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承宗姓氏文化研究院简介

 秋雨书轩 2020-03-10

承宗姓氏文化研究院简介


      姓氏文化研究院简介

文化的确是一个民族的血脉。而根亲文化则是华人心灵的港湾。每一个从远古走来的姓氏始祖,都会在人类情感世界的上空永不停息地呼唤着族人来认祖归宗,千万个姓氏的源流如果汇聚于一地就会灿烂辉煌地照亮全华夏百姓子孙前进的道路,就会把寻根事业打造成全球华人建设和谐大中华文化圈的精神家园。

姓氏文化研究院是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机构,是由热爱中华文化、热心学术研究和弘扬中华姓氏文化的专家学者、社会活动家及各界人士组成公益性的社会团体组织。专业从事姓氏文化研究交流的学术研究、市场开发和咨询策划,是开展理论研究、服务社会的最佳平台。下设文化交流办、教学培训部、策划专家咨询部。研究组织机构分别由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组成。自成立以来,以推动姓文化的研究交流发展和服务为己任,通过整合专家队伍、办班讲学、广泛参与经济建设活动是国内、国际姓氏文化研究的工作者和爱好者自愿结成的团体组织。本的宗旨是:团结从事姓氏文化研究的工作者、爱好者、支持者,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社会、造福社会。

 业务范围

围绕姓氏文化研究相关学科领域开展以下活动:

(一)提高广大会员的学术水准,开展各种形式的姓氏文化研究学术活动,定期组织最新国内姓氏文化的研究、咨询、交流和考察活动。

(二)建立姓氏文化研究基地,把专业传统姓氏文化研究方面有一技之长的能人组织起来,提高姓氏文化发展水平,为社会服务。

(三)开展有关姓氏文化的常识教育,在全社会中进行传统姓氏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促进姓氏文化研究发展。

(四)总结各的成功经验,编辑出版《姓氏文化研究》期刊和科普读物、专著及有关资料出版华夏姓氏文化丛书。家训往往是由家庭中的长辈或有名望、有社会地位的子弟所撰写,作为为人处事的准则传授给家庭的子弟,教育家庭的子弟;也有的是由子弟追记长者之言、垂范后世的。由于家训作者们的丰富人生经验、较高的文化学术修养,以及他们对子弟的殷殷期望,使他们与自己的子弟之间,既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家长与子弟亲情相向的关系。因此,他们在教育子弟时,既注重知识教育,也注重道德教育、人生教育,这三种形式的教育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中国古代家训教育的一大特色。或多或少多折射出古圣先贤家风家训的人性光芒。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每个人的精神港湾。可以说,家风正则社风正,家风清则国风清。古人强调“家国一体”,中华文化崇尚“家国情怀”,亦缘于此。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涵养良好家风、培育家庭美德,无论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对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家训是中华文化史上的独特景观,是家风的涵养方法和重要体现。从中国家训的历史血脉上看,其核心是围绕着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开,其实质是伦理教育和人格塑造,因此家训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家训堪称是先人留下的为人处世宝典。

(五)开发和推广各的姓氏文化的研究成果,为有关部门和人员提供传统姓氏顾问咨询。

(六)奖励优秀学术成果、学术论文和科普作品。向国家和国际社会举荐优秀的姓氏研究人才。

(七)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加强与相关国际学术团体的联系,开展国际性的合作,向国外推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姓氏特点、姓氏文化发展趋势。

任务

1.深入挖掘姓氏文化的精髓,扩大姓氏文化的社会影响,把姓氏文化工作融入到增强文化自信、推进优良家风建设的时代潮流中,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和产业转型等多方面都发挥作用,值得每位姓氏文化研究者和工作者认真思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为此,应充分认识姓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充分把握机遇,做好新形势下的姓氏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包括:(1)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姓氏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加强对姓氏文化的高水平研究,特别是对那些有突出现实意义的问题的研究;(3)开展有助于姓氏文化传承发展的多样活动,如共同祖先国家公祭活动、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节庆文化工程建设、举办多种形式的姓氏文化高峰论坛或姓氏与家文化节、家谱博览会等;(4)积极参与并努力推动姓氏文化产业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论证、规划、设计等环节的作用,系统并规模开发姓氏文化产品;(5)加强姓氏文化团队的自身建设,依法开展活动,端正态度,加强团结,摈除门户之见,避免功利化、世俗化,使姓氏文化事业获得更大的发展。一致认为,家谱是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载体,在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如何指导和引领新时期的家谱编修也是以实际行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

