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欣赏指挥艺术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6-08 发布于北京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本由著名演讲家、教育家李燕杰主编的小册子《谈艺小札》可算是当时文艺青年的必读书。千万别小看这本只有11万字的小书,其中23篇文章的作者都是各个艺术门类的大家(请参见下图中的目录)。

    这本书中编入了郑小瑛教授的文章《怎样欣赏指挥艺术》。在那个”砖头录音机”还是稀罕物、一盘盒带朋友们排队轮着听的年代,郑老师只能通过逻辑严谨、文笔优美的文章,向读者讲解一些最基本的音乐知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原书编者按语
 (李燕杰)

她的职业:指挥。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一员“武将”。

她的指挥风格,征服了难以计数的观众;

她主持的音乐讲座,又将更多的听众吸引到歌剧和交响乐的周围。

她的工作是繁忙的,但一有空闲,她仍要去一些学校、工厂做些音乐普及工作。就连歌剧开演之前的二十分钟,她也不愿放过,通过一个精心准备的、短短的讲座,传授给观众一些音乐知识,然后,匆匆地奔向后台。

在一般观众、听众的心目中,指挥起什么作用,不十分明了,音乐指挥有指挥艺术吗?更是一个疑问。

郑小瑛的文章对此作了解答。

图片

怎样欣赏指挥艺术

文 |  郑小瑛  

在一所大学的礼堂里,我正在讲怎样欣赏交响乐和歌剧音乐,一张小纸条辗转相传,递到了我的面前——

“老师,我们非常欣赏您的指挥,可是平常看演出只能见到你的背影,请您现在为我们表演一段好吗?请您一定满足我们的要求!” “……您就再放一遍刚才介绍过的歌剧《卡门》序曲,用它来伴奏好了。”另一个笔迹恳切地补充着。

又是一张小纸条——

“我们是一代'音盲’,只是从外国交响乐团来华演出的宣传中,才知道指挥的重要地位。但怎么看指挥的好坏呢?依我看,小泽征尔比他老师卡拉扬更'帅’,但听说他老师才是当代一流大师。其中有何奥妙?请您给我们讲讲吧。”

面对着那一张张认真专注的面孔,一双双热情的、如饥似渴地期待着音乐营养的眼睛,我激动地解释道:“如果能在音乐的'伴奏’下表演一段'指挥’的话,那么,指挥者与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的舞蹈家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仅凭动作的'帅’与'不帅’来评价指挥的话,也许自由体操的金牌获得者更配称为指挥家?音乐的指挥者,顾名思义,也象战争中的指挥员一样,要他发挥作用,得有指挥的对象和行动的目的,否则就是名符其实的'光杆司令’。我想,大家不是故意让我出这样的洋相吧?”同学们高声地笑了。

“不过”,我接着说:“我还是愿意满足大家的要求,现在,请大家协助我,让我们一起来高唱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好吗?”我挥动了起拍,顿时,热烈的击掌声,和着激昂的歌声,响彻了整个礼堂。

指挥起了什么作用?

对于指挥作用的误解,或者不解,不只是青年人,也包括许多中年人和老年人。因为大型音乐品种,如合唱、管弦乐(包括大型民族管弦乐),以及大歌剧等,在我国的发生和发展,还是二十世纪内的事,群众对这些音乐品种本身还不够熟悉,何况对其指挥作用的认识呢?记得我当年在国外学习时,曾遇到过一位出国参加贸易谈判的老同志,他问我学的什么专业,我告诉他在学习歌剧一—交响乐指挥,他竟感到十分吃惊,脱口而出:“打拍子还要学?”后来,在十年浩劫中,我还听说,一位老太太在欣赏交响音乐《沙家浜》时,居然要求剧场服务员“让那个站在台中间乱舞胳膊、怪碍眼的人靠边站站”。既然我们的一些干部,对指挥这个职业都了解得这样少,那么,这位老太太的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近年来,许多外国交响乐团和世界著名指挥如奥曼迪、阿巴多、小泽征尔、卡拉扬和皮里松等先后来华访问演出,我国自己的合唱队、管弦乐团和歌剧院也经常为群众公演,人们对指挥艺术逐渐开始了解,不少青年人且跃跃欲试。我经常收到各地年轻人的来信,打听如何报考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指挥,怎么欣赏指挥艺术等。现在我试着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回答这些问题,很可能讲不清楚,因为用语言来解释音乐现象是不可能圆满的。

