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点哲学】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有关生命的意义

 老沔城人 2023-06-09 发布于湖北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学点哲学】

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有关生命的意义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卢梭的名句。

    在我看来,人的不自由至少有两种来源,一种来自生存的需要;另一种来自被人内化的社会行为规范。当人要为起码的生存条件而劳作时,他没有自由;当人已经达到了不必为生存而挣扎时,他就得到了一种自由的可能性,可是观念中的枷锁还是在束缚着他。只有当他真正决定要摆脱一切束缚他的自由的规范时,他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

    “我只觉得人生一世,荣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时遭劫亦无甚大碍,所谓人生短促,不过是一时幻觉”。——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人生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什么目的。一个人生出来还是没有出生,活着还是死去,都无关宏旨。生命似轻尘,死去亦徒然。” 

    “万物万事犹如过眼云烟,都会逝去,他们留下什么踪迹呢?世间一切,包括人类本身,就像河中的水滴,它们紧密相连,组成了无名的河流,涌向大海。”——毛姆 《人性的枷锁》

    生命是多么短暂。我想让自由和美丽把它充满。

    只有审美的生活才值得一过

    人生苦短,让自己的生活变成审美生存,把自己的人生塑造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一个喜悦的 真正快乐的人 是不费力气生活的人

    我们应该像攀摘一朵花那样以温柔优雅的态度生活。

    安静,平静,净化,宁静,纯洁,清澈,简朴,纯真,欢乐。如果我想使自己的生活幸福和欢乐,就应当保持这样的生活态度。

    对生命彻底的思索。真诚。勇敢。能过直面惨淡的人生。

    激情是平静的对立物,如果人总是陷在激情里面,他就不可能有平静的心情。宁静是幸福的基础。激情是人生的困扰。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心态的平静和安宁。

    眼睛映满了星空,耳朵装满了音乐。——黑塞《玻璃球游戏》

    阳光下,树叶映出一种透明的绿,沁人心脾。满眼的翠绿与金黄。我想天国的大门也就是这样的吧。其实节约时间的确会使生命显得更长些,但是长些又能怎么样呢?最终还是会归于寂灭。每当这样想时,心情就会平静下来。我的心一片沉寂。

    我所需要的只有舒适和静思。其他一切似乎与我无关。这也许是一种可怕的寂寞,但是我的心日甚一日地沉静下去,没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真正激动 痛苦 也没有什么事情能够真正引起我的关注。生命的躁动和沸腾使我感到的不是羡慕 而是同情。
 
    给自己自由
 
    人可以给自己自由。

    在人类社会中,个人的自由当然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法律。合理的法律一般都只惩罚有受害人的犯罪,而这恰恰就是个人自由的限度——不可以伤害他人。只要不伤害他人,基本上做一切事都是个人的自由。有的法律惩罚没有受害人的行为,例如聚众淫乱罪。这是法律的问题,不是个人的问题。这样的法律或迟或早会被废除,多人性行为迟早会成为人们的合法权利和自由选择。

    自由就是选择的权利。人可以选择遵从社会习俗的生活方式,也可以选择挑战习俗的生活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个人自由的压抑力量主要来自社会习俗。人们觉得许多事自己不可以做,其实都是慑于社会习俗自愿放弃了自由意志,仅仅出于省力而安全的从众心理。福柯有次说:其实人比自己以为的要自由得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自愿把自己关进监狱,或者在可以走出来的时候不愿或者不敢走出来,继续呆在里面。

    人生而在监狱之中,儿时是生理的监狱——如果离开家人的哺育就无法生存;成年后是心理的监狱——社会习俗(比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是人长大之后,其实可以给自己发个释放证书的,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的。例如,可以不结婚,可以不生养孩子,可以不买房子,可以爱上一个从社会习俗看不般配的人。一言以蔽之,人完全可以走出监狱,给自己自由。

    当人活在必然中时,他没活明白,他活得被动,一切都是该怎样怎样,不得不如此;当人活在自由中,他才活得清醒,活得主动,不是该怎样怎样,而是想怎样怎样,自由自在,随心所欲。这样活着的人才算给了自己自由,而每个人从理论上说都是可以给自己自由的。

    论生命之美好与自由的关系

    热爱生命。它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在世间万物当中,唯有人的生命是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其他事物也可以是美好的,比如一朵花,一只小鸟,一块岩石,但是最美好最值得眷恋的还是人的生命及其意识。花儿只能在春天绽放,小鸟只能终生觅食,岩石只能默默承受风吹雨打,只有人及其意识可以选择,可以自由自在。换言之,世间其他的存在只是必然,唯有人的生命和意识是自由的,它可以不为环境所决定,可以自由奔放。

    虽然人的一生也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和限制,但是那影响和限制不是绝对的,人可以选择。人可以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例如可以选择富裕的生活,也可以选择清贫的生活;可以选择结婚,也可以选择单身;可以选择忙碌,也可以选择悠闲;可以选择热闹,也可以选择孤寂;可以选择快乐,也可以选择痛苦。

    每当想到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短暂,就不由趋向于精神和身体的自由奔放。在这短暂的残酷的一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拘束生命,压抑它的自由。压抑的一生也是一生,自由奔放的一生也是一生。所以没有理由不自由奔放。

    自由就是选择。选择就是自由。当我们出于自由意志做出选择时,我们就是自由的。不做选择,任由环境和他人来决定自己怎么做,怎么想,那就是不自由的。世界上有些人不愿做选择,不会做选择,只是任由环境、他人和际遇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样的人就比较接近一朵花,一只小鸟和一块岩石。而越是积极选择的人,越是接近于生命的巅峰状态,越是自由。

    参透的人是自由的人,不是必然的人。当人仍旧活在必然中,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是被环境决定的。而当人参透一切之后,即看穿了世界和人生之后,他就自由了。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不再受环境的约束,有了大量的偶然性,大量的忽发奇想,随心所欲。这就是生命的自由意志。

    生命的美好源于其自由。一个美好的生命一定是自由的。只有永远追逐自由的生命才是美好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高质量的生活?
 