2、加强对姓氏、家谱等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广泛收集、整理姓氏文化资料及产品,充分发挥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承的引领作用。

3、参与姓氏文化产业的可行性研究和开发、设计、规划、建设,打造高质量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在近年的“文化热”、“寻根热”带动下,举办姓氏文化节或寻根旅游节、召开联谊大会或专题论坛、成立寻根服务团体、编写出版姓氏文化书籍、建立寻根服务网站或微信群、公众号、开办姓氏寻根节目、利用互联网进行姓氏活动网络直播、建设姓氏景点和文化产业园等都成为常态,姓氏文化也越来越成为资源,许多与姓氏文化相关的祖源地、郡望发祥地、祖籍地、移民集散地等都被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发利用,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相关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其中的一些已经建成或正在开发的姓氏文化产业园的姓氏文化景点设计、规划、研究等,有些还被授予姓氏文化研究基地。寻根问祖不仅仅是人类的一种怀旧的情感,也是后人对先祖的认同,又时后来者对历史的反思,更是继承者对未来趋势的探索。

4、请专家为寻根团体做学术报告及学术研讨会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和传承发展的相关活动。

5开展姓氏宗祠文化的研究,弘扬祠堂文化包括家礼家训编写续写家谱指导修复祠堂或新建祠堂。建造该姓祖先的塑像,塑像应依据该姓祖先的特点建造,还要用文字、照片、绘画和图等介绍该姓的来历、祖先、起源地、遗迹、播迁、郡望、堂号、名人业绩以及当今名次、地理分布等状况。 对这些姓氏的来龙去脉逐一进行简要介绍;还要在综合祠展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山西洪洞迁民》等内容。此外,要单独建立台湾厅和客家厅,分别陈列《台湾百家大姓寻根》、《根在中原的客家人》。资料厅,还可制作姓氏迁徙图、分布图等姓氏寻根旅游纪念品,制作姓氏影视产品,也可以出售磁盘、光盘等;还可将寻根城的内容到全国各地和国外展出。

总之,人类姓氏的研究是人们寻根问祖的一条重要途径。姓氏文化的探秘是对社会心理、民族素质发展趋向研究的不可忽视的方面。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历史,而中华民族的姓氏形成与发展几乎与此同步。伴随着姓氏的形成与发展而积淀起来的中国姓氏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绚丽多彩的魅力。

古圣先贤像赞与名言佳句、名人家训、英雄劳模、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科学家、文化名人等触摸屏体验收费收入,字画(传家及现当代的字画收藏包装出售),姓氏的图文介绍(姓氏源流、演变、迁徙历史、郡望祖地、谱牒世系、历史名人、功勋业绩等出版成书),馆藏文物进行创意性开发收入等(如制作个人与古圣先贤对话体验光盘、三维动漫、挂历等)。目前,电子触摸屏、4D穹幕影厅、电子沙盘……越来越多的音频、影像、触摸屏等多媒体技术成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以物联网技术为载体,为馆内珍贵藏品贴上二维码标签。参观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后,就能查看与该藏品对应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让原本“冷冰冰”的文物展变得灵活生动。对馆藏文物进行创意性开发包括对馆藏文物进行衍生创意性开发。例如,姓氏产品、祭祖服装与绶带等衍生创意性商品(含姓氏艺术品、纪念品设计、制作、销售),概括来说就是姓氏文化产业链。近年来兴起在宗祠里举办的成人礼、汉唐传统婚礼、老人寿诞宴会、祭祖等。同时,英雄劳模、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科学家、文化名人(励志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服务)也能为成人及父母教育孩子提供服务(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花木兰从军、二十四孝故事等),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其产品主要有:1、家族的源流发展历史展,家谱展,家族名人展,家族功勋业绩等展品。2、编写续写家谱,联络海内外家族亲友等服务类产品。3、单姓家族的拜祖祈福活动,家族族(宗)长选举活动及家族企业的资源整合活动类产品。4、与单姓家族发展有关的影视类及图书类等文学类产品。5、与单姓家族发展有关的手工艺品、 书画作品艺术类产品。