首先谈谈音乐表演中指挥的作用。简单地说,指挥是各种音乐团体业务上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他在音乐表演中的主导地位,和电影、戏剧中的导演非常接近。不同的是,指挥本身要参加表演,要直接领导全体演唱、演奏者对音乐进行再创作,从而体现出他对作品的理解。

作为一个组织者,他往往需要参与所属音乐团体的业务规划,参与招收业务人员和对演唱、演奏者进行业务考核,他还应根据本团的任务和水平来选定曲目,制定训练、演出计划,安排工作日程,甚至参与节目单的拟写等。指挥的业务组织工作份量这样重,就使得人们在评价一个指挥时,往往免不了要兼及他的管理才能。

指挥作为一个表演者,看起来虽然好象只是打打拍子,但是为了打好“拍子”,他必须认真地深入地研究音乐总谱,分析作品的音乐主题、曲式结构、和声风格、织体变化和配器特点等,要对作品的内容和音乐形象有比较正确、深刻的理解,然后才能对音乐的处理定出方案来。

他还必须科学地、有效地安排排练。在排练中,他的责任先是指导大家准确地按谱演奏。无论是齐唱,齐奏,四个声部的合唱,十几个声部的民乐曲,二、三十个声部的交响乐,或同时包含独唱、重唱、合唱和管弦乐的大型合唱曲,清唱剧和大歌剧等,都必须严格地按照作曲家的总谱来排练。在读谱中,指挥应能纠正所有的错音、错拍子,哪怕是一个附点音、半拍休止、一个呼吸句逗、一个长音的保持、一种不好的弓法或者不好的音准,都要一一指出改正。同时,还要把指挥本人对作品内容与表演风格的理解,通过手势和必要的简练的语言,体现到对音乐速度、力度、声部间的平衡、层次和音色等方面的处理上去。

如果是指挥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大歌剧,由于作品庞大,牵涉面广,排练过程就更为复杂。首先,指挥和导演对全剧的音乐戏剧结构及其表演风格要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指挥应是全剧音乐排练和表演的全面负责人,他应向全体表演者,特别是排练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合作者一一合唱指挥、声乐指导、钢琴伴奏等,讲清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提出自己的音乐处理要求。演员们必须先在钢琴伴奏下进行严格的音乐排练。只有当他们基本上掌握了全剧的音准、节奏、表现人物情感的演唱方法,并且能够背谱之后,才能进入戏剧排练。这时,指挥就可以开始训练乐队,通过训练,使乐队能够按照总谱很好地渲染戏剧气氛,娴熟自如地跟随指挥棒为歌唱伴奏。待导演排好戏后,又要进行演员与乐队的分场“坐唱”和合乐,最后再与舞台美工进行配合。

可以看出,无论是合唱、交响乐或大歌剧;它的音乐排练都是非常艰苦的艺术劳动过程。在音乐会上,瞬息即过的几个小节,在排练中可能要进行十次、几十次,只有当反复的排练最终使指挥者与演唱、演奏者相互之间在艺术上达到基本默契之后,才能登台表演。这时,如听众所看见的那样:指挥通过那富有魅力的双臂,用无声的命令和丰富的感情,领导着全体演唱、演奏者,使美好的音乐发挥其应有的魅力,拨动听众的心弦。

