的后裔仍然人才喷涌,这种现象极为罕见。

中国顶级家族

对此,《钱氏家训》给出了一些答案:“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的父亲去世得早,很多乡邻劝钱伟长的母亲,叫儿子早点去做手工,赚钱来补贴家用。但她十分坚定地说:“我就是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读书,因为我们钱家的家风和古训是这么要求的,我一定要为我们钱家留下几颗读书的种子。”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可以说,这条家训表明钱氏家族重视教育的传统,是历代钱氏族人英才辈出的重要保障。

但仅仅会读书并不足够,在境界上,《钱氏家训》明确要求子孙: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这句话出自钱氏家训的国家篇,很明显,这是教导家族之人要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汲汲于个人私利。

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等“三钱”科学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抛弃功名利禄、毅然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广为流传,例如“三钱”之一的钱三强和他的妻子何泽慧,1946年在法国结婚后,一起研究原子核裂变。他们发表的论文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巨大轰动,当时很多媒体称他们是“中国的居里夫妇”。

然而,当所有人都认定钱三强夫妇将会留在欧洲搞研究,向诺贝尔奖发起冲击的时候,他们却毅然决定回国。

钱三强后来解释了他们回国的动因,令人动容。他说:

回到贫穷落后、战火纷飞的中国,恐怕很难在科学实验上有所作为。不过,我们更加清楚的是: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我们当年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到欧洲留学,目的就是为了学到现今的科学技术,好回去报效祖国。我们怎能改变自己的初衷呢?应该回到祖国去,和其他科学家一起,使原子核这门新兴科学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1948年6月,钱三强夫妇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儿女,回到阔别11年的祖国。

中国顶级家族

钱三强及其妻儿

同样的选择,几年后在钱学森身上重演。当他决定回国而遭到美国软禁和威胁时,时时以“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表明心迹,最终历经艰险、义无反顾,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这样的家族,已经不仅仅是“耕读传家”,而是“道德传家”,不为一身谋利,而是为家国天下谋利,这样的家族,才真正称得上中国的顶级家族。

02

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要超越这有限的生命,我们必须借助家族的传承。

纵观历史可知,中国的家族,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从西周至春秋时期,中国实行宗法制度,那时,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也是“天下宗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开始瓦解,个体的家庭与小家族才开始从宗族中独立出来。

家族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后,从东汉到隋唐时期,家族的典型形式是门阀士族。原先在春秋晚期瓦解分离出来的小家庭、小家族,此时逐渐被以门阀士族为代表的大家族所代替。历经汉末和魏晋南北朝的大乱世,小家族需要团结起来,以更大的形式抵御外力变迁,那时,“一宗近将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

所谓世家大族,也与当时社会久经动荡和讲究门阀背景息息相关,尽管在南北朝结束之后,世家大族的力量逐渐被削弱,但他们在隋唐两代的历史和社会中,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传统家族的第三次演化,是从宋代开始,延续至元明清时期。在此之前,从唐代开始实施的科举制对寒门庶族的提拔,以及皇权的有意压制与打击,以及唐朝末期的战乱和农民战争等因素的交替打击,使得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能与皇权共舞的世家大族逐渐瓦解消亡,进入宋代后,由于两宋倡导文治和实行大规模科举取士,科举制的公平选拔,使得大批出身平民阶层的子弟得以实现阶层流动,并进入国家上层。

于是,从宋代开始,在传统世家大族瓦解的基础上,主要以血缘、地域、科举功名等进行连结提升的大众化、世俗化的家族开始崛起,并逐渐形成了今天中国农村社会的家族结构。此后千年,中国的乡村结构尽管历经时代动荡和冲击,却始终保持稳固,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底层根基。

因为,只要有了家族,这个民族的基层血脉就始终存在,不管上层如何变化,都可以依靠基层的家族,重新组合建构起一个新的稳定社会。

十九世纪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华帝国开启近代化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部分沿海地区率先城市化,这对传统依靠农业和农村组织起来的家族,形成了新的冲击。晚清民国崛起的新式家族,例如曾国藩家族、贝聿铭家族、义宁陈氏等,都是在中西交融的时代大背景下,将中华民族的传统品德,与最新的国际义理、慈善公益等融而为一,从而培养出了品学传家、报效家国的优秀子弟,这一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的家族演化,堪称西周以来三千年中国家族的第四次大演变。