研究家谱家谱的意义。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 家谱的作用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家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

 

 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宗族观念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作用。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传统,承载着伟大的历史使命,为海内外华人加强联系与交往,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搭建了一个难得的平台,已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对接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展示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独有影响、独到作用。弘扬姓氏文化,寻根问祖,扩大交流作为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对增强民族认同感、社会凝聚力,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祖国统一,促进和谐社会进程具有无可替代的时代意义。开发这座精神宝藏对于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文化之间“软实力”的竞争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更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这是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独特位置。在中国的文化资源中,姓氏文化像一枝奇葩,它不仅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具有良好的产业禀赋,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空间和广阔的前景。

倡导民间“写自传、编家史、修家谱”的公开信

常言道“国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谱”,自古以来,修谱立传就是中国人崇尚的立言传统,人生留书体现生命价值。新中国前期三十年,革命文化甚嚣尘上,个人家族文化惨遭浩劫!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温饱问题逐步解决、生命尊严逐步觉醒,民间自由书写逐步兴旺起来。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百姓立传、家族写史、姓氏修谱”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产业!“寻根修谱讲座”,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参观考察的不但有各地修谱写传的老同志,热爱家族文化、姓氏文化的老华侨,还有倾心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留学生、驻华文化官员、家谱研修学者。家族出书,文化传承。我们呼吁中老年同志重视个人文化、家族文化的整理、出版与传播工作,积极行动起来,老有所为、完成使命,人生留书、精神永存!

   

我们的志愿是:让每个老人都有回忆录,让每个家庭都有家族史,让天下读书人都有著作传世!

如何写好家谱序言的六大内容

一本完整的家谱,家谱序言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序言是一本家谱的完整介绍,它类似于一本书的序言,通过阅读家谱序言,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整个家谱的内容,家谱的编修来源,及家谱中的故事。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几个姓氏的家谱序言,希望给正在修家谱的人士带去一些帮助。内容如下:

家谱的序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分别是:

一、序言名称:×××重修家谱或支谱,一般情况下用支谱的比较多。

二、说明原因:为什么修家谱或续家谱。现在的解释大部分以族谱丢失或毁之贻尽为缘由。

三、叙述现状:说一下现在本族的情况,展望一下在未来家族的发展情况,如社会青年今天东奔西走,在外工作等,为了让本家族成员之间永保联系,勿忘祖宗等。

四、修谱贡献:×××为本次修家谱提供信息资料,×××提供经费,×××撰写等,×××出资修谱。

五、修谱结尾:可以说点立谱的重要性,写上具体日期(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都要写)。

六、落款:可以分为两种(1)、撰修×××(从有谱以来你是第多少代),世孙×××(名字不要写姓氏)。(2)、缮写×××,世孙×××等。

诚然,不同家谱在修家谱时,思想也是不同的。有的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喜欢用文言文,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现在人修家谱,则比较喜欢用白话文,目的是可以让后人很清楚的看懂写的是什么,容易理解,不致于造成歧义。

话又说回来,无论用哪一种方式,都有各自的作用和意义。但结合现今的语言情况来讲,

关于家谱(之一)关于家谱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家谱的作用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婚姻状况等资料,可提供人口学研究者使用。

修编家谱:修撰于不同时期的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年谱、吉凶礼、艺文、名绩录、仕宦记、名贤传、学辈谱、续后篇、领谱字号等内容,而谱名、谱序、祖宗遗像、先世考、世系表、传记、题跋等又是最为常见的内容,也是姓氏家谱的核心部分。

 由于家谱所记载内容的特殊性,所谓"谱牒所载,皆宗族祖、父名讳,孝子顺孙,目可得睹,口不得言",再加上家谱对于家族联宗睦族的重要意义,家谱普遍被视为家族的圣物,从出谱、拜谱等一系列的仪式中可以感受到家族成员面对家谱所流露出来的那种难以名状的崇敬心情。如今,明代家谱已不存世,清康熙年间家谱共收孔子后裔近2万人,乾隆年间家谱为10万多人,民国谱增至56万人。

 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80年代家谱研究的兴起首先是文献资料的成功开发,馆藏家谱的开发整理,经过数年时间,在完成编撰馆藏家谱目录和家谱提要基础上,成立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编辑出版家谱的二次文献、资料丛编。关于家谱的形式,有的学者提出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将家谱的形式扩展到书写范围之外。