我认为,把指挥的动作与舞蹈动作相比,从根本上说,在于它们与音乐有不同的主从关系。就舞蹈来说,无论是音乐伴奏着舞蹈(指专为某个舞蹈要求而写的音乐),还是用舞蹈解释音乐(根据某个音乐作品编成的舞蹈),舞者都必须随着音乐的节奏来表演。尽管在舞蹈中,音乐表演应服从舞蹈主题的要求,但如遇上一位对舞蹈特点懂得较少、反应较慢,或掌握速度不大好的乐队指挥,舞者也只能在演出之后向他提出要求,在舞蹈进行中,舞者只能听从音乐的指挥。指挥动作却不同,它主宰着音乐集体的表演。请看音乐会开始时的一个镜头吧:当指挥举起手臂,表示“准备”时,提琴手就把弓子放在弦上,吹奏者把乐器举到嘴边,大家都专注地等待着指挥一声令下。指挥的手势如同司令员的号令,它不是被动地在音乐伴奏下进行舞蹈,而是主动地掌握着音乐表演的脉搏。没有起拍,音乐就不会开始;没有收拍,音乐就不能停止;指挥动作加快了,全体都得跟上,今天指挥者的休止突然延长了,大家也都得服从。因此,如果用已录好的音乐伴奏来“表演指挥”的话,大家看到的只能是听从音乐节奏摆布的“舞蹈”,而不是指挥。

也许可以说,指挥者还起着引导观众去理解音乐的作用,因为有时听众也不知不觉地跟着指挥棍转了。不是吗?有时指挥者的身体微微转向左方,似在侧身倾诉,那柔和的指挥线条从他的臂上缓缓流出,我们就会感到那小提琴奏出的优美乐句,好象小溪流水一样娓娓动听。一会儿,我们的注意力又被他转到了右边,这时,大提琴开始了热情洋溢的叙述。突然,他的手指和目光锐利地转向前方,我们马上被那强烈狂暴的“钟鼓齐鸣”所震动。紧接在一个坚决果断的收拍之后,他象一尊冰冷的雕塑,全场死一样的沉寂,我们的心也和他一起体验着感情的高度凝结与紧张,期待着……终于,随着他那高高扬起的,充满信心和魄力的起拍,我们似乎看到了爆发性的胜利和狂欢。一个有艺术魅力的指挥家就象一个热情的导游者,不仅会使你享受到音乐意境整体的壮观,也会让你窥见掩在草丛里的珍珠。一切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富于逻辑性,使你完全沉浸在充满想象力的幸福之中。当今,世界上的唱片、录音带已经如此众多,但还是有不少人愿意花钱到音乐厅去。他们除了希望享受真实的音响效果外,或许也希望欣赏各种不同的指挥艺术吧!

怎样评价指挥的表演艺术?

正如一首歌可以被不同的歌者唱出完全不同的味道来一样,一首合唱曲、交响曲,或一出歌剧,也可能在不同的指挥棍下,发出迥异的声音来。于是,经常听大型音乐会的观众们,便开始议论起指挥来了。有人喜欢这个指挥“帅”,有人喜欢那个指挥严肃、稳重;有的喜欢这位指挥演奏的贝多芬,而不喜欢他手下的柴可夫斯基;有的发现一位指挥演奏的新作品总是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有的还注意到同一作品在这位指挥手下缠绵悱恻,情意感人,而在另一位指挥手下,却显得激情有余,而细腻委婉不足;有些细心的观众还发现,同一个乐队在某位指挥手下能做到严谨细致、生气勃勃,而在另一位指挥手下却显得粗糙平淡……近百年来,随音乐作品规模的扩大和复杂程度的增加,指挥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对现代指挥艺术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那么,究竟应怎样来评价指挥的表演艺术呢?我想,至少可以从这样两方面来看:

第一,看指挥者能否正确揭示音乐作品的内容。

音乐表演的诸因素中,最重要的恐怕要算速度了。如,演奏弦乐合奏曲《二泉映月》,如果速度太快,容易失之匆忙轻佻,一些富有民族风昧的抹音、装饰音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也就表现不出解放前的人民对苦难生活的忧思,以及对未来光明前途的憧憬心情。反之,如果太慢,又显得过分低沉冗长,好象失去了希望。又如,演奏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如果一开始的和弦,演奏得比较草率稀松,就表现不出剧中专制统治者的残暴淫威;而在结尾部分如果过分强调宏伟庄重的性质,就会削弱人民庆祝胜利的欢乐气氛。因此,如何选择一个恰当的、有分寸的速度,往往是对指挥者的第一个考验。