    人的生活质量有高有低。质量有三个维度,一是物质生活质量,饮食空气睡眠等;二是人际关系质量,所打交道之人的优秀程度;三是精神生活质量,精神的纯粹丰富程度。

    物质生活质量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能力,只要达到了温饱线,财富与物质生活质量就不一定有关了。天天吃酒宴,饮食质量并不一定比粗茶淡饭高,从致病的角度看,可能反而更低;身处豪宅,睡眠质量并不一定比一般住宅高,如果心中焦虑,可能反而更低;住在大城市,空气质量并不比乡野地方高,反而更低。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更大。如果一个人所交往的都是幽默的、美好的、优秀的人,那么他的心情会常常处于愉悦状态;如果他交往的是沉闷的、猥琐的、小肚鸡肠的人,那么他也会活得无精打采或是气急败坏。

    精神生活的质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大。如果一个人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每天与世界上最优秀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交流对话(当然是通过他们的作品),脉搏与这些优秀的人物一起搏动,思绪与这些美好的作品一起徜徉,追随着其中的美,享用这些美妙的思想、感觉,内心的愉悦感绵延不绝,那才算真正高质量的生活。万一自己还能像王小波所说,“创造出一点点美”,那生活的感觉将更加美不胜收。

    在物质生活、人际关系和精神生活三个方面不断审视自己的生活。如哲人所言:不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一过。

    坚守孤独

    有句古话,话糙理不糙,说人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指的是人孤独来到人世,最终孤独离世。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但是其真实性无与伦比。

    人虽然在物质上不可能孤独,但是在精神上却是孤独的。我看到的在物质生活上完全孤独的人有两例,一个是梭罗,他在瓦尔登湖自耕自食,但只是很短时间,而且还是要去旁边小镇买些火柴和盐一类的日用品,因为他不可能自己制造出火柴和盐;另一个是诺奖得主库切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男主人公,他为躲避战乱在荒野中自耕自食,靠种一点南瓜西瓜以及猎小鸟蜥蜴为生,最终变成一副骨头架子,进食的功能都萎缩了。人要生存,必须靠周围的人提供生存的必需品,因此人在物质上不可能完全孤独。然而,精神上的孤独是可以做到的,即在精神上不依赖于任何人。

    人生在世,除了物质生存之外,在人际关系上也不可能完全孤独,但是这种关系也不妨碍人在精神上的孤独。人从出生起就离不开人际关系,至少离不开父母亲情,否则不会出生,无法存活。但是,人对人际关系的依赖比起对物质需求的依赖程度就低了很多。血亲无法选择,姻亲和友人却是可以选择的,可以凭自己的喜好决定要还是不要,有还是没有。

    一般人总是害怕孤独,正因为人天生需要他人帮自己提供物质的基本条件和人际关系这两样东西,缺了这两样东西,人无法生存。在这种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人就在精神上也培育起依赖他人的心理,内心形成了一种依赖他人、与他人难舍难分的冲动,这种冲动发泄在有血缘关系的人身上就是亲情;发泄在有爱情关系的人身上就是爱情;发泄在有朋友关系的人身上就是友情。人会觉得有了这些联系和情感才是好的,不能容忍没有这些情感的生活。正因为如此,人才会害怕孤独,讨厌孤独,觉得孤独是一件非常凄惨的事情。不仅不能忍受现实生活中的孤独状态,而且不能忍受精神上的孤独。

    而实际上,精神上的孤独并没有什么不好,而且是人生最常见的状况,和最终的状况。所有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文学家过的都是一种在精神上绝对孤独的生活,叔本华尼采卡夫卡就不必说了,就连罗素这样非常喜欢陷入爱情的人,当他思考时,也还是一个在精神上绝对孤独的人。不能想象一个在精神上依赖他人的人能够成为思想家。所以对于精神上的孤独我们应当欣然接纳,安之若素,不必总想回避或者逃离这种孤独的状态。

    对于大思想家来说是如此,对于一般人来说难道不是如此吗?如果你仔细观察,所有那些跟他人粘稠地搅在一起的人,大都没有什么精神生活,他们只是像没有离巢的小动物一样,相互偎依取暖喂食,懵懵懂懂地陷在亲情、友情和爱情关系当中过活。只要他开始思考,开始过精神生活,他就会体验到孤独的滋味,他人只是倾听者,最好的情况是个知音,能够起点共鸣做点回应而已。归根结底他还是孑然一身,如李密在他的著名的陈情表中所说的那样: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因此,过孤独的精神生活是每一个有灵魂的人的不二之选。这一选择可以是充满自信的,充满愉悦感的,神采飞扬的,自由自在的,甚至是兴高采烈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