中国家谱、族谱的起源:唐末(公元900年)谱牒的衰绝谱牒是适应世家大族式家族和门阀士族制度的需要而兴起的,在唐末五代,随着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的瓦解,谱牒彻底衰绝了,专门研究谱牒的谱学也消失了,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已经彻底瓦解。东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制度充分发展,士族、非士族要根据谱牒来确认,人们入仕做官要根据谱牒来认定门阀的高卑,所以谱牒之学就成了一种专门学问,有专门的人从事研究。

唐宋时期,撰修谱牒之风更为昌盛,“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风”,很多学者大家直接参与撰谱续谱,如欧阳修、苏洵、黄庭坚都亲自撰修族谱,被后人尊为范本效法,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谱牒学体系和有名谱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谱牒一度被视为“封资修”产物,文化大革命期间,横扫“四旧”,不计其数谱牒被毁。谱牒、方志、正史虽然都属历史文化的范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方志与谱牒、史在编纂形式上已是同源异体。

 谱牒和家族谱牒是从文字产生以后,一直伴随着家族制度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文献或簿籍,是除父家长制家族以外的各个阶段家族制度形态结构的重要特点。''谱牒之学,古有专官。谱牒是适应世家大族式家族和门阀士族制度的需要而兴起的,在唐末五代,随着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的瓦解,谱牒彻底衰绝了,专门研究谱牒的谱学也消失了,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已经彻底瓦解。

为什么修家谱?如说世系是宗谱的主壳,派行是宗谱的灵魂,那么可以说艺文志是宗谱的血和肉。谱牒大部分是积极的一面,而消极的一面大多被剔除,故此宗谱所收集的资料是不完全的,这样就决定了宗谱的性质,只能是一部分的历史,所以说宗谱是构成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之一,而不是全部。以上概述,是宗谱的三大要素,如果一部宗谱具备这三部分内容,就可以说是一部完整的谱牒了,至于宗谱编辑的效果,这要看当时编辑者的文化底蕴。

 

家谱又称宗谱、族谱或谱牒,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上海图书馆把家谱的整理、修补、开发、研究作为馆藏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图书馆专门成立谱牒部,采用馆校协作的方式,聘请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社科院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家谱的编目并撰写提示。

宋朝欧阳氏掀起家谱的复兴。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这就是谱牒。如苏洵说,自唐朝衰亡,谱牒就废绝了(苏洵:《苏氏族谱谱例》,《嘉佑集》卷十三);从很多资料证实,苏洵是在欧阳修完成《欧阳氏谱图》,才到苏洵完成《苏氏族谱》,不可能《苏氏族谱》早于《欧阳氏谱图》。

通过对谱牒记载的宗族结构、宗祠组织和祭祀活动、宗族规约和家范、族产和收支用途、宗族的文化教育和训导思想、婚约的习俗和礼仪、宗族与政府的关系等的研究,可以最完整最真实地了解社会基层民众的生活面貌,而所有这些研究的内容,谱牒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为了确保族人能够悉心收藏,不遗失、不外传,家谱修成后,每部家谱都编定一个特定的号码,各房领谱人按号码领取家谱,称为领谱字号。譬如家谱中还列出诸如:世系图

谱籍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家谱是从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逐渐演变而来的,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随着历史科学的发展,如同方志学一样,目前已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一谱系学。宗法思想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也是家谱修撰的核心。各姓氏在续修和整理家谱过程中发现旅居台、港、澳的以及根在毕节、身在外国的人,思乡之情日趋浓烈,这对推动国内对家谱的研究利用,改变中国家谱研究的内轻外重状况,无疑是一个促进。

家谱三家谈 现代修谱并非易事 老谱寻找困难。家谱作为民间很重要的史料,有其历史、文化和文献史料的意义,一些在正史上没有得到记载的历史,地方志和家谱有所记载,有时可补史料之不足。如今,家谱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会有序齿和团结宗族的作用。城市人因此就不会有修家谱的动力。正因为家谱在传承文明、宣扬名人、正史补史、促进整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现实意义正在显现,这也是家谱具有文物收藏价值和强劲生命力之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