但音乐是艺术,不同于体育比赛,毕竟不能时时用秒表或米尺来计算其速度的快慢高低,何况欣赏音乐的人们也往往对同一首乐曲的不同处理会产生不同的爱好呢。我在指挥大家都熟悉的《春节序曲》(李焕之曲,标题“大秧歌”)时,喜欢把那优美的中段,处理得比较流畅热情。这与我个人的生活经验有关。因为这段音乐总使我想起解放初期同志们在街头扭大秧歌时的热烈情景。那时。在热闹的秧歌锣鼓声中,高举着镰刀斧头模型的工农青年,迈着欢乐的有节奏的步伐,大步流星地变换着各种队形,领头的唱起这段具有陕北泥土气息的大秧歌,明快高亢,情绪活跃,每唱完一段,众人就大声叠唱一句:“咳吗一呀咳—”,因此,我喜欢带着这样的情绪来指挥。我也听到过几位外国指挥对这乐曲的不同处理,他们多强调它的抒情性,故意把速度放慢,使之与前后热烈明快的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听起来也别有风味。艺术处理是应当“百花齐放”的,不同的处理如果都能从整体上表现乐曲的主题,就应当允许。

但是,应强调的是,指挥者不能毫无根据地随心所欲。他对音乐作品进行表演处理,绝不能离开作品本身。他应清楚地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及其思想内容,了解作曲家的风格及其对这部作品的要求和技术特点等,力求忠实、深刻、完美地表现作者的意图。漫不经心、粗制滥造,必然导致失败。

历史上有一些著名的指挥家,对解释某一些作曲家的作品颇有独到之处,因而,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比如指挥大师福尔特文格勒(1886-1954),就曾被誉为贝多芬交响曲的权威解释者,布鲁诺·瓦尔特(1876-1962)被公认为解释莫扎特音乐的权威。著名的歌剧一一交响乐指挥家托斯卡尼尼(1867-1957)指挥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时,曾使许多人大吃一惊,那冷酷的命运主题一向被奏成沉重而不慌不忙地来“叩门”的,而托斯卡尼尼却让它霹雳闪电般地突然闯了进来。真是新鲜,挑剔的听众赶快回去翻阅总谱,啊,那上面的确有贝多芬留下的标记:“激昂的快板”,指挥大师不过是把被人歪曲了的东西认真改正过来而已。当然,对音乐作品所作解释的深度,取决于指挥者本身的音乐文化修养,取决于他的音乐感觉和他的认真态度。因此有人说:“没有不好的乐队,只有不好的指挥。”足见人们对指挥作用的重视。生活中也有过一些本来不起眼的作品,经过指挥家的精心处理,而“起死回生”了。这说明,只有能赋予音乐作品以生命和灵魂的指挥,才称得上是杰出的指挥家。

其次,是看指挥者的表现手段。也就是看他掌握合唱队或乐队进行表演的本领,包括他的指挥的手势,他的形体控制以及他的台风带给观众的印象等。

不管指挥者排练时多么艰苦,上台以后就应是另一种形象。可能在一小时前他还是汗流浃背、狼狈不堪,还被不如意的演奏、或不愉快的事折磨得精疲力尽,但现在,这些都已过去了,尽管他背对观众,面对演唱、演奏者,却是站在舞台中央的“指挥官”了,众目所视,整个剧场的听众都在等着他。开始了,他应该象一个具有某种魔力的船长,用挥动着的手臂和富有表情的目光,充满自信地驾驶着这艘在音乐的海洋上自由航行的巨轮。他不时指点舵手们掌握好前进的方向,调整着前进的速度,也以明确而坚决的手势支持那些满怀信心的伙伴们,还以原谅和鼓励的目光提示着某些稍有疏忽的犹疑者。他怀着与大家“同舟共济”、“生死与共”的特殊感情,驾驶着巨轮,时而与惊涛骇浪搏斗,时而随着海浪轻快地追逐那透过厚厚的云层射过来的金色阳光,时而凝神屏息,时而象温柔和暖的春风掠过海面。然而,在他最激动的瞬间,或因某种意外而形成某种危险的时刻,他都要象一个司令员那样,保持清醒的头脑,沉着、镇静、当机立断。他的任务是领导“战斗”取得最后胜利,没有“乱冲”的权利。