中国顶级家族

曾国藩

我们今天所探讨的中国顶级家族,更多谈论的是从宋代开始延续至今的以血缘、地域、科举功名等进行连结提升的大众化、世俗化的家族,这也是一千年来持续至今,中国农村社会得以保持稳定的基层结构。

但回顾历史,我们也需要将眼光投射得更远,所以,在《传承:百年家族背后的中国史》这本书中,艾公子从阐述天下第一家族“孔子家族”开始,将全书分为“开疆拓土:两汉的功臣与外戚”“黄金时代:魏晋至隋唐的门阀家族”“科举、文化与战功:宋明清家族传承”以及“从传统到现代:晚清以来家族的转型”等四大章节,选取了38个家族作为案例,通过阐述他们的兴衰起落,来透视中国历史的一个侧面,以及这些家族延绵传承的家训与密码。

因为个人的成功只能保持一时,只有家族的成功,才能确保功业的传承。

03

以作家金庸(查良镛)为代表的浙江海宁查家,在明清两代,一共有800多人考中秀才,并有133人考中进士、举人、贡生。

为此,清代时,康熙皇帝曾经为海宁查家题词道:“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并为查家赐匾额“嘉瑞堂”。

1948年,源出海宁查家的金庸移居香港,此后七十年间,金庸一直以香港为大本营,在当地工作、生活,但他却始终未曾忘却故乡:海宁。

中国顶级家族

年轻时的金庸

在阔别家乡42年后,1992年,金庸重返故乡浙江海宁,此后,他又多次回归故里,有一次他深情地说:“如果一个人离开家很久,在外边住的时间一长,对故乡怀念的感觉就越深……总想老了,再回到这个地方来住。”

说起来,人类不管出走何处,总是无法忘却自己的故乡和家族血脉。

因为每个人都必须要回答两个终极问题: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人类的内心深处,乡愁里渗透的,还有家愁。而上述两个灵魂之问所隐藏的,还有更深的奥秘。

如果放宽时空,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中国社会变迁剧烈,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近二百年来的中国,逐步从农业化,向工业化、现代化演进,传统以农业为基础的家族结构面临着剧烈的冲击和解构。根据2021年5月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人口达14.1178亿人,这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亿人,占比63.89%;而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亿人,占比36.11%。

中国的城镇化还在不断推进。按照欧美国家的经验,进入到成熟阶段,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甚至有可能达到总人口的80%以上。但是,在从乡村迁徙到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却时常感觉到个体的孤独与无依。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城市里,我们离开了传统熟悉的乡村和家族,从一个熟人社会进入到一个陌生人社会。这种切换,会让我们产生不安全感和孤独感。

在艾公子的故乡广东潮汕地区,人们会将家族中迁徙到另外一个地方定居下来的第一代人,称为一世祖。在今天,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正在离开传统的乡村和家族,迁徙成为某个城市的一世祖。作为开枝散叶的第一代人,我们其实需要为后代子孙回答好一个问题,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灵魂和脉络之问。

并未每个人都能如金庸一样,拥有一个显赫的家族出身,但不管我们的家族是名门望族抑或是平凡草根,在中国城市化的浪潮中,在从农耕社会、熟人社会、家族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陌生人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作为承前启后的中国人,在回归故乡、寻求家族源流的同时,又该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准备好什么?回答好什么?

所以,这也是我们写作和推荐这本《传承:百年家族背后的中国史》的原因。

在浩浩荡荡的城市化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在忙碌的人世中,需要停下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家族源流,并去吸收历史上那些顶级家族的传世智慧,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世,学习他们的持家之道。

因为那些仁义礼智信的朴实道理,浸润在许多顶级家族的家教之中。我们回顾过往和研究那些先贤家族,也是为了助力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家族,乃至助力整个民族不断开拓创新、继往开来。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文明不曾断裂的国家,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以家族为单位,世世代代传承,因此即使经历长期的动荡冲击,中华民族仍然保留着文明的薪火,故始终屹立不倒、涅槃重生于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我们推荐《传承:百年家族背后的中国史》这本书,并不仅仅是为了传播那些朴实而深沉的家族传世智慧,更是期待在从农村走向城市,在从农业化走向工业化,在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能够重新凝神静思,思考我们对自己的家族、族群和民族,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责任与担当。

不要忘了,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