有人说,合唱队、乐队不过是指挥手中的一件可任意摆弄的乐器。我不同意这样的比方。乐器本身是没有生命的,而合唱队、乐队和歌剧舞台上的演员们却是从事创造的艺术家,指挥者可将这数十数百个艺术家富有生命活力的表演,统一在自己的艺术构思之中,却不能对他们任意摆弄。指挥不过是善于运用富于音乐魅力的方式来启发大家的创造激情,并善于把汹涌、奔放的感情浪潮,引到一个方向,如此而已。有时指挥也会打错拍子或记错了谱,这时,有经验的演奏员们不但不会跟着他错下去,还会灵活机智地提醒他,帮助他改正错误,这就更不是任何无生命的乐器所能做到的了。因此,每当演出结束观众热烈鼓掌时,我都请全体表演者起立谢幕,我的心里也的确充满了诚挚衷心的诚意:没有全体表演者的默契、合作,又哪里谈得上指挥者的成绩呢?

指挥魅力的表现手段是什么

具体地说,构成指挥的魅力的表现手段是什么呢?我想,作为一个表演者,他应具有较好的表演气质、音乐修养,应掌握准确而富有表现力的指挥手法。

指挥手法准确,就是用手臂或指挥棍正确地体现自己在排练时所要求的速度、力度、节奏及各部音乐的层次、变化等,使全体表演者都能从指挥胸有成竹的、准确清晰的手势中得到启示和引导,能较轻松地、整齐一致地达到各种复杂的音乐要求。

表现力,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将音乐的性质形象地、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雄浑磅礴或轻快活泼,流畅如歌或充满痛苦辛酸……指挥者应把自己从音乐中感受到的激情,通过生动的手上语言和眼神,传达给全体表演者,双方共同进行音乐艺术的再创造。这就说明,指挥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打拍子的机器,而是指挥艺术的表演者。

作为一个舞台表演者,我们当然希望指挥的动作是美的,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指挥动作的美必须建立在揭示音乐内容的基础之上。对那些虽能较正确地解释作品,也能较准确地掌握和领导表演,但在动作上却比较缺乏表现力的指挥,我们固然感到不足,但对那些在表演中卖弄花俏,哗众取宠,玩“帅”过瘾,而不能正确、严谨地演奏音乐的指挥,却更觉令人生厌。

音乐艺术是严肃的,容不得任何矫揉造作和虚伪的自我表现,因为它终究是一门听觉的艺术,不是指挥者手舞足蹈的“玩艺儿”。美的指挥动作不是指挥者的最终目的,而是他创造美的音乐的一个手段。只有当指挥者形体动作的美与他所演奏的音乐美完全溶为一体,达到高度统一的时候,我们也才会感到真正的指挥艺术的美。

指挥也同其他艺术家一样,各有不同的性格和气质。我们熟悉的小泽征尔,有火一样的热情,他可能擅长表演戏剧性强的作品。他台风亲切,很容易与观众融为一体。被誉为当今世界指挥第一把交椅的卡拉扬,精通各类作品,音乐造诣很高,排练严谨,他能用非常自然、朴素的手法表达深刻的感情,有时甚至象一幅写意画,虽不具形骸,却有动人魂魄之妙。我看到过一篇文章,介绍不久前去世的当代另一位指挥大师伯姆与维也纳交响乐团的合作,说他“气势宏伟”却“辅之以朴素的语言”,他的音乐“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性和严肃性”,却“始终以其淡泊的情绪抓住观众的心”。可见,在杰出的艺术家之间评选高低是徒劳的,你可以喜欢甲的热情,我可以喜欢乙的严谨,他也可以喜欢丙的抒情……也许,这样,更合乎艺术的规律。

优秀的指挥家有什么特点?

顺便提一句,一些优秀的指挥家往往也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他们以自己对音乐事业的热情和对祖国社会文化的责任感,广泛联系着群众。如果他是一位受人爱戴的指挥家,他一定和与他经常合作的演员和演奏员们是好朋友,在艺术上和生活上,他既坚持原则,又关心、团结群众。也只有这样,他才能领导大家愉快地进行那感情色彩很浓的艺术表演。

如果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也必然是当代作曲家们的好朋友,出于关心本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他会乐意演奏他们的新作,并给予实际的帮助。

如果他热爱自己的人民,他更会是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好朋友他不仅把他们吸引到音乐厅和歌剧院里来,还常常为他们举办各种音乐讲座,把提高人民的音乐文化水平,看成自己应负的责任。写到这里,我的眼前浮起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同志的形象。在外寇入侵的苦难岁月里,他不仅以自己创作的大量的抗日歌曲来参加战斗,还亲自担任指挥,到处教歌。学生中间,工人农民中间,到处都能见到他的身影。演出抗战话剧时,开幕之前他教歌,闭幕以后他接着教,直到观众学会唱着雄伟的歌曲离开剧场为止。星海同志的指挥实践,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指挥家是天才吗?

也许青年读者会对指挥的成才过程发生兴趣。指挥家是天才吗?他们能一目二十几行地阅读总谱,能从几十件乐器或几百人的合奏中察觉错音,这神奇的眼睛和耳朵是天生的吗?

我认为,成功的指挥家可说是天才,然而他们是十分勤奋的天才。这里所说的天才,是指天生的节奏感、音高感,对音乐的敏感及音乐表演的素质等。但天赋不过提供了成才的基础,要真正成才,必须一生勤奋学习,刻苦工作。

有音乐才华的人,只要有机会,是容易被发现的。由于他们节奏感较好,对音乐旋律反应较快(哪怕他并不识谱),在群众唱歌时,可能会请他领唱或打打拍子。但是,如果他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那么,他也只能对付简单的音乐,遇到比较复杂的音乐就会不知怎么办,面对着用近现代作曲技巧写成的总谱就会瞠目结舌,更不必说向众多经过多年专业训练的歌者和演奏员说明自己对乐曲的艺术处理意见了。

    要成为一名专业指挥,必须经过学习,而且是勤奋地学习,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的音乐修养才成。在音乐学院中,为指挥系的学生安排了最广泛、最严密的课目,一方面,是要求通过严格的训练,把他们良好的音乐素质发展为较强的音乐能力——如上视唱练耳课,就是要帮助他们提高音乐记忆力,能够听辨各种旋律、和声、多声部音乐,能较快地纠正排练中的错音;学习钢琴和总谱读法,就为了使他们能用钢琴或内心听觉领会包含几十个声部的总谱和浏览各种作品;还应学习指挥大量各时期、各流派的音乐作品,掌握各种指挥技能,丰富手上的音乐语言等。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逐步培养起良好的音乐审美观——为了正确掌握作品的风格特点,他们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古今中外的音乐史;为了理解总谱的细节,他必须学好包括乐理、和声、复调、配器和曲式分析在内的音乐理论课程。当然,从指挥系毕业,不过是在指挥事业的征途上刚刚起步而已,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指挥,还须经过长期刻苦认真的实践。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许多指挥并没有机会在学院里接受系统的教育,他们能够成为称职的指挥,正是多年来努力自学和认真工作的结果。卡拉扬说过:“要成为一个指挥需要十年功夫,要想成为一个好指挥,还需要一个十年。”杰出的指挥家们,正是由于他们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由于他们丰富的学识和经验,由于他们对音乐演奏世界所作的贡献,他们才赢得了音乐界和社会的尊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